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家庭照料

家庭照料

家庭照料的相关文献在1994年到2022年内共计117篇,主要集中在社会学、中国政治、预防医学、卫生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110篇、会议论文6篇、专利文献20687篇;相关期刊90种,包括人民公安、妇女研究论丛、西北人口等; 相关会议6种,包括第七届海峡护理论坛、全国农村老龄问题高峰论坛、第五届中国老年学家前沿论坛等;家庭照料的相关文献由165位作者贡献,包括刘畅、单德朋、姜春云等。

家庭照料—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110 占比:0.53%

会议论文>

论文:6 占比:0.03%

专利文献>

论文:20687 占比:99.44%

总计:20803篇

家庭照料—发文趋势图

家庭照料

-研究学者

  • 刘畅
  • 单德朋
  • 姜春云
  • 封进
  • 张永奇
  • 成前
  • 李月
  • 汤华
  • 王丽君
  • 董晓媛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作者

    • 向运华; 杨涵一
    • 摘要: 基于2018年中国老年健康影响因素跟踪调查数据,采用多元线性回归方法并利用工具变量法控制内生性偏误,研究老人的居住方式以及独居老人子女的不同居住安排对老年人认知健康的影响后发现,一人独居比亲子同住更有利于提高老年人的认知健康水平,对于独居老人而言,子女与老人同住一村(街道)或一乡(区)的近邻居住安排对老年人的认知健康收益最为有利。独居且子女呈近邻居住安排的老年人在认知健康收益上存在年龄、性别和户籍的异质性,高龄、女性和农村老年人群体在此种居住安排中所获的认知健康收益更大。同时,逐项检验回归系数法验证了家庭照料可及性和社会活动参与在子女近邻居住安排对独居老人认知健康的影响中存在部分中介效应。建议完善顶层设计,鼓励子女近邻居住安排;关注家庭照料在养老服务体系中的重要作用,完善家庭照料支持政策,推动“三位一体”养老服务体系融合发展;开展多样化文体活动,促进老年人社会参与,着力提升老年人认知健康水平。
    • 韩伟; 耿小燕; 赵阳
    • 摘要: 目的:分析我国试点地区基于是否支持家庭照料的长期护理保险差异设计对家庭照料时间的影响。方法:根据2018年中国老年人健康长寿影响因素调查(CLHLS)和中国健康与养老追踪调查(CHARLS)数据,选取60岁及以上居家失能老年人,采用方差分析识别基于是否支持家庭照料的社会保险型长期护理保险差异设计对家庭照料时间的影响,再运用多层线性模型进一步分析该差异设计对家庭照料时间的影响机制和影响程度。结果:不同社会保险型长期护理保险设计的试点城市间失能老年人家庭照料时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失能程度与家庭照料时间呈正相关(P<0.05),社会保险型长期护理保险是否支持家庭照料与中重度失能的跨层交互项对家庭照料时间有正向影响(P<0.05)。结论:支持家庭照料型社会保险型长期护理保险增强了中重度失能对家庭照料时间的正向影响,进而对家庭照料时间产生促进作用,且对中度失能的增强作用更大。
    • 丛金洲; 吴瑞君
    • 摘要: 基于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构建退休老年人再就业行为分析框架,使用中国健康与养老追踪调查(CHARLS)2018年数据考察养老金收入、人力资本与家庭照料对退休老年人再就业行为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养老金收入对退休后再就业行为并不是简单的负向激励作用,而是呈现“N”型关系,老年群体劳动价值观出现经济驱动向价值驱动的转向;老年人个体的人力资本对再就业行为没有显著影响,只有存在再就业动机时发挥辅助性作用,再就业动机比再就业能力对老年人再就业行为更具有解释力;退休老年人的家庭照料责任总体上会阻碍其再就业动机的实现,但会促进有家庭经济负担的男性退休人员再就业,家庭-工作平衡问题延续到女性老年时期,且从性别视角扩展到年龄视角。老年人力资源开发可以从养老金供给、老年健康服务、老年职业培训、社会照料服务等方面着手,鼓励和帮助退休老年人再就业,实现个体、家庭、社会的多赢格局。
    • 成志刚; 卢婷
    • 摘要: 随着人口老龄化的加剧,我国老年照料危机日益凸显.但在老年照料政策领域,尚无基于政策视角进行系统的梳理与分析.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老年照料政策体系历经初创—改革—发展的演进过程,并呈现出自身独特的逻辑理路.为有效应对社会经济转型、人口结构变化、家庭功能式微等多重因素造成的老年照料困境,应该合理界定老年照料政策的属性与定位、构建面向家庭的老年照料政策体系、加大政府注意力配置和政策工具创新、推进老年照料服务供给侧改革,促进老年照料事业整体性治理.
    • 单德朋; 张永奇
    • 摘要: 本文基于中国家庭追踪调查(CFPS)2018年微观数据,结合区域层面的宏观数据,采用Probit模型,实证检验了家庭照料对农户贫困的影响,研究发现,家庭照料的广度和深度均对农户减贫具有显著的负面作用,且这种影响对农户长期减贫表现更为突出.使用联合估计的条件混合处理(CMP)模型、联立方程等方法缓解内生性偏误,以及使用修正样本自选择偏差的双稳健(IPWRA)模型进行稳健性检验后,上述研究结果仍然显著.机制分析表明,家庭照料会显著降低农户劳动参与及创业概率,进而对其整体收入提升造成负向作用.而社会照料的引入将有利于降低家庭照料负担,进而减弱家庭照料对农户减贫的阻滞作用.异质性研究显示,低层级、男性农户的贫困程度受家庭照料的影响更加鲜明,聚焦此类群体照料活动有利于进一步助推农户脱贫.本文拓展了家庭照料与贫困治理的相关研究,为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战略振兴有效衔接提供了新的视角与经验证据.
    • 夏李莹; 马学琳
    • 摘要: 农民创业是促进农村经济增长和经济活力、减贫增收及带动就业的重要力量.文章基于"千村调查"数据,以农村家庭为研究视角,在"推拉"模型基础上建立实证模型,通过二值选择模型和倾向得分匹配法研究农村家庭创业投资周期管理,从创业初期创业动机、创业过程中家庭照料及创业获得感详细分析.研究结果表明,我国农村家庭创业多为机会型创业,家庭照料对创业支持效应大于负担效应,通过增强幸福感、增加财富及提高社会地位提升农村家庭创业获得感.为推动农村家庭创业良性发展,应完善农村创业外部环境、建立完善社会保障机制、合理引导帮助农村家庭创业,使农村家庭倾向选择机会型创业.
    • 张韵; 陆杰华
    • 摘要: 本文基于2014~2018年中国老年人健康影响因素跟踪调查数据(CLHLS),尝试探究了机构照料、社会照料和家庭照料3种照料模式对我国高龄老人临终照料费用和天数的影响.结果发现,家庭照料和社会照料均与较高的临终照料费用与临终照料天数显著相关,但机构照料仅与较高的临终照料天数显著相关.此外,临终老人的照料依赖程度对于不同照料模式下的照料天数具有显著的调节作用.这反映出,家庭照料或社会照料适合于照料依赖程度较低、完全失能照料天数较短的老人,机构照料则适合于照料依赖程度较高、完全失能照料天数较长的老人.
    • 王珏
    • 摘要: 在老龄化发展及慢性病高发背景下,面对传统家庭照料功能减弱、养老资源失衡,老年人对医疗和养老服务的刚性需求日益明显。浙江省温州市积极探索医疗与养老机构合作新模式,推动医养结合服务发展,从医养结合居家养老的视角探讨社区医养结合工作的新模式。以积极推进医养结合养老服务行业发展,为老年人提供便利的晚年生活保障。
    • 姜春云
    • 摘要: 流动女性的劳动参与对于释放其所蕴含的性别红利具有重要意义.基于2015年CGSS数据,使用计量模型验证了性别角色观念对流动女性劳动参与的影响,并引入家庭照料这一中介变量,分析了性别角色观念对流动女性劳动参与的作用机制.研究发现:性别角色观念是流动女性劳动参与的文化抑制因素,并且这种抑制作用在流动女性内部产生分化,仅对老一代流动女性的劳动参与具有显著的负向影响.此外,性别角色观念不仅直接抑制了流动女性的劳动参与,还通过家庭照料的中介路径间接影响其劳动参与.
    • 姜春云
    • 摘要: 流动女性的劳动参与对于释放其所蕴含的性别红利具有重要意义。基于2015年CGSS数据,使用计量模型验证了性别角色观念对流动女性劳动参与的影响,并引入家庭照料这一中介变量,分析了性别角色观念对流动女性劳动参与的作用机制。研究发现:性别角色观念是流动女性劳动参与的文化抑制因素,并且这种抑制作用在流动女性内部产生分化,仅对老一代流动女性的劳动参与具有显著的负向影响。此外,性别角色观念不仅直接抑制了流动女性的劳动参与,还通过家庭照料的中介路径间接影响其劳动参与。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