徽学研究
徽学研究的相关文献在1995年到2022年内共计91篇,主要集中在世界各国文化与文化事业、信息与知识传播、中国史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91篇、专利文献12304篇;相关期刊26种,包括江淮论坛、探索与争鸣、寻根等;
徽学研究的相关文献由76位作者贡献,包括羽佳、佘莲1、方静等。
徽学研究—发文量
专利文献>
论文:12304篇
占比:99.27%
总计:12395篇
徽学研究
-研究学者
- 羽佳
- 佘莲1
- 方静
- 徐学林
- 栾成显
- 王世华
- 苟洞
- 付丁群
- 何建木
- 何文秀
- 倪姝娜
- 刘伯山(指导)
- 刘伯山1
- 刘阳1
- 卞利1
- 叶世英
- 叶莉荣
- 吴春华2
- 吴永良
- 吴莹莹1
- 周晓光
- 唐力行
- 孙伟
- 孟颖佼
- 张伟
- 张脉贤
- 徐彬
- 徐德书1
- 徐道彬
- 方任飞
- 曹天生
- 曹高峰
- 朱新建
- 李云
- 李琳琦
- 杨梅
- 杨永生(指导)
- 林存阳
- 栾成显12
- 毛新红
- 汪建河(文/图)
- 汪承兴
- 汪超
- 沈昕
- 洪永平12
- 焦婉
- 牛津
- 王光静
- 王国键
- 王振忠
-
-
陈琪
-
-
摘要:
徽学研究专家卞利认为,“乡约是徽州宋以来历经明清两代,而被普遍推广实行的一种民间组织,他们为了御敌卫乡、劝善惩恶、厉行教化、保护山林或应付差役等共同目的,依地缘或血缘关系建立的民间组织”。本文所指“乡约”为在乡村订立的共同遵守的规约,邻里乡亲互相劝勉共同遵守,以相互协助救济为目的的一种制度。祁门县文堂村于明隆庆六年(1572年)订立的《乡约家法》是一部内容丰富,体制完善的乡约,这个古老的乡村至今依然保存着一些良好的乡风民俗。
-
-
-
汪建河(文/图)
-
-
摘要:
在星罗棋布的徽州古民居中,保存完整、规模宏大、用工精美的,当推歙县郑村西溪的和义堂。该建筑是徽州最大的古民居、徽派古建中一颗光辉闪烁的明珠,更是弘扬徽州建筑美字、探究徽州文化特征的实物范例。现年72岁的汪育真先生,一位地地道道的普通农民,凭着对家乡的热爱,呕心沥血耕耘二十余载,编写、出版了《西溪故事选编》《徽州名居和义堂》《西溪文化志》《歙县西乡方言》等,先后被评为歙县非遗传承人、黄山市非遗传承人。汪育真先生就是从和义堂走出的乡村学者、业余徽学研究者。
-
-
周晓光;
陈联
-
-
摘要:
20世纪80年代之前安徽大学关于徽州问题的研究主要涉及徽州经济和学术两个方面,其研究虽然散而简,但其筚路蓝缕之功值得在安徽大学徽学史上留下重要的一笔。20世纪80年代初至90年代末,安徽大学在机构设置、会议主办、平台搭建、人员培养和方向凝练等方面,开展了一系列卓有成效的工作,取得了较为丰硕的成果。这些成果既为当时徽学学科的建设做出了重要贡献,也为新世纪安徽大学的徽学研究奠定了基础。2000—2017年安徽大学徽学研究在学术层面上主要致力于徽学学科的理论与方法研究、徽州文书和文献的整理与研究、徽州历史与文化的研究等方面的工作,并取得了一系列重要成果。2017年以来安徽大学的徽学研究出现全新的面貌,徽学与中国传统文化被列为安徽大学"双一流"建设的重点培育学科,徽学研究中心专兼职研究人员队伍迅速扩大,显示度较高的科研成果不断问世,协同创新工作全面展开,学术交流更加广泛,咨政服务能力得到显著提升,资料建设工作持续推进,人才培养成效显著。新中国成立70年来的安徽大学徽学研究,与时代同步,与学科发展同步,体现了一个地方综合性高校的责任和担当。
-
-
吴莹莹1
-
-
摘要:
自徽学成为一门新学科以来,徽学研究形势蒸蒸日上,古徽州旅游业也风生水起。二者由于发展对象、发展目的、发展方式的不同,存在矛盾,但二者之间并不应该处于平行状态,而是应该互相合作,共同促进徽文化发展,丰富中华民族文化。
-
-
陈瑞12
-
-
摘要:
2017年10月18日,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郑重宣示:“经过长期努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这是我国发展新的历史方位。”进入新时代,就要有新气象、新作为。对于我们徽学研究者来说,如何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宏大背景下,站在新的历史方位,使我们的徽学研究做出新的作为,取得新的成就,展现新的气象,这是一个值得我们深入思考的重要问题。
-
-
-
佘莲1
-
-
摘要:
6月10日下午,市社科联召开“徽学研究人才培养10303计划”项目学员评选会。中国社科院古代史研究所研究员、著名徽学专家栾成显应邀参与并指导评选工作。评选会由市社科联党组书记、主席杨永生主持,程永宁、汪大白、翟屯建、陈平民等社科专家参与评选,驻市委宣传部纪检监察组负责人对评选工作全程监督指导。
-
-
陈玲1
-
-
摘要:
为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十九大精神,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实现徽州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今年5月,市社科联组织实施“徽学研究人才培养10303计划”项目。经社会公开申报、资格审查、专家评选,从56名申报的中青年徽文化爱好者中择优录取30名作为“徽学研究人才培养10303计划”项目学员,并由10位省内外知名高校徽学研究领域教授及我市徽学专家学者担任项目导师,以传帮带学的模式培养。《徽州社会科学》特开设“学员园地”专栏,选登习作,为徽学人才搭建好能力提升的“平台”,成果转化的“舞台”,良性竞争的“擂台”。由于摘选的作品均属习作,观点与表达难免稚嫩,希望广大读者能多提宝贵意见,反馈至投稿邮箱,编辑部将及时与作者反馈。通过展示、交流的形式鼓励学员思考,促进人才成长。
-
-
刘阳1
-
-
摘要:
我是土生土长的安庆人。毕业之后,很多亲朋好友都非常不解,为什么我一个重点大学的法学毕业生会毅然决然的选择来到黄山这个小城市工作。我的回答是:因为我热爱徽州文化。于是,更多的不解、质疑甚至是嘲笑扑面而来。不过这也无可厚非。在多数人眼里,大城市意味着更多的机遇和活力,文化因素根本无法战胜物质的诱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