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与环境
建筑与环境的相关文献在1983年到2022年内共计453篇,主要集中在建筑科学、工业经济、经济计划与管理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241篇、专利文献463254篇;相关期刊151种,包括设计、安徽建筑、城市环境设计等;
建筑与环境的相关文献由720位作者贡献,包括曹良友、吕燕捷、徐伟等。
建筑与环境—发文量
专利文献>
论文:463254篇
占比:99.95%
总计:463495篇
建筑与环境
-研究学者
- 曹良友
- 吕燕捷
- 徐伟
- 杨灵艳
- 许建
- 徐凤云
- 吕彦龙
- 张广华
- 徐敏婷
- 朱正月
- 白裕纶
- 彭保朝
- 李侠
- 李莹
- 沈峰
- 陈德峰
- 丁小敏
- 乔君阳
- 付正权
- 仲琨
- 侯志毅
- 侯植桐
- 侯煜
- 倪松远
- 冯茺蔚
- 凌征勇
- 刁海涛
- 刘丹
- 刘奕
- 刘威
- 刘娜
- 刘学亭
- 刘彬彬
- 刘瑞英
- 刘芳
- 史庆堂
- 吕丹丹
- 吴晓芳
- 吴锐
- 周成光
- 周涛
- 周稀
- 周莉萍
- 姜子炎
- 姜漪
- 孙会见
- 孙弘历
- 孟庆林
- 宋春兰
- 庄惟敏
-
-
无
-
-
摘要:
“紫金奖·建筑及环境设计大赛”由中共江苏省委宣传部、江苏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联合中国建筑学会、中国勘察设计协会、中国风景园林学会共同举办,每年举办一届。大赛倡导“真题实做”,每年赛题注重回应政府关切、呼应民生需求、关注社会热点,不仅为广大设计师和专业工作者提供了一个创意设计的舞台,引导设计服务现实改善,也成为孵化和培养未来优秀设计人才的摇篮。自2014年起大赛已举办8届,成为了具有全国影响力的建筑与环境设计品牌赛事。
-
-
-
-
摘要:
【院士介绍】吴硕贤:建筑技术科学专家、中国科学院院士、华南理工大学教授,长期从事建筑与环境声学研究,是中国建筑技术科学领域首位也是唯一一位中国科学院院士,创造了很多“第一”:中国建筑界与声学界联合培养的第一位博士;中国城市交通噪声预报、仿真及防噪规划领域第一人;第一个阐明声学虚边界原理,解决了一个国际难题;提出一个新学科——光景学,用一种全新的角度来研究人居光环境。他对推动中国建筑技术科学与绿色建筑事业的发展起到重要作用。
-
-
肖奕涵;
施幸未;
史云杰
-
-
摘要:
快节奏的城市化建设进程中,地铁站亭作为城市空间中建筑的衔接者,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其形态设计不容忽视。文章以南艺·二师·草场门站作为实验模型,运用艺术手法对其外观和内部进行改造,从社会学、人类学的角度对其进行分析处理,让其在发挥城市衔接作用及便利的同时又能具备新时代的美感与特色。
-
-
-
王思俨;
杨羽;
李嘉铭
-
-
摘要:
人是环境的一部分,人的生存依赖着环境,又在改变着它。特别是在建筑方面,建筑是人们意识形态化的表现形式之一,应思考人与自然、建筑、环境如何最好的结合。通常,人们所做的设计不可避免地会与环境、周围建筑产生联系,从而发生相互作用,形成自然与建筑环境系统之间的动态交流。
-
-
李杰;
李叶;
沈康
-
-
摘要:
《设计》:请您简单介绍一下广州美术学院的基本情况及学院在环境艺术设计专业领域内教学特色。沈康:1986年,广州美术学院开设了国内首批的环境艺术设计专业,成为中国内地最早设立该专业的美院之一。1996年,环境艺术设计系在广美成立。2004年增设了建筑学专业,同时更名为建筑与环境艺术设计系。2010年根据学科发展需要,广美成立建筑与环境艺术设计学院。学院目前开设有环境设计、建筑学、风景园林3个本科专业,其中环境设计、建筑学入选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风景园林入选省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
-
-
李杰;
李叶;
黄红春
-
-
摘要:
《设计》:请您简单介绍一下四川美术学院建筑与环境艺术学院的基本情况和学院在环境艺术设计专业领域内教学特色。黄红春:四川美术学院建筑与环境艺术学院设立于2018年。2018年,伴随川美学院制改革,学校将原隶属于设计艺术学院的环境设计专业与原建筑系的建筑学、风景园林两个专业合并,形成了人居环境学科专业群,同设于建筑与环境艺术学院之下。
-
-
曹笑轩
-
-
摘要:
减少碳排放已成为全球共识。近些年,我国提出了“双碳目标”,即二氧化碳排放力争于2030年前达到峰值,努力争取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在这一背景下,低碳建筑成为大势所趋,而绿色低碳的建材是关键中的关键。
-
-
无;
coco(编译)
-
-
摘要:
设计工作室Archiplanstudio多年来一直在开展与建筑项目相关的研究活动,探求建筑与环境之间的联系,寻找如何在建筑中体现地域性、适应性和灵性。MonolocaleEFFE公寓位于意大利历史名城曼图亚的市中心,其所在建筑的外观较为独特。Archiplanstudio需要在非常有限的空间内合理划分功能区,并保证它们必要的独立性与层次感。在这个36m的项目中,设计师除了在现场感叹如此迷你的尺寸外,更被墙面一层一层的壁画所震撼。这些来自15世纪和19世纪的、层层堆叠的壁画,使空间有了更加特殊的意义,也让这次重修有了设计的主旨。
-
-
-
-
摘要:
1国家标准《民用建筑通用规范》发布日前,住房和城乡建设部批准《民用建筑通用规范》(以下简称《规范》)为国家标准,编号为GB 55031-2022,自2023年3月1日起实施。《规范》指出,民用建筑的建设和使用维护应按照可持续发展的原则,正确处理人、建筑与环境的相互关系,营建与使用功能匹配的合理空间;贯彻节能、节地、节水、节材、保护环境的政策要求;与所处环境协调,体现时代特色、地域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