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路
土路的相关文献在1974年到2023年内共计4667篇,主要集中在中国文学、公路运输、交通运输经济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251篇、专利文献4416篇;相关期刊163种,包括散文百家、交通世界等;
土路的相关文献由12402位作者贡献,包括李安洪、姚裕春、陈伟志等。
土路
-研究学者
- 李安洪
- 姚裕春
- 陈伟志
- 程小亮
- 张艳聪
- 张翛
- 李盛
- 王新泉
- 田波
- 吴沛沛
- 俞祁浩
- 刘志胜
- 刘朝晖
- 李伟
- 赵宇
- 不公告发明人
- 张涛
- 易志坚
- 曹前
- 李娜
- 李思李
- 谢晋德
- 何哲
- 胡迟春
- 权磊
- 李立辉
- 汪双杰
- 王阳
- 张磊
- 胡会星
- 郭在旭
- 刘勇
- 刘少文
- 杨庆国
- 金龙
- 陈建兵
- 黄晓明
- 周川滨
- 张东省
- 张伟
- 张娟
- 杨帆
- 柳力
- 王兆宇
- 王慧
- 赵鹏
- 陈刚
- 龚建辉
- 宋中南
- 张莎莎
-
-
万小强
-
-
摘要:
某高速公路地处中国内蒙古自治区新疆西部巴彦淖尔市和阿拉善盟之间。该项目将是北京连通内蒙中西部、甘肃北部,以及新疆最便利的高速公路通道。由于该地段又是盐渍土的重点分布区,所以在道路上施工时常常存在着如何避免道路盐害化的实际问题。在整个施工过程,也存在着许多其他实际。文中将重点根据盐渍土的形成原因、分布特点及其对路基质量的影响形式,在路基管理、道路排水和路基保护等方面,给出一些针对性的质量控制措施。
-
-
荣艳丽1
-
-
摘要:
1老楚下了公交车,步行一里多的石子路,一踏上往家的土路,就像离水的鱼又一猛子扎进河里,浑身松快起来。喉咙里咔的一声,吊上一口浓痰,噗的一声吐向正前方。像观赏一朵花,惬意地看着那口痰落地,漾起小小一圈尘土。再踩上去,前后搓踏,左右辗压,然后,那口痰就不见了,只剩一团水迹。在县城,就没这么痛快。好好的土地,不是用砖就是用水泥覆着,一口痰都着不得。大楼也高得离地越来越远。
-
-
-
李浩宇1;
曲贞文(指导)2
-
-
摘要:
爷爷小时候生活艰苦,缺衣少食,住的是草房瓦房,吃的是粗粮野菜,现代化的家用电器一件也没有,若哪个家庭有一辆自行车或黑白电视机就很让人羡慕了。可爷爷说自己小时候很快乐,一到夏天就赤脚走土路、踏草地、趟河水,坑里闹、雨中跑,最有趣的莫过于赤脚趟晾晒在麦场里的麦子了,双脚趟出一圈又一圈的波纹,热乎乎的麦子把双脚烫得舒舒服三服三。
-
-
陈振儒1
-
-
摘要:
从我家往东走,沿着忽上忽下两米多宽的土路,拐过三道S形的弯道,从一个豁口处翻过山梁,再往下拐过两道弯儿,就到了前头岭上的那口水井边。水井距离我居住的村子很远,村子驻扎在山的南坡上。从我懂事的时候起,我就对这口井有了深厚的感情,喜欢看乡亲们在晨曦中挑着水,朝着家的方向走去,当我长到十五六岁时,家中挑水的重担就落在了我的肩头,我挑一担水,至少得20多分钟的时间。记忆中,这口水井位于半山腰的一个凹坑处,周边全是厚厚的黄土,说是水井,其实是个大水坑。
-
-
刘胜华1
-
-
摘要:
幺叔是爹最小的弟弟。早年家里贫困,加上患有耳疾,幺叔一直没有成家。年轻时,幺叔在家种地,后来到外面打零工,一直居无定所。直到哥哥在蒋家嘴工作,才把他安顿在镇上,帮人看守甲鱼池子。那年正月十三下午,我跟哥哥一起去看幺叔。阳光正好,微风不寒,河道里的水清澈得犹如一面镜子。若河水涨满,平齐堤岸,阳光点点在湖面上闪烁跃动,必定是一幅美丽的图画。正出神时,车身猛地一跌,平整的水泥路被坑坑洼洼的土路取代,人烟也渐渐稀少。
-
-
夏昆
-
-
摘要:
从浣花渓沿着濯锦江往城里走,是一条狭窄的土路。这条土路掩映在竹林和树林里,即使是白天都经常看不到太阳,晚上在这条路上行走,几乎就是伸手不见五指了。两个少年跟着一只猫在路上走着,猫的脚步轻快无比,少年却走得跌跌撞撞。
-
-
涂纯明1
-
-
摘要:
轻度越野够用接下来,场景换到另外一块越野测试场地,在这里土路、泥地是“基本配备”,另外还有最高40度的水泥面陡升坡、30度的石块面陡升坡、软沙地、水坑……等模拟环境,我要驾驶安装AX6轮胎的Jeep牧马人通过其中重重考验。
-
-
罗红英1
-
-
摘要:
每次回乡,婆婆都会面带微笑老远迎上来,拉着我们嘘寒问暖。用婆婆的话说,我们的到来,会打破村里的宁静,给家里增添许多欢笑。一条蜿蜒的乡村土路,隔绝了外界的繁华,把村庄固守的贫穷沿袭了几百年。村里的一些年轻人为改变现状,纷纷以不同方式逃离这片生养自己的土地。
-
-
冯相清(摄影)
-
-
摘要:
建好通组路,不仅为农民铺筑“致富路”,也架设了一座与群众的“连心桥”。雨后,走在从江县加勉乡污生村三组的通组路上,记者看到7个村民手握铁铲或大扫帚,沿路清理从山坡上滑下来的碎石块。“大家加把劲儿,把这条路清干净了,我们就去帮二组清理。”污生村三组64岁的潘老对双鬓已斑白,精神头却很足。“以前去乡里,天亮出发,天黑回家。每到下雨天土路就变成了泥浆路,摔跤是常有的事。”潘老对叹气,“大人还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