固冲发动机
固冲发动机的相关文献在1986年到2022年内共计117篇,主要集中在航天(宇宙航行)、武器工业、航空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82篇、会议论文9篇、专利文献324784篇;相关期刊26种,包括河南科技、科学技术与工程、科技视界等;
相关会议6种,包括2013年中国工程热物理学会燃烧学学术年会、第四届冲压发动机学术会议、中国航空学会动力分会火箭发动机专业委员会2010年推进技术学术年会等;固冲发动机的相关文献由241位作者贡献,包括冯喜平、李纲、王希亮等。
固冲发动机—发文量
专利文献>
论文:324784篇
占比:99.97%
总计:324875篇
固冲发动机
-研究学者
- 冯喜平
- 李纲
- 王希亮
- 何国强
- 李进贤
- 陈林泉
- 霍东兴
- 孙振华
- 杨建宏
- 杨晓慧
- 董新刚
- 谭正一
- 伍琳
- 何德胜
- 兰宝刚
- 朱国强
- 李前虎
- 李广武
- 李洁
- 杨玉新
- 纪海龙
- 贺永杰
- 闫磊
- 何洪庆
- 余文锋
- 刘佩进
- 唐金兰
- 夏智勋
- 孙子杰
- 安丰增
- 张林
- 张立波
- 李勇
- 李宇飞
- 李琛
- 江海涛
- 王书贤
- 王志刚
- 王恒
- 胡建新
- 董昊
- 袁晓昱
- 赵胜海
- 邓波
- 邵明玉
- 郭小帆
- 陈旭扬
- 陈雄
- 马少杰
- 魏祥庚
-
-
王远远;
孙振华;
沈欣;
贺永杰
-
-
摘要:
针对多变量调节、喷管调节、进气道调节及定几何固冲发动机开展全飞行包线工作性能数值仿真,对比分析了不同类型固冲发动机不同工况下工作性能的分布情况和具体差异。结果表明,可调喷管可提高小喉径不可调喷管低空低速和大喉径不可调喷管高空高速时的推力性能;低速和高速状态下可调进气道和可调喷管分别对推力提升作用更大;在使用可调喷管的基础上使用可调进气道不仅能最大限度提高发动机推力和比冲,还可扩大发动机的正常工作包线;与中等喷管喉径定几何固冲发动机相比,多变量调节固冲发动机在高度为5 km,速度为Ma 2.5时推力提高24%,在高度为20 km,速度为Ma 4时比冲提高26%。
-
-
郑凯斌;
董新刚;
喻琳峰;
曾庆海;
李岩芳
-
-
摘要:
固冲发动机转级时进气道出口堵盖通常采用火工品爆炸方式打开,会对固冲发动机产生很大的瞬时冲击作用,进而影响弹体飞行姿态和弹上仪器的正常工作.借助Autodyn软件的显式动力学方法,对进气道出口堵盖打开时爆炸冲击响应进行了数值仿真分析,获得了固冲发动机不同位置的冲击加速度时域曲线和冲击响应谱曲线,并与试验结果进行了对比分析.结果表明,数值仿真结果与试验结果基本一致,轴向冲击加速度的最大值偏差为6.2%,径向冲击加速度的最大值偏差为4.9%.通过仿真分析,揭示了固冲发动机进气道出口堵盖打开时最大冲击加速度和冲击响应谱的变化规律,对评估全弹飞行过程中进气道出口堵盖打开时振动冲击环境以及对弹上仪器的影响具有重要的意义.
-
-
齐鑫;
胡大庆;
张格;
何颐
-
-
摘要:
以固体冲压发动机为动力的导弹,其纵向通道控制系统设计中需要考虑固冲发动机的可控性、控制的经济性以及发动机的安全性,需要对固冲发动机开展充分的试验验证,通过补燃室压强控制试验验证发动机性能,为导弹总体控制创造条件;文章提出了一种基于补燃室压强闭环的控制策略,可以在固冲发动机地面直连试验中有效验证固冲发动机控制性能;建立了固冲发动机燃气发生器、补燃室数学模型,设计控制律并进行数学仿真;仿真结果表明,文章设计的补燃室压强闭环控制系统可实现补燃室压强控制,充分反应了固冲发动机控制性能,可根据研究结果开展导弹纵向通道控制系统设计,实现导弹总体对固冲发动机能量管理及进气道保护等方面的需求.
-
-
韩英宏;
郑磊;
孟苏;
许泽宇;
王兴;
李伟喆
-
-
摘要:
采用固冲动力的导弹总体方案论证阶段,推阻匹配是总体方案设计的核心,如何快速进行推阻匹配分析并给出改进建议是设计难点。本文系统论述了推阻匹配分析原则,制定了评估标准,设计了不同的推阻匹配分析方法,提出总体优化设计方案,并通过仿真算例对方法进行验证,可为采用固冲发动机的战术导弹快速方案论证和设计提供通用方法和指导。
-
-
-
-
田凌寒;
张强;
李逢舟
-
-
摘要:
以解决固冲发动机长时间工作的热防护需求为目标,通过归纳概括国内外碳化硅陶瓷基复合材料应用于固冲发动机燃烧室、喷管和燃气阀的研究现状,获得了碳化硅陶瓷基复合材料耐高温、抗烧蚀以及高强度的优异性能.结合固冲发动机工作特点及关键技术,分析了C/C-SiC复合材料应用于固冲发动机各个长时间工作高温部件的可行性,并提出实际应用中存在的难题.
-
-
李业明;
徐向华;
彭灿
-
-
摘要:
针对目前变流量固冲发动机固定几何尾喷管引起的发动机推力性能下降,控制过程发动机稳定性难以保证的问题,提出尾喷管可调与燃气流量可调的复合控制方案.采用集总参数法对固冲发动机建模,对固冲发动机系统进行控制回路划分,设计各个子回路控制方案.使用闭环PID控制方案实现固冲发动机变推力与变高度过程,模拟结果表明变推力与变高度过程均用时较短,参数超调量与负调量小,控制过程平稳快速.得出复合控制方案能保障固冲发动机控制过程的稳定性,维持发动机各个部件工作性能的结论.
-
-
柴金宝;
陈雄;
周景亮;
何坤
-
-
摘要:
燃气发生器的燃气流量调节既能有效改变固冲发动机的推力,又可使固冲发动机工作点在空燃比附近,保证发动机高效、安全工作的同时具有良好的推力调节能力.但在燃气流量调节系统中存在负调现象,负调量较难控制且难以通过点火实验精确地测量.为了对燃气流量调节进行优化控制,推导了系统的开环传递函数并分析该系统为非最小相位系统.通过从基本工作原理上分析负调现象,解释出负调现象的产生原因是由于压强的响应滞后于喷喉面积的变化,并得出负调现象的起始条件、终止条件及影响因素.以电动锥阀式流量调节系统为例,使用Matlab/Simulink分别对不同的脉冲频率、自由容积、初始喷喉面积条件下的燃气流量动态响应进行仿真.仿真结果验证了理论分析的正确性,并得出适合该系统的驱动步进电机的脉冲频率值,为燃气流量调节的优化控制与实验提供了参考依据.
-
-
韩建涛;
孙顺利;
李纲;
王恒
-
-
摘要:
研究了固冲发动机进气道转级试验的半自由射流试验台,通过在射流喷管后加装直管扩压器,采用数值模拟方法计算喷管在同一飞行马赫数不同飞行高度下的启动性能,并进行试验验证.试验结果表明,加装直管扩压器的试验方法可以提高模拟的飞行高度,并大大降低试验台建设成本,利用该试验方法可为固冲发动机进气道转级试验研究提供有效的试验流场.
-
-
方欢;
于泉;
张志强;
陈泽
- 《第四届冲压发动机学术会议》
| 2013年
-
摘要:
地面试验验证了固冲发动机的方案及发动机性能,在地面试验的基础上进行了固冲发动机飞行试验,进一步验证了固冲发动机性能、进气道与补燃室设计的匹配性及飞行环境适应性.飞行试验表明:固冲发动机性能可靠,工作稳定,进气道与补燃室设计匹配性良好,推力满足飞行试验要求,内弹道性能与预示结果相当,试验飞行器全程处于加速飞行状态,发动机推力能够克服飞行阻力,飞行试验获得理想的结果.
-
-
-
刘佩进;
董昊;
李宇飞;
魏祥庚
- 《中国宇航学会固体火箭推进专业委员会第二十一届年会》
| 2004年
-
摘要:
本文发展了一种利用补燃室温度场测量对数值计算有效性进行校测的方法,设计了实验发动机并开展了直连实验,对非壅塞式固冲发动机开展研究.根据测量的数据计算了燃气发生器和进气道的参数,并将之作为边界条件开展数值模拟.实验获得的温度场和数值模拟获得的结果在一定程度上吻合较好,从一个侧面验证了数值方法的有效性.
-
-
娄永春;
何国强;
李江;
张保庆;
陈剑;
刘洋
- 《第五届海内外华人航天科技研讨会》
| 2004年
-
摘要:
固冲发动机补燃室绝热层的烧蚀问题是目前固冲发动机研制过程中所面临的一个重要问题。针对固冲发动机补燃室富氧环境,建立了一套富氧烧蚀实验系统。其工作原理为用常规燃气发生器产生的燃气与氧气、空气混合,通过控制燃气、氧气和空气的流量,模拟固冲发动机补燃室内的压强、流量、燃气温度和余氧系数等参数。利用本实验系统可开展固冲发动机补燃室绝热层配方筛选和烧蚀机理研究,从而为固冲发动机热结构设计提供依据。
-
-
刘佩进;
董昊;
李宇飞;
魏祥庚
- 《第五届海内外华人航天科技研讨会》
| 2004年
-
摘要:
发展了一种利用补燃室温度场测量对数值计算有效性进行校测的方法,设计了实验发动机并开展了直连实验,对非壅塞式固冲发动机开展研究。根据测量的数据计算了燃气发生器和进气道的参数,并将之作为边界条件开展数值模拟。实验获得的温度场和数值模拟获得的结果在一定程度上吻合较好,从一个侧面验证了数值方法的有效性。
-
-
张红军;
王荣;
王贵东;
陈广强;
白鹏;
张珍铭;
李晓东;
傅建明
- 《第五届冲压发动机技术交流会》
| 2015年
-
摘要:
针对吸气式空空导弹存在的推阻匹配设计难题,通过引入优化设计方法建立了综合考虑气动/推进/质量/弹道的多学科一体化优化设计技术.其中,气动性能预测采用代理模型技术,即通过几何外形参数化建模技术、非结构网格技术和高精度CFD技术构建气动数据库,据此建立包含导弹几何外形信息的气动性能代理模型,并对其精度进行了考核验证;推进性能预测采用推进求解模型,该模型根据固冲发动机内弹道理论建立,计算精度满足工程要求. 通过集成以上学科预测模型,以质点弹道仿真评估的技术指标为优化目标,对一种类"流星"吸气式空空导弹的进气道和翼面外形开展了优化设计,最终获得了满足推阻匹配要求的气动外形,通过优化使导弹动力射程提高了10%,表明所建立的一体化优化设计技术,可以有效解决吸气式空空导弹外形气动与推进耦合设计中的推阻匹配问题,可以显著提高导弹的动力射程.
-
-
余晓京;
何国强;
李江;
吕翔
- 《第五届海内外华人航天科技研讨会》
| 2004年
-
摘要:
通过对富氧烧蚀试验后的试件进行电镜分析,认为绝热层烧蚀过程中燃气流中的氧化性组分会渗入炭化层内部,在炭化层内的孔隙中与材料发生放热的化学反应,大量消耗碳,加剧了烧蚀的过程。在试验结果分析的基础上建立了富氧条件下以基体层、热解层、炭化层三层结构为基础的富氧烧蚀模型,并将化学反应引入到整个炭化层中,建立的富氧烧蚀模型和计算方法为固冲发动机热结构设计提供了理论依据。
-
-
方传波;
夏智勋;
胡建新;
刘道平;
黄利亚
- 《2013年中国工程热物理学会燃烧学学术年会》
| 2013年
-
摘要:
为探索对流环境下硼颗粒的燃烧机理,在国内外相对静止气氛下硼颗粒燃烧过程研究基础上,建立对流环境下硼颗粒燃烧过程试验系统,研究对流环境下硼颗粒燃烧过程试验方法和测试方法,获得了硼颗粒温度、燃烧特征光谱以及燃烧火焰面大小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在本项目的研究工况范围内,采用酒精和氧气燃烧加热,然后再通入一定工况的氧气和氮气混合气的方式可点燃硼颗粒,在此过程中,硼颗粒火焰面会经历先增大后减小的过程;在对流环境下的硼颗粒燃烧过程中,颗粒自身温度所能达到的最大值随来流速度的增大而增加,而到达相应自身温度最高点所需时间呈现出现递减趋势;硼颗粒燃烧过程中特征光谱强度也随气流速度的增加而增大。
-
-
方传波;
夏智勋;
胡建新;
刘道平;
黄利亚
- 《2013年中国工程热物理学会燃烧学学术年会》
| 2013年
-
摘要:
为探索对流环境下硼颗粒的燃烧机理,在国内外相对静止气氛下硼颗粒燃烧过程研究基础上,建立对流环境下硼颗粒燃烧过程试验系统,研究对流环境下硼颗粒燃烧过程试验方法和测试方法,获得了硼颗粒温度、燃烧特征光谱以及燃烧火焰面大小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在本项目的研究工况范围内,采用酒精和氧气燃烧加热,然后再通入一定工况的氧气和氮气混合气的方式可点燃硼颗粒,在此过程中,硼颗粒火焰面会经历先增大后减小的过程;在对流环境下的硼颗粒燃烧过程中,颗粒自身温度所能达到的最大值随来流速度的增大而增加,而到达相应自身温度最高点所需时间呈现出现递减趋势;硼颗粒燃烧过程中特征光谱强度也随气流速度的增加而增大。
-
-
方传波;
夏智勋;
胡建新;
刘道平;
黄利亚
- 《2013年中国工程热物理学会燃烧学学术年会》
| 2013年
-
摘要:
为探索对流环境下硼颗粒的燃烧机理,在国内外相对静止气氛下硼颗粒燃烧过程研究基础上,建立对流环境下硼颗粒燃烧过程试验系统,研究对流环境下硼颗粒燃烧过程试验方法和测试方法,获得了硼颗粒温度、燃烧特征光谱以及燃烧火焰面大小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在本项目的研究工况范围内,采用酒精和氧气燃烧加热,然后再通入一定工况的氧气和氮气混合气的方式可点燃硼颗粒,在此过程中,硼颗粒火焰面会经历先增大后减小的过程;在对流环境下的硼颗粒燃烧过程中,颗粒自身温度所能达到的最大值随来流速度的增大而增加,而到达相应自身温度最高点所需时间呈现出现递减趋势;硼颗粒燃烧过程中特征光谱强度也随气流速度的增加而增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