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容器隐喻

容器隐喻

容器隐喻的相关文献在2004年到2022年内共计67篇,主要集中在语言学、常用外国语、汉语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67篇、专利文献139828篇;相关期刊60种,包括广西社会科学、新西部(下旬刊)、大观周刊等; 容器隐喻的相关文献由76位作者贡献,包括张积家、戴卫平、于红等。

容器隐喻—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67 占比:0.05%

专利文献>

论文:139828 占比:99.95%

总计:139895篇

容器隐喻—发文趋势图

容器隐喻

-研究学者

  • 张积家
  • 戴卫平
  • 于红
  • 康雪荣
  • 曹瑛
  • 李瑛
  • 毛燕
  • 赵秀杰
  • 万洪英
  • 全权
  • 期刊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期刊

    • 马倩
    • 摘要: 容器隐喻以对空间关系的认知建构群体身份进而反映对社会关系的认知,在外交话语中反映一定的外交价值理念和立场。通过语料分析发现中国“和合”外交话语包含“国家是容器”、“地区/国际组织是容器”、“世界是容器”等层面的语义建构,反映中国外交对于国家主权独立和国情差异、内外关系、共存关系的认知。从空间概念化视角看,容器意象的衔接、扩展和最大化形成延展性的空间表征,体现中国倡导的合作共赢的新型国际关系理念。
    • 康雪荣
    • 摘要: 容器隐喻是认知语言学的重要概念,人类众多思维模式的形成和发展均是基于容器隐喻。基于《红楼梦》"内/外"容器隐喻在文本中的使用情况发现:"内/外"容器隐喻在一定程度上是心理活动的隐喻;从分析心理学的视角下来看待这些隐喻,可以构建出隐喻语言的心理机制。
    • 孟乐; 叶灿; 王佳佳; 张积家
    • 摘要: 中华民族共同体作为一种高层级的共同内群体,性质复杂、构成多元。将中华民族共同体和共同内群体认同模型相结合,是研究中华民族共同体认同的有效途径。本研究以国内不同民族及其成员表征中华民族共同内群体,以国外不同民族及其成员表征共同外群体,通过3个实验考察内藏班高中生对国内外民族的容器隐喻、群际态度和助人倾向。实验1采用空间Stroop范式,发现国内民族人名呈现在圈内的反应时显著短于呈现在圈外时,国外民族人名呈现在圈外时的反应时显著短于呈现在圈内时,说明内藏班高中生已经建构了中华民族共同内群体认知,将国内民族成员置于容器内,将国外民族成员置于容器外;实验2通过启动Stroop范式发现,当启动词是国内民族名称时,对积极词的词性判断反应时显著短于对消极词;当启动词是国外民族名称时,对消极词的词性判断反应时显著短于对积极词,说明内藏班高中生对国内民族存在着共同内群体偏爱,对国外民族存在着共同外群体偏见;实验3采用金钱和时间助人任务,发现内藏班高中生捐赠给国内民族成员的金钱和时间均显著多于国外民族成员,说明内藏班高中生对国内民族成员具有更强的助人意愿。整个研究表明,具有丰富的跨民族交往、跨文化生活经验的内藏班高中生在共同内群体认知、共同内群体偏爱和对共同内群体成员的帮助倾向上,均展现出对中华民族共同体的认同。
    • 郭人豪
    • 摘要: 容器隐喻(container metaphor)普遍存在于语言现象中。基于对"容器"的认知导致对人群的分类,并且使人以符合社会身份的模式来思考和行事。在社会认知中,"容器"可以是国家(如中国人、美国人)、地区(如广州人、北京人)、种族(如黑人、白人)、民族(如汉族、藏族)、家族、家庭、职业(如军人、演员)、性别(男人、女人)、年龄(如80后、90后),等等。"容器"概念的功效在于,人们通过社会关系度、亲密度等属性来区分"容器"的"内"与"外",从而形成了"内群体"(in-group)与"外群体"(Out-group)。
    • 康雪荣
    • 摘要: 借助绍兴文理学院《红楼梦》平行语料库,搜索文本前八十回中关于"内"、"外"的表达.将收集语料做进一步量化分析发现:包含容器隐喻的语料占整个收集语料的45%;包含容器隐喻的语料主要分为六种,即:时间被看成容器、数量被看成容器、感觉被看成容器、事件或活动被看成容器、社会群体被看成容器、权力、能力被看成是容器.
    • 陈玉生
    • 摘要: 本研究结合英语运动动词climb(爬)的实际语料调查英语运动事件框架中的路径,发现运动事件框架中既有物理路径,也存在隐喻路径,而Talmy所提的虚构路径极少.对这些隐喻路径进行的分析发现:隐喻路径中存在的隐喻主要为拟人隐喻和容器隐喻.
    • 刘玮; 宗守云
    • 摘要: “满”和“全”作为现代汉语形容词,都可以修饰名词或名词短语并构成偏正结构,但在实际的使用中却有很大的差异,看似可互换,有时却不能互换,这说明二者在形式和意义上具有不平行性。从认知语言学的意象图式和概念隐喻及概念转喻理论出发,分别考察“满”和“全”的意义及使用机制,得出的结论是:“满”借用容器隐喻,通过其三种意象图式对客观世界进行投射,经常表达的是模糊的“夸张”意义,而不是人们普遍认为的数学概念上的百分之百的原型范畴意义;“全”通过隐喻和转喻的方式,完成其“整体一部分”意象图式的构建,实现了用整体替代部分的功能。因此,“满”和“全”的根本差异在于,它们是两个表达完全不同的意义的词。
    • 吴亚芝
    • 摘要: 艾米莉?勃朗特的《呼啸山庄》以其璀璨的艺术魅力被誉为维多利亚时期伟大的作品之一,是世界文学史上的瑰宝.从认知语言学的角度,对作品中的容器隐喻进行阐释和解读,揭示容器隐喻思维认知方式在表现作品内容以及体现作品深刻主题的运用,以期从一种新的解读方式理解作品.
    • 唐嘉俐
    • 摘要: 本体隐喻从本位体验出发,将思想,情感等抽象概念映射到具体的概念源域中,是认知世界最直接的方式.《庄子》中本体性隐喻应用广泛,充分理解其中本体性隐喻是做好《庄子》英译的关键之一.从认知语言学中概念隐喻下的本体性隐喻的视角下对《庄子》隐喻英译分析具有理论意义与学术价值.文章以Lakoff和Johnson的本体隐喻理论为基础,同时以Burton Watson,Sam Hamill&J.P.Seaton和冯友兰的三个《庄子》英译本为研究对象,从本体性隐喻分析《庄子》隐喻的英译.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