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围产期心肌病

围产期心肌病

围产期心肌病的相关文献在1989年到2022年内共计196篇,主要集中在妇产科学、内科学、临床医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191篇、会议论文5篇、专利文献4746篇;相关期刊144种,包括中国妇幼健康研究、中国卫生产业、实用临床医药杂志等; 相关会议5种,包括《中华急诊医学杂志》第十三届组稿会暨第六届急诊医学青年论坛、中华医学会第十五次全国心血管病学大会、第一届华北心脏病学术会议暨河北省心血管病2008学术年会等;围产期心肌病的相关文献由411位作者贡献,包括周晓勤、孙星砚、刘俊岚等。

围产期心肌病—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191 占比:3.86%

会议论文>

论文:5 占比:0.10%

专利文献>

论文:4746 占比:96.03%

总计:4942篇

围产期心肌病—发文趋势图

围产期心肌病

-研究学者

  • 周晓勤
  • 孙星砚
  • 刘俊岚
  • 刘晶
  • 刘雪莲
  • 危红莉
  • 吴放纯
  • 吴早敏
  • 孟涛
  • 尚伟伟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吴少云; 林春梅; 庄佳燕; 王添婷
    • 摘要: 目的研究分析温柔分娩精细化护理对围产期心肌病患者应激状况及妊娠结局的影响。方法纳入我院2018年1月至2021年11月收治的围产期心肌病患者62例,双盲随机法分为分试验组、常规组,各31例,常规组开展围产期常规护理,试验组同时实施温柔分娩精细化护理,对两组产妇应激状况、分娩效果及妊娠结局进行对比。结果产后24-36h试验组产妇IR指数与NR水平均低于常规组,产后试验组CBSEI-32量表、BSES-SF量表及CCB量表评分均高于常规组,同时不良妊娠结局发生率低于常规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围产期心肌病患者开展温柔分娩精细化护理,有助于改善分娩效果、应激状况与妊娠结局。
    • 赵赫; 张颖倩; 高磊; 王威; 陈韵岱
    • 摘要: 围产期心肌病(PPCM)是一种罕见的原发性心肌病,发病机制不明。PPCM在妊娠的最后1月或分娩后几个月内发生[1],患者既往无心脏病史,临床表现具有扩张性心肌病的特征,但PPCM被认为是一种独立疾病。其临床表现及预后波动较大,易与妊娠晚期正常反应混淆,早期诊断和个体化治疗至关重要。1病例患者女性,33岁,主因“间断咳嗽7个月,加重伴喘憋1月”入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第一医学中心心内科。
    • 唐梦洁; 张磊磊; 杨丽娟; 刘宏宇
    • 摘要: 围产期心肌病(PPCM)是一种罕见的特发性扩张型心肌病(IDCM),通常在妊娠晚期或产后早期时出现心脏扩大、心力衰竭等症状。近年来发病率不断升高,在不同国家和种族群体中的患病率不同,是造成孕产妇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PPCM的病因尚不清楚,子痫前期、高龄妊娠及多胎妊娠等均为其高危因素。研究显示,妊娠期或产后血管生成紊乱、炎症反应、自身免疫反应及氧化应激等因素诱发潜在的遗传易感性致其发病。本文综述了PPCM发病机制的最新研究进展,通过对病因、发病机制的研究以期为PPCM的防治提供理论参考,以更好地改善患者的预后。
    • 尹言(综述); 尹春琳(审校)
    • 摘要: 围产期心肌病(PPCM)是发生于孕产妇中的表现为左心室收缩障碍的特发性心肌病,通常在妊娠末期至产后数月内发病而无其它心力衰竭原因。尽管多数PPCM患者会在12个月内恢复心功能,但也有少部分患者出现了不可逆性的射血分数减低,从而导致生活质量显著下降,因此对影响PPCM预后相关因素及预测的研究至关重要。本综述就近年PPCM长期预后相关研究归纳分析,并对影响PPCM患者预后的重要因素和未来研究方向进行探讨。
    • 亓西美; 杜洋; 张萍萍; 王冬梅; 杜波
    • 摘要: 目的 通过研究围产期心肌病的临床特点,为围产期心肌病的诊断和治疗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8年1月至2019年5月间,在我院诊断为围产期心肌病共34例住院患者的临床资料、检查结果、诊治过程、疾病转归及随访1~114个月的记录.根据复查左室舒张末内径(left ventricular end diastolic diameter,LVED)是否恢复正常(≤50 mm)、左心室射血分数(left ventricular ejection fraction,LVEF)是否恢复正常(≥50%),将患者分为治愈组和未愈组.其中23例(68%)患者治愈为治愈组,年龄(30.6±7.2)岁,体重指数(29.0±2.1)kg/m2,首次诊断时LVEF为(40.2±9.2)%,LVED为(58.0±6.5)mm;11例(32%)患者未治愈为未愈组,年龄(34.2±5.6)岁,体重指数(35.6±1.9)kg/m2,首次诊断时LVEF为(30.9±10.2)%,LVED为(65.0±6.3)mm.比较两组的临床特点、辅助检查结果、治疗方案及转归情况.结果 治愈组与未愈组在既往史、年龄、发病时间(孕期或剖宫产术后)、术后发病时间、血压、心率、血红蛋白、血糖、C反应蛋白、促甲状腺激素、肌酸激酶、肌酸激酶同工酶、N端脑钠肽前体(NT-proB-NP)、尿酸、肺动脉压、应用血管紧张素转化酶抑制剂(ACEI)或血管紧张素II受体拮抗剂(ARB)、β受体阻滞剂、地高辛方面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愈组较未愈组体重指数低(t=8.940,P<0.001)、胎次(P<0.001)及胎数(P<0.001)少,肌钙蛋白高(Z=2.024,P=0.043)、尿蛋白少(P=0.002),左室舒张末内径偏小(t=2.965,P=0.006),LVEF偏高(t=2.633,P=0.012),二尖瓣返流(P<0.001)、胸腔积液(P<0.001)程度轻,应用溴隐亭比例高(P<0.001).结论 肥胖、多胎孕妇、经产妇、肌钙蛋白、尿蛋白、左室舒张末内径、LVEF、二尖瓣返流、胸腔积液、应用溴隐亭治疗是疾病转归的影响因素,其中左室舒张末内径≥63 mm提示预后欠佳.
    • 张海华; 俞梦越
    • 摘要: 目的 研究围产期心肌病的临床特点.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9—2017年在阜外医院住院并有随诊记录的17例围产期心肌病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13例患者进行了磁共振钆延迟强化(LGE),分为LGE阳性和阴性组,比较预后差异.结果 17例围产期心肌病患者的中位年龄26岁(19~38岁),≥30岁6例(35.3%),妊娠≥2次8例(47.1%),分娩≥2次4例(23.5%),分娩前发病9例(52.9%).我院初诊时平均左室射血分数33.3%±8.9%,左心室附壁血栓6例(35.3%),室性期前收缩7例(41.2%),其中合并短阵室性心动过速4例(23.5%).住院期间均接受利尿剂和β受体阻滞剂治疗,14例(82.3%)接受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血管紧张素受体拮抗剂治疗,14例(82.3%)接受地高辛治疗.中位随访时间(距初次发病)25(13,48)个月,病情恢复5例(29.4%).LGE阳性组病情恢复比例为0(0/6),阴性组病情恢复比例为71.4%(5/7),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21).结论 围产期心肌病合并左心室附壁血栓和室性心律失常较为常见,LGE检查对判断预后有帮助.
    • 李东泽; 游绍莉; 吕飒; 朱冰; 宋芳娇; 辛绍杰
    • 摘要: cqvip:患者李某某,女,30岁,主因“乏力、纳差、恶心半月”于2017年9月8日入院。患者于2017年7月18日顺产一健康男婴2017年8月25日无明显诱因出现乏力、纳差、恶心,无呕吐、无发热、腹痛等,自服胃药1次(不详),自觉症状无缓解。9月1日就诊当地医院,化验肝功能提示ALT、AST、TBil升高,予保肝、降酶治疗无改善,遂于9月4日转诊上级医院住院治疗,院内检查肝功较前明显进展,总胆红素较前升高,转氨酶显著升高,凝血机制极差(见表1),化验乙肝病毒血清标志物、丙肝抗体阴性,抗核抗体、抗线粒体抗体阴性,诊断“亚急性肝功能衰竭”,给予保肝、降酶、退黄、左氧氟沙星抗感染治疗,输血浆、白蛋白支持治疗。
    • 董婷; 胡英
    • 摘要: 围产期心肌病是指妊娠晚期或产后5个月期间出现的一种特殊类型心肌病,以左室收缩功能障碍为主要表现.近十年来,围绕围产期心肌病相关基因组学开展了大量研究,这些研究结果为进一步了解围产期心肌病的发病机制提供了更多的理论基础.现围绕围产期心肌病相关基因,进行系统性综述.
    • 万艳芳; 刘敬伟
    • 摘要: 目的 评价重组复合高渗盐溶液治疗围产期心肌病的疗效与安全.方法 300例PPCM患者随机分为C-HSS组和呋塞米组,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症状改善,脑利钠肽、肾素的变化.结果 C-HSS组患者的症状改善情况显著高于呋塞米组.C-HSS组患者BNP、PR的变化显著高于呋塞米组.C-HSS组患者住院时间显著少于呋塞米组.C-HSS组患者心律失常发生率显著少于呋塞米组.结论 C-HSS可以快速缓解围产期心肌病患者的症状、抑制RAAS系统的活性,可以安全、有效的用于围产期心肌病患者的临床治疗.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