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尼生
丁尼生的相关文献在1985年到2022年内共计107篇,主要集中在世界文学、中国文学、常用外国语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107篇、专利文献16357篇;相关期刊91种,包括英美文学研究论丛、社科纵横、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等;
丁尼生的相关文献由123位作者贡献,包括逯阳、Alfred、Tennyson等。
丁尼生—发文量
专利文献>
论文:16357篇
占比:99.35%
总计:16464篇
丁尼生
-研究学者
- 逯阳
- Alfred
- Tennyson
- 吕黛
- 王礼健
- 侯芳燕
- 张广奎
- 林书舟
- 牛姗姗
- 许颖红
- 郝涂根
- Ben
- George Loen
- Helyn Trickey
- Jen
- Renzi
- Ritter
- 丁尼生
- 万里
- 严珺
- 何双伶
- 俞伟丽
- 倪湛舸
- 傅惠敏
- 冯世则
- 冯亦代
- 出版社
- 刘丽萍
- 刘介民
- 刘岩
- 刘晓玲
- 刘晶晶
- 刘軏
- 力文
- 吴伟仁
- 吴兆蕾
- 吴宇桢
- 吴鸿
- 周新华
- 唐景春
- 夏雨清
- 大斌
- 姚金妤
- 姜清远
- 姜雁语
- 孙华祥
- 孙胜忠
- 宋莉华
- 巩大兵123
- 张亚静
-
-
逯阳
-
-
摘要:
英国诗人大多有着浓重的共同体意识,他们擅于以诗歌的形式探索人性的光辉并以此照亮读者的心灵。作品往往集艺术性、政治性、抒情性于一体,既有历史的深度、现实的厚度,又有思想的高度,寓含着丰富的生命情怀、悲悯精神和共同体意识。
-
-
-
张金凤
-
-
摘要:
丁尼生并非以战争诗歌闻名的诗人,不过,他依然有意识地以其桂冠诗人的身份在国家面临重大事件时发声表态。在克里米亚战争期间,他创作的《轻骑旅的冲锋》与《莫德》两篇诗作,均影响深远。这两首诗也成为我们解读丁尼生对待这场战争所持态度的绝佳素材:《轻骑旅的冲锋》热情颂扬轻骑兵的行为,成为英国经典战争颂歌;《莫德》则激发未名青年投身东方战场,两首诗一隐一显均表达了对帝国战争的首肯与支持。具有互文性的两首诗,互相映衬,为战争鼓与呼,体现了作者的帝国意识。
-
-
张鑫鑫
-
-
摘要:
在《精致的瓮》第九章之《丁尼生悲叹的动因》中布鲁克斯主要运用“新批评派”的“细读法”对丁尼生的诗歌《泪,无端的泪》进行了解读,认为该诗歌体现了悖论与含混的双重结合。本文将对布鲁克斯的解读进行再解读,充分了解“细读法”的魅力,同时更加完善对“新批评派”理论的认知,并且通过从细节到整体的把握,展现该诗歌所体现的真正内涵。
-
-
胡运玲
-
-
摘要:
青春年少,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梦想。梦想的实现贵在有颗坚持梦想的心,就像英国诗人丁尼生说的:“梦想只要持久,就能成为现实。”作家林清玄就有颗坚持梦想的心。林清玄的家乡是个偏远的小村落,小到装不下他一个大大的梦想。
-
-
沈艾琳
-
-
摘要:
这个伟大的世界永远旋转,不断的改变陈规。——丁尼生“天地玄黄,宇宙洪荒;日月盈昃,辰宿列张;寒来暑往,秋收冬藏”,天地万物都在其固有的轨道运行、发展。莱蒙特曾说过:“世界上的一切都必须按照一定的规矩秩序各就各位。”可以说,这个世界离不开规则。于是,有人便说,只要遵守规则就一定会成功。可他们不知道,天才往往降生于规则之外。
-
-
逯阳
-
-
摘要:
作为维多利亚时代的桂冠诗人,丁尼生在诗歌创作上具有显著特征.本文紧扣叙事学原理,对其诗歌作品的叙事模式、叙事技巧、叙事节奏及空间标识等进行深入的理论阐述和文本分析,归纳其诗歌叙事的一般模式和常用技巧,进而探索诗人在信仰危机时代的内心变化.
-
-
-
-
柳士军
-
-
摘要:
朗费罗与丁尼生是19世纪世界诗坛上颇具影响的两位诗人,尽管他们处在不同国度,但在相互交往中达成了精神认同.两位诗人在家庭背景、诗歌题材、意象选择、传奇创作、感伤主义创作色彩等方面存在共性;两者都在自然风光与社会底层描写中形塑民族国家认同感.不同之处在于,朗费罗是在美国刚刚独立的时代语境中,创作了既有本土色彩也有异国风情的诗歌;丁尼生的诗歌是在维多利亚的时代语境中对英国工业社会发展的批判与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