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地震采集

地震采集

地震采集的相关文献在1989年到2023年内共计570篇,主要集中在石油、天然气工业、地球物理学、自动化技术、计算机技术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273篇、会议论文65篇、专利文献135293篇;相关期刊94种,包括物探化探计算技术、石油天然气学报、江汉石油职工大学学报等; 相关会议27种,包括中国石油学会2015年物探技术研讨会、2013年全国“海洋地质、矿产资源与环境”学术研讨会、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第二十九届年会等;地震采集的相关文献由1276位作者贡献,包括段孟川、游庆瑜、刘晨光等。

地震采集—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273 占比:0.20%

会议论文>

论文:65 占比:0.05%

专利文献>

论文:135293 占比:99.75%

总计:135631篇

地震采集—发文趋势图

地震采集

-研究学者

  • 段孟川
  • 游庆瑜
  • 刘晨光
  • 华清峰
  • 李守才
  • 董健
  • 袁昊
  • 裴彦良
  • 何欣
  • 刘新文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李东安; 漆立新
    • 摘要: 反射波地震采集设计基于层状介质假设,信号分析过程压制了绕射波、散射波等弱信号,反射波地震成像处理后频带狭窄,这些均限制了原始宽频数据的充分利用。从均衡利用反射波、绕射波、散射波信息入手,重新定义全波场地震勘探的内涵,明确其特点和适应条件,提出一套适用于全波场地震勘探的关键技术。在地震采集阶段,需要采用多套观测系统或一次性部署分期采集设计,即要在常规观测系统中镶嵌小面元、小偏移距、小道间距数据,利用共中心点道集离散化、小偏移距高覆盖等方法,增强原始地震数据中绕射波、散射波等弱信号的能量。在地震处理过程中,原始地震数据中的信号与噪音需要重新定义,通过多观测系统数据融合处理,实现地震数据有效信号的增强;通过不同面元、不同排列方式数据的差异化应用,使不同态式地震波能被有效分解和分别成像。在地震解释过程中,充分利用全波场地震资料,依靠多尺度、多维度井-震标定,实现多态式、多域地震属性解释,揭示复杂岩性体的内幕结构,提高非层状储集层横向分辨能力。
    • 李显贵; 杨联勇; 邵吉华
    • 摘要: 中石化西南油气分公司严格落实物探专业高质量发展措施,强化技术创新和过程管理,高效实施绵竹三维、永昌三维、秀水三维、荣县-宜宾三维等地震项目4项,科技创新助推地震采集处理不断取得新突破,为龙门山前带高质量勘探奠定坚实基础。
    • 刘建军
    • 摘要: 近年来全球经济的发展对于油气资源的需求日益扩大,加大油气勘探开发力度已经成为各国经济建设的必然选择。随着勘探进度的不断深入,四分量地震勘探越来越受到国际油公司的重视。基于此,本文开展了海洋石油勘探四分量地震采集方法研究,以期为采集研究和实践提供参考。
    • 胡峰; 窝聿楷; 梁顺军; 陈江力; 张晓斌; 敬龙江
    • 摘要: 通过VSP、合成记录对地震剖面进行地质层位标定,是常规地震资料解释的重要环节,且已有成熟的方法和标准;对单炮记录的层位标定方法尚属空白。在地震数据采集现场,通常采用“相面法”分析评价单炮记录质量,但对单炮记录上反射层同向轴对应的地质层位并不清楚,从而影响对单炮记录质量的科学合理评价。本文通过建立“埋时T;图、地质层位、地形、炮点坐标”四维地震数据体,应用“地震单炮记录地质层位智能快速标定方法”,即依据观测系统进行地震采集,每放一炮,计算机自动输出带地质层位的单炮记录,有助于分析目的层的反射能量和信噪比,实时监控单炮记录质量,从而确保采集到高质量地震数据。
    • 黄翠叶
    • 摘要: 随着二次采集的广泛普及,涉及的老资料越来越多,通过建立地震采集数据库系统,可以实现资源共享。本文从软件工程的角度,详细介绍了地震采集数据库系统的设计与实现,以及系统实现的过程和实现的算法分析,展示了系统实现的各种功能,其友好的图形操作界面、强大的空间分析能力充分体现了数字化地震采集数据库系统的优越性。系统以长岭断陷某工区为例,设计了基于GIS的地震采集数据库系统客户端的各功能模块。
    • 薛野; 杨帆; 刘厚裕; 刘明; 赵苏城; 蓝加达
    • 摘要: 彭水地区位于四川盆地东南缘武陵褶皱带,属于典型的喀斯特岩溶山地地貌,具有十分复杂的近地表结构,导致地震采集效果差、信噪比低,严重影响油气勘探效果。对此重点开展了碳酸盐岩裸露山地地表条件下的炸药药型、激发方式、激发井深、激发药量等激发试验以及干扰波调查、检波器类型、组合方式等接收试验与研究,优选了一套具有较好经济性与可操作性的激发与接收参数,建立了针对复杂山地地形的激发点位优选技术;与以往资料相比,新采集单炮记录能量、信噪比及一级品率明显提高,新资料处理剖面显示了较为丰富的信息,反射特征清楚、信噪比较高,在碳酸盐岩地表区显示出明显的地震构造格局。
    • 田欢
    • 摘要: 金家湖工区属于复杂平原水网区,在此地区进行地震勘探,重点是做好长江禁炮区、河流、高铁等区域的避障观测系统设计,不损坏地面建筑物、减少空炮、减少工农矛盾,得到高品质的地震采集资料。实际地震资料采集结果表明,通过合理的设计观测系统、改善激发和接收因素、控制干扰波,增强了地震反射波的能量,有效地提高了地震勘探资料的质量。
    • 宋晨阳; 袁伟; 孙仕胜; 李斌
    • 摘要: 地震采集施工过程中,井炮激发会使用雷管、炸药等民爆品,这些炮井布设数量多、面积广、周边环境复杂。结合实际生产情况,文中阐述了国内地震队井炮监护现状,进行了业务流程、应用场景、使用需求调查,对看护终端规格参数、报警触发条件、报警准确性和及时性,以及无移动公网覆盖地区的数据传输等方面进行了研究,提出了一种地震队井炮监控新模式。
    • 王瑞贞; 王金宽; 李海东; 崔宏良; 唐美珍
    • 摘要: 我国地热资源丰富,分布范围广泛,经过多年持续勘探开发,浅部地热资源大多已探查完毕,目前探查目标以深部地热资源为主。在众多地球物理勘探方法中,地震勘探是地热资源勘探开发最有效的手段。受深部热储层地震地质条件影响,地震反射信号弱,信噪比低,热储层成像效果差,制约了深部地热资源的开发利用。本文通过对热储层地球物理特征的分析,认为热储层与盖层间强波阻抗界面的屏蔽作用、热储层内部较小的反射系数以及热储层中的热液、蒸汽等高温流体对地震波严重的吸收衰减是造成深部热储层地震反射信号弱的主要原因。提出了一套以高精度可控震源低频激发、高灵敏度检波器长排列接收、小面元高覆盖等技术为主的地震资料采集技术,应用到青海共和盆地干热岩地震采集中,取得了很好的应用效果。
    • 摘要: 东方物探自主研发的地震采集工程软件系统KLSeisⅡ具备海陆一体全流程研发支持能力和开放式、跨平台、高性能、多语种等特点,支撑海量数据、大计算量的快速处理;功能可覆盖陆地、过渡带和海洋等全地形,服务于地震采集全过程。以KLSeisⅡ为平台,深化完善了"两宽一高"、可控震源超高效混采、横波源矢量地震勘探、有线+无线及节点地震采集等配套技术方法,形成采集设计、模型正演、资料质控、可控震源和静校正等5大技术系列28个应用软件,成为国际物探行业的主流采集软件,整体处于业内领先地位。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