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抗dsDNA抗体

抗dsDNA抗体

抗dsDNA抗体的相关文献在1990年到2022年内共计173篇,主要集中在内科学、临床医学、基础医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168篇、会议论文2篇、专利文献187233篇;相关期刊109种,包括中国实验动物学报、中国免疫学杂志、国际检验医学杂志等; 相关会议2种,包括2007年浙江省检验医学学术年会、香港中医学会、教育研究基金会2017国际针灸高峰论坛等;抗dsDNA抗体的相关文献由554位作者贡献,包括金卫东、俞晓洁、周永列等。

抗dsDNA抗体—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168 占比:0.09%

会议论文>

论文:2 占比:0.00%

专利文献>

论文:187233 占比:99.91%

总计:187403篇

抗dsDNA抗体—发文趋势图

抗dsDNA抗体

-研究学者

  • 金卫东
  • 俞晓洁
  • 周永列
  • 贾敬年
  • 刘爽
  • 朴文花
  • 李小峰
  • 凡慧
  • 刘会彩
  • 刘婷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李金娘
    • 摘要: 系统性红斑狼疮(systemic lupus erythematosus,SLE)是一种慢性多系统自身免疫性疾病,其特征是患者血清中出现以抗核抗体为代表的多种自身抗体.SLE临床表现复杂多样,个体差异较大,其中部分患者的血液系统受到不同程度的损伤,包括血小板减少、贫血、白细胞减少甚至全血细胞减少等临床特征[1].本文旨在分析SLE累及血液系统时,外周血细胞变化的特点及抗双链DNA抗体(dsDNA)与补体C3的改变,以期为SLE的诊疗提供理论依据.
    • 孙锐; 张宁
    • 摘要: 目的:本实验为探讨抗C1q抗体及抗dsDNA抗体联合检测系统性红斑狼疮疾病进展程度(SLEDAI)的相关性及预测价值。方法:选取2018年1月至2019年9月就诊于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盛京医院风湿免疫科收治的住院患者及同一时间段本院体检中心健康体检人群共计298例,采取连续入组的方法。其中系统性红斑狼疮(SLE)患者100例,其他自身免疫病患者98例,体检患者100例。测定抗C1q抗体及抗dsDNA水平,分析抗C1q抗体和SLEDAI及实验室指标的关系。结果:低活动组抗C1q抗体(P=0.01)、抗dsDNA抗体(P<0.0001)水平低于中高活动组,补体C3(P<0.0001)、C4(P=0.03)、C-反应蛋白高于中高活动组;SLEDAI与病程、补体C3、C4呈负相关,与白细胞、年龄、抗C1q抗体(P=0.008)、抗dsDNA抗体呈正相关(P<0.05);抗C1q抗体评估SLE疾病活动度的敏感性和特异性为75.90%和71.40%;抗dsDNA抗体评估SLE疾病活动度的敏感性和特异性为100.00%和42.90%。结论:抗C1q抗体联合抗dsDNA抗体检测对SLE患者疾病预测及狼疮性肾炎患者病理类型预测和治疗效果评估均有重要临床意义。
    • 董莉; 万琦; 陈盼; 张蓉; 江涛; 李荣达; 毛捷
    • 摘要: 目的:观察DNA免疫吸附治疗对系统性红斑狼疮(SLE)患者抗dsDNA抗体的清除作用以及序贯联合免疫抑制剂治疗的疗效反应。方法:收集2017年8月至2021年8月荆州市中心医院风湿免疫科收治的SLE患者,选择体内抗dsDNA抗体高滴度阳性的活动期SLE患者36例,常规治疗基础上联合DNA免疫吸附治疗,观察患者治疗前、后自身抗体及血液生化指标的变化,吸附治疗后给予免疫抑制剂,随访至少12周。结果:吸附治疗后患者体内抗dsDNA抗体滴度显著下降,平均降幅(66.4%±12.8%),高滴度抗核抗体的患者显著减少。随访中,33例患者病情维持稳定,3例患者在1~2年后,抗dsDNA抗体再次上升,重复行DNA免疫吸附治疗,病情稳定。结论:DNA免疫吸附可以在短期内明显清除抗dsDNA抗体,有助于快速缓解病情,序贯联合免疫抑制剂治疗有助于实现疾病的长期稳定。
    • 万永山
    • 摘要: 目的分析抗肿瘤坏死因子α制剂对银屑病患者自身抗体产生的影响。方法选取安阳市人民医院皮肤科收治的86例银屑病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成观察组(43例)与对照组(43例),对照组给予阿维A胶囊治疗,观察组给予依那西普治疗,比较两组治疗有效率、治疗前后银屑病皮损面积和严重程度指数(PASI)评分、红细胞沉降率(ESR)、C反应蛋白(CRP)、皮肤病生活质量指标调查表(DLQI)评分及关节受累情况,定期检测患者治疗前后抗核抗体(ANA)、抗dsDNA抗体和可提取性核抗原(ENA)抗体的变化。结果观察组与对照组相比治疗有效率明显更高(P<0.05);两组治疗后PASI评分、ESR、CRP水平、DLQI评分有明显降低(P<0.05),观察组与对照组相比明显更低(P<0.05);两组治疗后肿胀关节数、压痛关节数均有明显减少(P<0.05),观察组与对照组相比明显更少(P<0.05);观察组与对照组相比抗体发生率明显更低(P<0.05)。结论抗肿瘤坏死因子α制剂治疗银屑病能够减轻患者临床症状,缓解关节受累情况,疗效显著,部分患者会出现ANA、抗dsDNA抗体和ENA抗体,但发生率较低。
    • 徐丛荣; 魏建威; 郑登滋; 林琼花; 曾敏玲; 王清泰; 陈友
    • 摘要: 目的:探讨系统性红斑狼疮肾损害的危险因素及几种实验室指标诊断早期肾损害的价值。方法:回顾性收集2021年3~11月于福建中医药大学附属第二人民医院就诊或体检的280例患者或体检者的资料,其中220例系统性红斑狼疮(观察组)患者分为肾功能正常组(180例)和肾功能损害组(40例),60例体检者作为对照组。探讨各指标在受试者中的变化情况。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影响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发生肾损害的相关因素。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评价红细胞体积分布宽度(RDW)、抗ds-DNA抗体、抗C1q抗体对系统性红斑狼疮肾损害的诊断价值。结果:肾功能损害组RDW、抗C1q抗体、抗ds-DNA抗体水平均显著升高(P<0.05)。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RDW、抗C1q抗体、抗ds-DNA抗体水平升高是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肾损害的独立危险因素。ROC曲线分析显示,三项指标联合检测的诊断性能最好。结论:RDW、抗C1q抗体、抗ds-DNA抗体水平升高是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肾损害的独立危险因素,三项指标联合检测对系统性红斑狼疮早期肾损害诊断价值较大。
    • 董晓微; 郭媛; 刘璐; 张静; 王伟
    • 摘要: 目的 探讨抗ds-DNA抗体及抗ds-DNA抗体分泌型B淋巴细胞在系统性红斑狼疮(systemic lupus erythematosus,SLE)病情监测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选择宁夏回族自治区人民医院2019年1月至2020年10月收治的40例SLE患者为SLE组,同期40例非SLE患者为非SLE组,40例体检结果健康者为健康对照组,对所有研究对象免疫学指标的检测结果进行分析。结果 SLE组患者的抗ds-DNA抗体、抗ds-DNA抗体分泌型B淋巴细胞等检测阳性率均高于非SLE组、健康对照组(P均<0.05);抗ds-DNA抗体、抗ds-DNA抗体分泌型B淋巴细胞的敏感性、阳性预报价值、阴性预报价值高于其他几项抗体诊断价值(P均<0.05);抗dsDNA抗体联合抗ds-DNA抗体分泌型B淋巴细胞的检测特异性及敏感性均优于其他指标(P均<0.05)。结论 抗ds-DNA抗体及抗ds-DNA抗体分泌型B淋巴细胞具有一定的诊断特异性、敏感度,联合检测所获得检测价值更优于其他指标,临床指导价值明显。
    • 崔玉秀
    • 摘要: 目的 研究比较抗dsDNA(抗双链DNA)抗体基于三种方法检测的结果及其对系统性红斑狼疮(SLE)的临床价值.方法 对象以1280例健康体检者及住院患者为例,时间以2019年5月至2021年1月为起止,其中SLE患者430例.采用放射免疫法(RIA)、线性印迹法(LIA)、间接免疫荧光法(IIF)等对所有对象抗dsDNA抗体同时检测.结果 在SLE中采用RIA、LIA、IIF等方法检测抗dsDNA抗体,检出率分别为47.44%、43.72%、43.72%,与健康体检者及疾病对照组相比均明显较高,且统计差异满足要求(P<0.05).结论 针对SLE患者检测抗dsDNA抗体可作为患者诊断标准,且可指导评估患者病情,而采用RIA、LIA、IIF等方法检测各有优劣,建议检测时需采用≥两种共同印证.
    • 娄雪; 廖莉; 赵若彤; 王湘宇; 杨一帆; 刘爽; 徐健
    • 摘要: 目的探讨抗dsDNA抗体、补体C3及其他实验室指标的水平在系统性红斑狼疮(systemic lupus erythematosus,SLE)合并肾损伤患者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96例SLE患者的病历资料,比较SLE合并肾损伤组和未合并肾损伤组的自身抗体及其他实验室指标水平的差异,寻找SLE肾损伤的免疫学指标。结果SLE合并肾损伤组血清抗dsDNA、抗核小体及抗组蛋白等抗体的阳性率显著高于未合并肾损伤组,血清肾功能指标如尿素、肌酐及尿酸,电解质如钾、氯及钙离子等水平显著高于未合并肾损伤组,免疫球蛋白IgG、IgA及补体C3等水平显著低于未合并肾损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抗dsDNA、抗核小体、抗组蛋白等自身抗体、补体C3及多项实验室指标可能与SLE患者肾损伤相关。
    • 杨绮华; 张欣; 吕坤龙; 张磊; 贺玉杰; 刘升云
    • 摘要: 目的 通过分析抗Ku抗体阳性患者的临床特征,旨在提高对抗Ku抗体相关疾病的临床特征及预后的认知.方法 回顾性收集2017年9月至2019年9月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40例抗Ku抗体阳性患者的临床症状、实验室检查及预后,并进行层次聚类分析,并对聚类分析得到的3组患者间进行对比.结果 40例患者平均年龄(48±18)岁,男女比例为1∶4.平均随访(11±7)个月,其中伴发恶性肿瘤2例,死亡3例.最常见的脏器受累为间质性肺疾病,共24例(60%);最常见的疾病诊断为炎性肌病,共11例(28%),其次为SLE 9例(22%).根据40例抗Ku抗体阳性患者的32项临床特征及实验室检查进行层次聚类分析后,40例患者被分为3组,其中A组的间质性肺疾病(84%,P<0.01)发生率最高,肾脏受累(0)、血细胞减少(O)、浆膜炎(0)的发生率最低(P均<0.01),抗组氨酰tRNA合成酶(Jo-1)抗体阳性率最高(16%,P=0.44),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更为符合炎性肌病的特点;而C组的肾脏受累(57%)、狼疮皮疹(71%)、血细胞减少(57%)、低补体(71%)的发生率以及狼疮相关抗体(如抗dsDNA抗体、抗Sm抗体、抗His抗体)、抗Nuc抗体、Rib抗体阳性率最高(P均<0.05),更符合SLE的疾病特点,这2组患者有各自显著的生物学特征,几乎没有重叠.结论 抗Ku抗体可以出现在各种自身免疫病中,其中最常见的为炎性肌病,其次为SLE.抗Ku抗体阳性的患者很少出现SLE和肌炎重叠,整体预后良好,但需警惕肿瘤等并发症.
    • 欧阳芬; 张乔轩; 李妙言; 柯培锋; 何敏
    • 摘要: 目的:探讨高亲合力抗双链DNA抗体(抗dsDNA抗体)在系统性红斑狼疮(SLE)病人中的分布情况以及与性别、年龄、狼疮肾炎等指标之间的关系.方法:收集2017年8月至2018年4月广东省中医院抗dsDNA抗体阳性的血清标本共155例,其中SLE组116例,非SLE组39例,分别使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和间接免疫荧光法(ⅡF)同时测定血清样本的总抗dsDNA抗体和高亲合力抗dsDNA抗体水平;采用Kappa分析探讨不同检测方法间结果的一致性;Spearman相关系数分析高亲合力dsDNA抗体与性别、年龄等临床指标的相关性.结果:在非SLE组中IIF法总抗dsDNA抗体(dsDNA-IIF)阴性,ELISA法总抗dsDNA抗体(dsDNA-ELISA)阳性的例数为15例,说明dsDNA-ELISA检测结果对SLE的特异性不高.dsDNA-IIF与dsDNA-ELISA的总体符合率为58.7%(91/155),Kappa=0.1720.05);dsDNA-IIF和高亲合力抗dsDNA抗体联合诊断敏感率为90.5%(105/116),特异性为100%(39/39).结论:dsDNA-IIF和高亲合力抗dsDNA抗体水平的联合检测更有助于对SLE的诊断.高亲合力抗dsDNA抗体与年龄、性别和是否为狼疮性肾炎无相关性.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