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莎剧

莎剧

莎剧的相关文献在1980年到2022年内共计564篇,主要集中在戏剧艺术、世界文学、常用外国语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564篇、专利文献690篇;相关期刊283种,包括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中外文化交流、吉林艺术学院学报等; 莎剧的相关文献由445位作者贡献,包括谢世坚、李伟民、曹树钧等。

莎剧—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564 占比:44.98%

专利文献>

论文:690 占比:55.02%

总计:1254篇

莎剧—发文趋势图

莎剧

-研究学者

  • 谢世坚
  • 李伟民
  • 曹树钧
  • 方平
  • 唐小宁
  • 张征
  • 陈洁
  • 黄莉萍
  • 吴辉
  • 钟莎
  • 期刊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孙伟
    • 摘要: 根据莎士比亚原剧改编的汉剧《驯悍记》,以中国戏曲美学独特的艺术方式进行了大胆探索、尝试,其结合中国戏曲的创造性改编,融入了改编者、导演丰富的人生体验与艺术实践经验,汉剧行当的设置,增添的丑行媒婆人物,运用的椅子功与“摘花”技巧,令人耳目一新。
    • 贺志宏
    • 摘要: 隐喻作为一种特殊的语言形式,经历了很长时间的演变和发展。在过去的三十年间,学者们对于概念隐喻的研究已经取得了很大的进展,然而从概念隐喻角度出发对莎剧的研究却很匮乏。本文基于莱考夫和约翰逊提出的概念隐喻理论,从名词化隐喻、动词化隐喻和形容词化隐喻三个方面对莎士比亚名作《哈姆雷特》中包含的隐喻进行研究,希望可以从新的角度解析经典,并且更好地解释隐喻的本质,从而加强读者对莎剧以及隐喻的理解。
    • 甘正气
    • 摘要: 最近对比阅读了孙大雨、朱生豪、辜正坤诸先生翻译的莎剧《哈姆莱特》,对主人公哈姆莱特有了新的了解。对哈姆莱特,他的恋人奥菲利娅的评价应该是最全面的。她觉得哈姆莱特拥有“高贵的心”“高贵无上的理智”“无比的青春美貌”,是各方面的翘楚:“朝臣的眼睛、学者的辩舌、军人的利剑、国家所瞩望的一朵娇花;时流的明镜、人伦的雅范、举世注目的中心。”
    • 戴镏龄
    • 摘要: 在文艺界中,莎士比亚已被公认为自古以来全人类中的伟大灵魂之一。他是无国籍的,无时间性的,正如荷马(假使真有这个人的话),杜甫、但第等之有其普通的不朽的生命一样。福泰尔(Voltaire)于一七六五年说过:“莎士比亚是稍具想象力野人,他只能在伦敦及坎拿大博人们的欢心。”由于事实的证明,这种过激之论早已难成立了。福泰尔是一代的哲人,其讽刺莎翁,并不会有多大效果,除非为文学史录中添了些谈资。是的,自来不满意莎翁的确不乏其人,但只是就艺术观点,在某些末节上表出另一种看法,至其竞体的伟大,则否认的人很少。
    • 魏策策
    • 摘要: 林纾翻译的《铸情》、电影《铸情》和业余实验剧团的戏剧《罗米欧与朱丽叶》,是莎剧《罗密欧与朱丽叶》在现代中国传播的三个节点.业余实验剧团在1937年排演的《罗米欧与朱丽叶》由于过分注重评论界与受众的喜好、对莎剧及其历史背景理解不充分、演员的表演技法不到位等原因,差评不断.但对于尚在起步阶段的中国戏剧界来说,业余实验剧团的戏剧《罗米欧与朱丽叶》是一个挑战,是中国话剧现代转型的可贵尝试.中国剧界前辈们勇敢的尝试,不仅促进了话剧艺术的现代发展,也使莎剧在中国拥有了更广泛的观众.罗密欧与朱丽叶的爱情悲剧也警醒了国人,莎翁的爱情观也由此参与了中国人爱情婚姻观的现代塑造.
    • 曾静; 万红红
    • 摘要: 莎翁对于世界本质即为矛盾的洞察,乃是通过角色形式与内容之间的颠倒来凸显的.剧中人物灵活地进行着互相欺骗和自我欺骗,在男性与女性、篡位者与被篡位者、愚人与智者等相悖的角色之间颠倒互换,引导观众在反讽性游戏中突破"单一视境"的迷障,去反思人类命运中所蕴含的根本性矛盾,具有悲喜混杂的审美况味.
    • 罗益民; 史敬轩
    • 摘要: 在莎士比亚的若干神话题材剧中,他并不像他同时代的剧作家那样大量运用烟火等特效手段,即便是在撷取希腊罗马神话中必不可少的各种法术玄幻场景的时候,他也尽量让演员用台词叙述,以避免直接演出.尽管他的时代舞台特效足可以完成多数的奇幻场景,而且莎翁也不怯于描写类似幽灵、鬼魅、巫术这样的情节,但他也以转述为主.如果不把莎士比亚看作一个剧本作家,而是看作一个写脚本的舞台作家,则会发现莎剧中诸多情节设计并不是为了阅读,而是为了满足观众和舞台条件.十七世纪的伦敦以及他的家乡频发的火灾既使他的手稿可能付之一炬,也使莎士比亚更加慎重地运用类似电闪雷鸣这样的剧场效果,由此或许可以推论,不存在为出版而准备的所谓莎士比亚手稿之类的东西,而更有可能存在的是来自他的手稿和一些提词本,从而使得我们或许可以依赖舞台情景来判断图书出版形式的莎剧中,哪些是莎翁亲笔,哪些是演员随机应变之作,哪些是出自他人的附会之辞.
    • 谢世坚; 潘琳
    • 摘要: 莎剧中“悲”情感意象基于身体体验构成意象图式,经隐喻投射形成“悲”概念隐喻,体现出人物情感和状态的变化.本文探究莎剧“悲”情感隐喻的内在机制,考察莎剧“悲”概念的认知思维方式,深入解读“悲”.研究发现,“悲”情感隐喻与人体的感知体验密切相关,其概念化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在一定的情景语境中,“悲”情感意象具有丰富的隐喻内涵,主要传达人物的悲伤、哀伤与悲痛.
    • 谢世坚; 尹怡楠
    • 摘要: 莎剧中包含着丰富的人体意象.本研究以四大悲剧作为语料来源,将人体意象分为"上身"意象和"下身"意象,考察其中最具代表性的七种人体意象.研究发现,四大悲剧的人体意象明显以隐喻方式出现,这些隐喻表达以"事件/动作""方位/关系"和"能力/属性"为目标域,其映射方式呈现动态和静止两种模式,并影响其在语法层面的表征形式.莎剧中丰富的人体意象不仅印证了隐喻认知的体验性,同时影响着戏剧语言的表达形式.
    • 谢世坚; 潘琳
    • 摘要: 莎剧中“悲”情感意象基于身体体验构成意象图式,经隐喻投射形成“悲”概念隐喻,体现出人物情感和状态的变化。本文探究莎剧“悲”情感隐喻的内在机制,考察莎剧“悲”概念的认知思维方式,深入解读“悲”。研究发现,“悲”情感隐喻与人体的感知体验密切相关,其概念化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在一定的情景语境中,“悲”情感意象具有丰富的隐喻内涵,主要传达人物的悲伤、哀伤与悲痛。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