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微表情

微表情

微表情的相关文献在2010年到2022年内共计395篇,主要集中在自动化技术、计算机技术、法律、教育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181篇、会议论文1篇、专利文献175180篇;相关期刊154种,包括河南公安高等专科学校学报、法制博览、经济师等; 相关会议1种,包括决策论坛——企业精细化管理与决策研究学术研讨会等;微表情的相关文献由744位作者贡献,包括贲晛烨、付晓峰、任亿等。

微表情—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181 占比:0.10%

会议论文>

论文:1 占比:0.00%

专利文献>

论文:175180 占比:99.90%

总计:175362篇

微表情—发文趋势图

微表情

-研究学者

  • 贲晛烨
  • 付晓峰
  • 任亿
  • 郭迎春
  • 于洋
  • 师硕
  • 庞建华
  • 张鹏
  • 李玉军
  • 计忠平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李召峰; 朱明
    • 摘要: 微表情是指当人们想要隐藏其真实情绪时,所自发产生的表情,持续时间在1/5 s之内,其面部肌肉运动短暂、幅度微小,有限的数据集使得特征提取变得困难,给其识别带来巨大的挑战。针对这些问题,本文提出一种基于图像预处理技术和双分支网络的识别方法,首先利用先进的人脸对齐网络获取有效的面部表情区域,再采取欧拉视频放大技术捕捉面部动作的微弱变化,以及提取光流信息作为视频序列的特征,然后将光流信息不同组合的特征图输入到双分支分类网络中得到表情标签输出。在SMIC和CASMEⅡ两个公开的数据集上进行实验,采用留一法交叉验证,准确率分别达到0.545和0.584,实验结果的定量分析和定性分析均验证了所提出识别模型的有效性。
    • 吴锡
    • 摘要: “我被我‘师父’要求看了一个星期的谈话录像,现在我回家和我父母说话都在观察他们的微表情。”“你这不算什么,我连着几个案子都在和单位的财务报表打交道,我现在出门买菜都想着这菜的报表要怎么做。”乐山市井研县纪委机关的干部学习室中,年轻干部们利用中午的休息时间开交流会。
    • 邹佳琪; 彭艳燕; 宋芳娇; 朱冬梅
    • 摘要: 目的:分析我国微表情识别应用研究现状和研究热点,归纳微表情识别技术的应用领域。方法:本文利用CiteSpace进行文献分析,以中国知网(CNKI)为数据的来源,对我国微表情识别应用进行搜索,得到需要的有效文献146篇并对此进行可视化分析。结果:研究热点主要在侦察应用、情绪识别和人脸识别等方面;陈晋音博士和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的傅小兰博士为最大的核心作者合作群;微表情的识别应用在我国社会安全、教育、侦查讯问、医疗诊断等领域得到研究。结论:本文通过对微表情的识别应用的文献研究,阐述微表情识别应用的研究现状,总结出微表情在我国被运用的实际场景,未来我国微表情研究者可着重关注微表情应用的实际操作,将微表情普及到人民群众的生活中。
    • 张明月
    • 摘要: 微表情是人们心理状况的外部表现,教师在课堂提问互动中,通过对学生外部表现的观察,判断其情绪和状态,揣测其心理反应,并灵活采取相应的教学调控手段。同时,在大学英语泛读课堂上,因话题更广泛、题材更多样,问答环节增加了对学生的挑战,教师更应具备敏锐的观察能力,判断学生不能顺利作答的卡壳点,及时调整提问方式,提供恰当的帮助,做好“脚手架”角色,推动学生完整作答,提升课堂教学质量。
    • 颜文靖; 蒋柯; 傅小兰
    • 摘要: 自动表情识别是心理学与计算机科学等深度交叉的前沿领域。情绪心理学、模式识别、情感计算等领域的研究者发展表情识别相关的理论、数据库和算法,极大地推动了自动表情识别技术的进步。文章基于心理学视角,结合我们前期开展的相关工作,首先梳理自动表情识别的心理学基础、情绪的面部表达方式、表情数据的演化、表情样本的标注等方面的理论观点与实践进展,然后分析指出自动表情识别面临的主要问题,最后基于预测加工理论的建构观点,提出注重交互过程中的表情“理解”,有望进一步提高自动表情识别的有效性,并预期这可能是自动表情识别研究的未来发展方向。
    • 陈东升
    • 摘要: 针对线上教学师生交流渠道缺失,教师不能及时评价教学质量的问题,提出基于微表情识别的会计在线教学质量评估方法设计。设计在移动通信端通过普通摄像头采集视频图像的方法,在采集到的低分辨率图像中提取表情数据,与典型心理活动相关联,反馈为对教学内容的理解程度,实现师生在线教学模式下对教学质量的评估。通过当前主流的移动通信设备,低成本地完成会计专业在线教学的质量评估,对教师实时掌握学生思路具有辅助作用,一定程度上通过在线教学的教学效率。
    • 鲁绍愿; 李婧婷; 东子朝; 王港; 李振; 马崟桓; 王甦菁; 庄东哲
    • 摘要: 微表情是一种简短且微妙的面部表情。它可以帮助理解个体的意图和动机,反映真实的心理过程。近年来,微表情的自动化分析发展迅速,但对微表情认知机制的研究实际上仍十分缺乏。通过研究模拟犯罪范式下高低风险场景产生的表情,探讨高低风险场景产生微表情的差异,从而进一步研究微表情行为背后的生成机制。实验结果显示:(1)高风险场景下产生的微表情数量大于低风险场景下的数量。(2)皮肤电活动(EDA)在风险场景(高风险/低风险)和表情类型(微表情/宏表情)下都存在显著差异。(3)EDA在表情类型和风险场景之间存在交互作用。结果表明,相比低压场景,微表情更容易在高压下产生。研究首次为微表情产生机制提供了实证研究。
    • 彭坤领; 彭佳敏; 吴奇
    • 摘要: 微表情是一种持续时间很短暂的表情,表达了人们被压抑的真实情绪,通常在说谎情境中被观察到。过往研究发现,催产素是信任的生理基础,催产素会增强社会信任,促进亲社会行为,而增加脑内催产素的水平会显著降低微表情识别的准确率。这提示,个体一般社会信任越高,对微表情识别准确率就越低。本研究通过一个行为研究对该假设进行了检验,其中自变量为一般社会信任,因变量为微表情识别的准确率,协变量为性别、年龄、教育程度。研究通过WVS6的V24题测量一般社会信任,并进行微表情识别任务,最后对数据进行回归分析。结果表明,一般社会信任分数越高的个体,其微表情识别准确率就越低,两者之间呈现显著负相关关系。这提示,高社会信任的个体,可能主动通过抑制对他人微表情的识别来促进人际合作和社会整合。
    • 邹聪
    • 摘要: 在面试过程中,面试者所表现出来的信息并非全部是真实的.如何识别出这些非真实信息,成为招聘过程中必要的工作之一.微表情的识别,为此提供了一条现实路径."微表情"一闪而过,相对人们有意识做出的表情,无意识展现出的"微表情"更能揭露内心的真实感受和情绪冲突.面试是以面对面的沟通与交流为主,在此过程中,面试官就能够通过应用微表情的识别帮助自己提高面试可靠性.
    • 朱伟杰; 陈莹
    • 摘要: 针对深度学习的方法用于微表情识别时微表情识别的实验数据库非常稀缺,导致神经网络在学习的过程中知识获取有限而难以提高精度及泛化能力的问题,提出基于双流网络信息交互的微表情识别方法.通过改进的深度互学习策略引导图像序列不同模态之间的交互训练,提高网络的识别率.方法基于RGB图像序列建立主体网络,基于光流建立辅助网络;在训练阶段,通过设计互学习损失中的有监督学习损失和拟态损失,优化训练过程,使得每一种模态都能学习正确地预测训练样本的真实标识,同时能与其他模态的预测相匹配;在测试阶段,由于互学习机制增强了RGB分支的判别能力,因此可对光流分支进行剪裁,在保证精度的前提下提高识别速度.在CASME,CASMEⅡ和SMIC数据库上的实验结果表明,该方法有效地提高了识别精度,整体性能优于已有方法.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