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土地利用强度

土地利用强度

土地利用强度的相关文献在1988年到2022年内共计88篇,主要集中在农业经济、经济计划与管理、测绘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84篇、会议论文4篇、专利文献424873篇;相关期刊72种,包括同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环境经济、经济技术协作信息等; 相关会议3种,包括2009年海峡两岸土地学术研讨会、2005现代工程测量技术发展与应用研讨交流会、中国可持续发展研究会2006学术年会等;土地利用强度的相关文献由211位作者贡献,包括冯长春、乔月霞、刘亚岚等。

土地利用强度—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84 占比:0.02%

会议论文>

论文:4 占比:0.00%

专利文献>

论文:424873 占比:99.98%

总计:424961篇

土地利用强度—发文趋势图

土地利用强度

-研究学者

  • 冯长春
  • 乔月霞
  • 刘亚岚
  • 刘芳
  • 唐健
  • 夏畅
  • 宇林军
  • 宋丹阳
  • 张荣群
  • 王海军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宋成镇; 陈延斌; 殷冠文; 侯毅鸣; 陈玥莹
    • 摘要: 探究路网中心性与土地利用强度的空间关系,对合理布局城市交通网络,提高城市土地利用效率,促进城市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以青岛市主城区为研究对象,采用多中心评价模型计算了交通网络的邻近中心性、中介中心性和直达中心性。基于重分类的POI大数据间接表征城市功能用地类别,采用核密度估计等方法分析了路网中心性与土地利用强度的空间分布特征,最后运用Pearson相关系数、地理加权回归模型探究了二者的相关性及空间异质性。研究结果表明,邻近中心性呈现明显的“核心边缘”模式,中介中心性高值区主要集中在城市主干道,直达中心性在空间上表现为明显的多核心结构。城市路网中心性与土地利用强度存在显著的相关性。邻近中心性与土地利用强度的相关性最高,直达性次之,中介中心性最小。路网中心性对土地利用强度的影响效果存在显著的空间异质性。研究区范围内,邻近中心性、直达中心性对土地利用强度的影响效果主要以正向作用为主,中介中心性主要以负向作用为主。
    • 张余; 姜博; 赵映慧
    • 摘要: 【目的】分析广东省土地利用碳排放的影响因素,为广东省碳排放管理提供一定的科学依据。【方法】基于广东省1996—2017年的土地利用现状及社会经济统计数据,构建VAR(向量自回归模型),通过格兰杰因果分析、脉冲响应和方差分解,对广东省土地利用碳排放影响因素进行定量分析。【结果】近20年来,广东省土地利用碳排放整体上呈上升趋势;人均GDP,土地利用强度和能源强度与土地利用碳排放呈正相关,土地利用结构和产业结构与土地利用碳排放呈负相关;影响因子贡献率由大到小分别为:土地利用强度>产业结构>能源强度>人均GDP>土地利用结构。【结论】调整产业结构,推动能源结构转变,优化土地利用结构是目前广东省实现碳减排的关键。
    • 路中; 雷国平; 郭一洋; 马泉来
    • 摘要: 土地利用/覆盖变化通过改变地面反射率对区域气候产生直接的影响,探究不同空间尺度下土地利用/覆盖变化对气候因子的影响具有重要意义.基于人机交互式方式提取松嫩平原土地利用信息,利用Matlab编程方式获取研究区域内1985-2015年间不同空间尺度土地利用强度变化情况,研究不同空间尺度下松嫩平原土地利用强度时空变化特征及其对气候因子的影响.研究结论:①不同空间尺度的土地利用强度的均值分别为3.92、3.92、3.93、3.93以及4.34,均值呈现逐渐增加的变化趋势;②1980-2018年间松嫩平原年平均降水量呈现下降的趋势,其下降的变化率为-9.89 mm/10 a,年平均温度变化呈现上升的趋势,其上升的变化率为0.256°C/10 a;③松嫩平原土地利用强度与降水之间呈现负相关,即对降水量增加表现为抑制作用,与温度之间呈现较为明显的正相关,即对温度的增加表现为促进作用,且随着空间尺度不断增加其抑制或促进作用均表现为先增强后减弱的变化趋势;④偏相关和复相关分析知,松嫩平原土地利用强度与降水、温度呈现明显的相关性,且10 km网格空间尺度上土地利用强度对区域气候的作用表现得更为明显.
    • 蔡帅帅; 许志
    • 摘要: 土地是人类赖以生存及生产的重要载体,土地利用变化特征反应土地利用与社会经济之间的关系.基于平天湖流域矢量数据,借助Envi软件分析工具测度平天湖流域土地利用强度空间分异特征.结果表明,流域开发强度与地形海拔密切相关,土地利用强度由中部向南北方延伸增强,人类活动对于土地利用强度具有正向相关关系,地形平坦的区域人类活动大,土地利用强度较高,而地形起伏度较大的区域,由于人类活动干扰小,土地利用强度低.在此基础上,提出了相关对策建议.
    • 尹剑; 张斌; 邱远宏
    • 摘要: 为探求皖江流域地区景观变化规律,利用1995年、2005年、2015年3期土地利用数据,分析了1995—2005年、2005—2015年的皖江流域土地利用景观格局及其变化,并利用土地类型适宜性条件约束的MCE-CA-Markov模型预测分析了2025年土地利用景观格局,分析人类活动对景观格局变化的影响.结果表明:1995—2015年,耕地是区域的主导景观类型,预测2025年耕地仍占据优势地位,建设用地会增加.耕地面积的减少与建设用地面积的增加有着明显的相关关系.1995—2015年区域景观呈现均衡化发展,各景观之间的连通性下降;2025年景观的整体均衡性有所下降,景观的不规则化、破碎化程度加深.结合景观开发强度发现,土地利用总程度将会持续增加,耕地开发强度减缓,建设用地的开发强度提高,人类活动是导致景观变化的主要驱动力.
    • 孙菲菲; 温庆可; 胡顺光; 徐进勇; 张增祥; 左丽君; 赵晓丽; 潘天石; 朱自娟; 汪潇; 刘芳; 易玲
    • 摘要: 本文综述了近50年来土地利用强度概念、驱动机制、方法和关键问题的发展演变,将其划分为3个研究分支:1)基于人口密度计算人类活动强度的研究;2)以传统的投入和产出强度方法为代表的研究,以及由此发展而来的复种指数、τ因子方法和技术效率方法等;3)以基于物质和能量的社会经济流通机制的土地利用强度概念模型和HANPP(human appropriation of net primary production)指标为代表的研究.针对土地利用强度研究,呈以下趋势:人口密度作为衡量土地利用强度的指标逐渐被以物质和能量社会经济流通机制为基础的土地利用强度概念模型所取代;土地利用强度评估方法也由指标构建研究倾向于解决不同自然环境下指标评估比较的关键技术与瓶颈问题,即人为与自然影响的区分;遥感数据和方法在人为活动定量识别研究中展现出巨大应用潜力和价值,可以作为土地利用强度评估方法瓶颈的突破点;农、林和草牧业等土地利用类型的强度变化机制研究极不均衡.因此,构建均衡发展的土地利用强度评估机制和指标技术体系成为未来土地利用强度研究的必然趋势.
    • 郭荣中; 申海建; 杨敏华
    • 摘要: 对长株潭地区2002—2014年的土地覆被变化和土地利用强度进行了定量评价,并利用GM(1,1)模型对其发展趋势进行了预测分析.结果 表明,2002—2014年长株潭地区各种土地利用类型均发生了较大的变化,城镇村及工矿用地、交通运输用地面积净增加,其他各类用地面积净减少.同期长株潭地区土地垦殖指数呈逐年下降趋势;土地开发强度指数、土地利用率指数、土地利用强度综合指数均呈逐年上升趋势.同时预测出研究区域2017—2026年各类土地利用数量情况,园地、草地、未利用土地、林地、耕地、水域面积出现不同程度减少,变化率分别达-19.15%、-12.31%、-7.10%、-3.12%、-2.80%、-1.18%;交通用地、居民点及工矿用地面积出现不同程度增加,变化率分别达35.57%、15.61%.
    • 赵云泰
    • 摘要: 土地用途管制是政府出于公共利益需要对土地利用强度、地类变更等土地利用变化行为的干预和管控。农用地转用和土地征收制度是我国土地用途管制制度体系的组成部分,也是国土空间治理的基础环节。改革开放以来,农地非农化为经济社会稳定发展提供了必要的土地要素支撑。但容易由此产生过度非农化和粗放利用等问题,诱发粮食安全、生态安全和社会稳定隐患。
    • 史晨璐; 吴秀芹
    • 摘要: 为了客观地评估断陷盆地土地利用对生态环境的影响,从生态系统服务变化反映更深层次的人地之间复杂关系,本文基于断陷盆地多时间序列土地利用数据和陆地植被净生产力(NPP),阐明断陷盆地NPP时空变化趋势,揭示多年间土地利用变化的地类层次变化特征;运用生命周期评估方法,定量地分析土地占用和土地转化对石漠化地区陆地植被净生产力的影响,探讨石漠化治理的生态效益。结果表明:1) 2000-2015年间,断陷盆地大部分区域NPP变化不显著,少部分区域变化显著,以上升趋势为主;2)在6种地类中,林地变化平稳,建设用地增加趋势活跃且强烈,草地减少趋势活跃且强烈;3)林地占用潜在植被生产力与现有NPP之间的差值由西向东逐渐增加,与林地占用面积减少的空间分布一致,林地分布影响林地植被净生产力水平;4)研究区北部植被自然生长情况较好,东部地区六盘水市、普安县和陆良县石漠化区域林地植被存在一定程度的天然退化,林地生态恢复工程效果不明显;5)研究区80%的土地转化类型使得NPP增益,其中使NPP明显提升、有效而普遍的方式是草林转换和退耕还林;林地转为建设用地则对NPP的损害最大。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