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分工体系
国际分工体系的相关文献在1981年到2022年内共计137篇,主要集中在世界各国经济概况、经济史、经济地理、贸易经济、工业经济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135篇、会议论文2篇、专利文献49405篇;相关期刊107种,包括国际展望、党政论坛、瞭望等;
相关会议2种,包括中国国际贸易学会2009年年会暨国际贸易论坛、第四届大学评价与科研评价国际学术研讨会等;国际分工体系的相关文献由144位作者贡献,包括严海波、唱新、张二震等。
国际分工体系—发文量
专利文献>
论文:49405篇
占比:99.72%
总计:49542篇
国际分工体系
-研究学者
- 严海波
- 唱新
- 张二震
- 徐清军
- 林汉隽
- 梅新育
- 丁瑶
- 中共中央党校课题组
- 于会娟2
- 于春海
- 伞锋
- 何蓉
- 余云祥
- 侯经川
- 俞坚
- 关利欣
- 刁莉
- 刘中树
- 刘丽娟
- 刘国祥
- 刘正茂
- 刘海云
- 刘铁明
- 千枝松
- 叶建华
- 吕政
- 吴勇锡
- 吴志刚
- 吴汉嵩
- 吴海民
- 吴福强
- 夏凡
- 姜永坤
- 孙祖培
- 孟祥
- 季小江
- 宋思琪
- 小川雄平
- 崔广怀
- 庄群
- 张卓元
- 张友国
- 张捷
- 张文鑫
- 张晖明
- 张玉来
- 张通
- 张雷声
- 彭福永
- 徐奇渊
-
-
雷李楠
-
-
摘要:
新中国成立70余年来,我国制造企业沿着从“二次创新”到“超越追赶”的路径一步步崛起,书写了世界经济发展史上的奇迹。在新的国际分工体系下,一个国家的比较优势不再仅仅体现为一个具体的产业或行业,更多的是在整个价值创造链条上某一环节或工序上组织要素投入和生产的能力。
-
-
缪蛟
-
-
摘要:
尽管中欧出口贸易量逐年递增,但基于真实值分析发现,由此产生的污染量却逐年快速下降。环保技术进步带来的污染强度下降是中欧出口贸易产生的污染量逐年下降的主要原因。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国家之间的经济依赖性逐渐增强,国际分工体系也越来越完善。在自由贸易中,具有严格环境规则的发达国家可能会专业化生产并出口干净型产品,并从环境规则较松的发展中国家进口污染密集型产品,从而向发展中国家转移污染产业,这种现象被称为“污染者天堂假说”。
-
-
张二震
-
-
摘要:
对外开放是实现国家繁荣富强的根本出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深度融入国际分工体系,以开放促改革、促发展,迅速成长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第一大贸易国,引进外资和对外投资也名列前茅。中国是经济全球化的积极参与者和坚定支持者,也是重要建设者和主要受益者。当前国际形势发生了新的重大变化。和平与发展的时代主题面临严峻挑战,世界既不太平也不安宁。保护主义、单边主义盛行,加上世纪疫情的冲击,经济全球化遭遇逆风逆流。如何看待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趋势?中国还要不要扩大对外开放?怎样扩大开放?
-
-
-
-
摘要:
01书名:《中国在全球生产网络中的角色变迁与对外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作者:唐海燕等著出版社:上海远东出版社出版时间:2022年2月图书简介:在以人工智能、大数据技术等为代表的新一轮科技革命推动下,全球价值链分工体系正处在新的发展变化过程中,而国际分工体系中的每一个国家都面临新的挑战与机遇。本书立足新时代新发展环境,准确把握中国国情,客观评判中国在全球生产网络中的角色变迁和地位变化;深入探讨中国对外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路径和成效,以及可能面临的产业空洞化、就业压力上升、国际贸易摩擦加剧等风险,对全球大变局下的中国宏观经济提出了政策建议和研究展望。
-
-
-
-
摘要:
随着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我国企业加速融入国际分工体系和全球产业链价值链,许多中小企业在这一过程中既促进了自身发展,也为我国和世界经济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大数据产业生态联盟以调研数据为支撑,组织相关领域知名专家对参与调研的企业进行综合评审,评选出“2022专精特新·大数据投资价值实力企业”。
-
-
虞卫东
-
-
摘要:
近期,元宇宙成为横跨科技、金融、社会多个层面的“破圈”热词。一旦元宇宙成为未来数字生态主流模式,可能会产生新的国际分工体系,缺乏相应筹码和竞争力的国家将处于不利的局面。这一尚未明晰的概念既孕育着机遇,同时存在诸多风险挑战。对于此类前沿业态,政府需平衡“发展”与“安全”,既不错失战略先机,又规避安全隐患。
-
-
杨元庆
-
-
摘要:
"制造业是国民经济的主体,是至关重要的强国之基、立国之本。去年虽然遭遇疫情挑战,中国制造在全球供应链和国际分工体系仍然牢不可破,为中国经济快速恢复增长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全国人大代表、联想集团董事长兼CEO杨元庆表示,"进入‘十四五’时期,我们需要用智能化实现提质增效,加快迈向中高端。
-
-
重庆市综合经济研究院课题组;
易小光;
丁瑶;
邓兰燕;
王春宇
-
-
摘要:
加快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是党中央根据国内外形势变化,对“十四五”和未来更长时期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作出的重大战略部署。新发展格局下我国将推动更深层次的对外开放,加强与重要国家和周边地区的产业链合作,进一步巩固和增强与东盟、韩国、日本等国的产业链供应链联系,依托“一带一路”构建具有更大主动权的国际分工体系,为国内大循环的优化升级提供有力支撑。
-
-
张玉来
-
-
摘要:
世界已进入"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全球价值链亦是如此。以美国"特朗普冲击"为代表,逆全球化浪潮正在对既有国际分工体系构成严峻挑战,一场全球价值链重塑大潮正在来临。积极融入全球价值链是东亚,也是中国成长为世界经济中心的重要考虑。长期以来,虽然东亚区域一体化进展及效果不比北美和欧盟,但由于东亚各国采取了积极融入全球价值链的政策措施(尤其以中国的改革开放政策为代表),该地区各国成功加入国际分工体系,逐步发展成为全球生产加工中心。然而,全球价值链体系一方面让西方跨国公司大幅盈利,另一方面也对西方就业、收入以及政府税收产生负面影响,成为英国脱欧、欧洲反移民运动以及"美国第一主义"等反全球化浪潮的重要影响因素之一。作为东亚生产网络"双核心",中日两国经济关联紧密,形成了互惠共赢的双边关系。面对即将到来的全球价值链重塑,中日两国在政策层面合作空间较大,可开发领域很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