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程地质学
工程地质学的相关文献在1984年到2022年内共计443篇,主要集中在建筑科学、水利工程、地质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378篇、会议论文65篇、专利文献275359篇;相关期刊169种,包括高等建筑教育、教育教学论坛、中国地质教育等;
相关会议42种,包括四川省高等教育学会2014年学术年会、2014年全国工程地质学术年会、中国地质学会2013年学术年会等;工程地质学的相关文献由643位作者贡献,包括刘羽、姚玉鹏、熊巨华等。
工程地质学—发文量
专利文献>
论文:275359篇
占比:99.84%
总计:275802篇
工程地质学
-研究学者
- 刘羽
- 姚玉鹏
- 熊巨华
- 孙玉科
- 余波
- 刘勇健
- 殷跃平
- 李子生
- 李毓瑞
- 梁仕华
- 许兵
- 谢树庸
- 邹林
- 黄润秋
- 侯晓亮
- 刘勇
- 吴述彧
- 孙强
- 张慧颖
- 张毅
- 徐光祥
- 施斌
- 朱术云
- 王思敬
- 王磊
- 罗海涛
- 胡江春
- 谭晓慧
- 郭维祥
- 陈新民
- LIU Yu
- 何传江
- 刘吉成
- 华道友
- 叶明
- 向能武
- 吕海波
- 周琴
- 周萃英
- 唐世伦
- 唐红梅
- 姜清辉
- 孙广忠
- 孙文卿
- 居恢扬
- 崔芳鹏
- 张丽娟
- 张九辰
- 张体忠
- 张国富
-
-
何岱洵;
张家明;
陈茂;
龙郧铠
-
-
摘要:
为了探讨粒度组成对红黏土干缩裂隙发育的影响,从而给红黏土地区的工程建设及减灾防灾提供理论依据。通过室内干燥试验,研究了粒度组成对昆明呈贡红黏土饱和泥浆样的水分蒸发、干缩裂隙的形成和演化、表面干缩裂隙结构形态的影响。结果表明:(1)蒸发曲线分为4个阶段,常速率阶段是最重要阶段;(2)常速率阶段历时随粒径减小而增长,随粒径分布范围变大而减短;(3)蒸发速率与粒径、粒径分布范围的关系不明显;(4)干缩裂隙形成与演化过程分为5个阶段,受粒度组成影响最显著的是裂隙形成阶段;(5)粒度组成影响裂隙形成阶段历时、不同等级裂隙先后衍生关系、开裂曲线的分段性、裂隙网络结构和土块分布;(6)天然粒组样的干缩裂隙产生向上卷曲现象;(7)粒径分布范围越大,分布非均匀性越强,表面裂隙率越大,而粒径的影响不明显;(8)表面裂隙的分形维数随粒径减小而减小。综上,粒径分布范围和分布非均匀性显著影响红黏土的水分蒸发过程,干缩裂隙的形成和演化,表面干缩裂隙结构形态。
-
-
周洪福;
符文熹;
叶飞;
陈正峰
-
-
摘要:
斜坡变形破坏和稳定性分析是各类工程建设中高度关注的问题.采用实例调查、理论分析、数值计算等技术方法,以雅砻江某水电工程坝址区右岸顺层岩质斜坡为例,研究总结了斜坡发育滑移-剪损变形破坏的成因机理、发育特征以及与弱面倾角和发育深度的关系.研究表明,滑移-剪损变形破坏通常发育在力学性能相对较差的薄层、互层状结构的顺层岩质斜坡或斜坡强-弱风化带内.斜坡发育滑移-剪损变形破坏与陡倾坡外弱面的倾角和发育位置密切相关.倾角在45°~65°之间或距斜坡表部水平距离小于80 m的弱面对斜坡发育滑移-剪损变形破坏的影响控制作用明显,并且弱面距斜坡表部水平距离比弱面倾角对斜坡发育滑移-剪损变形破坏的影响控制作用更强.研究成果可补充完善岩质斜坡变形破坏类型,具有重要的工程意义和实践价值.
-
-
侯晓亮;
谭晓慧;
钱家忠;
马雷
-
-
摘要:
为适应当前对人才培养的需要,促进高校本科课程的教育教学改革,针对"工程地质学"课程目前存在的问题,建立符合OBE理念的课程教学体系.提出以"学生为中心"、以"成果为导向",从教学目标、教学过程、教学考核及教学质量四个方面入手,通过分解教学目标、设计教学过程、改革考核方式和设立教学质量的持续改进方案,以提高"工程地质学"课程的教学质量.课程教学改革实践可为同类课程和相近专业的教学改革提供一定的参考和借鉴.
-
-
张江伟;
硕良勋;
袁颖;
杜江民
-
-
摘要:
"工程地质学"是高校地质类、土木类专业一门重要的专业课,学科交叉性强,注重理论和实践结合,对培养学生解决实际工程问题能力起着重要的支撑作用.在该课程教学改革中,通过对课程内容的梳理和重塑,融入"课程思政"、前沿热点等元素,采用思维导图形式来展现课程内容的内在联系和逻辑关系,从应用模式、课堂设计和实施流程三个方面来探索融合思维导图的导引教学模式在"工程地质学"课程中的应用.研究结果将有助于提升课程教学质量,并为类似课程教学模式的构建提供参考.
-
-
崔芳鹏;
程凯;
李雯倩;
武强;
李江山;
王千千
-
-
摘要:
文章结合工程地质学课程教学与科研实际,首先提出了工程地质学课程教学目标的理论内涵与实践外延;其次,系统论述了该理论内涵,即工程地质学课程理论知识体系的具递进关系的主要内容,基于此阐述了实现其实践外延时所应遵循的主要导向性原则与应掌握的相应关键技能,即应遵循重点工程建设需求驱动性原则、时代发展内在需求驱动性原则和个体深度发展取向驱动性原则;最后,分析并提出了工程地质学课程授课目标深度或创新发展的主要层次,即研究范围拓展层次、理论体系完善层次和技术方法升级层次.
-
-
袁余洋;
罗伟;
唐晔
-
-
摘要:
工程地质学是土木工程专业的一门专业必修课,其课程大纲和教学内容对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实际工程活动中的工程地质问题具有重要意义。然而工程地质学涉及内容多、知识面广和实践性强,且与实际教学学时少、针对性不强以及实践相对缺乏的矛盾,是目前各高校工程地质教学中普遍存在的问题。文章分析了土木工程专业工程地质学课程现状,指出了该课程在教学和实践中的问题,并针对这些问题提出了具体的教学改革思考与建议,为该课程的教学改革与创新提供了借鉴。
-
-
-
-
阴松
-
-
摘要:
岩溶区进行水利工程建设,尤其需要注重岩溶水文地质条件的分析.这不仅影响着建设规模,更决定着工程建设的成败.以库区基本地质条件为基础,通过对库区的岩溶水文地质特征进行分析,特别是地下水的储水特征、补径排条件、低邻谷渗漏等情况,得出该工程区具备建坝成库的条件,对后续工作的开展可提供一定的借鉴.
-
-
李琳
-
-
摘要:
研究了中国工程地质学的发展和演化.认为中国工程地质学已从传统工程地质学阶段(20世纪50年代-70年代中期),经过一个过渡阶段(20世纪70年代-80年代初期),进入了现代工程地质学阶段(从20世纪80年代中期开始),完成了三次历史性飞跃.现代工程地质学是由区域工程地质学、地质工程学、环境工程地质学、城市工程地质学、现代系统新学理论工程地质学和工程地质预测学等学科构成的一个现代工程地质学体系,研究的基本方法,有系统科学分析法、监控-反馈法、数值模拟计算等,它作一个与人类工程经济活动密切相关的应用性地质学科,在人类改选自然的活动中将会发挥巨大的作用.
-
-
-
LIU Yu;
刘羽
- 《第二届谷德振讲座暨工程地质力学创新与发展研讨会》
| 2018年
-
摘要:
对2018年工程地质学的基金申请情况、资助情况、研究队伍等进行了详细分析.工程地质学的基金项目申请数量有所下降,主要是青年科学基金和重大项目申请数量下降,重点项目和面上项目申请数量保持稳定,优秀青年科学基金项目申请量增加.近10年的统计数据表明,同行评议专家对申请书的评议尺度保持稳定.面上项目申请者的年龄结构趋于年轻化,青年科学基金申请者的年龄结构比较合理.重点项目的申请人仍以60年代出生的科学家为主,但70年代出生的申请人正在增加并逐渐获得资助.工程地质学在多个不同的项目类型中都获得了资助,呈现出越来越强的竞争力.
-
-
-
-
-
-
-
-
LIU Debin;
刘德斌;
ZHANG Jiliang;
张吉良;
LI Xinghua;
李兴华
- 《中国水利学会勘测专业委员会2017年年会暨学术交流会》
| 2017年
-
摘要:
苏洼龙坝址所在河段河床覆盖层深厚,结构层次复杂,性状不一,各地层物理性及力学性指标各异,在坝基渗漏及渗透稳定破坏、地震液化、不均匀沉降等方面存在一定的工程地质问题.为了查清其主要地层岩性、分布规律、物理力学性质,合理利用覆盖层建坝,为工程设计提供合理的设计依据及基础处理方案,改进勘探方法、取样试验方法,综合分析现场及室内试验成果,对各地层物理力学性质做出综合评价,为坝型及持力层的选择提供有利的技术支撑.
-
-
LIU Debin;
刘德斌;
ZHANG Jiliang;
张吉良;
LI Xinghua;
李兴华
- 《中国水利学会勘测专业委员会2017年年会暨学术交流会》
| 2017年
-
摘要:
苏洼龙坝址所在河段河床覆盖层深厚,结构层次复杂,性状不一,各地层物理性及力学性指标各异,在坝基渗漏及渗透稳定破坏、地震液化、不均匀沉降等方面存在一定的工程地质问题.为了查清其主要地层岩性、分布规律、物理力学性质,合理利用覆盖层建坝,为工程设计提供合理的设计依据及基础处理方案,改进勘探方法、取样试验方法,综合分析现场及室内试验成果,对各地层物理力学性质做出综合评价,为坝型及持力层的选择提供有利的技术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