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特殊群体
大学生特殊群体的相关文献在2006年到2021年内共计71篇,主要集中在教育、工人、农民、青年、妇女运动与组织、心理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71篇、专利文献34521篇;相关期刊67种,包括中国青年研究、品牌、现代交际等;
大学生特殊群体的相关文献由109位作者贡献,包括孙佳明、刘玉刚、刘磊等。
大学生特殊群体—发文量
专利文献>
论文:34521篇
占比:99.79%
总计:34592篇
大学生特殊群体
-研究学者
- 孙佳明
- 刘玉刚
- 刘磊
- 吴海燕
- 张红
- 施桂红
- 朴琦华
- 李慧敏
- 杜希刚
- 杨晓丽
- 王一鸣
- 许艳
- 郑爱清
- 丁敏娜
- 乔妍
- 于岩
- 于岩1
- 于澎
- 于茂林
- 付华丽
- 仲艳春
- 何梅龄
- 何秋容
- 冯青
- 刘丁慧
- 刘丰琴
- 刘云章
- 刘元媛
- 刘茂灿
- 卢安
- 卢显阳
- 卢献锁
- 吕春座
- 周吉萍
- 唐羽
- 姜波
- 孔德根
- 孙佳明1
- 孟剑侠
- 宋亚飞
- 宫毅敏
- 宮向华
- 岳成娥
- 岳成娥1
- 岳磊
- 师燕妮
- 常海波
- 张军
- 张哲
- 张小华
-
-
赵金萍;
戴晓晖;
刘云章;
卢安
-
-
摘要:
目的 探究积极心理策略对心理异常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压力知觉和应对方式的影响.方法 采用方便抽样方法,于2017年9-12月筛选本校心理健康门诊就诊的210名心理异常大学生,随机分为干预组和对照组,干预组115名学生采取积极心理干预方式,对照组95名学生采取传统心理干预方式,比较两组学生干预前后心理健康水平、压力知觉及应对方式差异.结果 干预后,两组学生SCL-90量表的躯体化、强迫、人际敏感、抑郁、焦虑、敌对、恐怖、偏执及精神疾病评分均下降且干预组低于对照组(P<0.05);干预后两组学生CPSS评分均下降且干预组低于对照组(P<0.05);干预后两组学生应对方式量表中解决问题、求助、合理化评分上升且干预组显著高于对照组,两组自责、幻想、退避评分下降且干预组显著低于对照组,其中解决问题、退避及合理化评分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积极心理学对心理异常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效果良好,能够有效改善其心理健康水平,减少压力及改善应对方式.
-
-
施桂红
-
-
摘要:
随着高校扩招,我国高等教育进入普及化阶段,在大学生群体中不可避免地存在着家庭贫困学生、学习困难学生、心理障碍学生、特殊家庭学生等特殊群体.作为高校教育工作者,应当高度重视大学生特殊群体,在充分了解他们行为表现的基础上,重点分析行为表现产生的深层次原因,并采取与之相对应的教育策略,以充分体现公平教育理念,实现大学生的共同进步与成长成才.
-
-
施桂红
-
-
摘要:
加强大学生特殊群体心理危机预警和干预等教育管理事关高校的安全稳定工作,是高校学生管理工作的重中之重。大学生特殊群体容易出现抑郁、自卑、焦虑、攀比和社交恐惧等心理问题。在精准排查大学生特殊群体心理状况的基础上,建立大学生特殊群体心理危机预警和干预机制,加强对大学生特殊群体的心理健康教育,通过丰富的课外活动改善大学生特殊群体的心理状况,建立善后固化机制,提升大学生特殊群体的心理素质,以专业的大学生特殊群体教育管理模式,促进大学生特殊群体的快乐学习与健康成长。
-
-
王志华;
高兰欣;
杜若曦
-
-
摘要:
由于全球疫情冲击,近两年高校毕业生就业面临较大的压力.大学毕业生中特殊群体的就业对于家庭、高校和社会的稳定发展都具有重要意义.在此方面,协同治理理论提供了可供借鉴的系统思路,包括:发挥政府主导作用,加强各方力量协同合作,搭建多层次就业信息协同平台.只有有效整合各方力量与资源,才能在大学生特殊群体就业领域充分发挥协同治理功效.
-
-
-
-
-
鲁先瑾;
朱涛
-
-
摘要:
社会工作的目标与高等教育在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的目标上具有内在一致性;在方法上,社会工作的三大方法可以有效弥补传统学生工作方法单一的不足,实现全员、全方位、全过程参与.灌输—接受的传统行政管理模式在化解大学生特殊群体的问题上办法不多,把社会工作融入学生工作具有现实必要性和可行性.实践证明,社会工作的理念和方法对化解大学生特殊群体问题能够发挥重要作用.
-
-
王一鸣;
许艳
-
-
摘要:
随着时代的发展,大学生特殊群体在发展中遇到各种类型的压力,造成其心理方面具有一定的压力。本文先对大学生特殊群体存在的现状进行调查,发现主要存在以下问题:学习方面、生活方面以及身体素质等,这些因素导致大学生特殊群体在心理方面出现一定的问题,不利于大学生特殊群体的持续健康发展。接着提出了新时期对大学生特殊群体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策略,以更好地对大学生特殊群体进行心理健康教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