左锁骨下动脉
左锁骨下动脉的相关文献在1982年到2022年内共计146篇,主要集中在内科学、肿瘤学、外科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143篇、会议论文1篇、专利文献116879篇;相关期刊96种,包括解剖学杂志、临床外科杂志、中国血管外科杂志(电子版)等;
相关会议1种,包括第六届全国解剖学技术学术会议等;左锁骨下动脉的相关文献由488位作者贡献,包括郭伟、任飞、孙立忠等。
左锁骨下动脉—发文量
专利文献>
论文:116879篇
占比:99.88%
总计:117023篇
左锁骨下动脉
-研究学者
- 郭伟
- 任飞
- 孙立忠
- 朱水波
- 李春平
- 殷桂林
- 王荣平
- 蓝永荣
- 贺宝臣
- 郑军
- 郗二平
- 陈德基
- 黄烽
- 于剑
- 于振海
- 刘勇
- 刘华
- 刘小平
- 刘斌
- 刘永民
- 刘涛
- 刘煜
- 卢衡
- 史作磊
- 夏峰
- 姚建勇
- 姚祖武
- 师兰香
- 张东诚
- 张军
- 张宏鹏
- 张晓明
- 张群献
- 徐一丁
- 慈红波
- 戈小虎
- 戴小福
- 方青波
- 朱亚文
- 朱俊明
- 朱健
- 朱峥嵘
- 李光新
- 杨代华
- 林少芒
- 梁建豪
- 段天红
- 江德斌
- 王坤
- 王宾
-
-
梅菲;
黄明魁
-
-
摘要:
主动脉夹层(aortic dissection,AD)指血液从主动脉内膜破裂处进入中膜层,沿主动脉长轴方向撕裂,形成真假两腔的状态。Dake等[1]在上世纪末报道应用胸主动脉腔内修复术(thoracic endovascular aortic repair,TEVAR)治疗AD,开创了AD治疗的新时代。目前,TEVAR治疗AD的安全性和有效性已得到广泛认可[2]。早期TEVAR主要局限于治疗部分Standford B型AD,其特点是夹层仅累及左锁骨下动脉(left subclavian artery,LSA)开口以远的降主动脉,植入的主动脉覆膜支架定位于LSA根部以远的主动脉段,不影响弓上分支血管供血。但是,临床中常见到夹层破口累及LSA根部区域,手术需拓展近端锚定区,即支架近端覆膜段跨越LSA,从而充分覆盖病变,减少内漏发生。同时,需要对被覆盖的LSA进行血运重建,以保障左上肢动脉和左侧椎动脉等重要分支的血供。在传统TEVAR基础上,实施体外LSA预开窗技术,是解决近端锚定区不足和LSA血运重建问题的重要方法。
-
-
姚诗华;
陈旭;
郑奇军
-
-
摘要:
随着微创技术的发展,胸主动脉腔内修复术(thoracic endovascular aortic repair,TEVAR)已逐渐成为治疗Stanford B型主动脉夹层的首选方法[1]。在接受TEVAR的主动脉病变患者中,有近40%的患者累及主动脉弓部远端。左锁骨下动脉(left subclavian artery,LSA)的处理策略一直是弓部治疗中极具争议的热点话题[2]。为获得足够的锚定区,有13%~42%的TEVAR需要覆盖LSA[3],而覆盖LSA可能引起严重的并发症,如颅内缺血、脊髓缺血、左上肢缺血和内漏等[4-6],因此经常需要重建LSA。目前重建LSA的常见方法有复合技术、烟囱技术、开窗技术和分支支架技术等,各有其的优缺点[7,8]。
-
-
徐一丁;
罗灿华;
朱峥嵘;
邢越;
邹岚;
吴嘉瑜;
谭羽灿
-
-
摘要:
目的评估Castor一体式单分支支架在胸主动脉疾病中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佛山市第一人民医院2018年10月至2020年7月应用Castor一体式单分支支架治疗59例需重建左锁骨下动脉(left subclavian artery,LSA)的胸主动脉疾病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35例为主动脉夹层,13例为近弓部主动脉瘤,11例为胸主动脉穿透性溃疡。结果患者均成功完成单分支支架植入,手术技术成功率100%;手术平均时间为(156±45)min。围术期并发症发生率为6.8%(4/59)。1例患者术中支架释放后存在LSA狭窄,1例分支支架部分遮挡左椎动脉,1例因瘤体较大出现主体支架近端移位,1例术后出现Ⅰa型内漏。术后1年LSA分支支架通畅率为98.3%(58/59),无截瘫等严重并发症和死亡发生。结论Castor一体式单分支支架治疗需重建LSA血流的胸主动脉疾病的短期疗效满意。
-
-
刘华;
张群献;
张军;
林称意;
罗玲;
刘斌;
郭家龙;
罗卫民;
程栋梁;
刘涛
-
-
摘要:
目的 探讨胸主动脉腔内修复(TEVAR)体外开窗与选择性隔绝左锁骨下动脉(LSA)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 前瞻性队列研究分析2012年9月至2017年10月十堰市太和医院心脏大血管外科收治的117例胸主动脉病变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左锁骨下动脉处理方式不同分为直接选择性隔绝LSA腔内修复组(endovascular exclusion,EE)和体外开窗LSA腔内修复组(invitro fenestration,礤),比较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和3年随访结果.结果 围术期期间,EE组手术时间(62.0±5.4)min,短于IF组,脑梗塞、左上肢缺血发生率分别为7.14%(4/56)、10.71%(6/56),高于IF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EE组的内漏、脊髓缺血、术后30天病死和支架覆盖T10发生率分别为5.36% (3/56)、5.36% (3/56)、1.79% (1/56)和12.50% (7/56)与IF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随访结果方面,生存出院患者116例,失访12例,持续随访104例,随访率89.7%(104/116).随访时间36~60个月,平均(38.1±3.2)月.3年随访结果显示EE组未增加主动脉源性死亡,但脑梗塞和上肢缺血发生率高于IF组.EE组和IF组随访3年累计生存率分别为82.23%和85.19%.两组间3年生存曲线总体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0.055,P=0.814).结论 选择性隔绝左锁骨下动脉腔内修复可缩短手术时间,有效延长锚定区,降低内漏发生,但增加脑梗塞、脊髓缺血和左上肢缺血发生风险,体外开窗重建左锁骨下动脉腔内修复手术并发症低.两组中期随访结果满意,远期尚需进一步评估.
-
-
梁建豪;
方青波;
慈红波;
管圣;
戈小虎
-
-
摘要:
Dake等[1]报道使用支架型移植物腔内治疗Stanford B型主动脉夹层患者并获得良好的临床疗效,随着经验积累和技术进步,目前胸主动脉腔内修复术(thoracic endovascular aortic repair,TEVAR)凭借其微创、安全、有效的特点已成为Stanford B型主动脉夹层的首选治疗方案[2]。
-
-
宣海洋;
葛建军;
周正春;
孔祥;
左逸;
孙海磊;
楚天舒;
余继全
-
-
摘要:
目的 探讨不同方式进行腔内重建左锁骨下动脉(LSA)治疗复杂主动脉弓部病变的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中国科学技术大学附属第一医院2019年1月至2020年2月34例住院行腔内LSA重建的复杂胸主动脉疾病患者的治疗情况,Stanford B型胸主动脉夹层累及LSA 29例,主动脉穿通性溃疡3例,主动脉弓部动脉瘤2例,所有患者近端锚定区距离均<15 mm.其中采用烟囱技术16例,一体式单分支支架技术16例,体内原位左颈总动脉和LSA双开窗技术2例.结果 本组34例患者手术成功率100%.1例术中LSA体内开窗困难,后改为烟囱支架置入.所有患者随访1~12个月,随访期间无死亡,无脑部、左上肢缺血症状以及截瘫等并发症.患者术后1、3个月复查胸腹主动脉CTA显示主体和分支支架位置形态良好,LSA分支支架通畅率100%,无内漏.所有患者双侧上肢肌力和动脉血压基本等同.结论 对于复杂主动脉弓部病变的处理尚无统一术式,需对患者制订个性化治疗方案,选择合适的左锁骨下动脉重建方式,设计预案,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
-
李连冲;
胡振东;
杨宏伟
-
-
摘要:
目的 探究体外开窗腔内修复术(TEVAR)治疗Ⅲ型主动脉夹层累及分支血管的效果及对患者远期预后的影响.方法 抽取2016年10月至2018年5月在南阳医学高等专科学校第一附属医院接受治疗的78例Ⅲ型主动脉夹层累及分支血管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手术方式将患者分为观察组(行体外开窗TEVAR治疗,43例)和对照组(行单纯TEVAR治疗,35例).比较两组患者的手术时间和围术期情况;术后随访2年,比较两组患者的支架通畅率、内漏发生率、并发症发生情况、手术再干预率及远期生存率.结果 观察组手术时间长于对照组(P<0.05).两组患者术中支架全部释放成功.围术期,观察组出现1例轻微支架远端内漏,对照组出现2例Ⅰ型内漏.随访2年,观察组失访2例,对照组失访3例.术后6个月,两组患者支架畅通率均为100.00%;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4.88%,2/41)低于对照组(21.88%,7/32),P<0.05;两组患者内漏发生率比较差异未见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随访期间无再次手术者,对照组随访期间有4例再次行TEVAR治疗,观察组再干预率(0.00%,0/41)低于对照组(12.50%,4/32),P<0.05.观察组2年生存率(97.56%,40/41)与对照组(90.63%,29/32)比较差异未见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应用体外开窗TEVAR治疗累及分支血管的Ⅲ型主动脉夹层,可明显减少患者短期并发症,降低术后2年内的手术再干预率,患者远期预后效果良好.
-
-
梁建豪;
方青波;
慈红波;
管圣;
戈小虎
-
-
摘要:
cqvip:Dake等[1]报道使用支架型移植物腔内治疗Stanford B型主动脉夹层患者并获得良好的临床疗效,随着经验积累和技术进步,目前胸主动脉腔内修复术(thoracic endovascular aortic repair,TEVAR)凭借其微创、安全、有效的特点已成为Stanford B型主动脉夹层的首选治疗方案[2]。
-
-
徐一丁;
朱峥嵘;
谭羽灿;
罗灿华
-
-
摘要:
目的 探讨Castor一体式分支支架在胸主动脉瘤治疗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收集佛山市第一人民医院2018年10月至2020年7月应用Castor一体式分支支架治疗的13例需重建左锁骨下动脉(LSA)的胸主动脉瘤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3例患者行颈-颈搭桥联合Castor支架植入,10例患者单纯行Castor支架植入.术后第12个月,全部患者均于门诊复查计算机断层扫描血管造影(CTA).结果 13例重建LSA的胸主动脉瘤患者均成功完成Castor单分支支架植入手术,手术技术成功率100%;手术平均时间为(174±56)min;术中1例患者LSA分支支架释放后存在狭窄,给予球囊扩张后狭窄解除;术中有1例因LSA分支支架部分遮挡左椎动脉,遂植入支架开通椎动脉;术中有1例因瘤体较大出现主体支架近端缩入瘤体致Ia型内漏,遂行无名动脉开窗术,术后无名动脉血流通畅,内漏消失;术后无左上肢缺血、内漏、脑梗死、死亡病例发生.随访至12个月时,LSA分支支架的通畅率为100%,无截瘫、新发内漏、死亡病例.结论 Castor一体式分支支架应用于重建LSA的胸主动脉瘤患者治疗中,短期疗效满意,安全可靠,并发症少,值得临床推广.
-
-
曾庆乐;
叶鹏;
马铭远;
缪洪飞;
陈勇
-
-
摘要:
目的 探讨经皮微穿刺左锁骨下动脉体内重建在短近端锚定区胸主动脉腔内修复术(TEVAR)中的应用价值,评价左锁骨下动脉体内开窗术的可行性及安全性.方法 回顾性收集2018年10月至2019年6月南方医科大学南方医院行经皮微穿刺左锁骨下动脉TEVAR支架体内开窗术的23例患者,其中胸主动脉夹层患者17例、胸主动脉瘤患者6例.在常规TEVAR术后,以预弯的21G空芯套管穿刺针经左锁骨下动脉内侧段直接穿刺胸主动脉覆膜支架行体内开窗术,观察其成功率、临床疗效和并发症,术后1、3、6个月进行随访.结果 23例左锁骨下动脉体内开窗术的技术成功率为100%,术后即刻胸主动脉造影见胸主动脉覆膜支架及左锁骨下动脉分支支架膨胀良好,周围无内漏发生.围手术期未见左锁骨上区血肿发生.1例患者术后3d出现左侧少量气胸,未予特殊处理自愈.随访时间为(4.2±1.4)个月,复查胸主动脉增强CT未见支架近端逆撕及左锁骨下动脉分支支架周围内漏形成.结论 在TEVAR的基础上行经皮微穿刺左锁骨下动脉重建是一种简单可行、安全高效的体内开窗手术.
-
-
林剑菲;
陈镜涛;
李正埼;
吴艳坤;
汪小燕;
黎浩忠;
江珍;
姚伙生;
钟光明;
伍慧勤;
黄志松;
陈治环;
洪衍波;
徐达政
- 《第六届全国解剖学技术学术会议》
| 2017年
-
摘要:
目的:通过对61具正常人体标本主动脉弓及其分支的形态学测量和统计学分析,获得人群中主动脉弓及其分支的形态学参考数据. 方法:解剖暴露心脏主动脉弓及其分支,利用游标卡尺测量主动脉弓及其分支开口处直径、升主动脉及主动脉弓长度,利用SPSS statistics软件进行统计分析. 结果:升主动脉长度(4.2±1.45)cm,主动脉弓长度(9.2±2.48)cm,主动脉开口处直径(29.30±8.58)mm,头臂干开口处直径(13.61±2.65)mm,左颈总动脉开口处直径(8.73±1.75)mm,左锁骨下动脉开口处直径(10.00±2.52)mm. 结论:主动脉弓及其分支的形态学特征变异较大,相关的统计学研究能够为主动脉弓及其分支的临床研究提供数据支持,同时能够指导人工血管的制备和选择.
-
-
-
-
-
-
-
-
-
-
-
- 四川省肿瘤医院
- 公开公告日期:2001-12-26
-
摘要: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活动针芯左锁骨下动脉穿刺针。包括穿刺针管,其特征是有一端伸入穿刺针管后部与之配合而另一端有与穿刺针管同轴心的小孔的接头,一端依次穿过接头上的小孔和穿刺针管的活动针芯。穿刺成功率高,使左锁骨下动脉的穿刺简单易行,安全可靠,同时也适用于股动脉穿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