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腹痛综合征
上腹痛综合征的相关文献在2008年到2022年内共计85篇,主要集中在内科学、中国医学、药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84篇、会议论文1篇、专利文献263332篇;相关期刊62种,包括临床消化病杂志、海峡药学、中国现代药物应用等;
相关会议1种,包括浙江省中医药学会2015年脾胃病分会学术年会等;上腹痛综合征的相关文献由244位作者贡献,包括刘兴山、周文博、廖国建等。
上腹痛综合征—发文量
专利文献>
论文:263332篇
占比:99.97%
总计:263417篇
上腹痛综合征
-研究学者
- 刘兴山
- 周文博
- 廖国建
- 张婷婷
- 林震群
- 王明明
- 田晓鹏
- 薛敏捷
- 郝筱倩
- 黄荷叶
- 丁小云
- 丁沙沙
- 乔京贵
- 于惠玲
- 付晨瑜
- 仝建军
- 任玲玲
- 何玲
- 侯晓华
- 俞杏萍
- 俞清翔
- 傅彦平
- 冯茜
- 冯鑫利
- 刘代华
- 刘劲松
- 刘启华
- 刘小红
- 刘成义
- 刘斐
- 刘杰民
- 刘洋
- 刘琛
- 刘素容
- 刘艳秋
- 刘芳
- 刘青平
- 卜玉杰
- 吕剑平
- 吕宾
- 吴丽娜
- 吴以龙
- 吴军
- 吴华
- 吴咏冬
- 吴天军
- 吴珊珊
- 周柳
- 姚憬
- 姚树坤
-
-
曲英迪;
吴珊珊;
张宁怡;
王志愿;
王超;
许冰;
韩海啸
-
-
摘要:
目的探讨荜铃胃痛颗粒治疗大学生功能性消化不良(Functional dyspepsia,FD)上腹痛综合征(Epigastric pain syndrome,EPS)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8年3月—2019年10月期间就诊于北京中医药大学东方医院、中国中医科学院西苑医院、山东省中医院、河北省中医院、天津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天津中医药大学第二附属医院的符合中医气滞血瘀证的EPS大学生患者78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为安慰组和治疗组,每组各39例。治疗组给予荜铃胃痛颗粒口服,安慰组给予安慰剂口服。治疗6周后,观察两组患者视觉模拟评分量表(Visual Analogue Score,VAS)评分情况,上腹痛症状发作频率、缓解率、消失率及临床有效率,功能性消化不良生存质量量表(FDDQL)评分、铝碳酸镁片使用及不良反应情况。结果治疗组治疗第2、3、4、5、6周后VAS评分均较治疗前降低,安慰组治疗第6周后VAS评分较治疗前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期间,两组患者不良反应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荜铃胃痛颗粒不仅可以有效缓解不适症状、改善中医证候,还可以提高患者生存质量,且无严重不良反应,在治疗大学生EPS气滞血瘀证具有明显优势。
-
-
杨兰;
何玲
-
-
摘要:
功能性消化不良(FD)是一种排除器质性胃十二指肠疾病而伴有餐后饱胀、早饱、上腹痛和上腹烧灼等症状的临床综合征,分为餐后不适综合征(PDS)和上腹痛综合征(EPS)两种亚型。随着现今人们生活节奏的加快,本病的发病率及复发率呈逐渐上升的趋势。近年来中医诊治FD-EPS,能有效地改善症状、缩短疗程、降低复发率。该文就近几年中医诊治FD-EPS的研究进展进行总结及分析,以期能为临床提供新思路。
-
-
蔡芳芳;
曾庆新;
邱锋;
张富春;
彭如洁
-
-
摘要:
目的 探究功能性消化不良患者内脏高敏感性与血清Ghrelin水平的相关性.方法 选择2018年1—12月在福建省老年医院就诊的功能性消化不良患者80例设为FD组,根据疾病亚型分为PDS亚组(n=40)和EPS亚组(n=40),另选同期健康体检者40例设为正常对照组,均开展37°C饮水负荷试验测量胃感知阈值及胃不适阈值,并进行血清Ghrelin水平检测,比较各组的检测结果.同时,采用Pearson相关系数分析胃感知阈值、胃不适阈值与血清Ghrelin水平的相关性.结果 FD组的胃感知阈值、胃不适阈值、血清Ghrelin水平显著低于正常对照组(P0.05).结论 功能性消化不良尤其是EPS的病理生理机制为内脏高敏感性,而血清Ghrelin水平与内脏高敏感性呈正相关,故通过对其检测能够在一定程度指导疾病分型及治疗,提高诊疗效率.
-
-
高珊杉;
付晨瑜;
李春雨;
王晓燕
-
-
摘要:
目的:观察偶刺法针刺配合电针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上腹痛综合征(EPS)的临床疗效.方法:将64例上腹痛综合征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2例,其中观察组脱落2例,剔除3例;对照组脱落1例,剔除4例.观察组予偶刺法针刺配合电针治疗,对照组单纯行偶刺法针刺.两组治疗均隔日1次,每周3次,共治疗4周.比较两组治疗前后上腹痛、上腹烧灼感、餐后饱胀不适和早饱等临床主要症状评分、简要尼平消化不良指数(SF-NDI)及血浆胆囊收缩素(CCK)含量的变化,并评定临床疗效.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96.30%(26/27),优于对照组的88.89%(24/27).两组患者治疗后临床主要症状评分、SF-NDI评分及血浆CCK水平均较治疗前降低(P <0.01),且观察组治疗后临床主要症状评分、SF-NDI评分及血浆CCK水平较对照组更低(P <0.05).结论:偶刺法针刺配合电针能够明显缓解EPS患者的消化不良症状及改善患者生活质量.
-
-
孙乃瑛;
田旭东;
王鹏弟
-
-
摘要:
田旭东主任医师根据临床经验将上腹痛综合征分为三期,初期以实为主,主要是由于寒凝、食积、气滞引起,中期病痛迁延不愈,常表现为郁热、痰湿、瘀血,后期以阴虚或阳虚为主.在治疗上,随证随期灵活选方用药,用药尽量选择轻灵柔和之品.举验案两则佐证.
-
-
高静
-
-
摘要:
目的 探讨功能性消化不良(FD)患儿胃电节律与胃排空的关系.方法 选择FD患儿54例(FD组)及体检健康儿童30例(对照组).两组分别于餐前及餐后30 min进行胃电图检查,记录频率、幅值,统计胃电节律紊乱情况;用X线检查胃排空情况,计算胃半排空时间及胃排空率;对比胃电节律正常组及胃电节律紊乱组的胃半排空时间及胃排空率.结果 与正常对照组比较,FD组餐前及餐后频率低(P均0.05).与正常对照组比较,FD组胃半排空时间长、餐后2 h残留率高(P均<0.05).FD组胃电节律正常16例(胃电节律正常组)、胃电节律紊乱38例(胃电节律紊乱组).与胃电节律正常组比较,胃电节律紊乱组胃半排空时间长、餐后2 h残留率高(P均<0.05).结论 FD患儿存在胃电节律紊乱,且该现象与其胃排空情况有关.
-
-
陈洪锁;
年媛媛;
孟宪梅;
王学勤
-
-
摘要:
目的 探讨功能性消化不良(Functional dyspepsia,FD)患者胃电图(EGG)特点.方法 对2012年1月至2017年12月就诊于西安交通大学第一附属医院159例入组患有功能性消化不良症状的患者,均符合RomeIV FD诊断标准,其中包括上腹痛综合征(Epigastric pain syndrome,EPS)[男39例,女37例,平均年龄(42.88±13.12)岁]、餐后不适综合征(post prandial distress syndrome,PDS)[男28例,女55例,平均年龄(40.73±13.06岁)]和53例健康人[其中男22例,女31例,年龄(41.15±11.51)岁].结果 EGG监测显示,静息、餐后胃电节律百分率EPS组为(34.88±9.16)%和(41.69±9.87)%、PDS组为(43.96±11.88)%和(49.67±10.85)%,低于正常对照组的(87.4±14.85)%和(86.83±12.23)%,三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胃电节律过缓的百分率EPS组(56.26±10.23)%和(43.00±10.13)%、PDS组(45.41±14.90)%和(37.54±5.02)%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的(10.09±2.11)%和(9.22±2.55)%(P<0.05),胃电节律过速的百分率EPS(56.26±10.23)%和(13.16±3.95)%、PDS组为(6.64±1.08)%和(37.54±7.02)%,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的(1.78±0.23)%和(2.83±0.21)%,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功能性消化不良患者餐前餐后胃电节律异常,以胃动过缓为主,提示FD患者存在胃运动功能障碍,胃电图对阐明FD的发生机制有一定的临床意义.
-
-
洪寿海;
丁沙沙;
方哲科;
陈静子
-
-
摘要:
[目的]观察不同频率提插针刺手法对功能性消化不良上腹痛综合征疗效及血清胃运动相关激素的影响.[方法]选取2018年2月至2019年12月于浙江中医药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和天津市南开医院针灸科门诊就诊的功能性消化不良上腹痛综合征患者114例,随机平行分为3组,即60次/min、120次/min和180次/min提插手法组.每组患者分别给予不同频率提插针刺手法治疗2个疗程.在治疗前、治疗后及随访期(治疗结束后8周)对各组的临床疗效进行评价,指标包括中国版尼平消化不良指数评分、健康相关生活质量评分,同时对患者治疗前后抑郁自评量表和焦虑自评量表评分,以及血清胃动素、胃泌素、胃促生长素的水平进行比较.[结果]3种不同频率提插针刺手法治疗2个疗程后,患者尼平消化不良指数评分、健康相关生活质量评分、抑郁自评量表和焦虑自评量表评分较治疗前均显著改善(P<0.05),并且治疗结束后8周针刺治疗效果依然显著(P<0.05).同时2个疗程后,患者血清中胃动素、胃促生长素水平均有不同程度升高(P<0.05),而胃泌素水平显著下降(P<0.05).组间比较发现,120次/min、180次/min提插手法组临床治疗效果及其对血清胃动素、胃促生长素水平的调节效应总体优于60次/min提插手法组(P<0.05).3组患者治疗期间均未出现明显不良事件.[结论]在固定选穴的基础上,相比于低频刺激手法(60次/min提插手法),中高频刺激手法(120、180次/min提插手法)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上腹痛综合征疗效更佳,其作用机制可能与针刺调节血清胃动素、胃促生长素水平有关.
-
-
-
-
- 《浙江省中医药学会2015年脾胃病分会学术年会》
-
摘要:
目的:观察病证结合四联法治疗幽门螺杆菌(HP)阳性上腹痛综合征(EPS)的临床疗效. 方法:选取浙江中医药大学附属温州中西医结合医院2013年6月至2014年3月门诊就诊的HP阳性EPS患者154例,随机分入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给予病证结合四联法,对照组给予西医标准胃四联法;疗程均为2周,2周后停药观察;分别记录治疗前、治疗2周、停药后1月、3月的症状积分,及停药1月后的HP复查结果,及药物不良反应;并运用SPSS17.0对结果进行统计分析. 结果:HP根除率治疗组为89.2%,对照组89.1%,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1);单项症状和总体证候积分治疗前后及随访组内和组间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1~0.05);总有效率治疗组76.9%,对照组5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 结论:病证结合四联法治疗HP阳性EPS疗效确切,对HP的根除与标准西医胃四联法相似,在症状的缓解上近期和远期效果均优于标准西医胃四联法,具有更高的安全性和依从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