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戏剧运动

戏剧运动

戏剧运动的相关文献在1959年到2022年内共计105篇,主要集中在戏剧艺术、中国文学、中国史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105篇、专利文献95862篇;相关期刊68种,包括中共中央党校学报、北方论丛、远程教育杂志等; 戏剧运动的相关文献由99位作者贡献,包括何飞、吴戈、姚时晓等。

戏剧运动—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105 占比:0.11%

专利文献>

论文:95862 占比:99.89%

总计:95967篇

戏剧运动—发文趋势图

戏剧运动

-研究学者

  • 何飞
  • 吴戈
  • 姚时晓
  • 徐晓钟
  • 施学云
  • 江棘
  • 王存良
  • 王竹
  • 陈佳
  • 陈雄
  • 期刊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作者

    • 王多艺
    • 摘要: 在我国20世纪80年代的戏剧运动中,高行健的《绝对信号》与《车站》是里程碑式的作品,但两部作品演出之后所受到的评价却截然不同。《绝对信号》的成功使高行健在戏剧探索这条路上受到了极大的鼓励。于是,他决定将自己原先创作的第一部话剧《车站》搬上戏剧舞台。但无论时代背景还是政策影响,在诸多客观因素的影响下,《车站》从排练到演出经历了异常艰难曲折的过程。这也使高行健在新时期对戏剧的探索之路布满荆棘。
    • 姜媛惠
    • 摘要: 戏剧运动在苏区文化史中占据着重要地位。中央苏区时期,中国共产党对乡村文化娱乐高度重视,通过对以乡村戏剧为代表的民间文艺的“政治化”改造,将革命话语转化、翻译为有效的地方性话语,传统的戏剧被改造为饱含革命性话语的红色戏剧。但这一转变并非主动的调整而是在中央苏区特殊地理位置、文化环境、农民知识文化水平、乡村社会传统等一系列客观因素影响下被动适应的过程。当时的红色戏剧呈现着革命性与传统性并存的状态,两种截然对立的特质在戏剧中相互影响相互交织,悄然改变着中国传统乡村的文化风貌,也影响着中国革命的进程。从传统乡村戏剧到新式红色戏剧的转变过程充分显示了文艺变迁对于乡村文化空间的重要意义。
    • 吴戈
    • 摘要: 熊佛西领导的团队在我国河北省定县开展的农民戏剧实验运动,具有戏剧文化展开空间、剧场建筑空间和戏剧艺术探索空间的三种意义.时间过去近90年,在中国开展公共服务文化体系建设和完善的今天,在新农村建设的今天,在戏剧观念丛生的今天,熊佛西团队的努力,仍然不无启发思考的意义.
    • 魏策策
    • 摘要: 林纾翻译的《铸情》、电影《铸情》和业余实验剧团的戏剧《罗米欧与朱丽叶》,是莎剧《罗密欧与朱丽叶》在现代中国传播的三个节点.业余实验剧团在1937年排演的《罗米欧与朱丽叶》由于过分注重评论界与受众的喜好、对莎剧及其历史背景理解不充分、演员的表演技法不到位等原因,差评不断.但对于尚在起步阶段的中国戏剧界来说,业余实验剧团的戏剧《罗米欧与朱丽叶》是一个挑战,是中国话剧现代转型的可贵尝试.中国剧界前辈们勇敢的尝试,不仅促进了话剧艺术的现代发展,也使莎剧在中国拥有了更广泛的观众.罗密欧与朱丽叶的爱情悲剧也警醒了国人,莎翁的爱情观也由此参与了中国人爱情婚姻观的现代塑造.
    • 李歆
    • 摘要: 所谓“南国时代”,用田汉自己的话来说,是指以1924年《南国半月刊》时代为始,经历《南国特刊》时代、南国电影剧社时代、南国在南京总政治部时代、南国在上海艺大时代、南国艺术学院时代、南国社时代,通常以1930年南国社被查封解散为终.(详见《我们的自己批判》一文)这一时期田汉率南国社的南国运动显现了强大的影响和号召力.而对于田汉这样一代戏剧巨擘,作为南国的灵魂人物,笔者以为仅仅六七年时间,并不足以说清他所引领的这一南国时代之浪潮,无法彻底展示其中南国精神之深刻内涵.通过翻阅《南国》系列期刊和《田汉年谱》《田汉全集》等资料,笔者认为“南国时代”应贯穿于整个20年代至30年代初期,因其代表了当时中国现代戏剧的最高阶段,其后至40年代则可称为“后南国时代”.“南国时代”的田汉一面开展话剧运动,一面积极探索、改良戏曲,本文拟从戏曲改良倡导、戏曲理论研究、戏曲改良创作、戏曲改革运动及演出实践四个方面,较为详细地阐述这一时期田汉和南国社对传统戏曲的改革与发展所做出的重大贡献.
    • 李元
    • 摘要: 本文拟借鉴法国学者卡萨诺瓦在《文学的世界共和国》中所提出的文学空间说来分析萧伯纳、乔伊斯与爱尔兰文艺复兴和戏剧运动(1899-1939)的关系以及两位作家流亡海外的创作如何在追求艺术自治的同时又拓展了爱尔兰的文学空间.萧伯纳借助伦敦这一文化重镇的资源奠定其文学地位,他所创作的关于爱尔兰主题的唯一一本剧作《英国佬的另一座岛》(1904)同时颠覆英爱两方的刻板印象,其国际主义与费边主义思想超越了狭隘民族主义.萧伯纳非但没有被英国文学传统同化,反而对英国文学(特别是其戏剧和剧场发展)产生了积极影响,为英国所寻求建立的国家剧院创下典范.相比而言,乔伊斯在欧陆的流亡之路更为艰辛和彻底,发表的唯一一本剧作《流亡者》(1918)集中讨论流亡这一主题的心理、道德和意识形态层面,其中的流亡体验可以归入现代主义流亡意识的传统.《流亡者》之后的杰作《尤利西斯》在延续流亡意识后更体现出多元、协商的世界主义意识.《尤利西斯》在巴黎被经典化后,进入世界文学空间,也提升了爱尔兰文学的地位.萧伯纳与乔伊斯在海外的自我流亡拓展了爱尔兰的文学疆域,使其从都柏林延伸至伦敦和巴黎.爱尔兰文学空间因为叶芝、萧伯纳和乔伊斯的创作,从一开始形成就是都柏林、伦敦和巴黎三都并立的局面.
    • 曹春荣
    • 摘要: 中国共产党在中央苏区领导开展的以戏剧运动为标志的文艺革命运动,吹响了创造工农大众艺术的号角,取得了令人赞叹的成绩。中央苏区开辟的创造工农大众艺术的道路熠熠生辉,不仅光耀其时,而且影响深远。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