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描述符

描述符

描述符的相关文献在1984年到2023年内共计564篇,主要集中在自动化技术、计算机技术、无线电电子学、电信技术、化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133篇、会议论文9篇、专利文献7836篇;相关期刊99种,包括中国金融电脑、中国传媒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气象科技等; 相关会议7种,包括NCTC·2011第十三届全国有线电视技术研讨会、2009年全国高性能计算学术年会、中国园艺学会创建80周年暨第11次全国会员代表大会等;描述符的相关文献由1132位作者贡献,包括徐庆、S·帕斯彻拉克斯、冯元元等。

描述符—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133 占比:1.67%

会议论文>

论文:9 占比:0.11%

专利文献>

论文:7836 占比:98.22%

总计:7978篇

描述符—发文趋势图

描述符

-研究学者

  • 徐庆
  • S·帕斯彻拉克斯
  • 冯元元
  • 周晨杰
  • 夏海涛
  • 马越
  • 岩元浩太
  • 杨逸
  • 周强
  • 崔良林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王英洁; 曹铁男
    • 摘要: 为克服当前电力系统设备高压绝缘缺陷识别技术的局限性,利用知识库系统来诊断电力系统设备高压绝缘缺陷.采用超高频(UHF)和IEC 60270技术获取局部放电(PD)数据,再通过捕获的PD数据来构建相位分辨模式,从而确定PD行为,并创建相关的描述符;利用匹配相关缺陷特征对缺陷进行分类,并确定PD的位置.结果表明,采用本方法所测得的缺陷类型和缺陷位置与实际中缺陷类型和缺陷位置吻合率高达98%,证明了所提方法的有效性.
    • 张明程; 张可新; 艾轩; 梁宵; 张琪; 陈辉; 邹晓新
    • 摘要: 电催化在许多清洁能源转换技术中起着核心作用,能够与光伏、风电和水电等可再生能源发电系统耦合,解决全球能源和气候危机.一些重要的电化学转化过程,包含析氢反应(HER)、析氧反应(OER)、氧还原反应(ORR)、氮还原反应(NRR)和二氧化碳还原(CO_(2)RR)等,引起了广泛的研究兴趣.实现这些电催化技术大规模应用的核心在于开发先进的电催化材料.传统电催化剂的研发依赖于“试错法”实验合成,这一过程耗时漫长、成本较高.近20年来,基于理论指导的新材料开发成为更先进的电催化剂设计思路,这主要受益于:(1)重要的基本理论、活性描述符与催化剂机制的确立;(2)计算化学在电化学领域的成熟.这些进展揭示了电催化剂的构效规律,加速了电催化剂的研发过程.本文梳理了电催化剂设计理论发展的关键历程.首先,萨巴捷原则指出理想催化剂的吸附应该是“中庸”的:过弱的吸附无法使反应发生,过强的吸附将导致催化剂表面被覆盖而无法进一步反应.火山型曲线准确描绘了这一现象,并为此提供了可定量的数学表达,但仍缺少量化吸附的物理量.随着计算机技术与密度泛函理论的不断发展,人们能够获得吸附能、活化能等微观物理量.同时,Brønsted-Evans-Polanyi(BEP)关系的发现为火山型曲线提供了基础,使吸附能与反应活性直接关联.通过BEP关系与标度关系,一个或多个关键中间体的活化能可以作为复杂反应的描述符,使催化剂的设计大大简化.除了吸附能,基于其他理论的描述符的发现引领了更广泛的设计路线.我们详述了d带理论及其在电催化中的应用,重点介绍了通过应变效应与配体效应等策略调控d带中心,从而达到优化催化剂性能的目的.还总结了其他电子结构描述符,包括上带边、p带中心、e_(g)轨道填充等,也对几何结构描述符,如配位数等进行了讨论.针对五种重要的电催化反应(HER,OER,ORR,CO_(2)RR与NRR),总结了主流的催化反应机理、主要挑战以及理论研究在应对这些挑战方面的重要作用,尤其强调了不同类型的活性描述符在预测催化性能方面的贡献.同时结合近些年来出现的高通量计算与机器学习等研究理念,汇总了自动化和加速搜索新型电催化材料方面的崭新成果.最后,分析了该领域未来面临的主要挑战与机遇,从以下四个角度提出了建议:(1)发展更具预测能力的活性描述符;(2)打破线性关系,超越火山曲线对催化活性的限制;(3)加深对催化剂稳定性问题的理论认识;(4)建立跨越理论与实验“鸿沟”的桥梁.
    • 马骏; 钟洋; 张珊珊; 黄仪珺; 张利鹏; 李亚平; 孙晓明; 夏振海
    • 摘要: 在清洁和可再生能源的转化过程中,氧还原反应和氧析出反应需要高效的电催化剂以克服其动力学限制.本文设计了一系列掺杂杂原子的无金属石墨二炔,以促进上述两类关键化学反应.为了评估电催化性能,利用密度泛函理论研究了反应路径和吉布斯自由能变化.计算结果表明,掺杂剂可以优化中间体的吸附,降低反应的过电位.本文还得到了将催化剂性质与催化剂结构相关联的内在描述符,该描述符可以加速开发和筛选新型电催化剂.研究结果可为清洁能源技术(如燃料电池、金属空气电池和电解水等)中碳基催化剂的设计提供指导.
    • 王高博; 马晶
    • 摘要: 重氮苯与亲核试剂的作用方式及其反应机理一直未能被完全阐明.基于密度泛函理论,本文计算了6种亲核试剂与重氮苯结合时的结合位点及反应过程中的反应坐标.计算结果表明,化学硬度可以作为预测不同亲核试剂与重氮苯结合位点的主要描述符.基于复合物体系范德华表面的平均局域离子化能等参数,还提出了可以定量预测重氮苯与亲核试剂结合反应活化能垒的描述符.这些理论研究结果对理解重氮苯与亲核试剂的反应机制、寻找更优反应条件具有重要意义.
    • 宋可可; 钱萍
    • 摘要: 计算材料科学在材料基因工程中占据着核心地位,大幅度提升新材料的研发效率,缩短研发周期,降低研发成本.虽然密度泛函和分子动力学计算已经取得了显著的进展,但依然受到计算成本和精度的限制.最近,机器学习势的出现,将密度泛函的精度和分子动力学的效率完美结合.机器学习势作为材料科学的一个工具,正迅速变得足够精确和灵活,可以应用于现实世界的材料科学问题.因此,机器学习势是实现多尺度模拟材料设计的必要步骤.
    • 杜婧; 乔庐峰; 陈庆华; 王雷淘
    • 摘要: 根据时间敏感网络(Time Sensitive Network,TSN)对端系统的设计需求,设计了一种支持多个逻辑队列且缓冲区共享的直接存储访问(Direct Memory Access,DMA)控制器.DMA控制器内部收发方向上各支持8个逻辑队列,多个逻辑队列共享位于内存中的缓存空间,可对不同类型的数据帧提供差异化的收发调度和处理.DMA控制器采用基于指针的收发逻辑队列结构和复杂的缓冲区描述符,可以有效降低处理器负荷,提高总线吞吐率.整个设计在Xilinx ZYNQ7035的开发板上进行了仿真分析和功能验证.
    • 杨先海; 刘会会; 王连军
    • 摘要: 在人为有意生产的化学品或无意识产生的化学品中,可电离有机化合物(IOCs)均占有较大比重。在环境水体、生理或实验pH条件下,IOCs可解离为分子和离子形态。研究表明,IOCs的分子和离子形态均对其表观物理化学、环境归趋和行为、生态和健康毒性效应参数具有不可忽视的影响,因而在开展IOCs相关实验或理论研究时不应忽略离子化的影响。在构建IOCs相关预测模型时,核心是如何表征离子化的影响。本文从描述符入手,总结了可用于表征IOCs离子化影响的4类描述符,即酸碱解离常数(pK_(a))及其衍生参数(分子态和离子态的比例分数(δ_(分子)和δ_(离子)))、考虑离子化影响的分配系数包括正辛醇-水分布系数(logD_(OW)(pH))和进行形态修正的脂质体-水分配系数(logD_(lip/w)(pH))、考虑离子参数的多参数线性自由能关系(离子描述符J^(+)和J^(-))、基于形态修正的量化参数,并展望了表征IOCs离子化影响的未来研究重点。
    • 宋卫余; 杨敏; 王林哲
    • 摘要: 已有研究证明了 Cu-MAZ分子筛催化甲烷部分氧化的优异性且实验表征得出其活性结构含有三核铜结构.为进一步提高部分氧化活性,采用MAZ分子筛作为载体体系,用于[Cu_(3)(μ-O)_(3)]^(2+)结构,分别掺杂Pd、Pt、Fe、Co、Ni、Au和Ag,构建[Cu_(2)MO_(3)]^(2+)异金属活性位.通过密度泛函理论(DFT)研究不同金属对Cu-MAZ催化甲烷部分氧化反应的能量变化和反应活性的影响,并分析了活性位、反应中间体、过渡态等结构的几何和电子结构性质,根据以上结果进一步得到描述符.
    • 黄坤; 钱军浩; 王江文
    • 摘要: 为提升图像匹配算法的实时性和鲁棒性,提出一种基于改进FREAK的特征点匹配算法.将经典FREAK算法的8层视网膜模型简化为5层,根据贪婪搜索算法选取64组感受野点对,以在减少运算开销的同时尽量保留有效的点对信息.在此基础上,设计一种具有方向不变性的LBP算法对每个感受野进行编码,从而提高描述符的区分度.实验结果表明,与FREAK、BRISK等算法相比,该算法具有最小的描述符尺寸,且在多数场景下,其运算更快,精度更高,更适合光照变化复杂的环境.
    • 李健聪; 王泰然; 舒武; 胡素磊; 欧阳润海; 李微雪
    • 摘要: 合金材料因其丰富可调的几何结构和电子性质,在催化和材料科学领域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其中合金形成能作为一个重要的物理量,对合金材料的形成和催化活性有重要影响.近年来,随着人工智能和数据库的发展,利用机器学习的方法研究和设计新的材料成为新的研究焦点.基于此,通过人工智能的多任务压缩感知算法,结合AB2合金形成能数据库展开了合金形成能描述符和预测研究.首先建立了相应合金形成能的通用描述符,并展开了特征敏感性分析,揭示出合金材料组分的电子性质和几何性质的影响及其相互依赖关系.研究结果显示,该描述符的预测误差低于8.10 kJ·mol-1,具有清晰的物理可阐述性,并预测了大量未知合金材料的形成能.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