挠曲变形
挠曲变形的相关文献在1990年到2022年内共计247篇,主要集中在金属学与金属工艺、建筑科学、机械、仪表工业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179篇、会议论文16篇、专利文献54131篇;相关期刊133种,包括岩石学报、系统工程与电子技术、中国机械工程等;
相关会议16种,包括中国航空学会第十七届机械动力传输学术会议、第十二届海峡两岸隧道与地下工程学术与技术研讨会、第三届全国钢结构工程技术交流会等;挠曲变形的相关文献由618位作者贡献,包括余江鸿、吴凤和、姚齐水等。
挠曲变形—发文量
专利文献>
论文:54131篇
占比:99.64%
总计:54326篇
挠曲变形
-研究学者
- 余江鸿
- 吴凤和
- 姚齐水
- 张亚崇
- 李超
- 陈轶杰
- 付梦印
- 司帆
- 周广涛
- 徐晓苏
- 房建成
- 杨文
- 杨树东
- 赵剡
- 赵国荣
- 赵峰兵
- 高伟
- F·麦克内尔
- S·斯特罗特尔斯
- W·霍尔特
- Z·莱迪沃耶维克
- 万德钧
- 于维方
- 侯海量
- 冯鑫涛
- 刘刚
- 刘海彬
- 刘锡祥
- 卢兆兴
- 叶昌
- 叶盛
- 向磊
- 吴磊
- 周大旺
- 周敏
- 姜伟
- 孙启林
- 宋彬
- 尹洪亮
- 张亚
- 张力
- 张培喜
- 张强
- 徐伟
- 方洪渊
- 曹全
- 曾奎
- 朱炳坤
- 朱雨辰
- 李倩
-
-
陈璞;
吴旭华;
李振威;
冯鑫涛;
张亚崇;
程咏梅
-
-
摘要:
针对相控阵雷达阵面挠曲变形导致天线增益损失增加的问题,提出一种基于分布式惯性测量单元(IMU)的阵元相位误差补偿方法。将多个IMU安装在雷达阵面上,首先进行主、子节点间的相对导航解算及通过多节点信息融合实时重建阵面结构;其次利用阵面结构模型计算出每个阵元相位中心的挠曲位移,并对其进行相应的相位误差补偿;最后通过天线增益损失和雷达方向图函数验证所提算法的有效性。仿真结果表明:经过多节点信息融合后,雷达阵面最大挠曲的相对位置解算均方根误差为4.45 mm,对相控阵雷达运动进行实时补偿后,天线增益损失在0.2 dB以下,经过补偿后波束指向精度明显提高。
-
-
李岩;
武名虎;
卢宗慧;
于多加;
周强龙
-
-
摘要:
以轻型单立柱高速堆垛机为研究对象,应用多体动力学分析方法与位移比较法,建立了格构式铝合金立柱的动态挠曲变形修正公式,分析了影响立柱挠曲变形的主要因素。应用ANSYS Workbench集成建模仿真,得到立柱挠曲变形仿真结果。分析对比不同速度控制方法对立柱挠曲变形的影响,得出了不同速度控制方法下的立柱挠曲变形曲线,确定了运行加速度与加速度变化率对立柱挠曲变形的影响,根据分析结果,提出了一种切实可靠的速度控制方法,有效的减小了运行过程中的立柱振动,减小了有害冲击。
-
-
胡战明;
周凯;
张学海;
李学强
-
-
摘要:
2A12铝合金是高强度铝铜合金,普遍用于飞机构架及框架类高强度零件制造,其抗拉强度485MPa,由于该铝合金强度高、热膨胀系数大,在焊接过程中极易产生热裂纹及挠曲变形、扭曲变形,增加了零件矫正难度及焊接难度。文章通过在实践中利用预设反变形余量+刚性固定法减小焊接变形,再利用焊缝模拟仿真电弧增材矫正法解决零件焊接变形,通过两种方法有机结合,有效解决了大型铝合金框架焊接变形难题。
-
-
赵南皓;
齐向阳;
熊明辉;
黄平钰;
郭政
-
-
摘要:
为提高精密机床加工精度,针对直线轴几何误差与热误差两类重要误差项进行分析,并提出一种复合定位误差建模方法。首先对两端固定式丝杠进给系统的热误差机制进行分析,建立正弦函数误差表达式,利用有限元法提取丝杠表面温度并作为输入量代入到热误差模型中。利用切比雪夫多项式建立静态几何误差预测模型。将两模型叠加,得到复合定位误差模型。对精密加工中心直线轴进行检测实验,实验值与预测模型对比后发现预测精度达到85%以上,验证了复合误差模型具有较高的预测精度,为直线轴定位误差补偿提供了参考。
-
-
杨文;
颜伟;
余江鸿;
姚齐水;
黄剑锋;
邝允新
-
-
摘要:
目的为优化印刷滚筒的挠曲变形,有效提升其支承性能,改善印刷滚筒的压力分布。方法选择预负荷弹性复合圆柱滚子轴承作为变刚度印刷滚筒传动支承部件,基于等效刚度模型计算不同填充度预负荷弹性复合圆柱滚子轴承的刚度,分析预负荷弹性复合圆柱滚子轴承结构参数变化对刚度的影响,构建变刚度印刷滚筒支承系统力学模型,通过有限元仿真分析预负荷弹性复合圆柱滚子轴承刚度对变刚度印刷滚筒印刷压力的影响。结果结果表明,随着滚动体填充度的增加,预负荷弹性复合圆柱滚子轴承的径向刚度减小,变刚度印刷滚筒挠曲变形不同程度增大,结合疲劳寿命角度综合考虑,选择填充度在45%~50%的预负荷弹性复合圆柱滚子轴承作为印刷滚筒的弹性支承,其最大挠曲变形量较普通圆柱滚子轴承平均下降了9.5%。结论在保证了疲劳寿命的前提下,有效改善了印刷滚筒压力分布的均匀性,提升了印刷质量。
-
-
李雨城;
王伟;
王兴
-
-
摘要:
高温下钢框架力学特征的研究是目前研究的热点之一.通过有限元模拟软件对H型截面钢框架进行分析,介绍了热力耦合作用下的钢框架结构挠曲变形的破坏模式、对两层两跨H型截面钢框架结构的变形与位移的模拟结果进行深入的研究,包括结构各梁柱在不同温度场、结构场、耦合场下的挠曲效应,在热力耦合作用下梁柱的挠度与轴向变形重新分配与变化,在不同受火位置下的两层两跨H型截面钢框架的挠曲效应的对比分析.研究表明:随着温度不断上涨,两层两跨H型截面钢框架各框架梁的挠度呈现先增大后减小的趋势,结构轴向变形不断增大,各框架柱的挠度呈现不断上涨的趋势,结构轴向变形不断增大,各梁柱挠度与轴向变形重新分配明显,工况一比工况二的挠曲效应变化大,说明两层两跨H型截面钢框架在全截面受火情况下挠曲效应更好.研究成果可为热力耦合作用下的钢框架加固修复提供参考价值.
-
-
程海彬;
鲁浩;
王进达
-
-
摘要:
为了提高机载导弹捷联惯导在强扰动下传递对准的速度与精度,设计了一种可以适应飞行时机翼、武器挂架等环节存在较强挠曲变形和振动环境的快速传递对准算法,给出了速度+姿态匹配对准算法误差方程与姿态匹配算法的观测方程.为了消除机翼挠曲变形与振动对算法产生的不利影响,采取将巴特沃斯低通滤波器引入传递对准算法中的新方法,有效增强了算法在恶劣飞行环境下的鲁棒性,提高了算法的滤波精度.对比仿真结果显示:在飞机摇翼机动激励下,即使存在较强的机翼挠曲干扰,失准角估计误差5 s内可以收敛到3'以内;新算法在不降低对准算法快速性与估计精度情况下,有效解决了速度+姿态匹配算法对机翼挠曲变形与振动敏感的问题.
-
-
程海彬;
鲁浩;
王进达
-
-
摘要:
为了提高机载导弹捷联惯导在强扰动下传递对准的速度与精度,设计了一种可以适应飞行时机翼、武器挂架等环节存在较强挠曲变形和振动环境的快速传递对准算法,给出了速度+姿态匹配对准算法误差方程与姿态匹配算法的观测方程。为了消除机翼挠曲变形与振动对算法产生的不利影响,采取将巴特沃斯低通滤波器引入传递对准算法中的新方法,有效增强了算法在恶劣飞行环境下的鲁棒性,提高了算法的滤波精度。对比仿真结果显示:在飞机摇翼机动激励下,即使存在较强的机翼挠曲干扰,失准角估计误差5 s内可以收敛到3′以内;新算法在不降低对准算法快速性与估计精度情况下,有效解决了速度+姿态匹配算法对机翼挠曲变形与振动敏感的问题。
-
-
梁磊;
肖静;
詹光;
苏大林
-
-
摘要:
联合精确进近和着陆系统(JPALS)舰载组件旨在为最终进近阶段的舰载机提供自动着舰能力.针对由于舰船杆臂效应与挠曲变形的存在导致舰载机着舰定位精度下降的问题,开发了一种基于卫星引导的全自动着舰非线性化参数误差模型,结合舰船甲板运动及舰载机纵向飞行控制模型,评估舰船结构挠曲和姿态不确定性对着舰落点精度的影响.结果表明,杆臂效应与挠曲变形对着舰落点精度有显著影响,利用建立的误差模型以及飞行控制模型,能够将着舰落点精度有效控制在着舰标准之内.
-
-
牟宏伟;
韩磊;
李昂阳
-
-
摘要:
舰载武器传递对准由于受海浪冲击、舰船自身载荷等因素影响,导致主、子惯导之间存在模型未知的挠曲变形,影响传递对准精度.针对上述问题,论文提出了模型预测滤波技术,应用于传递对准中,可以有效对挠曲变形进行预测估计,补偿传递对准误差.通过数值仿真分析,验证了该算法的有效性和可行性,能够提高传递对准精度.
-
-
-
李坚;
章胜;
张勇
- 《中国航空学会第十七届机械动力传输学术会议》
| 2015年
-
摘要:
本文典型航空涡轮轴发动机动力涡轮转子为研究对象,介绍了基于ANSYS优化设计平台对带有挤压油膜轴承转子进行挠曲变形计算的方法.计算完成后,得出计算用轴承刚度与计算后由轴承偏心率反推的轴承刚度相一致的结果,从而可以得出轴承支反力,转子偏角等一系列工程数据,为带有挤压油膜轴承转子挠曲变形计算提供一种理论计算方法,对工程设计具有实用价值.
-
-
-
-
-
-
-
张强
- 《2008年全国建筑钢结构行业大会》
| 2008年
-
摘要:
采用钢桁架作为大跨度钢桥的拼装支架进行现场吊装时,由于钢桁架在承重后的弹性挠曲变形将引起拼装单元内已就位桥段的标高变化,从而影响成桥后竖向线形和各梁段问的接口对接.因此,必须在钢桥拼装阶段采取预变形措施抵消支架承载后的变形,以保证钢桥各段安装成桥后的标高符合桥梁设计线形.
-
-
陈民
- 《第十二届通信设备结构与工艺学术会议》
| 2010年
-
摘要:
本文针对折弯过程中发生的异常现象,详细分析数控折弯机加工中可能出现问题的原因,并以实际加工为例,简述了如何在数控折弯机上避免与解决问题,为有效提高数控折弯机的加工精度提供了新的思路。
-
-
陈民
- 《第十二届通信设备结构与工艺学术会议》
| 2010年
-
摘要:
本文针对折弯过程中发生的异常现象,详细分析数控折弯机加工中可能出现问题的原因,并以实际加工为例,简述了如何在数控折弯机上避免与解决问题,为有效提高数控折弯机的加工精度提供了新的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