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中文会议>工业技术>第二届中国食文化发展大会
第二届中国食文化发展大会

第二届中国食文化发展大会

  • 召开年:2016
  • 召开地:北京
  • 出版时间: 2016-08-12

主办单位:中国食文化研究会

会议文集:第二届中国食文化发展大会 论文集

会议论文

热门论文

全部论文

全选(0
  • 摘要:传统食品是不同国家或地区世代传承、具有一定历史文化传统、与大众生活密切相关、具有地方特色和独特加工工艺的食品,是一个地区或国家文化的重要标志.中国传统食品作为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具有深厚的传统文化内涵、独特的风味和营养价值.当前传统食品的发展面临一系列问题,主要表现在,一是缺乏严格有效的评价标准和监督管理体制,食品安全难以保障;二是一些传统食品制作工艺和技术落后,容易导致有害物质超标,营养成分流失.另外,不少传统食品企业出现经营状况不佳、亏损甚至面临破产的窘境.要发展和壮大中国传统食品产业必须增强品牌意识,加强宣传推广,加强科研创新,增加传统食品品种和吸引力,加速推动传统食品产业化、国际化,提高企业管理水平.传统食品企业应改变过于保守的业态模式,创新家族式的企业经营方式,建立和完善现代企业制度,通过争取政府扶持、资金众筹,广泛吸纳各种社会资金,发展连锁经营,增加国内外销售网点,扩大企业生产规模,推动传统食品走向全国,走出国门,逐步向国际化发展。
  • 摘要:伴随着中国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饮食生活的关注提升.饮食类节目数量上不断增加,形式也更为丰富.但是饮食类节目同时也存在节目同质化现象严重、主持人人文素养欠缺、节目内容缺少创意和专业性等问题.对于提升饮食类节目的内容品质,业界开出了各种药方,本文认为核心在于加强饮食类节目中的文化元素,深度发掘中国几千年来传承的食文化底蕴,用美食承载文化进而获得观众价值认同,弘扬中华传统文化.在这个方面两部《舌尖上的中国》的巨大成功彰显了文化元素的重要作用,也为在如何在饮食节目中展示中国传统食文化的魅力提供了一些有益的参考.
  • 摘要:博山是"鲁中山水画廊","中国鲁菜名城".博山菜是鲁菜的重要分支,也是博山重要的文化旅游资源.通过对博山菜文化的深耕、包装和创意,把博山菜打造成博山旅游名片,有助于促进博山餐饮业与旅游业的转型升级和融合发展.在博山菜的旅游开发中,要以当地的自然人文景观为依托,结合博山菜的深厚的文化内涵,开辟以名城名吃为线索的专项旅游,设计规划出一类餐饮旅游线路或项目,如可以设立博山菜一日游,包括观看博山菜制作过程、品尝博山菜、学做博山菜;可以以老字号餐饮品牌、特色博山菜街区、主题宴席、农家乐餐饮为典型代表进行设计规划,满足市场个性化、特色化、体验化、多样化需求,吸引国内外“好吃人士”的积极参与。同时,还要把博山菜美食文化,融人本地的黄金旅游线路中,让更多的人领略博山菜文化的风采。
  • 摘要:老厨家是哈尔滨市首家博物馆式饮食文化体验餐厅,龙江老字号.老厨家·滨江官膳传统厨艺是黑龙江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现第四代传人郑树国是黑龙江省和哈尔滨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郑氏四代事厨,历时百年传承,见证了自清末哈尔滨开埠、日本侵占东北、建国餐饮业低迷、改革开放餐饮业振兴的不同时期.现今"老厨家"在承袭祖传厨艺基础上,以开放的心态、开阔的视野,不仅走出了家族的局限,而且不断尝试将饮食与文化相结合,开创了"博物馆"里品美食的先例.
  • 摘要:广西地处中央政权所能控制的最南端,是少数民族杂居的区域,自古未形成足具影响力的中心文化圈,因其历史上先后受周边南越国、南诏国、大理国、楚国和本土土司文化的影响,形成了丰富多元的饮食文化特点.本文将按照地理方位次序,通过史料考析、遗存研究、文化钩沉等方式,对广西不同地区的食源、食涵、食器、食习等文化内涵进行探究,并通过历史事项来分析广西多元饮食文化的成因.
  • 摘要:在中国的西南地区,无论家庭还是餐厅,餐餐离不开辣椒蘸水.在贵州,辣椒蘸水更是"黔菜一绝",成为老百姓的饮食必备调味品,也是餐厅的"敲门砖",更是食品加工企业亟须在研发、生产、销售上重视的"新板块".据记载,贵州种植辣椒于清乾隆年间,时间上要早于诸多今日之食辣大省;贵州辣椒品种极多,辣椒制品更是不计其数,辣椒食品开罐即可作为辣椒蘸水、蘸水原料或者佐餐小食,这为辣椒蘸水调料包产业化发展提供了难得的机遇.辣椒蘸水作为具备黔菜风格的全省性产品,既有传统风格,又有创新发展,在制作工艺、配方、专利和品食文化等方面可圈可点之处颇多.充分利用"互联网+餐厅""互联网+超市""互联网+电商"等新模式,加强创新,实现辣椒蘸水食品化、工业化、产业化发展,将改变现代家庭消费观念,也将有效推动贵州农产品风行天下、"黔货出山""黔菜出山".
  • 摘要:宋代是新化水酒的关键时刻,远古的谟瑶古酒到宋神宗熙宁五年就结束了,崭新的新化水酒在具备了酿造者、储存条件、成色、饮酒方式及其消费群体之后,从古老的谟瑶古酒中脱颖而出,成为一种崭新的新化水酒流传至今,奠定了今天新化水酒的基础.本文就宋代的漠瑶古酒、新化水酒的酿造者、储存条件、成色、饮酒方式及其消费群体等内容展开论述,进行比较分析。
  • 摘要:本文总结了中国食育研究历史、现状,分析了当前"食育"中存在的问题,对比国外的实践经验,提出了有的放矢的对策思路.食育就是对全体民众进行持续的饮食卫生、饮食安全、饮食营养适量平衡的知识和技能教育,使民众树立饮食安全理念,掌握饮食安全化、科学化、文明化的知识技能,养成饮食安全、科学、文明的食德、食知、食风和行为习惯,实现饮食安全,达到改善民众体质、减少疾病、提高民众素质、增强国家软实力的目的。
  • 摘要:2016年是中国工农红军长征胜利80周年,"弘扬长征魂、同筑中国梦",长征的故事撼人心魄,长征是中国共产党和中国革命事业从挫折走向胜利的伟大转折点.民以食为天,以毛泽东为代表的长征先辈志士,在漫漫的长征路上吃什么?长征食育给哪些启示呢?本文从理想信念的视角,传承弘扬长征精神,对长征食育进行几点思考,促进树立健康向上的人生目标和理想信念.
  • 摘要:侗族是中国古老的一个少数民族,他们在长期的生产生活实践中形成了独具特色的饮食科技文化.文章分析了侗族饮食结构、传统食材种类以及特色食品加工制作科技等主要内容,对侗族的食生产和食生活蕴含的科技文化进行了比较全面的梳理.
  • 摘要:本文旨在解析石毛直道研究食文化的历程,探讨他的研究优势,介绍其多种研究方法,展示其出类拔萃的研究成果,以及他对人类社会的巨大贡献,经解析得出石毛直道是位德艺双馨的学者,值得对其进行研究与弘扬其长处.
  • 摘要:美洲印第安人发现、"发明"、创造了玉米.哥伦布第二次远航美洲期间于1494年2月把大部分人员和船只打发回国,他们传回了玉米(粒),开始试种.由于玉米的诸多优点和明显优势,很快就传播开来.16世纪30年代西班牙的奥维多首次对玉米做了准确、系统、科学的描述.16世纪四十年代德国福克斯(Leonhard Fuchs)的植物志中出现了世界上第一幅印刷出版的玉米植株全图.耐寒的玉米的推广渐渐消解了欧洲传统的冬季休耕制度.玉米粒和玉米秸秆大大取代了牧草成为饲料.但过度依赖玉米引发了佩拉格拉病,到20世纪初才消失.玉米在欧洲慢慢发展为仅次于麦类(麦子)的第二大粮食作物,支撑起近代以来欧洲人口的快速增长,有助于欧洲领先世界约三个世纪.
  • 摘要:经济植物无疑是最早为人类发现、认识和利用的植物,芳香植物(香料植物)当是其中典型的一例.无论是本土,还是域外,有关香料植物的记载在古籍里随处可见,芳香植物(香料植物)时时刻刻都在影响着人们的生活.在欧洲,中古时期,人们对于香料的追逐和崇拜几近疯狂,并体现于资源竞逐、味觉享受、肉体感知、精神抚慰等诸方面.在中国,《诗经》《楚辞》《山海经》等先秦历史典籍里,就有不少香木嘉卉等芳香植物的记述;两汉时期的本草著作《神农本草经》亦有芳香植物供药用的记述.本土到域外,本文依据大量的史实记载,从东西方利用芳香植物(香料植物)的文化背景、相关历史文献记述、丝绸之路上的芳香植物及药材交流、唐《海药本草》中的外来芳香植物、明《本草纲目》草部、木部、果部、菜部所收载的芳香植物及辛香料等方面展开,初步阐述了丝绸之路上传播的香料植物对人类物质生活和精神世界带来的深远影响,并借此为日后的芳香植物及辛香料的深入研究和开发利用奠定良好的基础。
  • 摘要:"スシ(sushi)"是日本料理的代表作之一,其日文汉字书写有"鲊""(鳍)""寿司",各有各的侧重;考究起来,其远古故乡在中国;口味变化可谓沧海桑田;如今的种类极其庞杂;米其林三级.这一美味的历史演变过程显现了日本人不俗的才智和宝贵的匠心精神.
  • 摘要:中国是灵芝的故乡,灵芝在中国文化中拥有崇高的地位,文章介绍了灵芝文化的悠久历史与传承:灵芝与神话、灵芝典籍与古代咏芝佳作、灵芝——中华民族吉祥物、现代灵芝诗颂、灵芝礼品馈赠和收藏佳品、灵芝文化的世界影响、灵芝文化馆及产业园;灵芝现代研究、开发及应用现状.作者认为在国家战略"推动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和"培育大健康产业、新型健康产品开发"的发展目标下,灵芝文化及产品备受广大消费者青睐,市场潜力巨大.在五千年中华灵芝文化的影响下加之现代科学研究,灵芝作为一种健康产品,在中国有极普遍的影响力和认同力,近年来的以灵芝食材为主的健康产品已深入人心,极大的推动其所形成的灵芝产业,蓬勃发展的灵芝产业反过来又促使了灵芝进一步从神话走进普通百姓,两者良性循环,共同造福中华民族,造福全人类。灵芝的现代研究和应用,也把灵芝文化的内涵推向了一个崭新的发展阶段。
  • 摘要:中国烹饪进人国际餐饮文化体系当中,与饮食特有的交流属性有关。在衣食住行这些最为基本的物质文化当中,衣、住和行的传统都不能用以交换,故而难以进人世界舞台,为其他族群所共享。而中国烹饪尽管也具有鲜明的地域性和民族性,但却可以为其他族群所享用。在中国传统的交换礼仪中,食品是主要的礼品。烹饪文化极易为‘他者”所认可,在迎来送往的国际活动中扮演重要角色。申遗可以提升此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在国际上的地位,扩大其国际影响,可以使此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得到更好的保护。相对于其他的文化遗产,中国烹饪在国际上的影响更为深远。
  • 摘要:民博的食文化展示和研究是以人类学、民族学为主,兼有历史学、民俗学、地理学、营养学、烹调学等跨学科的方法。从个别食文化现象归纳并演绎人类的饮食文明的规则,探求人类行为、作为家族象征的饮食、饮食的民主化、医食同源、饮食的快乐化等价值和价值取向。同时,学者们从马铃薯、玉米的栽培看到了古代安第斯文明的生态资源的利用及王权产生的关系,从筷子文化圈里发现了发达的刀法技术和餐桌上的锅,从面包食文化圈里发现了发达的烤炉料理。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民博的食文化展览和研究勾画了一个共时和历时的人类饮食生活史。
  • 摘要:"中华老字号"饮食是中国饮食的极品,作为中国文化的重要表征,诸多老字号饮食以其悠久的文化历史、丰富的产品内容、卓绝的制作技艺、独有的美食形态,深厚的文化底蕴、特色的服务方式、传统的品牌标识,成为中华民族的文化名片和形象载体,其内含的世代传承的文化密码与文化信誉,构成了他者无与伦比的文化软实力,在全球化时代,许多中华老字号因为其良好的内在机制与信誉品牌,既守本开新,又与时俱进,日益成为民族的新型战略产业,葆有其本有的文化优势,发挥其独有的文化软实力,既是中华老字号的生命力之所在,又是这一文化产业开辟未来之路的战略支点,更是民族文化继续走向前进的坚定方向。
  • 摘要:对食文化的调查,研究予以资助,以及通过对其成果进行广泛普及与启迪,以便为丰富人类食文化做出贡献.以"食文化论坛"与"食文化图书馆程序库"为活动重点,为深耕食文化的学术研究提供"机会"及"场所",在注意扩大对食文化关心之业务的同时,为培养下一代食文化研究者而谋求充实出版事业和开放业务.
  • 摘要:"六味论"主张六味有机融合,通过创新策划设计,整合饮食活动环境、氛围、方式以及流程等美的因素,高扬彰显饮食活动中的味美、境美、人美、情美特质,让人们体验到饮食活动与饮食文化的艺术美,从而建设一种高品质的现代幸福生活.骥骏品牌策划机构的“六味论”认为,饮食在满足了维护支持生命成长发展的基本需求之后,被赋予了满足精神与情感需要的艺术功能和审美价值。
  • 摘要:"从农田到餐桌"的过程由一个很长的产业链完成,相应地需要教育链的支撑.而至今为止,关于食品,配合农业种植、工业加工的学科专业都有长足的发展,但是经济、管理的食品学科专业尚有待进一步专业化,而文化的食品学科专业尚属空白,与产业的发展不协调.作为世界最大的食品市场和有着丰富饮食文化遗产的国度,中国应该更加积极地建设、发展食品的经济、文化专业学科,以满足人才市场的需求,以保障发展今天的食品产业和文化.
  • 摘要:龙江老字号老厨家是哈尔滨市首家博物馆式饮食文化体验餐厅.老厨家·传统厨艺是黑龙江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历经郑氏四代传承.锅包肉是老厨家创始人郑兴文发明的一道中西合璧的菜肴,经历百年的传承,现不仅是老厨家的招牌菜,而且已经成为哈尔滨的代表菜,东北第一名菜.一盘锅包肉,既是一道美食,又是所经历时代的饮食文化的载体.从锅包肉的前世今生,可以解析它所承载的饮食文化和历史记忆,据此对以哈尔滨为代表的东北食文化研究进行学术上的规范梳理分析研究,探索地方食文化的发展趋势及餐饮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的出路,这也是对中国餐饮文化研究做出的一份贡献.
  • 摘要:扬州的发展是与运河的发展紧密联系的,饮食的内容也不例外.以运河发展的几个阶段来为扬州饮食史进行分期,更切合扬州城市的历史,更能反映扬州饮食史的发展脉络.按运河的发展阶段,扬州饮食史可分为淮夷时期、邗沟时期、隋运河时期、元运河时期以及后运河时期.淮夷时期除地理环境外,对后来的扬州饮食史没有太大影响;邗沟时期是扬州饮食深受吴楚地区的影响;隋运河时期,扬州与中原地区的食物交流较多;元运河时期是扬州饮食文化登上巅峰的黄金时期;后运河时期,扬州饮食随着运河的衰落一起衰落.
  • 摘要:自20世纪40年代以来,川菜经历了革命性发展变化,形成于清末民初的旧有川菜理论体系已不能支撑现代川菜发展的需要.新常态下,全新提出以渝菜、泸菜、蓉菜、攀菜共同建构现代川菜理论体系,共同代表现代川菜发展最高艺术水平,是川菜发展近百年来的第一次理论创新与发展,对现代川菜理论体系建设将产生巨大促进作用和深远影响.
  • 摘要:晚清民国时期,以昆明城为中心在改造各地美食的基础上最终形成的滇味特品(诸如过桥米线、汽锅鸡和凉鸡等)不仅要取决于特殊的烹饪技艺,还应该归功于滇产食材的举世无双,让著名散文家汪曾祺念念不忘的"武定壮鸡"(尤其是骟母鸡)就是其中最具有代表性的绝唱.换句话说,源自滇南的民间饮食流传到昆明与滇中北部特有的"壮鸡"相遇,这对提升滇味的整体优势产生了重要影响.在模仿"江南味道"和四川菜的基础上,凭借着传统的"食贵生"、"食贵盐蒜",滇味迎来了她自己的黄金时代.
  • 摘要:潮汕地区具有悠久的饮食文化,美食资源十分丰富,其形成和发展独具地方风味特色.本文阐述了潮汕地区的饮食特色、烹饪原料、粿文化、粥文化以及茶文化.
  • 摘要:在《食育基本法》和《推进食育基本计划》的指导下,十多年来,日本以"食育月"和"食育日"为主,深入持久地开展关于食育的宣传普及活动,积累了颇为丰富的经验.食育是关于食生活、食文化的教育,因此农林水产省首当其冲,成为推进这一全民运动的主要部门之一。文部科学省是主管教育的部门,在各级教育部门开展食育宣传普及活动是它重要业务之一。厚生劳动省主管医疗、妇幼保健等工作,它的食育活动主要是为促进青少年的健康成长而展开的。内阁府则是关于食育宣传普及活动的总管部门,负责协调各有关部门之间的行动。
  • 摘要:本文从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培养的角度阐述当前中国高职烹饪教育存在的主要困境,并提出高职烹饪教育以"三维价值"为定位模式,健全烹饪学科体系,强化烹饪教师的科研服务能力,引导学生正确融入"双创"理念,采取有效的烹饪教学体系,提升学生质量水平,甩脱当前高职烹饪教育舍"高"姓"职"的帽子,增强高职烹饪教育的吸引力.
  • 摘要:回族在中国人口较多、分布较广,目前有1000万人左右.分布以宁夏回族自治区为主,在甘肃、陕西、贵州、青海、云南、北京、天津等省、市、自治区也有大小不等的回族聚居区.回族有严格的饮食习惯和禁忌,回族讲求食物的可食性、清洁性及节制性,回族在饮食文化上受伊斯兰饮食习惯影响很深,因伊斯兰教在中国历史亦称清真教,故回族食品称清真食品.回族饮食已成为一个品种繁多、技法精湛、口味多样、风味独特的庞大饮食体系,是中国清真饮食的代表,在中国食坛上,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回族与其他少数民族穆斯林创造和发展了中国清真饮食文化.
  • 摘要:人类为了适应环境,产生了相应的劳作方式和生活方式,风俗习惯的形成就是一个文化交融、积累、沉淀的过程.所谓传统饮食,也是文化交融的产物,是相对而言的民俗事项.藏族聚居的地区被业内称之为"五省藏区",具体居住在青海、甘肃、四川、云南和西藏等区域内,五省藏区主要分布在中国的西北和西南,以海拔高低又区分为纯牧区、纯农区、林区和半农半牧区,多数居住在海拔三千米以上的高原,不同的区域就形成了藏族各不相同的饮食习俗.
  • 摘要:中国传统食品的制作、生产受文化生成机制的制约,体现出中国化特色的"抗氧化"机制及其蕴涵.科学的"抗氧化"问题,在中国食品文化中能发现很多类似的"逻辑"或"意蕴",但毕竟人文生成的逻辑路线不同,因此,有关"抗氧化"概念的阐释主要从美学学科的角度进行认知与阐释,以期发现中国食品文化生成机制对当代食品产业的设计价值和可开发意义.本论文探讨中国食品的历史性文化生成逻辑,认为自古而今中国食品的代表性文化生成机制包括:(1)以偶对性为特征的和谐结构机制;(2)以精致性为特征的典型遴选机制;(3)以和合性为特征的异质同化机制;(4)以转换性为特征的生态优化机制.这些机制都具有切合特定历史本质与现实、未来美学的逻辑内蕴和发展意义.
  • 摘要:人类存在肇始便产生了食物安全问题,保证食物安全的技术进步随着人类历史的演进从未停止过,人类对食物安全的逐步认识也是人类社会文明进步的过程.生物学、细菌学、微生物学等学科体系的建立是人们科学认识食物安全的阶段性结果,干燥、冷却、冷冻、罐藏、辐射等食物防腐技术是人类生活实践的技能标识,法律、规范、指南、办法是人类社会和谐相处、文化交流、伦理修行的制度安排.
  • 摘要:文字是记录语言的符号,是语言的书面形式.语言作为表达人类行为的一种手段,它与文化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语言不能脱离文化孤立存在,故谈食文化自然也离不开表现食文化的文字.众所周知,汉字是通过形、音、义结合而产生的一种语言符号,在人类历史上是最生动、最真实、最自然、最深刻、最耐人寻味的文字.食文化的汉字不仅限于是记录食物的符号,通过对食文化汉字的研究,帮助解读食文化的重要性,从中可以寻觅出食文化的起源与发展,甚至具体到饮食的制作与食用方法等。研究食文化一定不要忘记对有关食文化汉字的讲究。
  • 摘要:现代食品产业以食品为桥梁将食品企业和食品消费者及相关人员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形成了较为完整的食品产业文化.本文阐述了食品、食品的种类、产业、文化及产业文化,在此基础上对食品产业的构成和食品产业文化进行了界定.产业文化是指人类在长期生产劳动实践过程中形成的,并且被普遍认可和遵循的行业习俗、规范、制度、准则和价值观,以及蕴含于该行业产品和服务中的有形的历史、艺术、品牌、质量等物质文化和由此反映出来的精神文化的总和,现代产业文化主要包括先进企业文化、先进行业文化、劳动者正确的工作价值观和行为规范,以及符合现代产业发展的制度和舆论环境。一个地区的食品产业文化,是该地区的食品产业发展到一定阶段而形成的包括物质层、行为层、制度层及精神层在内的,影响产业中人们各种共同的价值选择、行为模式以及生活方式等的总和。它既综合反映了此区域社会经济发展的历史特色与时代人文特征,又集中反映了该地区在此产业的发展过程中,从业人员代代相传并奉行悟守的独特的取材、加工处理的方法,生产制作和品质管理方式、产品设计与创新理念,销售方式,甚至消费食用的方法。具有创新精神和凝聚力的产业文化,不仅是产业系统管理的核心和灵魂,也是产业持续发展的基本驱动力。
  • 摘要:检视日本饮食研究的历史,从文化人类学的角度,综合性地研究关于饮食文化,在全球也是一个崭新的研究领域,即使是在欧美国家,这项研究也是20世纪80年代以后才开始的.人类是从自然环境中获取食物,如狩猎、采摘、打渔、畜牧、农耕等手段。食物的获得及与生产关联的领域,主要是自然科学中,和农学相关的研究对象。而食物进入人类口腔之后的消化及营养,一直以来是生理学和营养学为主,属于自然科学的研究对象。而在自然和生理之间,以烹饪为代表的食品加工和以共享食物为核心发展起来的饮食活动,其中存在着极具明显的文化现象。没有烹饪的环节,以个体为单位进行的动物饮食,可以说是从自然直接到生理的过程。它是人类的食文化历史。欲知以这个领域为核心的人类饮食,就是食文化的研究。由于食文化的差异,从自然界得到的食材会不同,同时由于烹饪方法的差异,消化吸收也会不同。
  • 摘要:近年来国人的饮食生活出现了与传统饮食生活相疏离的倾向,当前国内消费者对中国传统食品存在众多消费误区,本文以科学、全面的视角评价和解读中国传统食品,并介绍了豆豉、陈醋和馒头等具有典型代表性的中国传统食品,引导消费者科学对待、充分认识中国传统食品的科学性;引起政府的关注,做好中国传统食品的传承、保护与推广;引起媒体的关注,扩大中国传统食品在国内外消费者中的认知与认同.从根本上确立起科学、全面的食品和食文化资源评价体系与营销宣传方向,对于该产业的可持续发展具有良好的带动作用.
  • 摘要:发展饮食文化产业的目的是满足大众饮食文化消费需求。饮食文化产业体系的发展必须以国内外饮食文化市场需求为导向。当今,饮食文化市场呈现出大众化、个性化和变化快的特征。饮食文化产品的开发与生严需要面向市场。一个饮食文化产品不可能满足所有人或任何人的需要,因此需要市场细分,确定目标市场的需求,根据其个性化需求进行产品开发和设计。西式快餐受到孩童和青年人的喜爱,企业就根据孩童和青年人的个性化需求开发时尚、新颖化的产品,所有的文化要素展现都围绕着消费者的需求展开。饮食文化产品的价值链也实现了长链条,向文体用品、服饰、影视等行业延伸。鉴于发达国家的经验,发展饮食文化产业需要面向市场,塑造品牌,建立以消费者需求为感应的生产销售模式。塑造品牌需要围绕核心产品进行策划和管理,如围绕产品,利用文化要素进行产品的包装、消费环境、广告传播、艺术创作、市场推广、消费体验等的策划与管理,消费者在浓厚的文化要素中对饮食文化产品进行逐步深入地感知,消费体验逐步深入,形成对产品品牌的深度认识。
  • 摘要:现在在日本家庭的餐桌上常出现中国菜.中国菜在日本食文化中占有一个特殊的地位,饺子(锅贴)已成为代表日本家庭料理之一,麻婆豆腐超出了中国菜范围,成为豆腐料理之一.1978年味之素食品公司发售的中国菜专用的复合调料CookDo不但改变了日本人对中国菜的概念,而且帮助解决日本主妇面对的种种困难.考虑在日本的中国菜,不能忽视它所做的贡献.
  • 摘要:日本饮食类集中型餐饮设施“饮食博物馆”。这类集中型饮食设施,用博物馆一词形象地表现其设施的专题性和广博性,同时它不同于一般博物馆,还具有娱乐性、享乐性和可消费性。这类设施直接满足人们的心理需求和物质需求,满足人们对美食的味觉需求和知识需求、消费需求。从公共民俗学角度出发,本文不过度关注“饮食博物馆”的学术意义,而侧重考察其形成的社会需求和社会效应,并审视其发展过程及现状呈现的问题所在。希望以此提供一个能够使包括各民族饮食在内的中餐和中国各式点心小吃等走出展示自己特征特色的新途径,开拓饮食与旅游携手发展的新视野,创出中国式饮食博物馆系列,以实现民俗学者的社会责任。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