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巨刺

巨刺

巨刺的相关文献在1989年到2022年内共计213篇,主要集中在中国医学、神经病学与精神病学、外科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210篇、会议论文3篇、专利文献10286篇;相关期刊100种,包括光明中医、河北中医、吉林中医药等; 相关会议3种,包括第七届中华中医药学会中医外治学术年会、第七届全国脑血管病预防治疗康复学习班暨学术会议、2009年传统医药国际科技大会等;巨刺的相关文献由479位作者贡献,包括刘光亭、叶明柱、万娇等。

巨刺—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210 占比:2.00%

会议论文>

论文:3 占比:0.03%

专利文献>

论文:10286 占比:97.97%

总计:10499篇

巨刺—发文趋势图

巨刺

-研究学者

  • 刘光亭
  • 叶明柱
  • 万娇
  • 何伟
  • 冯禾昌
  • 张虹
  • 李连生
  • 梁静
  • 殷玉鹏
  • 洪营东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盛楠; 田辉; 马铁明
    • 摘要: 针刺的临床应用十分广泛,然而作为九针之一的巨刺法临床规范欠佳。为进一步认识及应用巨刺法,本文收集参考中国知网近五年来有关巨刺法的理论研究及临床治疗共95篇国内外文献,并对其进行分析总结以及可视化处理,有临床研究58篇,占比61.1%。其中治疗中风类疾病31篇,面瘫10篇,膝骨关节炎4篇,肩周炎3篇,面肌痉挛2篇,腰痛2篇,偏头痛2篇,颈椎病、颞下颌关节紊乱病、动眼神经麻痹、腕管综合征各1篇,研究结果均提示使用巨刺法100%有效。可见巨刺的应用并不单一,以巨刺法治疗中风和面瘫类疾病最为多见。为使巨刺法的应用范围更加广泛,本文将近年来巨刺的临床应用按照不同疾病分别进行归纳整理,以期为巨刺法的临床应用提供新思路。
    • 潘路平; 杨瑜
    • 摘要: 笔者临床采用巨刺法治疗疼痛性疾病,获效较好,兹举案二则,总结如下。1偏头痛急性发作案俞某,男,49岁。2019年11月11日首诊。患者反复出现头痛2年余,加重2天。疼痛呈搏动样,阵发性,主要集中在右侧颞部,受凉以及喝酒后加重,发作时疼痛视觉模拟量表(VAS)评分为6~7分,严重影响睡眠,同时伴有头晕、头胀,无恶心呕吐、耳鸣、视物模糊、流鼻血及说话困难,每次发作持续3~4天,每月3~4次。
    • 苏燕娜
    • 摘要: 目的:观察巨刺大陵穴结合冲击波治疗跟痛症的临床疗效。方法:将60例跟痛症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每组30例。对照组采用单纯冲击波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加用巨刺大陵穴治疗。两组治疗均以5次为1个疗程,疗程间休息1周,共治疗两个疗程。观察两组治疗前后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分及美国足与踝关节协会(AOFAS)踝与后足功能评分,比较两组的临床效果。结果:治疗后两组患者VAS评分均较治疗前降低(P<0.05),且治疗组较对照组下降更显著(P<0.05);两组患者AOFAS踝与后足功能评分较治疗前提高(P<0.05),且治疗组高于对照组(P<0.05);总有效率治疗组为86.67%,对照组为56.67%,治疗组疗效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巨刺大陵穴结合冲击波治疗跟痛症疗效显著,可以减轻患者的疼痛,明显改善患者踝与后足功能。
    • 沈威; 张瑞先; 陈镇城; 贺灵慧; 吕惠生; 刘晨; 周松竹
    • 摘要: 目的:观察巨刺法穴位埋线治疗脑卒中偏瘫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9年1月~2020年12月在广东三九脑科医院康复医学科住院的脑卒中偏瘫患者90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45例,均予常规针刺结合现代康复训练(每天1次,共治疗4周),治疗组则在此基础上给予巨刺法穴位埋线(每10天1次,共治疗3次),治疗前后对患者进行简式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定(FMA)及Berg平衡量表(BBS)、Barthel指数(BI)评估。结果:治疗后,两组患者FMA、BBS、BI与治疗前相比均有所提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治疗组治疗后FMA、BBS、BI评分比对照组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巨刺法穴位埋线可有效改善脑卒中偏瘫患者的肢体运动功能、平衡功能及日常生活活动能力。
    • 史琳琳; 魏正林
    • 摘要: 巨刺法最早见于《黄帝内经》,是一种“左病治右,右病治左”的交叉针刺方法。古今大量文献表明巨刺法治疗中风后偏瘫有着显著的疗效,但巨刺法的机制目前未阐明,临床上对于中风后偏瘫针刺治疗应用巨刺还是患侧针刺还是双侧取穴存在一定的争议。笔者通过查阅巨刺法治疗中风后偏瘫的现有研究,总结巨刺法治疗缺血性中风偏瘫各种可能存在的机理,提出可能的机制,为进一步研究巨刺机制提供参考借鉴。
    • 李忠肇; 张增; 郭丽荣; 邢士新
    • 摘要: 介绍基于巨刺、缪刺理论从肘关节论治急性膝关节滑膜炎的疗法,可归纳为:痛点定位、下病上取、对侧取穴、手足同名经同气相求、阿是定穴、功能活动。
    • 刘奕奕
    • 摘要: 目的:探讨巨刺电针结合刺络拔罐法治疗气滞血瘀型颈肩部肌筋膜炎的临床疗效。方法:临床收集颈肩部肌筋膜炎患者60例,其中观察组及对照组分别各30例。观察组采用巨刺电针结合刺络拔罐法,对照组采用常规电针法。治疗后观察两组NDI评分、肩关节功能评分及临床疗效的变化。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0.00%,显著高于对照组的73.33%(P<0.05);治疗后NDI评分较前降低,肩关节功能评分较前升高,且观察组的NDI评分及肩关节功能评分的改善程度均相对于对照组要高(P<0.05)。结论:巨刺电针结合刺络拔罐法治疗气滞血瘀型颈肩部肌筋膜炎疗效显著,患者的疼痛及相关症状得到明显缓解,生活质量随之提高。
    • 陈文平; 李琳; 孙益民; 刘世杰
    • 摘要: 目的观察中药熏洗配合巨刺法治疗卒中后痉挛性瘫痪的临床疗效及对患者脊髓运动神经元兴奋性的影响。方法选择2019年11月至2021年6月河北省衡水市第五人民医院康复医学科卒中后痉挛性瘫痪患者245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治疗组123例和对照组122例。2组均给予常规治疗及康复训练。对照组同时给予患侧常规针刺和痉挛肌低频治疗仪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中药熏洗配合巨刺法治疗。2组均治疗4周,比较2组临床疗效、中医证候积分、临床痉挛指数(CSI)评分、运动功能Fugel-Meyer评定量表(FMA)评分、改良Barthel指数(MBI)评分、表面肌电信号[H波最大波幅(Hmax)、M波最大波幅(Mmax)、Hmax/Mmax比值]变化。结果治疗期间,治疗组中途退出3例,对照组中途退出8例。治疗组总有效率89.17%(107/120),对照组总有效率78.07%(89/114),治疗组疗效优于对照组(P<0.05)。2组治疗后与本组治疗前比较中医证候各项评分及总分均降低(P<0.05),且治疗组治疗后半身不遂、意识昏蒙、言语謇涩或不语、口舌歪斜评分低于对照组(P<0.05)。2组治疗后与本组治疗前比较CSI评分降低(P<0.05),FMA、MBI评分均升高(P<0.05),且治疗组治疗后CSI评分低于对照组(P<0.05),FMA、MBI评分高于对照组(P<0.05)。2组治疗后与本组治疗前比较Hmax、Mmax、Hmax/Mmax均降低(P<0.05),且治疗组治疗后Hmax、Mmax、Hmax/Mmax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中药熏洗配合巨刺法能够缓解卒中后痉挛性瘫痪患者临床症状,促进运动功能与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的恢复,可能与抑制脊髓运动神经元兴奋性等因素有关。
    • 郭晶晶; 王麟鹏; 杨胜亚; 兰鑫
    • 摘要: 目的观察针刺配合巨刺治疗脑卒中后肌张力障碍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9年3月至2020年2月在北京按摩医院进行治疗的62例脑卒中后肌张力障碍患者,采取随机数字表法分成对照组和研究组两组,每组各31例。对照组患者进行传统针刺治疗,研究组患者在此基础上联合巨刺法进行治疗,对比两组患者治疗1个月后的治疗效果、Fugl-Meyer评分、Barthel指数(BI)及日常生活活动能力(ADL)评分的差异。结果研究组患者治疗有效率为93.55%,明显高于对照组的70.97%(P<0.05);治疗1个月后,两组患者Fugl-Meyer评分、BI及ADL评分均升高,且研究组患者的上述指标均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采用针刺配合巨刺治疗脑卒中后肌张力障碍整体疗效良好,可有效改善患者临床症状,促进患者功能恢复,提升患者日常生活能力和生活质量。
    • 胡梦艺; 石丽红; 杨珊莉; 饶婷; 游咏梅; 江一静
    • 摘要: 目的:基于神经血管单元稳态探讨巨刺法改善大脑中动脉闭塞模型(MCAO)大鼠运动功能的机制。方法:将48只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IS组)、模型组(IC组)、巨刺组(ON组)、非穴组(FON组)(各12只)。其中IC组、ON组及FON组大鼠制备MCAO模型,成模后ON组接受电针健侧“曲池”和“足三里”,FON组取穴位置的旁开5mm处电针干预7天,IS组和IC组不进行电针干预,仅进行模拟抓取。使用改良神经功能缺损评分(mNSS)评测各组大鼠神经功能;应用CatWalk步态分析对比各组大鼠运动功能;应用小动物磁共振成像系统行弥散张量成像(diffusion tensor imaging,DTI)扫描,使用DTI衍生参数测量运动皮质、纹状体神经传导束各向异性分数比值(ratio fractional anisotropy,rFA);应用TTC染色观察脑梗死体积,应用免疫荧光法检测脑缺血侧运动皮质神经元核蛋白(neuronal nuclei,NeuN)的表达变化;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血小板-内皮细胞黏附分子(platelet endothelial cell adhesion molecule-1,PECAM-1/CD31)、胶质纤维酸性蛋白(glial fibrillary acidic protein,GFAP)、钙结合蛋白(ionized calcium binding adapter molecule 1,Iba1)表达变化;应用Western Blot法检测闭锁连接蛋白-1(zonula occludens 1,ZO-1)及闭合蛋白(Occludin)的表达变化。结果:干预7天后,与IC组相比,ON组大鼠神经功能评分、mNSS评分降低(P<0.05);与IC组、FON组相比,ON组的平均运动速度加快、足印最大接触面积增加(P<0.05);与IC组、FON组相比,ON组的梗死体积减少、rFA值相对增加(P<0.05);与IC组、FON相比,ON组的NeuN阳性细胞表达明显升高(P<0.05);与IC组、FON组相比,ON组的CD31表达显著升高、GFAP和Iba1的表达显著降低(P<0.05);与IC组、FON组相比,ON组的ZO-1、Occludin蛋白表达均显著升高(P<0.05)。CatWalk步态参数、免疫荧光、免疫组化与Western Blot检测结果改善有一致性。结论:巨刺法改善MCAO大鼠运动功能,其机制可能与修复神经血管单元稳态有关。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