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宪政文化

宪政文化

宪政文化的相关文献在1991年到2018年内共计101篇,主要集中在法律、中国政治、政治理论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100篇、会议论文1篇、专利文献3830篇;相关期刊83种,包括广东省社会主义学院学报、云南行政学院学报、法制博览等; 相关会议1种,包括纪念郑观应先生诞辰一百七十周年学术研讨会等;宪政文化的相关文献由106位作者贡献,包括夏新华、朱海波、吕莎莎等。

宪政文化—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100 占比:2.54%

会议论文>

论文:1 占比:0.03%

专利文献>

论文:3830 占比:97.43%

总计:3931篇

宪政文化—发文趋势图

宪政文化

-研究学者

  • 夏新华
  • 朱海波
  • 吕莎莎
  • 张艳
  • 张韵
  • 曾哲
  • 熊必军
  • 狄马
  • 王小飞
  • 王辉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秦世达
    • 摘要: 在20世纪初的西方社会,民主与自由的理念已经深入人心,在各国宪法和判例中均不同程度的体现出自由主义之精神.现代西方社会的电影管理手段大都是围绕着这种相对言论自由的保护进行操作的.本文旨在通过比较研究典型研究的方法在美国电影审查分级潮流中探究其背后的立法精神和立法价值.笔者希望通过电影审查分级这一视角充分了解美国宪政文化的发展和历史,为本国电影管理制度提供借鉴方法.
    • 秦世达
    • 摘要: 本文旨在通过比较研究典型研究的方法在不同国家电影审查分级潮流中探其背后的立法精神和立法价值.笔者希望充分了解西方宪政文化的发展和历史,同时为国内现行电影审查制度提出建议.
    • 许康妮
    • 摘要: 宪法在国家法律体系中处于最高位阶,这也决定了宪政文化成为法律文化的一个重要分支.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再次将"依宪治国"理念提到重要位置,宪政文化的建设也由此受到高度重视.本文试从我国传统宪政文化的背景出发,分析我国现阶段宪政文化建设的各种困境,并在此基础上探索建设我国宪政文化的新路径,以期中国特色宪政文化之路能够坚定不移地走下去.
    • 许顺富
    • 摘要: 清末新政是清朝统治者为了摆脱统治危机而被迫采取的缓和社会矛盾的"变法"活动,这场活动以经济改革为动因,最后波及政治改革领域.绅士在这场改革运动中成了首当其冲的对象,失去了传统的特权,出现了多向分化的新现象.湖南绅士也不例外,在改革的十字路口,他们不得不做出自己的选择:有的人当兵为民,走向下层;有的人经营工商,创办实业;有的人兴学育才,成为新式教育工作者;有的人办报编书,成为自由职业者;有的人投身革命,成为清王朝的掘墓人;但更多的人则以合法的手段,推动清末变法向政治领域延伸,促使湖南宪政文化迅速兴起.
    • 陈梦
    • 摘要: 中国的宪政建设是立足于本国的传统文化和移植吸收西方宪政的价值基础上的,因此近代中国的宪政文化有着其独自的特点。对于近代中国的宪政建设,先哲们都是在重重矛盾中摸索前行的,他们进行过多种宪政模式的建设,但最后都以失败而告终。因此如何把握外在形式和内在价值,并结合本国国情去理解宪政文化,从而实现对其真正的认同感,对于当代的宪政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 翟文哲
    • 摘要: 宪政文化是社会经济、政治、文化思想等因素长期共同作用的结果.当代中国要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关键就在于实行宪政.而宪政的实现,则离不开培育中国的宪政文化,本文对此做出了几点思考.
    • 朱振
    • 摘要: 从法律的角度分析了群体性事件的现状,表现为总量明显扩大、具有一定的组织和计划性、社会危害程度不断加深,以致于处置与化解事件的难度加大.以贵州翁安“6·28事件”和云南孟连“7· 19”事件为例,论述了法律制度的缺失和权力监督的不足,并对公民的法律意识、行政机关权力运行、法律制度建设等方面进行了分析;最后提出了培育宪政文化并普及宪政意识、健全公民参与社会管理制度、提升政府服务社会公众能力、完善法律救济和援助制度的建议.
    • 王晓波
    • 摘要: 《金融言行》与你如期相约12次之后,寓意爱你一世的年份便匆匆走过了。让我们再预约2015年相伴走过。新年的第一缕阳光照进杭州小河山下的《金融言行》产地,这里的天空是蔚蓝的,山林是墨绿的,溪水依然流动,空气依然洁净。依山傍水的我们,前后凝望着我们幅员辽阔的祖国,仿佛可以聆听到栖息在塞北江南所有读者的心声,因为那是向往美好生活的心声,正如我们每一位编辑同仁的美好向往。
    • 罗诗钿
    • 摘要: “耻”是人类认识自己的重要范畴和重要方式。在古今中外不同的文化向度里,耻的哲学建构方式和价值存在方式、伦理约束方式不尽相同。耻在儒家那里不仅被建构为人之本体性存在之伦理性情(内部世界),而且贯穿于整个社会生活的全部,它将意义世界(内部世界)与生活世界(外部世界)联结了起来,体现一种“内外”相通的伦理精神。而在西方罪感文化视界里,“耻”之自我评价方式深深地打上了宗教的烙印,“耻”之存在价值纠缠于人、生物、神与人自身的身体等复杂关系中,以神秘的“身体---心理”的经验描述方式将其伦理价值阐述为“人之生存方式”。在西方宪政文明里,耻经历了身份伦理到理性契约伦理的转换,成为对“制度正义的自我支持的道德态度”,以适合政治自由主义的需要。当前中国的社会无耻现状,应从“耻”的文化向度与价值呈现方式上寻找原因,并从“点睛”(社会主义制度)、“荣辱的初始条件”(市场、货币、资本)与“文化传统”(中国传统耻感文化)之间寻找张力和契合点,重建既符合现代市场经济的实际,又符合中国社会主义制度的社会主义荣辱观。
    • 向前; 安静
    • 摘要: “民主与法治的分离”作为我国民主文化建设的瓶颈,同时,在我国当前网络群体性事件中,社会公众所扮演的“民主参与角色”起了巨大推动的作用,为此,特将“网络问政”引入我国宪政文化建设的历程,通过网络问政的规范化建设,实现我国“民主与法治”建设的融合,最终达至宪政的实现.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