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恶性疟疾

恶性疟疾

恶性疟疾的相关文献在1959年到2022年内共计321篇,主要集中在内科学、药学、临床医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296篇、会议论文19篇、专利文献2595篇;相关期刊204种,包括浙江预防医学、微生物学免疫学进展、热带病与寄生虫学等; 相关会议14种,包括第四届国际人体微生态大会、第十三届中华预防医学会微生态学学术会议、第五届中国医师协会感染科医师大会暨传染病诊治高峰论坛、2013医学前沿论坛暨我国感染病学发展战略研究研讨会、2011年中国药学大会暨第11届中国药师周、山东中西医结合学会传染病专业委员会成立大会暨山东省首届中西医结合防治传染病学术会议等;恶性疟疾的相关文献由621位作者贡献,包括王恒、王慧媛、赵志刚等。

恶性疟疾—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296 占比:10.17%

会议论文>

论文:19 占比:0.65%

专利文献>

论文:2595 占比:89.18%

总计:2910篇

恶性疟疾—发文趋势图

恶性疟疾

-研究学者

  • 王恒
  • 王慧媛
  • 赵志刚
  • 陈晓红
  • 孙淑娴
  • 孟向东
  • 孟宪志
  • 梁之祥
  • 王强
  • 罗忠叁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李世佳; Charline Nganianga
    • 摘要: 目的探讨白细胞计数(WBC)、C反应蛋白(CRP)和降钙素原(PCT)在恶性疟疾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非洲加蓬共和国弗朗斯维尔市中加友谊医院2020年9月至2021年6月收治的各型疟疾患者60例[恶性疟疾组45例,其他型疟疾(间日疟、三日疟和卵型疟)组15例],并选取该医院同期的健康查体者21名作为对照组,比较3组的WBC、CRP和PCT水平,并分析WBC、CRP和PCT诊断恶性疟疾的效能。结果恶性疟疾组的WBC、CRP和PCT水平均高于其他型疟疾组和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CRP和PCT诊断恶性疟疾的灵敏度高于WBC,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WBC、CRP和PCT对恶性疟疾有一定的诊断价值,CRP和PCT可作为病情评估及预后判定的参考指标。
    • 唐静; 崔云亮; 黄鹤; 张树柳; 李慧丽; 李伟伟; 陈玉刚
    • 摘要: 目的比较3种抗疟药物治疗马里维和任务区恶性疟疾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自2014年1月至2018年12月马里维和任务区收治的108例恶性疟疾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治疗方法将患者分为蒿甲醚组(n=45)、复方磷酸萘酚喹片组(n=31)及复方双氢青蒿素片组(n=32)。主要观察指标包括患者的发热持续时间、症状持续时间及住院时间。次要观察指标为肝、肾功能的检验结果,肝功能指标包括谷丙转氨酶(ALT)、谷草转氨酶(AST);肾功能指标包括尿素氮、肌酐。结果3组患者发热持续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复方双氢青蒿素片组治疗后患者的症状持续时间明显短于篙甲醚组,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复方磷酸萘酚喹片组治疗1~2 d及3 d时的ALT均高于治疗后5~6 d,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3组患者的肾功能指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复方双氢青蒿素片能明显缩短恶性疟疾患者的临床症状持续时间和住院时间,但随着药物使用时间的延长,该药对肝功能影响较大,肝功能较差的患者应避免长期使用;需要持续药物治疗时间>3 d时可选择篙甲醚和复方磷酸萘酚喹片,不良反应小。
    • 韩丽; 徐蕾; 金跃; 徐燕
    • 摘要: cqvip:脑型疟疾是指患者感染疟原虫并出现中枢神经系统症状,若同时并发急性呼吸窘迫综合症不及时治疗,是导致患者死亡的原因之一[1]。本文报道1例输入性脑型疟疾伴急性呼吸窘迫综合症患者,并复习相关文献,探讨其发病机制。临床资料1病史患者中年男性,2019年7月15日下午发热,最高体温39°C。当地医院予以抗病毒、抗菌素治疗,体温恢复正常。17日下午再次发热,并于18日下午出现无明显诱因的突发意识不清,失语,右侧肢体无意识活动,影像学检查显示“腔隙性脑梗塞”。患者有甲肝病史,后治愈;2型糖尿病史约2年,未经系统治疗;2年前有脑梗塞病史,无明显后遗症。患者有4个月尼日利亚居留史,于2019年4月20日发热,注射4支奎宁症状好转后于当月回国。
    • 安飞; 张鹏江; 林通
    • 摘要: 目的:比较青蒿琥酯和蒿甲醚联合复方双氢青蒿素片对刚果(金)维和任务区恶性疟疾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刚果(金)中国维和二级医院收治的恶性疟疾患者206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103例;分别采用青蒿琥酯联合复方双氢青蒿素片及蒿甲醚联合复方双氢青蒿素片治疗,观察比较两组的临床疗效及药物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两组治愈率均为100%,复燃率、病死率均为0,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退热时间、24 h体温正常率、疟原虫转阴时间均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治疗后红细胞、血红蛋白及血小板水平优于对照组(P<0.05).两组均无严重不良反应.结论:青蒿琥酯、蒿甲醚联合复方双氢青蒿素片均可作为刚果(金)维和任务区恶性疟疾的常规治疗方法,且安全性良好.
    • 翁声通; 俞晓玲; 官升灿; 周文; 许海坡; 韩荔芬
    • 摘要: 目的:探讨不同类型恶性疟疾患者降钙素原、D-二聚体及血小板水平.方法:回顾性分析148例不同类型恶性疟疾(包括非重症恶性疟疾及重症恶性疟疾)患者临床资料,将非重症恶性疟疾患者设为A组,将重症恶性疟疾患者设为B组,观察两组临床表现及实验室指标,比较两组入院时降钙素原、D-二聚体及血小板水平.结果:两组均以高热及脾肿大为主要临床表现,实验室指标以血小板减少为主;两组入院时降钙素原及D-二聚体水平均较参考值升高,血小板水平较参考值下降;A组入院时降钙素原、D-二聚体水平均低于B组,血小板水平高于B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检测降钙素原、D-二聚体及血小板水平可以较全面评估恶性疟疾病情,也是对现行重症恶性疟疾诊断标准的有益补充,有助于重症恶性疟疾的鉴别诊断,具有一定的临床应用价值.
    • 李宁
    • 摘要: 目的:研究青蒿素静脉滴注治疗恶性疟疾的临床疗效.方法:病例原本来源于2017年1月至2019年12月本地区接诊治疗的54例恶性疟疾患者,全部患者均采用青蒿素静脉滴注治疗,研究分析具体治疗效果.结果:全部54例患者经青蒿素静脉滴注治疗后均治愈,平均退热时间为(8.02±1.44)h,复燃率为(2/54)3.7%.结论:恶性疟疾患者采用青蒿素治疗临床疗效显著,患者退热时间段,复燃率低,值得全面推广应用.
    • 摘要: 青蒿素每年“拯救2亿人口”屠呦呦获2015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1972年,受中国典籍《肘后备急方》启发,屠呦呦成功提取出治疗恶性疟疾的青蒿素,被誉为“拯救2亿人口”的重大发现。青蒿素已被广泛用于疟疾肆虐地区。史上第一张X光照片拍了一只手威廉·康拉德·伦琴获1901年诺贝尔物理学奖。1895年11月8日,德国物理学家威廉·康拉德·伦琴在家中实验时发现了X射线,他借妻子的手拍摄了人类历史上第一张X光片,为开创医疗影像技术铺平了道路。
    • 张雷; 徐辉
    • 摘要: 目的探讨两种不同方法治疗非洲马里地区感染恶性疟疾患者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自2017年1月至2018年10月马里维和二级医院收治的35例轻型恶性疟疾患者为研究对象。将2017年收治的24例患者设为A组,将2018年收治的11例患者设为B组。A组患者进行单药蒿甲醚注射液肌肉注射抗疟治疗,B组患者进行复方磷酸萘酚喹片口服抗疟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的治愈率、复燃率、平均退热时间、原虫转阴时间及住院时间。结果入院后经过积极抗疟治疗及对症治疗,所有恶性疟疾患者均治愈出院。两组患者的临床治愈率、复燃率、平均退热时间和原虫转阴时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B组患者的平均住院时间短于A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于恶性疟疾患者首选基于青蒿素及其衍生物的联合用药方案,如果能耐受,均可给予口服用药,需足剂量、足疗程给药。
    • 伍霖雪
    • 摘要: 目的 通过对一例疟疾病例的调查与分析,探讨流动人口的疟疾管理办法,防止二代病例的发生.方法 对病例进行流行病学核实调查和蚊媒的监测,并完善疟疾个案调查表和调查报告的分析.结论 加强对流动人口的监测和管理,普及疟疾防控的知识,做好疫点处理,是预防并控制疟疾出现的关键.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