幻灭
幻灭的相关文献在1981年到2021年内共计550篇,主要集中在中国文学、世界文学、文学理论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550篇、相关期刊373种,包括青春岁月、现代语文(学术综合)、电影文学等;
幻灭的相关文献由541位作者贡献,包括白春雷、闫薇、陈红等。
幻灭
-研究学者
- 白春雷
- 闫薇
- 陈红
- 高玉焕
- 付琳琳
- 何玉蔚
- 侯雅丽
- 冯鹤
- 刘敏
- 南峰
- 叶冬
- 叶桂杰
- 周琳琳
- 孙悦
- 宋朝
- 尚莹轩
- 巩志如
- 庞燕宁
- 张丹
- 张晓玲
- 张立书
- 张莹
- 张轶前
- 徐林根
- 徐树娟
- 徐飞
- 朱婉莹
- 李仲谋
- 李坤
- 李培艳
- 李永艳
- 李辉
- 李金花
- 杨再红
- 杨瑞君
- 林琰
- 栗建
- 梁艺凡
- 温松峰
- 潘世东
- 王大鹏
- 王禹
- 王秋生
- 王银燕
- 章君
- 章志芳
- 童俊
- 许敏
- 谭欣欣
- 赫亚红
-
-
赵丹霞
-
-
摘要:
作品简介:法国作家让-保罗·杜布瓦的小说《大家并不是以同样的方式活在这世上的》(Tous les hommes n’habitent pas le monde de la même fa?on)讲述的是囚犯保罗在监狱里的回忆,小说讲述了善良的保罗人生中的努力和幸福,以及最终的失败和幻灭。作者用细腻的笔触,写了在"悲剧人生"的底色上,人对掌控命运的渴望、实现自我的努力、在无常的生存际遇中对生存意义不懈的追求,描绘出"生而为人的美与希望"。
-
-
林琰;
王宏昌(指导)
-
-
摘要:
《了不起的盖茨比》是美国弗朗西斯•斯科特•菲茨杰拉德(Francis Scott Fitzgerald)创作的一部以二十世纪20年代的纽约及长岛为背景的中篇小说,此作品被视为美国文学“爵士时代”的象征。历经数年洗礼对后世仍具有重要的警示作用,本篇文章以具有“美国梦”的典型人物盖茨比的梦和其梦的破灭为佐证素材揭示美国梦的失败,以及拜金主义盛行社会的怪诞现象。
-
-
王洁静;
倪涛
-
-
摘要:
《蚀》三部曲是茅盾文学写作的起点,也是茅盾先生的处女作,奠定了他作为一名小说家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显赫地位。《蚀》这部小说塑造了各色各样的女性人物形象,本文对《蚀》三部曲中的《幻灭》里的两位女性——章静、慧女士和《动摇》中的孙舞阳、陆梅丽等女性形象进行简要分析,进而阐述茅盾笔下的女性形象特征。
-
-
妥佳宁
-
-
摘要:
茅盾在《幻灭》和《子夜》等小说中,反复描绘了1927年武汉国民政府派遣"铁军"继续北伐的战斗场景;而《子夜》却并未正面描绘1930年的"中原大战"的战争场面.茅盾小说对两场战争的不同写法,与他本人在武汉国民政府的革命经历有关.也体现了对国共合作时期"铁军"北伐的革命正统性的认可和对国民党"中原大战"非正义性的反衬.而在《子夜》中,三十年代的民族工业家及"铁军"余部,正与当年的武汉国民政府有关.茅盾对他们的悲剧式写作,呈现了第一次国共合作失败后左翼知识分子对国民党左派从一度认可到最终失望的复杂精神演变历程.
-
-
远人
-
-
摘要:
哈姆莱特的心理转变丹麦国王死了。通过死者的鬼魂登场,莎士比亚告诉了我们官方给出的死因,"一般人都以为我在花园里睡觉的时候,一条蛇来把我螫死"(见人民文学出版社1978年版《莎士比亚全集》第9卷〈哈姆莱特〉第28页,朱生豪译文。以下随文注页码)。鬼魂没有含糊,直言它是"一个虚构的死状"(第28页),结果是"把丹麦全国的人都骗过了"(第28页)。自然,被骗过的也包括丹麦王子哈姆莱特。
-
-
霍山山
-
-
摘要:
楔子回国后,苏杳就淋了一场大雨,最后倒在了路边。被路人送进医院后,那人给最近联系人打了一个电话,只是那个电话最终叫来的是苏杳的哥哥苏灿。七月底的夜,晚风有些凉,雨也冽,她就站在楼底下等,抱有一丝侥幸心理,傅征会来见自己一面,但这侥幸已然幻灭。
-
-
王忠芹
-
-
摘要:
鸳鸯,天生的奴才命儿,却不认命.她通文墨、善言辞.她忠诚稳重、胆大心细、聪慧解意、高洁自尊、清醒刚烈,她热爱自由,渴慕同心同意、相偕白首的爱情,当贾母撒手人寰,她希冀的一切美好幻灭,于是生无可恋,以自杀的形式走上解脱道.
-
-
李培艳
-
-
摘要:
1923年11月24日,《中国青年》发表了一篇名为《那个城》的“文艺杂著”。该文描写了一个小孩子孤身一人穿越沉默不语的大地与悲哀沉寂的暗夜,勇敢而又坚定地奔向一个城的动态历程。这是一篇象征小说,寓意着一个世纪以前正在苦苦探求救国救民真理的中国人对西方文明产生幻灭,转而向世界上第一个新型的社会主义国家俄国求取新生之路的历史进程。
-
-
范潇雅;
李芳芳
-
-
摘要:
论文通过分析《布里尔小姐》小说中听到的声音和听不到的声音,尝试用不同的视角来探究布里尔小姐内心的世界,从这些听不到声音中听到这位年老的布里尔小姐的心声,感受到她对年轻的追求,对生活的热爱.
-
-
贝尔纳·弗孔(摄影);
钟舒;
程基伟
-
-
摘要:
法国摄影家贝尔纳·弗孔40余年的摄影历程编织出一个复杂的文本,其摄影营造出深厚与复杂、浓烈与疏离、热闹与清冷、温暖与孤寂相互交织的矛盾情绪。在弗孔这里,摄影是"术"与"力"的共融,是仰仗个人与集体、文化与交往记忆的法术。弗氏的摄影杂糅着现实、想象、影像、绘画、诗歌、哲学与宿命论。生产美好亦制造离别,信奉永恒亦缔造幻灭,热衷回忆亦戳破幻象,诸法空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