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放射性直肠炎

放射性直肠炎

放射性直肠炎的相关文献在1990年到2022年内共计602篇,主要集中在肿瘤学、内科学、临床医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539篇、会议论文16篇、专利文献455617篇;相关期刊277种,包括江西中医药、浙江中医杂志、护士进修杂志等; 相关会议15种,包括第13届全国肿瘤综合治疗新进展学术大会、第二届中国民族医药学会肿瘤分会学术年会、世界中医药学会联合会癌症姑息治疗研究专业委员会成立大会、江西省中医药学会2011年学术年会、中华中医药学会肛肠分会第五届理事会换届会议暨全国肛肠学术交流大会等;放射性直肠炎的相关文献由1320位作者贡献,包括王晞星、刘丽坤、李宜放等。

放射性直肠炎—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539 占比:0.12%

会议论文>

论文:16 占比:0.00%

专利文献>

论文:455617 占比:99.88%

总计:456172篇

放射性直肠炎—发文趋势图

放射性直肠炎

-研究学者

  • 王晞星
  • 刘丽坤
  • 李宜放
  • 丁云霞
  • 王永刚
  • 李楠
  • 王毓国
  • 秦丽
  • 窦永起
  • 陈宏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张鸣; 陈胡英; 胡莉红; 江建红; 敖平
    • 摘要: 目的研究一次性冲洗器在放射性直肠炎康复新液灌肠护理中的应用效果及护理措施。方法纳入2019年1月—2020年12月期间九江市第一人民医院收治的80例放射性直肠炎康复新液灌肠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采用常规灌肠的对照组(n=40)和采用一次性冲洗器作为康复新液结直肠给药容器的观察组(n=40)。观察2组患者治疗效果、药液残留量、满意度以及生活质量情况。结果观察组、对照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分别为97.5%,95.0%,无统计学差异(P>0.05)。观察组药液残留量少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满意度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QOL评分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一次性冲洗器应用于放射性直肠炎康复新液灌肠中的效果较好,能明显减少药物残留量,提高患者满意度和生活质量,值得临床推广。
    • 侯睿; 岳延涛; 王彬; 唐爱英; 费晓燕
    • 摘要: 目的检索、评价并整合国内外关于癌症患者放射性直肠炎预防和管理的相关证据,并对最佳证据进行总结。方法系统检索BMJ Best Practice、UpToDate、JBI循证卫生保健中心数据库、国际指南协作网、美国国家指南库、英国国家卫生与临床优化研究所、苏格兰校际指南网、加拿大安大略注册护士协会网、中国临床指南文库、Cochrane Library、PubMed、美国国家综合癌症网络、万方数据库、中国知网、重庆维普数据库、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中所有关于放射性直肠炎预防和管理的证据,包括指南、专家共识、最佳实践、系统评价和证据总结。检索时限为2010年1月至2020年7月。采用澳大利亚JBI循证卫生保健中心的文献评价标准和证据分级系统,对文献进行质量评价及证据级别评定。结果共纳入15篇文献,其中指南2篇、专家共识3篇、临床决策2篇、系统评价8篇,总结了39条放射性直肠炎预防与管理证据,包括诊断与评估、预防、药物治疗、非药物治疗、手术治疗、营养治疗、中医治疗和调护8个方面。结论癌症患者放射性直肠炎预防与管理的最佳证据内容丰富,在应用时需要结合医院特点和临床环境,有针对性地选择,部分证据仍有待更高质量的研究加以证实。
    • 胡柯峰; 李琪儿; 朱春霞; 李桑; 金燕平; 叶国良
    • 摘要: 目的探讨内镜下双极电止血导管治疗放射性直肠炎(RP)出血的可行性及疗效。方法选择RP出血患者14例,均行内镜下双极电止血导管止血治疗,观察手术情况及治疗效果。结果14例均成功接受内镜下止血术,手术时间8~32 min,平均19.3 min。9例患者仅行1次内镜下治疗,4例行2次内镜下治疗,1例行4次内镜下治疗,均成功止血,平均1.5次。均未出现内镜治疗相关的并发症,术后随访3~45个月,平均20.1个月,所有患者术后出血控制,血红蛋白稳定,复查肠镜提示病灶消退满意。结论内镜下双极电止血导管治疗RP出血具有一定的疗效且安全可行。
    • 林丽莉(综述); 蔡宏懿(审校)
    • 摘要: 放射性直肠炎(RP)是指盆腹腔、腹膜后恶性肿瘤经放射治疗后引起的直肠损伤,严重影响癌症患者的预后及生活质量。急性RP具有自限性,停止放疗后症状多可缓解,病情迁延严重的患者只占很小一部分。临床治疗多以对症治疗为主,该文主要就RP的内科治疗进展作一综述。
    • 夏杨; 吴海根; 苏钰芳; 章玲玲; 王丹
    • 摘要: 目的:康复新液口服配合复方黄柏液涂剂保留灌肠预防宫颈癌放疗后放射性直肠炎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2020年1月—2021年7月宫颈癌患者97例,将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50例和对照组47例。两组患者均接受宫颈癌放射治疗。观察组于放疗第1天开始行康复新液口服及复方黄柏液涂剂保留灌肠治疗,对照组仅给予单纯放射治疗,连续治疗14…d。比较两组治疗后放射性直肠炎发生情况、炎性细胞因子[白介素-4(IL-4)、白介素-8(IL-8)、白介素-10(IL-10)和干扰素-γ(IFN-γ)]变化、生活质量[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PSQI)、宗氏焦虑自评量表(SAS)、宗氏抑郁自评量表(SDS)]变化及药物不良反应。结果:治疗后,观察组放射性直肠炎的发生率和级别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血清IL-8和IFN-γ水平较治疗前降低,IL-4和IL-10水平较治疗前升高(P<0.05);观察组血清IL-8和IFN-γ水平低于对照组,IL-4和IL-10水平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治疗前后各项生活质量评分有明显差异(P<0.05),治疗后观察组生活质量评分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两组均未发生明显不良反应。结论:康复新液口服配合复方黄柏液涂剂保留灌肠可有效降低宫颈癌放疗后放射性直肠炎的发生率和级别,减轻患者细胞炎性反应,提高患者生存质量。
    • 李洲宇; 杨兴龙; 蔡展拓; 朱艳仪; 覃青华; 李铭仪
    • 摘要: 目的 本研究拟探讨重组人表皮生长因子外用溶液联合蒙脱石散保留灌肠预防宫颈癌患者急慢性放射性直肠炎的疗效,为防治放射性直肠炎提供有效方案。方法 收集59例根治性放疗的宫颈癌患者,随机分成对照组28例,灌肠组31例;灌肠组给重组人表皮生长因子外用溶液联合蒙脱石散保留灌肠,对照组无灌肠处理。结果 在急性放射性直肠炎方面,两组患者消化道反应分级分布相似,主要以0~2级为主,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U=429.5,P=0.939)。在慢性直肠炎方面,灌肠组维也纳直肠镜(vienna rectoscopy score,VRS)分项评分及总评分的轻度反应(0~1级)患者明显高于对照组,而对照组中度反应(2~3级)的患者明显增多;两组毛细血管扩张(U=262.5,P=0.003)、黏膜充血(U=256,P=0.002)及总VRS评分(U=256,P=0.00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重组人表皮生长因子外用溶液联合蒙脱石散保留灌肠可减低宫颈癌根治性放疗患者慢性直肠炎的发生率及严重程度。
    • 陈钊锦; 侯晓珍; 陈永强; 杨昌卫; 朱政; 彭寿洲
    • 摘要: 目的:研究太宁栓塞肛预防放射性直肠炎的临床疗效,为临床提供参考。方法:选取茂名市中医院2020年3月至2021年8月期间收治的54名接受放疗的肿瘤患者为研究对象,将其随机等分为两组,各27名。在放疗过程中两组患者均给予常规治疗,此外,太宁栓组予以太宁栓干预,常规组不采取任何防治手段,观察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临床症状积分、肠道疼痛分级、放射性直肠炎发生情况等。结果:1)两组患者治疗前的直肠炎症状积分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经治疗,两组患者的症状积分均降低,太宁栓组降低更明显,腹痛不适、大便频率等直肠炎症状积分均低于常规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的肠道疼痛分级均优于治疗前,太宁栓组的肠道疼痛分级优于常规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治疗后,太宁栓组患者的放射性直肠炎发生情况优于常规组,0级与Ⅰ级患者占比更多,Ⅱ级与Ⅲ级占比更少,数据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太宁栓塞肛预防放射性直肠炎有较好的效果,接受放疗的肿瘤患者经太宁栓塞肛干预后,临床症状积分有明显的改善,肠道疼痛分级及放射性直肠炎发生概率较低。此法值得在临床上推广应用。
    • 谢辉; 龚鸣; 张见芳; 李庆
    • 摘要: 目的:放射治疗是治疗女性盆腔恶性肿瘤最主要的手段,会引发一些不良反应,最常见的是放射性直肠炎(radiation proctitis,RP)。RP的发生率与放射剂量呈高度正相关。临床上急需一种科学的方法对RP的发生进行精准的预测,以帮助医师进行临床决策。本研究基于女性盆腔肿瘤患者的临床资料及放射治疗的剂量学参数,采用随机森林方法筛选与RP发生相关的核心特征,再通过机器学习算法构建RP发生的风险预测模型,以期为RP的预测和预防提供技术支持和理论依据。方法:回顾性收集2019年1月至2020年12月在湘南学院附属医院放射肿瘤科接受静态三维适形调强放射治疗的女性盆腔肿瘤患者100例,收集其临床相关数据及放疗计划系统数据。在放射治疗期间或放疗结束后的18个月内,有35例出现RP(发生RP组),余65例为未发生RP(未发生RP组)。通过随机森林算法对患者的临床和剂量学特征进行重要度排序,选择与RP发生存在相关性的重要特征进行机器学习建模。首先构建支持向量机、随机森林、logistic回归、轻量级梯度提升机、高斯朴素贝叶斯、自适应增强共6种机器学习模型,然后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下面积、准确度、灵敏度、特异度、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F1分数评估模型的性能,最后确定随机森林模型为预测模型,绘制预测模型的校准曲线及决策曲线来评估模型的准确度和临床受益性。结果:随机森林预测模型在训练集中的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下面积为1.000,准确度为0.988,灵敏度为1.000,特异度为1.000,阳性预测值为1.000,阴性预测值为0.981,F1分数为1.000;在验证集中的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下面积为0.713,准确度为0.640,灵敏度为0.618,特异度为0.822,阳性预测值为0.500,阴性预测值为0.656,F1分数为0.440,表现出较高的预测性能。该预测模型的校准曲线Brief=0.178,预测精度较高,显示预测模型能够在临床上受益。结论:基于女性盆腔肿瘤患者的临床及放射治疗剂量学参数,利用随机森林构建的RP预测模型有较高的预测能力,具有较强的临床可用性。
    • 宋洪杰
    • 摘要: 目的探究在宫颈癌患者放疗后放射性直肠炎中采用白头翁汤灌肠疗法联合重组人粒细胞巨噬细胞刺激因子(recombi⁃nant human granulocyte-macrophage colony stimulating factor,rhGM-CSF)的疗效。方法选取2020年4月—2021年4月于北大荒集团总医院肿瘤科治疗的宫颈癌放疗后放射性直肠炎患者96例作为研究对象,通过随机数表法将其分为对照组(n=48)和观察组(n=48)。对照组给予常规治疗联合rhGM-CSF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治疗的基础上给予白头翁汤灌肠治疗。对比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治疗前后的宫颈癌放疗后放射性直肠炎症状评分以及生活质量评分。结果观察组患者的临床有效率为91.67%,高于对照组的72.9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790,P=0.016)。治疗前,两组患者症状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172、0.448、0.164、0.105,P=0.864、0.655、0.870、0.917);治疗两周后,观察组患者症状评分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6.776、9.573、6.781、7.418,P<0.001)。治疗前,两组患者生活质量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178,P=0.860);治疗两周后,观察组患者生活质量评分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4.945,P<0.001)。结论在宫颈癌患者放疗后放射性直肠炎中采用白头翁汤灌肠疗法联合rhGM-CSF治疗,可提高患者的临床疗效,改善患者的症状,提高其生活质量。
    • 蓝柳; 陈海辉; 刘威; 赵迎喜; 莫玉珍
    • 摘要: 目的研究局部晚期宫颈癌放疗途中调整放疗靶区范围对疗效及不良反应的影响。方法将273例接受调强放疗的局部晚期宫颈癌患者按是否途中调整放疗靶区范围分为调整靶区组(129例)和非调整靶区组(144例),观察两组患者生存情况、放射区域内复发情况、放射性直肠炎及放射性膀胱炎发生情况。结果调整靶区组和非调整靶区组患者的3年、5年总生存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调整靶区为≥1级和≥3级放射性直肠炎的独立影响因素(OR=0.495、0.106,95%CI:0.256~0.960、0.014~0.853,P﹤0.05)。结论对于局部晚期宫颈癌患者,调强放疗途中调整放疗靶区范围是有效和安全的,不影响患者生存时间和疗效,并且明显降低了放射性直肠炎的发生风险。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