弹塑性力学
弹塑性力学的相关文献在1984年到2022年内共计148篇,主要集中在力学、矿业工程、机械、仪表工业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113篇、会议论文28篇、专利文献64557篇;相关期刊92种,包括中国大学教学、教育教学论坛、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等;
相关会议25种,包括第七届全国力学史与方法论研讨会、北京力学会第20届学术年会、中国力学学会2012颗粒材料计算力学学术会议等;弹塑性力学的相关文献由422位作者贡献,包括张晓东、张玉、张鹏等。
弹塑性力学—发文量
专利文献>
论文:64557篇
占比:99.78%
总计:64698篇
弹塑性力学
-研究学者
- 张晓东
- 张玉
- 张鹏
- 徐秉业
- 杨文东
- 王京印
- 赵晶晶
- 金培杰
- 崔令江
- 张姝婧
- 朱强
- 王传杰
- 赵兴东
- 陈刚
- 云大真
- 余飞
- 刘泽勇
- 刘祥康
- 吕建国
- 孙道恒
- 宋志安
- 巩利萍
- 张鹤鸣
- 彭大暑
- 徐灏
- 戴显英
- 李洋洋
- 杨强
- 杨程
- 杨立斌
- 林高用
- 王元汉
- 王建军
- 王成龙
- 王晓纯
- 王玺
- 王琳
- 等
- 胡俏
- 苑林龙
- 蒋建平
- 郑若川
- 郝跃
- 陈新
- 陈明安
- 陈玉民
- 龙文志
- Chen Zhonghui
- Fu Zhong-Zhi
- Gao Qin
-
-
康新泓;
魏沛堂;
胡瑞;
周鹏亮;
杜雪松;
朱才朝
-
-
摘要:
行星滚柱丝杠副(Planetary roller screw mechanism,PRSM)是一种新型重载传动装置。额定静载荷是反映其承载能力的关键指标。针对目前PRSM额定静载荷计算方法不统一、计算结果差异大等问题,阐述了以滚珠丝杠、滚动轴承、屈服极限和弹塑性线性强化为基础的4种PRSM额定静载荷计算方法并建立相应计算模型,对比分析了结构参数对4种方法所得额定静载荷的影响规律;建立了PRSM弹塑性接触有限元分析模型,对4种计算方法的准确性进行了对比验证;提出了一种基于滚动轴承标准改进的PRSM额定静载荷计算方法。结果表明,以滚动轴承为基础的额定静载荷计算结果与有限元结果符合较好;所提出的改进计算方法,使其计算误差平均值从17.03%降至8.90%,能够较为精确地计算PRSM的额定静载荷,为行星滚柱丝杠副的设计、选型等提供了理论支撑。
-
-
张鹏;
王传杰;
朱强;
陈刚;
崔令江
-
-
摘要:
在一流课程建设背景下,课题组从弹塑性力学课程的特点出发,提出一个根本、两向维度、三层位面、四元融合的教学理念,即立足一流本科专业和新工科人才培养目标,实行学校教师和企业工程师两向维度的理论与实践协同教学模式,建立课堂教学、实验教学、实践教学的一体化教学体系,实行政教融合、科教融合、赛教融合、产教融合的多元化教学设计.新模式实践表明,教学效果明显提高,可以为弹塑性力学课程教学改革提供新思路.
-
-
王鑫;
徐兰欣;
陈洪月;
白杨溪;
陈洪岩
-
-
摘要:
为研究镐型截齿在截割煤岩过程中的截割机理,建立镐型截齿外轮廓的数学模型,基于弹性力学、塑性力学和断裂力学等理论,提出了煤岩截齿截割力作用下发生弹-塑-断裂失稳理论模型,以此来描述截齿截割煤岩机理,并依据理论模型分别推导出煤岩在弹性变形、塑性变形和断裂失稳状态下截齿截割力以及煤岩应力表达式.最后采用自主搭建实验设备进行不同截割倾角的镐型截齿截割煤岩实验,实验结果表明:煤岩在截齿截割力作用过程中,随着截齿截割深度的增加,截齿与煤岩的接触面积逐步增大,煤岩存在弹性变形阶段、塑性变形阶段以及断裂失稳阶段并与理论模型相符;截割倾角为90°、75°、60.时,截齿截割阻力理论值与实验值的均方根误差分别为0.082 kN、0.199 kN、0.204 kN,理论值与实验值相差较小,验证理论模型的正确性.
-
-
练章华;
王天;
牟易升;
罗玉合;
张潮;
高旭
-
-
摘要:
复杂力学环境中完井管柱由于处于超高温、高压的环境下,容易发生管柱屈曲,大大影响了管柱的服役寿命.基于弹塑性力学理论建立了实际井况下油管柱屈曲行为分析的有限元力学模型,并在此基础上分析了复杂力学工况下管柱的屈曲形态、横向位移等,再针对加扶正器、优化产量以及伸缩管的设计等缓解管柱屈曲措施对管柱屈曲行为的影响程度开展了研究.结果 发现:在苛刻工况下,油管柱底部易发生较为复杂的屈曲,从井深5 500 ~7 300 m井段的油管柱产生了螺旋屈曲的构型,整段屈曲段长达2 400 m;本文工况下,伸缩短节数达到6个后,全井段油管柱的屈曲段长度和管柱弯曲应力的减小速率大幅降低,伸缩短节的个数对管柱屈曲及弯曲应力影响大幅减弱.对于复杂环境下气井工况而言,控制产量对管柱屈曲行为改善最为明显,其次为扶正器设计,为提高油管柱寿命及气井完整性提供了技术支撑.
-
-
张鹏;
王传杰;
朱强;
陈刚;
崔令江
-
-
摘要:
根据弹塑性力学课程内容理论性强、公式概念抽象、解析计算复杂等特点,对该课程进行了研究性实验教学设计与实践.设置研究专题、制订实验方案、研讨工艺案例,培养学生掌握弹塑性力学理论知识并运用于实践的独立研究能力和创新能力.实践表明,研究性实验教学能够加深学生对弹塑性力学课程公式概念、理论要点的理解,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工艺实践及团队协作的能力,提高弹塑性力学课程的教学质量.
-
-
李官;
耿国锋;
何海澜
-
-
摘要:
针对双相不锈钢板片显著回弹变形使得其在可拆卸板式热交换器行业中的开发变得非常困难的问题,采用显/隐式相结合的方法对高强度双相不锈钢FDX27板片进行冲压成形回弹预测.首先,采用显式求解法对板料进行冲压成形分析;其次,移除上下模具后采用隐式求解法对板料的回弹变形进行预测,通过数值模拟对比分析不同模具圆角半径和摩擦系数对FDX27板片回弹变形高度的影响规律,同时选取3种不同材料板片进行对比分析;最后,设计不同的产品工艺试验对回弹数值模拟结果进行验证.结果表明,模具圆角半径对板片回弹变形高度效果影响不显著,而摩擦系数的影响效果显著;材料强度性能和硬化指数N值对板片回弹变形高度的影响效果均很显著;验证结果显示两者具有很好的一致性,证明了回弹数值分析方法是可靠的.研究结果对推动新材料在可拆卸板式热交换器行业中的开发应用具有实际意义.
-
-
王锦燕;
杜亚志;
许君风
-
-
摘要:
针对土木水利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的培养目标,建立弹塑性力学及有限元课程案例库,并应用到具体的教学实践中.实践表明案例库教学增加了校企合作,提高了教师教学能力,提高了学生学习兴趣和工程实践能力.
-
-
郑茂盛;
滕海鹏;
王怡;
刘姣姣
-
-
摘要:
结合弹塑性力学课程的教学现状以及实际工程的需要,以"确保装备安全性为牵引,提高运用弹塑性力学解决工程实际问题的能力为核心,全面提升教育质量为目标",实施"思材双建""工程化实用性学习"的改革方案,进行化工过程机械专业"弹塑性力学"课程教学改革,在凝练徐秉业和刘信声编写的《应用弹塑性力学》教材中基本原理及其方法的经典应用的基础上,精选并融入一些与工业和工程实际内容相贴近的内容,实施化工过程机械专业硕士研究生弹塑性力学课程教学改革,以增强学生解决工程问题的能力和创新意识,适应现代化建设的需要.
-
-
-
-
朱孝钦;
宋鹏云;
李斌;
栗志;
别玉;
常静华
- 《第十五届全国高等学校过程装备与控制工程专业教学与科研校际交流会》
| 2017年
-
摘要:
"弹塑性力学"是化工过程机械学科硕士研究生的重要专业课程之一,如何优化该课程教学内容、构建适合化工过程机械学科新发展的弹塑性力学知识体系?如何组织该课程的教学、激发研究生的学习兴趣?怎样才能更好地发挥课程学习在研究生培养中的作用、实现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的目的?这些都是该课程教学过程中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本文针对"弹塑性力学"课程的特点以及在整个教学过程中遇到的各种问题,对该课程建设与教学改革进行了一系列的探索和实践,通过这些课程建设与教学改革,从而使该课程的教学效果和教学质量得到了较大的提高,同时也使研究生的学习能力得到了较大的提升,从而为培养高质量化工过程机械研究生奠定了扎实的弹塑性力学基础.
-
-
-
YANG Zi-long;
杨子龙;
YANG Fu-jiang;
杨福江;
WU Lei;
吴雷
- 《中国核学会2020年学术年会》
| 2017年
-
摘要:
圆盘转子是机械系统中的常用结构之一,其强度设计通常依据美国《ASME锅炉及压力容器规范》,应力最大的中心内孔区域满足PL≤1.5Sm的塑性强度准则.但是近年来大量的工程实践表明,压力容器设计准则并不完全适用于圆盘转子结构设计.本文采用弹塑性力学和有限元分析方法,计算高速旋转圆盘的应力分布和弹性、塑性极限转速,结合圆盘转子强度试验,论证对准则PL≤1.5Sm进行优化的可能性,并提出引入屈服区域比例作为圆盘转子强度设计的控制参数,完善了高速旋转圆盘的结构强度设计方法.
-
-
-
Yang Dengfeng;
杨登峰;
Chen Zhonghui;
陈忠辉;
Sun Jianwei;
孙建伟;
Wang Linan;
王利楠;
Gao Qin;
高钦
- 《第三届全国环境土工学术研讨会》
| 2016年
-
摘要:
针对大采高长壁工作面顶板垮落在空间上具有局部、分段和迁移的特征,结合煤岩体地质特征,将长壁工作面顶板视为含有一定数量边裂纹的弹性薄板,利用弹性力学中的薄板理论建立了裂纹板力学模型.以周期来压过程中长壁工作面的来压规律为研究对象,将弹性薄板在工作面推进过程中的破坏分为裂纹扩展、塑性铰失效和铰接板失稳三个阶段,利用断裂力学和弹塑性力学理论研究了各阶段顶板失稳的条件,求得了使裂纹开裂扩展的应力强度因子K1和裂纹的起裂荷载q的计算公式;得到了第二个阶段中造成塑性铰失效的极限荷载p*;通过分析薄板间的连接及破坏过程研究了第三个阶段铰接板的失稳过程.顶板破坏的三阶段力学分析方法合理地解释了工作面长度方向上顶板的来压特征;顶板第一次垮落完成后,由于应力转移,造成应力集中作用,使得长壁顶板未破断部分再次经历裂纹扩展、塑性铰失效、铰接板失稳这三个破坏过程;造成来压从破坏部位向两边迁移,形成了长壁工作面周期来压过程中矿压显现的迁移特征.研究结果从理论上解释了工作面长度方向上的顶板垮落及来压规律.并结合具体工作面监测信息对理论分析结果进行了验证.
-
-
郑振兴;
邱诚;
夏伟;
周照耀
- 《2011全国粉末冶金学术会议暨海峡两岸粉末冶金技术研讨会》
| 2011年
-
摘要:
本文推导了金属粉末轧制过程所遵循的弹塑性力学基本方程和本构关系,探讨了适用于粉末材料轧制的弹塑性力学模型,并结合实验进行验证数值模拟结果.根据实验和模拟结果,对轧制过程中的受力进行分析;结合摩擦力条件,对轴线上密度分布以及压坯中部密度分布的规律做出了合理的解释;揭示了粉末密度分布的变化规律和流动规律;并研究了轧制成形时不同区域的轧制力和轧制力矩的变化.
-
-
李莉;
张洋
- 《第六届中国CAE工程分析技术年会》
| 2010年
-
摘要:
为了提高车辆乘员的安全性,通过建立整车有限元模型,从弹塑性力学理论和有限元方法入手,利用VPG建立碰撞仿真分析模型,设置初始速度、位置等参数,并进行了结果分析,可以得到乘员的冲击动态运动情况以及乘员在承受正面碰撞的冲击下的动态响应和关键部位的运动曲线,为进一步研究正面碰撞中乘员的安全性提供有效依据。
-
-
李名;
谢瑞丽
- 《北京力学会第20届学术年会》
| 2014年
-
摘要:
针对常见的厚壁圆筒问题,假定材料为理想刚塑性材料受内外压力作用,利用滑移线场理论求解圆筒完全进入塑性状态时的最大压力.结果表明,依据滑移线场理论求解的结果与经典解法所求结果完全一致,但是求解过程却更为简便.
-
-
李名;
谢瑞丽
- 《北京力学会第20届学术年会》
| 2014年
-
摘要:
针对常见的厚壁圆筒问题,假定材料为理想刚塑性材料受内外压力作用,利用滑移线场理论求解圆筒完全进入塑性状态时的最大压力.结果表明,依据滑移线场理论求解的结果与经典解法所求结果完全一致,但是求解过程却更为简便.
-
-
李名;
谢瑞丽
- 《北京力学会第20届学术年会》
| 2014年
-
摘要:
针对常见的厚壁圆筒问题,假定材料为理想刚塑性材料受内外压力作用,利用滑移线场理论求解圆筒完全进入塑性状态时的最大压力.结果表明,依据滑移线场理论求解的结果与经典解法所求结果完全一致,但是求解过程却更为简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