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当代史

当代史

当代史的相关文献在1982年到2022年内共计481篇,主要集中在中国文学、中国史、史学理论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481篇、专利文献252篇;相关期刊322种,包括江汉论坛、炎黄春秋、南风窗等; 当代史的相关文献由448位作者贡献,包括常利兵、钱茂伟、王一方等。

当代史—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481 占比:65.62%

专利文献>

论文:252 占比:34.38%

总计:733篇

当代史—发文趋势图

当代史

-研究学者

  • 常利兵
  • 钱茂伟
  • 王一方
  • 韩钢
  • 全莹
  • 冯瑞云
  • 单士兵
  • 向继东
  • 唐小兵
  • 孟晖
  • 期刊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俄列夫·谢尔盖耶维奇·别洛乌索夫; 李振文(译)
    • 摘要: 按照“现代史”的概念划分世界历史的传统方法已经过时。比照中世纪史的划分,我们可以将近代史按时代特征划分为近代早期、近代、近代晚期三个阶段。20世纪属于近代晚期,而非之前认为的“现代史”。苏联的“社会主义试验”是属于近代晚期的现象,它在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走向终结,标志着近代晚期的结束,随后历史转为“当代史”。“当代史”则是全新的历史时代,它的内容包括:信息社会、全球化、通信革命、数字经济、加密货币、国际恐怖主义、网络战争等。我们应该放弃“现代史”的概念。
    • 马敏
    • 摘要: 中国近代史作为一门独立学科,自20世纪30年代建立迄今已有90余年的历史。历经几代史家的建设,中国近代史学科体系已趋于成熟,既有别于1840年以前的古代史,也有别于1949年以后的当代史。但无可否认的是,因本门学科毕竟诞生于20世纪“西学东渐”的大潮之中,因此,在理论范式、问题意识、研究方法乃至话语体系方面,均深受西方史学的影响,至今尚未完全实现本土化转型。对长期以来中国近代史研究模式中所带有的“西方”特征,部分西方学者也有所反思。典型者如美国史学家柯文的名著《在中国发现历史——中国中心观在美国的兴起》。在他看来,20世纪70年代以前,西方的中国近代史研究基本上是“西方中心”论占据主导。为此,他提出应建立基于“中国中心观”的研究模式。
    • 文敏
    • 摘要: 好几位朋友向我推荐《下沉年代》(The Unwinding),豆瓣读书评论对它一片赞扬,有人认为此书相当于美国当代史的《万历十五年》。我的看法是,乔治·帕克(George Packer)的叙事能力确实不错,但作为一种美国断代叙事,它还是缺少早先威廉·曼彻斯特《光荣与梦想》那种灵动风采,论到对观察对象的平视白描以及纤秾合度的叙述表达,我觉得彼得·海斯勒似乎更胜一筹。为什么大家评价如此之高?粗略看了下留言,大体认为此书在展示各路人物及其生活轨迹的同时,"诚实地谱写了一曲美国挽歌"……大致是这个意思吧。所以,中文书名将"unwinding"(解开、松开)译作"下沉"(这样翻译真的好吗?)。
    • 南生桥
    • 摘要: 勒厐所谓“必须把史书当作是纯粹想象的产物。那是一些没有看清楚的事情,凭空想象,加上事后的诠释。”[1]其言也许出于愤激,不必当真;而谬传为胡适说的“历史是个任人打扮的小姑娘”又直截露骨,让人难以接受;那么确为克罗齐之言“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虽然实质与之差异不大,但因委婉柔和了许多,所以能被广泛认可。此言告诉我们历史是有弹性的,除了在事实上有选择性的遗忘或涂饰,在解释上更有颇为广阔的回旋余地——这和文学上的“形象大于思想”倒十分相似。
    • 刘国良
    • 摘要: 统编版历史教科书《中外历史纲要》是高中生必须修习的课程。这一版教科书以政治史为主,同时涉及经济、文化史,之前课程标准中的知识要点基本保留,体现了一定的延续性;选用的材料、图片、地图等史学资源更为丰富,内容更富时效性,当代史内容有所增加,并对初中教科书涉及较少的南美、非洲、西亚、南亚历史演进有了一定关注,学生学习视野更加开阔,体现了较为完整的历史体系。如何利用这一教科书做好初高中历史教学衔接,如何把握衔接的角度和深度,是值得我们深思的问题。根据学生心智特点和初高中课程标准的不同要求,我们可以有针对性地做好以下几点,以便更好地实现初高中历史教学的无缝对接。
    • 汪琪
    • 摘要: 从某种意义上讲,历史研究和历史学都是对历史的解释,其背后难免带有人为的价值判断。克罗齐的"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和柯林武德的"一切历史都是思想史"皆对此进行了充分诠释。历史解释之于历史学的重要性不言而喻。《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把历史解释列为五大学科核心素养之一,将其释义为"以史料为依据,对历史事物进行理性分析和客观评判的态度、能力与方法"。此中的史料应如何选取,历史该怎样理解,历史事件要从哪些角度进行理性分析,近来学界热议的大概念教学无疑为其提供了一种破题的思路。
    • 江南一棵树
    • 摘要: 民族复兴的旌旗与给力,需要中华大地上每一个奋斗中的你。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今年是改革开放43周年,作为这个时代的见证者、实践者和受益者,我的心中总是涌上这样的疑问:为什么会有成功的中国改革开放?深处这个时代的青年人又该怎样融入和助力这个时代?一切的求索都要从1840年开始,日不落帝国的一声炮响,打掉了封建中国的末日辉煌,中国从此跪下、躺平,成了“东亚病夫”。以那声响炮为端,中国无数仁人志士走上了救亡图存的时代征程。
    • 姜成洋; 李文
    • 摘要: 近几十年,中国史学研究出现重视地方、深入平民的部分转向.伴随区域史研究的兴起,方志资料受到高度重视.美国汉学家史景迁曾撰写小书《王氏之死》,可谓方志入史的学术典范.通过方志资料挖掘,史景迁建构了明清交替之际山东郯城动荡的城乡面貌,体现了方志入史的价值.但由于核心故事没有充分展开,也折射出历史研究过分依赖方志时导致的问题.盛世修志,当代中国已有数次编修方志的热潮.对于中国当代史研究而言,审视方志价值,合理利用方志,意义尤为深远.
    • 陈彩虹
    • 摘要: “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是克罗齐史学理论中的名言,它是在兰克史学、实证主义风靡全球的形势下提出的,具有振聋发聩的作用。克罗齐关注史学研究中的主观性和现实需要,热烈呼唤人文学科中人性精神的回归,不仅对史学产生了重大影响,而且对与史学相关的跨学科领域也产生了重大影响,教育史学研究中的人性呼唤也值得我们深思。
    • 摘要: 电视剧创作,发力“当代史书写”曾经,以当代中国为题材的电视剧类型并不讨巧。一种观点认为有些当代剧肩负着主旋律使命,就意味着政府买单,缺少市场竞争的压力,因此脱离观众需求;另一种观点认为,电视剧观众寻求娱乐刺激,不乐意直面现实,这就是古装、玄幻、谍战会大行其道的原因。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