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禄堂
孙禄堂的相关文献在1982年到2022年内共计150篇,主要集中在体育、信息与知识传播、中国哲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149篇、会议论文1篇、专利文献127篇;相关期刊20种,包括英才、武当、辽宁体育科技等;
相关会议1种,包括两岸四地历史学研究生论文发表会暨山东大学“海右”博士生论坛等;孙禄堂的相关文献由82位作者贡献,包括童旭东、孙玉奎、李子蔚等。
孙禄堂
-研究学者
- 童旭东
- 孙玉奎
- 李子蔚
- 尤志心
- 光侠
- 马凤山
- 万会珍
- 付永吉
- 刘永涛
- 周世勤
- 孙剑云
- 张全亮
- 昌沧
- 杨志英
- 熊武金
- 白宗让
- 乔松茂
- 于经元(整理)
- 仇锡廷(清)
- 余世存
- 余功保
- 冯雪松
- 刘国勤
- 刘继尧
- 华武1
- 周伟良
- 唐才良
- 夏平
- 孙南馨
- 孙国强
- 孙国强1
- 孙存周
- 孙禄堂
- 孙耕辛
- 小木
- 张凯
- 张志明
- 张源侠
- 彭加炎
- 徐其成
- 戴建英
- 无邪
- 旭东
- 景向辉
- 朱天册
- 朱守明
- 朱红
- 李仁平
- 李冲
- 李剑方
-
-
李子蔚
-
-
摘要:
“三派拳术,形式不同,其理则同;用法不一,其制人之中心而取胜于人者则一也。按一派拳术之中,诸位先生之言论形式,亦有不同者,盖其运用,或有异耳!”在《拳意述真自序》中,孙禄堂先生如是写道。由此不难看出,《拳意述真》一书虽然主旨是“明内家'道艺’无二之旨、动静交修之法”(陈微明先生语).但丝毫没有忽视或否定“武艺”的意思,恰恰相反,没有武艺,道艺便没有了载体。何况书中所记的诸位前辈均已功入化境,“拳无拳,意无意,无意之中是真意”,无所谓武艺,无所谓道艺,无可无不可。此前的“探微系列”诸篇基本.上都是归属于道艺方面的理论,从本篇开始。
-
-
李子蔚
-
-
摘要:
技击是武术最原初、最本质的属性。不能用于技击的武术便不是真正的武术;没有技击的道艺,也算不得真正的道艺。本篇《孙氏武学交手论》是《孙氏武学“体用”论》的姊妹篇,谈的是技击交手方面的一些基本原理与原则。虽然本篇谈的是“武艺”,但也包含了“道艺”之用。
-
-
李子蔚
-
-
摘要:
陈微明先生在《〈拳意述真〉序》中写道:"先生(指孙禄堂先生——笔者注)融会三家而能得其精微,笔之于书,表彰先辈,开示后学,明内家道艺无二之旨、动静交修之法,其理深矣!"陈先生的这段文字明确指出了孙氏武学的本质与内核——"内家道艺,动静交修"。一、"道"字含义与孙氏武学"道艺"的内涵什么是道艺呢?简单地说,拳(武术)与道合就是道艺。然而,要切实弄清楚什么是"道艺",首先就要搞明白"道"字何指。
-
-
李子蔚
-
-
摘要:
“形意拳术三体式者,天、地、人三才之象也,即人身中之头、手、足也,亦即形意、八卦、太极三派合一之体也。”在“述许占鳌先生言”第二则中,孙禄堂先生借许先生之口道出了三体式的内涵及其在孙氏武学中的核心地位。三体式是孙氏武学三拳共有之本体,是三拳合一论的重要实践依据。
-
-
李子蔚
-
-
摘要:
(接上期)五、内劲之应用有哪些类型?李存义先生把拳术内劲之应用分为四种类型:即明刚、暗刚、明柔、暗柔。尚未交手时,其人周身动作、神气都充分显露出来;两人相搏,手用力一抓,则如同钢钩一般,气力似透于骨,被抓之人身体如同被人捆住一般,无法自由动转。这就是明刚中之内劲。其人动作看起来平平常常,和顺自然,似无稀奇之处;交手时,其手指看似柔若无骨,然而用意一抓,神气透于骨髓,牵连心中,被抓之人如同遭到电击一般。这就是暗刚中之内劲。
-
-
李子蔚
-
-
摘要:
"太极一气"论是孙氏武学的核心理论,是孙氏武学有别于其他内家拳派的重要基石之一(本文所言"太极"均指与内劲、一气意义相同的"太极",并非作为"太极拳"的简称而存在)。在《拳意述真》一书中,14处用到"太极"一词、45处用到"一气"一词。另外,在孙禄堂先生的4部拳学专著及数篇佚文中,"太极"一词共出现66次,"一气"一词出现多达154次。
-
-
李子蔚
-
-
摘要:
(接上期)(二)频用三教专有术语作为孙氏武学理论的术语和重要论点孙氏武学的绝大多数理论术语和重要理论都来自三教。列举如下。(1)术语"丹田""丹道":两者是常用术语,使用频繁,直接来自道教内丹术。当然,孙氏武学著作中的"丹田"均指下丹田,与内丹术中的丹田包括下、中、上三丹田有所不同。
-
-
李子蔚
-
-
摘要:
(接上期)在《形意拳学》中,孙禄堂先生认为:“太极者,属土也,在人五脏属脾,在形意拳中属横拳,内包四德……形者,形象也。意者,心意也……是故心意诚于中,而万物形于外,内外总是一气之流行也。”太极生阴阳两仪,阴阳燮和,万物生焉;五行者,金木水火土是也,五行五方土居中,土生万物。故孙禄堂先生认为太极属土。
-
-
-
童旭东
-
-
摘要:
中华武士会秘书杨明漪先生言:"至涵斋(孙禄堂先生号涵斋)功候之纯、学问之邃,予浅陋未能窥其深,不敢赞一词也。"杨明漪先生尚如此言,笔者何德何能,怎敢擅自撰写孙禄堂先生祭文,笔者在此仅摘录有德先辈当年之文字添为孙禄堂先生诞辰160周年之祭文。
-
-
刘继尧
- 《两岸四地历史学研究生论文发表会暨山东大学“海右”博士生论坛》
| 2013年
-
摘要:
中国武术向来重视武德,主要通过外在的规条来规范习武者的品德修养,是由外而内.孙禄堂武学理论的特别之处是,将练武成为成德的渠道,通过练武而体悟自己内心的德性,是由内而外.历来研究孙氏武学理论者,多点出其武学理论受到儒家学说影响,特别是以《易》学作为其理论框架.其实,孙氏论气亦融合儒学元素,这亦是武术可以成德的一个关键.至于孙氏为何创出这武学理论,这便需要将孙氏的武学理论,放于民国转型的脉络中,并以其它武术家作为参照,加以比较考察,方见其深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