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中文会议>医药卫生>第五届慢性病毒性肝炎抗病毒治疗难点和热点学术会议
第五届慢性病毒性肝炎抗病毒治疗难点和热点学术会议

第五届慢性病毒性肝炎抗病毒治疗难点和热点学术会议

  • 召开年:2013
  • 召开地:重庆
  • 出版时间: 2013-11

主办单位:中华医学会;中华肝脏病杂志编辑部

会议文集:第五届慢性病毒性肝炎抗病毒治疗难点和热点学术会议论文集

会议论文

热门论文

全部论文

全选(0
  • 摘要:对于特殊人群的丙型肝炎患者(如丙型肝炎合并有妊娠、糖尿病、肾脏疾病、肾移植术、精神障碍疾病、甲状腺功能异常、HIV、再生障碍性贫血等患者,儿童丙型肝炎、丙型肝炎肝硬化及多重基因型HCV感染等患者)对创流病毒治疗(IFN+RBV)的疗效有一定影响,同时,IFN及RBV的不良反应又影响本身存在基础性疾病的特殊人群。因此,在进行抗病毒治疗时,应具体问题具体分析,谨慎合理采用抗病毒治疗策略。值得注意的是,近来临床研究发现,DAAs对CHC特殊人群(如CHC合并肾脏疾病等)的抗病毒治疗具有较好疗效,且具有不良反应少,这为CHC特殊人群的抗病毒治疗提供了更多选择,但仍需多中心、大样本临床研究。
  • 摘要:目的:对HBV感染者的社区诊疗与肝癌治疗价值的相关性进行分析,启发为中国HBV感染人群建立社区导向基层医疗(COPC)监控体系的可行性思路.rn 方法:抽查出可提供社区医疗记录资料肝癌病例145例作为研究组,随机抽样137例无社区医疗记录资料的肝癌病例作为对照组,对两组病例的肝癌治疗价值及诊断肝癌前诊疗行为共11个项目进行对比分析,再对中早期肝癌病例诊断前诊疗行为进行分析.rn 结果:中、早期肝癌临床发现率和可手术切除的肝癌病例,有社区医疗记录组显著高于无社区医疗记录组(P<0.05),只能对症治疗的病例,社区医疗记录组明显低于无社区医疗记录组(P<0.05),共发现15例具有极好治疗价值的中、早期肝癌,14例具有社区医疗记录,其中9例坚持定期去医院检查,且检查项目全面.rn 结论:HBV感染者的社区诊疗行为与肝癌治疗价值具有一定相关性,即社区诊疗行为可有效提高肝癌治疗价值,建立COPC监控体系具有可行性.
  • 摘要:目的:观察妊娠慢性乙型肝炎患者(CHB)应用替比夫定(LdT)治疗所生育子女远期疗效与安全性.rn 方法:118例妊娠CHB知情同意分为两组,73例选择妊娠初服用LdT 600mg,1次/日至分娩后为治疗组,45例不选择LdT治疗为对照组.新生儿出生均予主、被动免疫,检测新生儿0,1,7,12月龄血清HBsAg,HBeAg,抗-HBc,抗-HBs,HBV DNA.采用首都儿科研究所编制的0-6岁儿童神经心理发育量表观察,动作能(大动作,精细动作)、适应能、语言能及社交行为5项;总智商以发育智商(DQ)表示,DQ=5项分/实际月龄×100.rn 结果:LdT组成功妊娠70例(失访3例),流产1例,成功妊娠69例;对照组妊娠39例,流产4例,死亡1例,6例未孕,成功妊娠34例,LdT组与对照组比较,妊娠成功率x2=6.79,P<0.025,LDT组足月分娩53例,对照组足月分娩34例,LdT组与对照组比较,足月分娩安全率,x2=7.10,P<0.02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治疗组53例新生儿和一月龄时1例HBsAg弱阴性,HBV DNA均为阴性,6月龄时HBsAg仍弱阳性,宫内感染率为1.8%,无畸形,与对照组34例新生儿,1月龄时6例HBsAg阳性,6月龄时6例HBsAg仍阳性,宫内感染率(16.6%),差异有统计意义x2=5.10,P<0.025.LdT组1周岁时抗HBs产生率98.1%(52/53),对照组抗HBs产生率82.4%(28/34),x2=4.87,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LdT治疗组53例幼儿生长发育正常,智商3例优秀,8例聪明,40例正常水平,2例偏低.对照组34例幼儿生长发育正常,智商2例优秀,4例聪明,27例正常水平,1例偏低.rn 结论:LdT治疗妊娠CHB患者妊娠成功率、阻断宫内感染率抗-HBs产生率优于对照组,幼儿远期生长发育安全,总智商(DQ)与对照组相比无差异.
  • 摘要:目的:探讨乙肝患者肝纤维化指标与肝功能指标的相关性.方法:将收集的332例的乙型肝炎病例分为急性肝炎组、慢性肝炎轻度组、慢性肝炎中度组、慢性肝炎重度组、肝炎肝硬化组4组,回顾性分析患者肝纤维化指标与肝功生化指标的相关性.结果:GLB、TBA水平与肝纤维化程度呈正相关,ALB、CHE、PTA水平与肝纤维化程度呈负相关.结论:乙肝患者部分肝功生化指标与肝纤维化具有一定关联性,为临床诊断肝纤维化提供无创性检测手段.
  • 摘要:目的:探究重度黄疸型病毒性肝炎患者的发病特征与临床治疗方法.rn 方法:选取98例重度黄疸型病毒性肝炎患者,观察临床症状,并随机分为两组,观察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加入腺苷蛋氨酸,对照组仅仅做常规治疗,检测治疗前后血清学指标,并进行统计学分析.rn 结果:临床症状显示,尿黄患者占100%,纳差占93.9%,而舌苔紫黯仅有35.7%.两组患者在治疗后,血清学指标均有明显下降,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指标更低,组间差异显著(P<0.05);两组均无严重不良反应,组间无统计学差异.rn 结论:临床症状可以作为诊断重度黄疸型病毒性肝炎疾病的一个辅助手段,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加入腺苷蛋氨酸可以有效降低患者血清学指标,有着较好的治疗效果,且无严重的不良反应,是一个可以借鉴的临床治疗方法.
  • 摘要:目的:通过分析HBeAg阳性慢性乙型肝炎(CHB)抗病毒治疗达到停药标准后停药复发的相关临床因素,探讨基线HBV DNA、HBeAg水平与复发的关系,为HBeAg阳性CHB抗病毒治疗停药后的复发提供临床预测因素.rn 方法:采用回顾性研究的方法,分析HBeAg阳性CHB抗病毒治疗达到停药标准后停药复发的相关因素,纳入研究的因素包括:性别、年龄、抗病毒治疗方案、抗病毒治疗总疗程、HBeAg转换后巩固疗程、基线病毒载量及HBeAg水平.rn 结果:抗病毒治疗总疗程、HBeAg转换后巩固疗程与停药后复发相关,总疗程、尤其是巩固疗程越长复发率越低.治疗前基线HBV DNA、HBeAg水平与复发相关,基线高HBV DNA载量是停药后复发的独立危险因素,低HBeAg水平是其危险因素,其中高病毒载量而低HBeAg水平是复发的高危因素.性别、年龄、抗病毒治疗方案对复发的影响较局限.rn 结论:对于HBeAg阳性CHB的抗病毒治疗应当分层管理,尤其对于高病毒载量而低HBeAg水平的患者,应延长疗程,尤其是HBeAg转换后巩固疗程,以减少复发.
  • 摘要:目的:探讨使用核苷(酸)类似物(NAs)与干扰素(IFN)联合治疗早期乙型肝炎肝硬化失代偿期患者的疗效和作用机制.rn 方法:收集符合仅有少量腹水(经B超确认)一项并发症,且肝硬化Child评分范围5~8分的患者22例,均予NAs抗病毒及保肝、利尿、补充白蛋白支等治疗,使失代偿期肝硬化转变为代偿期后依据患者情况选择加用小剂量IFN 300MU或500MU联合治疗(以NAs为基础,IFN疗程不定),进行不少于4年长期随访并观察疾病进展及安全性.rn 结果:22例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应用NAs抗病毒治疗均由从失代偿期转变为代偿期,3例(13.6%)在治疗的2~3年间出现疾病进展,其中2例发展为肝癌,另1例在应用IFN(1个月)过程中再次出现肝功能失代偿;所有患者应用NAs3个月后HBV DNA均低于检测值下限,在不少于4年长期随访中未见病毒学突破和临床耐药情况,7例HBeAg阳性患者中5例发生HBeAg阴转,4例HBeAg血清学转换,1例HBsAg血清学转换;12例HBeAg阴性患者中3例发生HBsAg血清学转换;HBeAg及HBsAg转换的平均疗程26.5个月及33.7个月,在NAs维持治疗中未见HBeAg或HBsAg复阳; 22例患者中有11例在治疗前甲胎蛋白(AFP)均有不同程度的升高,平均108.5ng/dl,在NAs基础上加用IFN后可见AFP均降到正常,之后每3个月检查AFP未见再次升高.其中2例在治疗的2-3年中发生肝细胞癌,但未见AFP升高.1例患者在应用IFN过程中再次出现肝功能失代偿:腹水出现,黄疸呈上升趋势,停用IFN后肝功能又变为代偿.其他不良反应基本同IFN单药治疗.rn 结论:早期的乙型肝炎肝硬化失代偿期患者应用NAs后可以逆转为代偿期,经过一段时间的巩固治疗可以尝试联合IFN治疗,经观察绝大多数患者能够耐受不同剂量的IFN治疗,这样的长期治疗可以改善预后、减少耐药.
  • 摘要:乙肝病毒(hepatitis Bvirus,HBV)是血源传播性疾病,主要经血、母婴及性接触传播.母婴阻断技术——使用乙肝免疫球蛋白(HBIG)联合乙肝疫苗可以有效降低母婴传播.但在在母亲患有高病毒血症时,仍有10%~30%的婴儿免疫失败.妊娠合并乙型肝炎病毒感染对妊娠、分娩结局均有不良影响,并且在肝功能异常的情况下影响更为显著,临床应重视此类病例的治疗.由于孕期肝炎病毒感染、肝功能异常、不恰当用药均有可能导致胎儿畸形,孕期用药安全一直是关注热点.孕期应用替比夫定(Telbivudine,LdT)对雌鼠子鼠的安全性的影响不明显,且对母婴阻断有效.Han等发现高病毒血症e抗原阳性女性在妊娠晚期服用LdT,婴儿使用HBIG联合乙肝疫苗可提高阻断成功率,孕妇及其新生儿均无不安全事件发生.在口服抗病毒药物治疗过程中发生妊娠的患者,若应用的是拉米夫定或其他妊娠B级药物(LdT或替诺福韦),在充分告知风险、权衡利弊、患者签署知情同意书的情况下,治疗可继续.本文报道1例慢性乙型肝炎(e抗原阳性,高病毒载量)患者,长达9年使用抗病毒药物治疗难于达到治疗终点,在患者知情的情况下,使用LdT妊娠前和妊娠全程抗病毒治疗,并随访母婴1年,母婴健康状况良好,报道如下.
  • 摘要:文章分析了一例恩替卡韦治疗乙型肝炎干燥综合征致亚急性重症肝炎,指出乙型肝炎抗病毒前应详细进行医患沟通并签署知情同意书,抗病毒治疗后黄疽明显上升,出现胆酶分离且Pa接近或低于40%者,应高度重视肝衰竭的发生并及时进行医患沟通取得患者和家属理解,尽早进行人工肝治疗并争取早日肝移植,避免病清快速恶化,坐失抢救良机.
  • 摘要:目的:观察替比夫定(LdT)干预的HBV携带者分娩后采用聚乙二醇干扰素a-2a(Peg-IFN α-2a)联合阿德福韦酯(ADV)抗病毒治疗的临床疗效.rn 方法:对2011.1至2012.10期间我院就诊45例HBeAg阳性、高病毒载量的HBV携带孕妇,于妊娠26周-28周给予LdT抗病毒治疗,分娩后进行生化学、血清学及病毒学检测,选择适合治疗患者,给予PegIFN α-2a联合ADV抗病毒治疗,疗程48周至72周,观察抗病毒治疗疗效.rn 结果:分娩后,19例患者接受Peg-IFN α-2a联合ADV抗病毒治疗,17例(89.5%)获得病毒学应答,10例(52.6%)获得HBeAg清除/转换,6例(31.6%)获得HBsAg清除/转换.21例患者停药,无1例出现肝功能恶化.rn 结论:对于核苷酸干预的HBV携带者在其分娩后视其转氨酶、HBeAg以及HBV DNA水平变化,选择适合治疗的患者,采用以干扰素为基础的联合治疗方案可获得较高的应答,其机制可能与妊娠后期抗病毒治疗以及分娩后免疫功能的增强有关.
  • 摘要:文章叙述了科技论文的基本概念及其分类,阐述了科技论文创造性、独特性等特点以及科技论文的写作要求,分析了医学类期刊对学术论文稿件的要求,指出如何提高学术论文投稿成功率.
  • 摘要:目的:探讨慢性乙型肝炎(CHB)患者血清HBV DNA水平与HBV特异性细胞毒性T淋巴细胞(CTL)表面程序性死亡受体-1(PD-1)表达的关系和意义.rn 方法:共研究133例CHB患者,HBV DNA阳性、HBeAg阳性、人白细胞抗原(HLA)-A2阳性.用流式细胞术检测患者的针对HBV core 18-27抗原肽的HBV特异性CTL、非特异性CTL,HBV特异性CTL表面PD-1表达,并作肝功能检测.将133例CHB患者根据血清HBV DNA水平分为A、B两组,A组70例(52.63%),HBV DNA水平为104~105拷贝/ml;B组63例(47.37%),HBV DNA水平分107~108拷贝/ml.对两组患者作HBV特异性CTL、非特异性CTL、HBV特异性CTL表面PD-1表达和肝功能的比较.rn 结果:A组HBV DNA水平为(5.03±1.01)log10拷贝/ml,低于B组的(7.59±0.99log10拷贝/ml(t=11.23,P<0.01);HBV特异性CTL表面PD-1表达率为26.32%±2.56%,低于B组的39.35%±2.86%(t=18.69,P<0.01);HBV特异性CTL水平为0.37%±0.02%,高于B组的0.22%±0.02%(t=25.80,P<0.01);非特异性CTL水平为16.26%±2.17%,低于B组的19.94%±2.47%(t=3.19,P<0.01);ALT水平为(259.16±85.11)U/L,低于B组的(501.16±86.15)U/L(t=15.10,P<0.01);TBil水平为(27.99±6.13)μmol/L,低于B组的(44.86±9.51)μmol/L(t=3.92,P<0.01).rn 结论:CHB患者HBV DNA水平低者,HBV特异性CTL表面PD-1表达也低,HBV特异性CTL水平高,HBV DNA水平高者,HBV特异性CTL表面PD-1表达也高,导致HBV特异性CTL水平降低,并启动非特异性CTL,引起肝功能损害加重.基线HBV DNA水平影响抗病毒疗效的机制可能与HBV DNA水平影响HBV特异性CTL表面PD-1表达,进一步影响HBV特异性CTL水平有关.
  • 摘要:目的:对部分符合外科脾切除术指征,且有治疗意愿的丙型肝炎失代偿期肝硬化患者行脾切术后给予小剂量干扰素联合利巴韦林抗病毒治疗,观察其疗效,并分析与疗效相关的可能影响因素.rn 方法:对部分符合外科脾切除术指征,且有治疗意愿的丙型肝炎失代偿期肝硬化患者行脾切除术,术后给予个体化小剂量干扰素(普通干扰素3~5MU,隔日一次;或聚乙二醇干扰素50μg/周)联合利巴韦林0.6~0.9g/d抗病毒治疗,基因1b型疗程≥72周,基因2a型≥36周.监测血常规、肝功能、凝血项、甲状腺功能、自身抗体等指标处理不良反应,并检测HCV RNA,对病毒学应答进行评估.连续变量两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或秩和检验,计数资料采用检验.rn 结果:12例患者均完成个体化治疗并随访6个月,其中3例患者因不能耐受聚乙二醇干扰素调整为普通干扰素,6例因溶血调整利巴韦林剂量.10例(83.3%)获得持续病毒学应答(SVR),1例无应答,1例复发.其中获得快速病毒学应答(RVR)者3例,占25.0%,完全早期病毒学应答(cEVR)者6例,占50.0%;24周获得应答的患者2例,占16.7%.RVR、早期病毒学应答(EVR)对SVR率具有较好预测作用,获得RVR者SVR率为100%;获得EVR者SVR率为83.3%;获得24周病毒学应答者SVR率为50.0%.rn 结论:对部分符合外科脾切除术指征,且有治疗意愿的丙型肝炎失代偿期肝硬化患者可先行脾切除术,解决脾功能亢进,再行抗病毒治疗,以提高疗效;RVR、EVR对SVR率具有较好预测作用;有经验的临床医师在抗病毒治疗早期与患者沟通、疗程中严密监测并给予患者足够的依从性教育和心理疏导是治疗得以维持的重要保证.
  • 摘要:目的:观察恩替卡韦联合六味五灵片治疗慢性乙型肝炎(CHB)的疗效和安全性.rn 方法:81例CHB患者分为观察组(41例)和对照组(40例).观察组给予恩替卡韦联合六味五灵片治疗,对照组采用恩替卡韦治疗.治疗期间每月随访记录症状、体征、不良反应,治疗前及治疗3、6、12月血清病毒指标HBsAg、HBeAg、HBV DNA,血常规、肝肾功能.不良反应观察症状、体征、肾功能、血象为主.rn 结果:观察组HBeAg转阴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观察组乙肝e抗体(HBeAb)阳转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观察组HBV DNA转阴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1).观察组谷丙转氨酶(ALT)复常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1).2组均未见过敏反应和肾功能损害.观察组1例和对照组2例出现头晕、腹部不适等,均不影响治疗.rn 结论:恩替卡韦联合六味五灵片治疗慢性乙型肝炎,能快速、强效地抑制乙型肝炎病毒复制,安全性和耐受性良好,较单用恩替卡韦疗效更好,不良反应不显著.
  • 摘要:乙型肝炎病毒表面抗原(Hepatitis BVirus surface antigen,HBsAg),由S基因编码,共有大、中、小3种蛋白,但和临床最为密切的是小S蛋白,即主蛋白,由于篇幅所限,本文仅讨论该抗原的相关特性.HBsAg由5个跨膜区及3个包膜外区构成,位于包膜外区的亲水区含有重要的抗原表位,尤其是"a"决定簇,对于维持HBsAg抗原性具有重要意义,是检测HBsAg的主要靶点.HBsAg不仅是判断HBV感染的重要标志,而且也是HBV疫苗的主要组分,对于HBV的防治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
  • 摘要:目的:观察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围生期替比夫定(LdT)抗病毒对肌酸激酶(CK)的影响.rn 方法:12例围生期慢性乙型肝炎患者从乙型肝炎标志物的角度分为HBsAg、 HBeAg、抗-HBc阳性8例,HBAg、HBeAb、抗-HBc阳性4例;从妊娠分期的角度分为妊娠前2例、妊娠早期4例、妊娠中期2例、妊娠晚期4例.对LdT治疗前和分娩前CK和HBV DNA进行监测,分析检测结果.rn 结果:12例患者CK值未见异常;妊娠前和妊娠早期、妊娠中期的8例患者分娩前HBV DNA转阴,妊娠晚期4例患者HBV DNA降至10~104拷贝/ml.rn 结论: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围生期使用LdT抗病毒对CK无影响,而且降低HBV DNA效果确切.
  • 摘要:目的:探讨中药联合阿德福韦酯治疗慢性乙型肝炎临床疗效.rn 方法:将60例慢性乙型肝炎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30例,对照组30例.治疗组采用中药联合阿德福韦酯口服治疗,对照组单用阿德福韦酯口服治疗,疗程6个月,观察患者的临床症状如纳差、乏力、恶心、腹胀等;ALT恢复率、HBeAg转阴率、HBV DNA转阴率、HBeAg/抗HBe血清转换率等指标,并进行对比分析.rn 结果:中药联合阿德福韦酯治疗慢性乙型肝炎患者的临床症状如纳差、乏力、恶心、腹胀等均明显优于单用阿德福韦酯治疗,P<0.05;治疗组ALT恢复率、HBeAg转阴率、HBV DNA转阴率、HBeAg/抗HBe血清转换率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rn 结论:中药联合阿德福韦酯治疗慢性乙型肝炎患者临床疗效较好,安全性较高,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 摘要:终末期肝病(end-stage livr disease,ESLD)是指各种原因引起肝脏损害导致肝功能严重障碍甚至衰竭的一种病理状态.它包括失代偿期肝硬化、各种原因引起的肝功能衰竭及晚期肝癌等,其主要特征为肝细胞功能不能满足人体的生理需求.肝脏是机体糖类、脂肪、蛋白质三大能量物质代谢的中心器官,肝脏严重损伤和功能下降导致不同程度营养和代谢障碍,出现营养不良.ESLD患者普遍存在营养不良,营养不良影响患者并发症、生活质量及生存期.营养支持不仅可以满足能量的需求,改善患者的营养状态,而且可以改善肝脏功能,降低患者并发症发生率和病死率,对肝细胞的修复再生有重要作用.本文对近年来有关ESLD患者营养支持研究进行综述,旨为准确评价ESLD病人营养状况及实施有效的营养支持提供参考.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