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劳动参与

劳动参与

劳动参与的相关文献在1982年到2022年内共计134篇,主要集中在经济计划与管理、社会学、人口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128篇、会议论文6篇、专利文献3984篇;相关期刊104种,包括妇女研究论丛、中国青年研究、南方人口等; 相关会议5种,包括中国人口学会2015年会、首届中国残疾人事业发展论坛、第二届渔业论坛暨现代农业与食品经济国际学术研讨会等;劳动参与的相关文献由206位作者贡献,包括齐海源、于大川、张世伟等。

劳动参与—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128 占比:3.11%

会议论文>

论文:6 占比:0.15%

专利文献>

论文:3984 占比:96.75%

总计:4118篇

劳动参与—发文趋势图

劳动参与

-研究学者

  • 齐海源
  • 于大川
  • 张世伟
  • 殷俊
  • 何靖怡
  • 刘璐婵
  • 南菁
  • 吴玉锋
  • 姚紫薇
  • 姜春云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邵全权; 杨浩; 郝天琪; 刘名
    • 摘要: 大量文献显示,社会医疗保险会对劳动者的劳动参与决策产生重要影响,但是作为社会保障体系重要组成部分的商业健康保险对劳动参与的影响却很少被关注。本文构建了一个包含健康风险和健康保险的动态规划模型,并基于贝尔曼方程值函数迭代的方法进行了数值模拟,研究了商业健康保险对劳动参与率的影响。研究发现:商业健康保险购买方式的不同,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到劳动参与率的变化情况。基于CHNS数据库的实证结果表明,劳动者自己购买的商业健康保险可以提高其劳动参与率,而由雇主购买的商业健康保险则会降低劳动者的劳动参与率,商业健康保险对劳动参与的影响存在异质性。
    • 张志坚
    • 摘要: 高校后勤社会化背景下,寝室是大学生从事劳动活动最频繁的场所。以山西省3所职业院校学生为研究对象,基于问卷调查探究了寝室劳动参与对健康水平的影响。分析结果显示,学生劳动参与能够显著提升其自评健康、客观健康和心理健康水平。基于研究发现,建议从加强寝室文化建设、注重寝室劳动实践、严格寝室卫生管理等三方面着手,激发劳动意识、培养劳动习惯、提升劳动品质,在劳动参与中提高学生的健康水平。
    • 胡珊
    • 摘要: 将人口老龄化和养老保险金置于同一框架下,分析二者对劳动参与的影响,并利用我国 30 个省市 2005G2018 年的省级面板数据进行实证检验.结果表明,总体而言,人口老龄化和领取养老保险金收入对劳动参与均有显著抑制作用,东中西分地区来看,二者对东部地区抑制作用更强且更显著,中部地区人口老龄化对劳动参与有负向影响且影响程度小于东部地区,养老保险作用不显著,而二者对西部地区均无显著影响.
    • 王琼; 黄维乔
    • 摘要: 基于中国健康与养老追踪调查(CHARLS)数据,运用工具变量法从生理健康、认知能力、生活满意感三个维度探讨农村老年人劳动参与对健康的影响。实证结果表明:劳动参与对农村老年人认知能力产生了显著正影响,其中低龄老年人更为突出;劳动参与对生理健康的负影响主要源自中高龄老年人以及男性老年人;劳动参与对生活满意感的影响不显著。综合实证结果可以发现,农村低龄老年人劳动参与并无显著的健康负效应,这在健康层面为城镇延迟退休年龄政策的合理性提供了证据,同时应更加关注农村中高龄老年人的精神健康问题。
    • 谭江蓉; 杨君
    • 摘要: 推动女性尤其是流动女性就业有利于促进劳动力就业市场的性别平衡,实现性别红利,激发潜在的社会生产力。由于不同的流动模式对女性就业状态的影响存在着较大的差异,利用2017年流动人口动态监测调查数据,采用二元logistic回归方法,从个人特征、流动特征和家庭功能三个层面出发,实证分析了不同流动模式对女性劳动参与的影响。结果发现:配偶随迁时女性就业几率比单人流动低19.4%;子女随迁时比女性单人流动的就业几率低32.5%;祖辈随迁时,流动女性的就业几率会显著提高34.3%。运用倾向值得分匹配方法对上述模型进行了稳健性检验,结果依旧成立。为了释放流动女性的性别红利,提出了建议:对流动的模式进行调整与优化,同时政府、社会、家庭等主体要加大对流动女性劳动参与的政策支持与资源投入。
    • 陈芮; 邓大松
    • 摘要: 为探索人力资本存量的释放途径,本文使用CHARLS 2015年的横截面数据,考虑儿童照料在家庭中代际责任转移以及中老年人对照料与就业的时间调度,利用IV Probit和IV Tobit方法研究隔代照料对我国中老年人劳动供给影响的问题。实证结果表明:隔代照料时长增加会同时减少中老年人劳动供给概率和劳动供给时长;并且性别与年龄差异在隔代照料对劳动供给所产生的负效应中不容忽视。本文基于实证分析结果,重新审视中老年人就业与家庭照料的权衡取舍问题,并从延迟退休决策、托育服务体系构建、中老年人就业保障等方面提出了一些可取建议。
    • 霍真慧; 李强
    • 摘要: 随着人口老龄化的不断加剧,老年人成为可利用的宝贵人力资源。基于人力资本理论和中国综合社会调查(CGSS2017)数据,通过建立Logistic模型分析受教育程度和工作经验两个人力资本因素对老年人劳动参与的影响。结果显示:受教育程度和工作经验对老年人劳动参与具有显著影响。针对研究结论,建议从制定灵活退休制度和养老金领取标准、加强社会宣传、落实老年人就业政策、完善老年人劳动参与权益保障等方面入手,帮助老年人在创造社会价值的同时实现自身发展,推进老年友好型社会的建设。
    • 柯燕; 周长城
    • 摘要: 乡村振兴战略是应对当前亿万农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与发展不平衡不充分之间矛盾的重大决策部署。农村老年人口的劳动参与对乡村振兴具有重要意义,在我国东部(广东省)、中部(湖北省)、西部(陕西省)三省农村地区采集的1016份调查数据,为乡村振兴的实施提供了实证依据:男性、中低龄、家庭客观收入较低、代际经济支持较低、居住在中西部地区的留守老人参加农业劳动的概率更高;低龄、家庭客观收入较高、居住在东部地区的留守老人更倾向于参与非农劳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关键是不断拓宽农民增收渠道,增进农民福祉,从而达到实现共同富裕的目标。需要全方位地开发资金资源、土地资源、生态资源、人力资源及产业资源,促进乡村经济发展,提升农民福祉。
    • 陈妍
    • 摘要: 随着社会化发展程度的提高,农村青壮年人口流失导致劳动力数量减少,“养儿防老”“靠地养老”等传统观念受到挑战,父母留在农村“干活”,以增加家庭收入的现象越来越普遍。对于我国农村老年人来说,常年处于过度劳动,甚至“无休止劳动”的一种状态,导致老年人健康与生活质量受损。基于此,分析和研究我国城乡二元结构存在而造成的农村老年人养老保障资源供给的不可及性和非公平性短板,以及农村现行社会养老保障体系缺失,无法弥补家庭养老功能弱化给农村老年人养老问题带来的冲击,导致农村老年人出于生活所迫的经济压力“无休”劳动。在此基础上,提出政府和社会应该更多地思考如何合理配置养老保障资源,提高农村老年人老年生活水平,在保障农村老年人健康的同时鼓励其量力而行的参与劳动,并把此项工作作为今后农村老年工作的重中之重。
    • 李海荣; 王梦
    • 摘要: 对具有“女性”和“外来人”双重身份的流动女性而言,优化婴幼儿照护体系成为缓解其生育压力和职业冲突,提高就业稳定性的重要政策内容。基于此,以婴幼儿照料供给主体为切入点,采用2016年全国流动人口动态监测调查数据,运用Probit模型、工具变量法和PSM倾向得分匹配等量化方法,分析隔代照料、父职照料和机构照料对流动女性劳动参与的影响。结果显示:第一,在克服内生性造成的估计偏误后,三类照料方式均有效提升了流动女性的劳动参与度;第二,通过增长效应对比发现,隔代照料稳居高位而父职照料的促进效果最小;第三,照料方式的促进效应在户籍、现住房性质和有无二孩等方面存在显著差异。为充分释放女性流动人口劳动潜能,提高女性劳动市场参与率,需要在隔代照料、父职照料、机构照料之间进行优化调适,实现照护资源在具有不同特征的流动女性间均衡发展。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