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后工业化社会

后工业化社会

后工业化社会的相关文献在1982年到2021年内共计112篇,主要集中在贸易经济、世界各国经济概况、经济史、经济地理、工业经济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112篇、专利文献671651篇;相关期刊98种,包括领导决策信息、甘肃理论学刊、环渤海经济瞭望等; 后工业化社会的相关文献由123位作者贡献,包括何杰、陈云卿、马继超等。

后工业化社会—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112 占比:0.02%

专利文献>

论文:671651 占比:99.98%

总计:671763篇

后工业化社会—发文趋势图

后工业化社会

-研究学者

  • 何杰
  • 陈云卿
  • 马继超
  • 严军琦
  • 丹尼尔·贝尔
  • 任岩
  • 任继周
  • 任金州
  • 何勇军
  • 何荣贵
  • 期刊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王宏; 贾东岚
    • 摘要: 德国进入后工业化社会后,出现了传统制造业占比下降、人口老龄化、劳动参与率下降、劳动力成本过高、部分群体职业技能落后等问题。为解决这些问题,德国自本世纪初开始针对劳动力市场和家庭福利政策进行全面改革。在工资分配领域,政府主要通过引导工资集体协商,扩大和完善企业内部工资共决机制,分行业分技能等级制定最低工资标准,发布市场工资价位信息,规范劳务派遣用工管理等间接调控手段,维护和提高技能人才(特别是低收入群体)的工资福利待遇。
    • 龙静云
    • 摘要: 乡村振兴的外部主体和力量是国家和人民政府,内部主体和力量是农民群体,似在两者关系上应突出“农民主体地位”。乡村振兴一定要坚持以人为本,围绕激发和提升农民的发展能力和创造乡村美好生活来展开,并在乡村振兴战略落实的进程中着力处理好以下几种关系:第一,农村农业整体现代化与农民个体现代化的关系。现代化是人类社会自工业革命以来所经历的一场变革,反映了从传统的农业社会向现代工业社会和后工业化社会的整体变迁过程,具体表现为经济、政治、文化、生活方式、意识形态和人的发展等不同方面的深刻变化。
    • 方李莉
    • 摘要: 费孝通所研究的每一个阶段都是中国社会的变革与发展在他学术中的投射。而这段近代史正是中国从传统农业社会迈向现代工业化社会,再迈向后工业化社会,迈向信息化社会的过程;也是从一个相对封闭发展的传统性国家迈向开放的、拥抱全球化的现代性过程;还是从一个贫穷落后的国家发展到第二大世界经济体的过程。在他不同阶段的研究中,都能呈现中国社会每一个发展阶段的时代气息。费孝通的学术关注国家发展及人类未来的走向,其学术对当今世界可持续发展具有启迪意义。
    • 汤艳
    • 摘要: 在开发与运作层面,大型城市更新项目既是经济战略,也是文化战略,涉及城市身份的认同,因此必须重视历史文化的保护与公共空间的再生,促进公共利益,激发公共生活和地区活力.该文针对后工业化社会老仓库码头区的更新与再生,以位于巴黎塞纳河畔的贝西地区为例,介绍了其整体更新的策略,并从设计和实施的过程,探讨了公共空间的更新、居住社区的融合和创造新的经济活动在城市更新项目中互为支撑的作用,推进地区再生计划,促进物质空间和社会结构的整体转型.
    • 梅小亚; 邢启顺
    • 摘要: 交通发展深刻影响着西南民族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并形成大致对应的“交通-经济-社会”类型.畜力、热动力机械、大功率电动力三大主要交通动力分别主导了西南民族地区从高原采集游牧社会转型变革为半集约化的农业社会,再转型到以工业经济为主,信息技术主导的立体融合交通及其后工业化社会转型,形成多种经济形态共存的现代社会和后工业化社会.西南民族地区“交通-经济-社会”呈现层叠性结构,从而区别于其他地区,表现出特殊性和差异性.
    • 袁方铭
    • 摘要: 中国社会在完成工业化的同时向信息化社会和知识经济转型.由工业化社会向信息化社会转变的过渡阶段,称为后工业化社会.后工业社会是物质文明向非物质文明转换、物质消费向知识体验消费的转变、产品生产型社会向服务提供型社会的转变.这种社会结构变革过程中产生新的审美问题,对设计美学提出新的要求.目前中国审美日趋庸俗化、低俗化,对设计审美提出新要求.本文结合中国设计审美发展的历史和现状,探讨后工业时代设计审美:满足人们日常生活中服务体验的逻辑美和内在美;满足人们对精神生活和社会关系的需要;加强对审美趣味的引导和对地域文化的内在美发掘.
    • 康军
    • 摘要: 多元化的小微型文创空间大行其道,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而老城区、老街区的政府改造计划,在保护城市历史文化的前提下,也在寻求新的发展模式。文化创意产业是后工业化社会的产物,也是城市文明在新的科技条件下重新组合的一种经济形态。进入21世纪第二个十年,城市大体量的旧工厂已经基本被开发得差不多了。同时,原有的文化创意集聚区的发展模式太单一,许多与生活相关联的文化创意产业业态并不喜欢在老厂房经营,更多临街巷的原住户也看到了文创产业的发展前景。
    • 任继周
    • 摘要: 不违农时是中华民族对农业伦理的本初认知.时是中国农业伦理观的重要元素.时在农业伦理系统中演绎为时序、时段、时宜等符号,并最后升华为际会.时序表述农业生态系统的序的时间状态,有间断、延续和连缀,农业的时序社会趋同性形成节日.时段是表述某一时的区限内所发生的农业事件的片段,是农事的阶段,是新旧伦理观的演替过程.新的伦理观应包含旧伦理观的合理基因.时宜是农事的时间契合点,是农事活动效果的保证.际会表达事物在从发生到消亡这一过程中,与周围事物的相对坐标的契合,是时、空、事件的三维耦合过程.际会常有而不常驻.中国农业时序可分为氏族社会、封建社会与皇权社会及后工业化社会等三个阶段.每一阶段都有自己的农业时宜伦理观.中国自20世纪80年代开始,30年内匆忙走完了发达国家300年的工业化道路,进入后工业化时代,热衷于GDP,农业伦理严重缺失.当前应聚焦生产与生态兼顾,尊重自然,持续发展,彻底消除城乡二元结构的历史伤痕.遵循农事活动的常态性原则、生态保护原则、农业地带性原则、服务市场原则等原则系列,在偿还巨额生态赤字的同时,建立符合后现代化社会需求的中国农业理论系统的全新时宜观.
    • 张翼
    • 摘要: 在经济进入新常态过程中,社会也表现出了强烈的后工业化和中产化特征,从而生成未来社会的新生长点.与中产化过程相伴而发生的消费化社会、网络化社会与老龄化社会特征,反过来会进一步强化了第三产业的发展力度.为避免中等收入陷阱,顺利实现社会的中产化,完成中国社会的转型过程,需要加强社会意识的整合作用,防止消费过程的炫富心理,支持家庭的协调发展,构建收入分配的橄榄型社会,加强供给侧改革,满足中产阶层的消费需求,在“创新型破坏”中解决好就业问题.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