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宛
大宛的相关文献在1963年到2022年内共计124篇,主要集中在中国史、中国文学、社会科学丛书、文集、连续性出版物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124篇、专利文献87118篇;相关期刊106种,包括丝绸之路、新疆地方志、文史知识等;
大宛的相关文献由120位作者贡献,包括云帆、刘凌林、孙振民等。
大宛—发文量
专利文献>
论文:87118篇
占比:99.86%
总计:87242篇
大宛
-研究学者
- 云帆
- 刘凌林
- 孙振民
- 张廷皓
- 王伟
- 郝树声
- 陌画
- 黄红
- 丘良任
- 于强
- 何志毛
- 佚名
- 傅剑仁
- 兰奇光
- 冨谷至
- 冷茶
- 刀锋寒
- 刘珍
- 刘畅
- 刘鲸鱼
- 古马
- 史德翔
- 叶伟奇
- 吴丽华
- 吴菲(译)
- 周士琦
- 周振鹤
- 坤静
- 孙危
- 孙志军
- 居泽
- 常俊勇
- 常洪
- 应荣
- 康宁
- 张三夕
- 张国刚
- 张宗子
- 张新科
- 张晓宁
- 张永刚
- 张诠
- 张超
- 彭治国
- 徐世芬
- 徐佳荣
- 徐保亮
- 徐泉
- 徐若文
- 成路
-
-
阿不来提·赛买提(文/图)
-
-
摘要:
《史记·大宛列传》记载,张骞到达大宛(今乌兹别克斯坦的费尔干纳盆地)后,发现“(大宛)去汉可万里,其俗土著,耕田,田稻麦,有蒲陶酒”,且“(大)宛左右以蒲陶为酒,富人藏酒至万余石,久者数十岁不败”,“汉使取其实来,于是天子始种苜蓿、蒲陶肥饶地”。从此,葡萄进入汉代中原地区人们的视野中。
-
-
张永刚
-
-
摘要:
借历史文献和考古、图像材料互证,分述初唐政治环境、引进方式、马种及用途,可知初唐引进域外马种规模巨大,其中突厥马占比最高。文献与图像相对应的有突厥马、大宛马、吐谷浑马、于阗马等,引进胡马大大促进了唐与其他民族文明的交流与互动。
-
-
楚欣
-
-
摘要:
张骞通西域,对于大多数国人而言,可谓耳熟能详,而最早介绍这件事的是司马迁的《史记·大宛、乌孙、康居、奄蔡、大月氏、安息列传》。建元年间(前140—前145年)的一天,汉武帝向前来投降的匈奴人询问西域情况。他们说,匈奴打败月氏(西域古国,今兰州以西直至敦煌一带),用其国王的头骨当饮酒器皿。这种侮辱性的行为引起月氏人的强烈怨恨,但因没找到能一起攻打匈奴的伙伴,便向西迁移。
-
-
猫村长
-
-
摘要:
汗血宝马是传说中的神兽。《史记,大宛列传》中载,大宛国盛产良马,流汗如血。说明古人口中的“汗血马”就是大宛马,至于“汗血”,则是一种寄生虫所致。据说,汉武帝曾为此马远征大宛及西城诸国,汉朝也在战争中付出了惨重代价。然而事实当真如此吗?其实,汉武帝对西域诸国的战略线路铺设已久,如箭在弦,寻求汗血宝马只是出征的绝佳契机而已。
-
-
曹蓉
-
-
摘要:
一、故事在绘画史上,昭君"出塞"与文姬"归汉"图像的重叠,潜藏在两者故事的相似与模糊性中。西汉历史上,存在着多次和亲的史实。较早的一次,发生于汉武帝元封三年(公元前108年),与乌孙国之间是一次"昭君出塞"故事的预演。据班固《汉书·西域传》云:匈奴闻其(乌孙国)与汉通,怒欲击之。又汉使乌孙,乃出其南,抵大宛、月氏,相属不绝。乌孙于是恐,使使献马,愿得尚汉公主,为昆弟。天子问群臣,议许,曰:必先内聘,然后遣女。
-
-
刘珍
-
-
摘要:
公元前139年,张骞从长安出发,一路经陇西,翻帕米尔高原,过大宛、康居、大月氏,行程达“万二千里”后,来到大夏的蓝氏城(今阿富汗瓦齐拉巴德)。张骞出使西域的目的,原本是为大汉天子分忧,联络西域各国,对劲敌匈奴形成前后夹击的有利形势,以稳定和扩大帝国的疆域版图。却阴差阳错,被匈奴所俘,流落域外10余年,成“北丝绸之路”的开辟者;更在无意中,发现了另一条隐秘的“南丝绸之路”。
-
-
坤静
-
-
摘要:
自公元前105年起,汉武帝先后将细君公主、解忧公主嫁给乌孙王,乌孙成为钳制匈奴的重要力量。公元前71年,汉朝派常惠出使乌孙,征调乌孙兵配合汉军进攻匈奴,大获全胜,匈奴从此日渐衰退。绛宾的父亲为龟兹王时,慑于匈奴的威逼和挑唆,始终与汉朝保持距离。当年,李广利将军挥师征讨大宛途径龟兹时,该国便坚守城池,拒不为汉军提供给养,还唆使其附庸仑头国(即轮台国)与汉为敌。
-
-
蒙曼
-
-
摘要:
陆上丝绸之路是中国古代通往西域、欧洲的主要交通要道,连绵约7000公里,如果单靠步行,得走上一年多。丝绸之路从长安或者洛阳出发,通过河西走廊,到达敦煌。在敦煌这里,丝路一分为二,南路经过楼兰、莎车等国,到大月氏、安息,最后到达大秦;西路从龟兹、疏勒路过,经过大宛,又经安息到达大秦。这条路上有许多辉煌的节点,它们有的随历史的风尘消逝,只留遗迹凭我们回想;有的依然繁荣不息,笑对四面八方。
-
-
-
李荣
-
-
摘要:
读《纲鉴易知录》至《汉纪·世宗孝武皇帝元鼎二年》一节:“上得宛汗血马,爱之,名曰‘天马’,使者相望于道以求之。”按:武帝通西域,目的是抑制匈奴,使之失“右臂”也。其中一个顺带的收获,就是得到了大宛有名的善马,叫作“汗血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