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寺院经济

寺院经济

寺院经济的相关文献在1973年到2022年内共计239篇,主要集中在宗教、世界各国经济概况、经济史、经济地理、中国史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236篇、会议论文3篇、专利文献12156篇;相关期刊144种,包括五台山研究、法音、佛教文化等; 相关会议3种,包括当代佛教与文化繁荣研讨会、南方片区会计学会第二十五次学术研讨会、“新材料、新方法、新视野:中国古代国家和社会变迁”研究生学术论坛等;寺院经济的相关文献由223位作者贡献,包括东噶仓·才让加、谢重光、施光明等。

寺院经济—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236 占比:1.90%

会议论文>

论文:3 占比:0.02%

专利文献>

论文:12156 占比:98.07%

总计:12395篇

寺院经济—发文趋势图

寺院经济

-研究学者

  • 东噶仓·才让加
  • 谢重光
  • 施光明
  • 王祥伟
  • 刘小平
  • 张弓
  • 白文固
  • 于飞
  • 何子文
  • 叶小琴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陈培丽
    • 摘要: 莫高窟作为历时千年之久的佛教石窟,供养人对其形成、发展和演变起着功不可没的作用。第428窟是莫高窟供养人画像数量最多的一个洞窟,仅表层供养人画像就有1242身,其中占一半以上的是僧人像。通过研究可知,第428窟绘制大量的供养僧人像与北周寺院经济的繁荣以及武帝废佛期间僧人逃逸敦煌有密切关系。
    • 贡保吉
    • 摘要: 基于西仓寺的教育和经济文化的发展情况,研究该寺在文化教育方面的模式探索,同时介绍通过开设商店、诊所、宾馆等在经济上取得的成就并参与社区脱贫等情况。
    • 赖惠敏
    • 摘要: 打箭炉是四川进入西藏的门户,设有税关.雍正五年(1727年),准噶尔部骚扰西藏.次年,雍正皇帝将七世达赖喇嘛移居噶达城,并造惠远庙为其居住、诵经之所.雍正皇帝拨银十万两,仿西藏本佛庙建造,殿堂楼房一千余间,又为平房四百余间,赐额曰"惠远".雍正八年(1730年),寺成,七世达赖喇嘛移居惠远庙.此后惠远庙屡次修缮皆来自打箭炉的税关经费支出.清朝赏赐喇嘛茶叶和银两亦来自打箭炉税关经费.雍正三年(1725年)奉谕旨:每年赏给达赖喇嘛茶叶5000斤、班禅额尔德尼茶叶2500斤,又赏给达赖喇嘛、班禅之徒众驮运茶叶脚价银200两.乾隆三年(1738年)起,皇帝增添赏给达赖喇嘛徒众等银5000两.总之,打箭炉税关支付达赖喇嘛茶叶脚价银、赏银与七世达赖喇嘛的惠远庙的修建费和喇嘛盘费等.打箭炉税关供给银两是一般常关较为少见的现象,可谓四川地区税关的特色之一.
    • 张志鹏; 张华
    • 摘要: 为了将佛教中国化的研究纳入社会科学领域,本文构建了四个要素的理论模型,包括:民众对宗教的需求、宗教与其他社会力量的竞争、宗教为民众供给的服务和产品、宗教与其他社会力量的合作.在此基础上,提出佛教中国化的机制是通过制度化规则的确立来降低佛教与中国各利益群体之间的张力.具体来说,在佛教中国化的历程中,佛教与政权之间权力边界逐步确立,形成"政主教从"格局;佛教解决了寺院经济的难题,采取了社会多元供应的模式;佛教不断调适与儒家、道教的竞争秩序,形成三教并存融合态势;佛教建立了内部治理规则,降低了与政府、民众之间的矛盾.中国化的佛教在教义义理、社会功能和艺术形式等多个方面都呈现出其创新之处.近代以来的社会大变局对中国佛教提出了严峻挑战,迫使中国佛教进一步随着已经改变的国际国内境况来实现本土化、大众化和现代化.从当代佛教的发展实践来看,还需要与当今中国政治、经济、社会、文化多个方面进行调适磨合,实现适应与创新.
    • 明成满
    • 摘要: 敦煌寺院经济文书展示了当时敦煌寺院经济管理的许多信息:全体僧众行使经济监督、审核权;沙弥可担任寺院的重要经管人员直岁;敦煌寺院经济实行集体管理;僧官任职须经僧众民主推选;寺院僧官的辞职、免职也须经徒众同意;当僧众和都僧统的意见相左时,都僧统往往也尊重僧众的意见;普通僧众和依附阶层可向僧官申诉以维护自己的经济利益;僧官任职期限短,轮流替换.通过这些信息我们可知,敦煌寺院经济管理具有明显的民主色彩,也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当时全国其他地区寺院经济管理的状况.
    • 张越; 曾江
    • 摘要: 佛教产生于印度,其经济思想不同于传统中国以社会人生为主要出发点,而是把修行作为一切经济行为的大前提.这使得佛教对待财富、商业、金融等方面的看法与中国传统经济伦理有所差别,能够对中国经济伦理形成重要补充.原始佛教的经济观以正命为其基本准则,认为财富的求取与使用只要正当不贪著,就值得肯定.这种思想随着佛教的传布逐渐影响到中国人的观念,拓展了中国经济活动的道德边界.在佛教传入中国后,寺院组织首先与东晋南北朝的世族经济相结合,形成了庄园式的寺院经济,其分外活跃的商品经济、手工业、金融、慈善等事业对中国经济伦理产生了全面而深刻的影响.至唐代百丈怀海禅师改革后,佛教寺院建立起一种全新的农禅结合式的丛林制度,完全融入中国经济系统,其中展现的宗教精神也成为中国经济伦理中不可或缺的部分.
    • 加贝剑铭; 朱慧颖(译)
    • 摘要: 明代寺院经济来源众多。俗人的布施少,僧人必须从事副业,但植茶谋利的机会尤其高回报又低风险。茶叶可以种植在寺院周围的小块荒地,稍加侍弄或许就能出产珍稀、昂贵的茶。种茶也需僧众参加整个生产,因此寺院有僧人专司植茶、采茶、制茶之职。因为僧人日常要生产市场需要的茶叶,且须不断品茶、天长日久,一些僧人掌握了高深的茶艺,并被文人士子视为行家。
    • 段知壮
    • 摘要: 唐代寺院经济之发达已为学界所共识,但近年来一些学者通过对唐代宗教法律规范《道僧格》的研究发现,唐代是禁止僧道私蓄财物的。虽然学者们均提出该条法律规定的实效性可能非常有限,但却并没有从法律的角度对其进行合理的说明。事实上唐代不可能一方面通过法律禁止僧道私蓄财物,另一方面又明确对僧道进行授田,这两者不仅仅在实践中有着巨大的差异,在法律层面上也是有不同的指向。
    • 卢平
    • 摘要: 《唐五代敦煌寺户制度》是姜伯勤先生凝聚数十年心血的力作,在敦煌学和经济史学方面的研究别开生面。2011 年由中国人民大 学出版社出版了增订本,资料翔实,论述严谨,以寺户制度为题,但所开掘的课题并不以寺户制度为限,在其论述中,对于寺院经济研究的广泛领 域都具有启发意义的进展。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