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中文会议>医药卫生>第一届上海国际胰腺疾病论坛
第一届上海国际胰腺疾病论坛

第一届上海国际胰腺疾病论坛

  • 召开年:2004
  • 召开地:上海
  • 出版时间: 2004-12-01

主办单位:上海长海医院

会议文集:第一届上海国际胰腺疾病论坛论文集

会议论文

热门论文

全部论文

全选(0
  • 摘要:自1922年胰岛素问世以来,外源性胰岛素可有效地治疗糖尿病。但外源性胰岛素虽然能有效地降低血糖,缓解症状,却不可能像内源性胰岛素那样控制瞬间血糖。而且无法阻止或延缓其并发症如心血管疾病、视网膜病变、肾功能衰竭及神经系统病变的发生,这些并发症又恰恰是糖尿病致死的主要原因。成功的胰腺移植可以延缓糖尿病的这些并发症的发生,逆转或阻止糖尿病并发症的发展,避免外源性胰岛素注射,频繁的血糖测量,饮食控制,显著提高患者的生存率和生活质量。胰腺移植主要包括单独胰腺移植(PTA),肾移植后胰腺移植(PAK)和胰肾联合移植(SPK)。因免疫抑制剂的毒副作用可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尤其是类固醇激素。rn 长期使用激素可引起高血压、高脂血症及胰岛素抵抗等,影响移植物长期存活,胰腺移植后减少激素的用量或撤除激素尤为重要。研究发现,使用FK506为主的免疫抑制剂方案能成功地进行激素撤除,并不会增加排斥反应发生率,可获得极佳的患者和移植存活率。
  • 摘要:急性胰腺炎(AP)是常见的急腹症之一,近年来在国内外学者、专家的不懈努力下,有关急性胰腺炎的基础和临床研究取得了不少的进展,使AP的死亡率明显下降。本文从流行病学的角度概括总结了近几年AP流行病学的特征,希望能为深入研究AP的病因与发病机制、临床诊断治疗的关系提供思路。
  • 摘要:重症急性胰腺炎(SAP)是十分凶险的急腹症,胰腺的急性炎症反应可波及邻近组织或远隔脏器,轻者伴有器官功能的紊乱或不全,重者出现多器官功能衰竭和局部并发症、坏死、脓肿等,甚至威胁生命。虽然营养支持不能改变急性胰腺炎患者的自然病程,但能纠正患者的营养状态,改善负氮平衡,对一些营养性并发症有治疗作用,并使患者较顺利地渡过并发症期而进入恢复期。近年来,随着对SAP病理生理改变认识的加深,对营养支持治疗认识的全面、客观及肠屏障功能的保护已颇为临床医师所重视。rn 实际上,这些问题已成为当前营养支持治疗在SAP应用研究的热点。本文介绍了SAP营养支持治疗的重要性和局限性,分析了肠外营养、肠内营养对胰腺分泌的影响,并对肠外营养中各营养素对胰腺分泌的影响进行了论述。
  • 摘要:抗生素应用是SAP合并感染治疗方案的重要组成部分,临床医生应根据患者的感染类型、病原菌种类、影响抗生素疗效的因素以及病情的严重度来制定合理的抗生素用药方案。本文指出抗生素治疗应以有效引流为基础,分析了非手术治疗中胰腺感染的病原学特点、手术治疗患者腹腔及后腹膜感染的病原学特点、合并全身性感染的病原学特点,提出了抗生素选用原则:经验性治疗、疗效观察与治疗方案调整、抗生素撤停的标准和时机。
  • 摘要:胰性脑病(PE)是胰腺炎病程中产生神经精神障碍的并发症,由Lowell于1923年首先报道,Rotherich等1941年报道8例急性胰腺炎合并定向力障碍、意识模糊及幻觉等异常精神状态综合征病例中,5例患者脑组织显示散在淤斑、小出血灶和神经脱髓鞘,并将其定义为胰性脑病。PE有两个发病高峰,早期在胰腺发病的急性炎症期,后期在急性胰腺炎趋于恢复时出现,后者被定义为迟发性胰性脑病(DPE)。rn 本文对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了介绍,分析了其发病机制:胰酶激活、炎症介质、脑血管缺氧等,为了更好地对胰性脑病进行研究,需严格按照胰腺炎的Ranson诊断标准观察疾病变化,内外科医生密切合作,多鼓励尸体解剖以获得第一手资料。
  • 摘要:胰腺原发性肿瘤主要包括三种组织来源,即外分泌、内分泌和间叶组织。胰腺外分泌肿瘤80%来源于导管上皮,内分泌源性肿瘤仅占胰腺肿瘤的5%左右。胰腺癌发病率近年呈上升趋势,由于其早期症状不典型,且缺乏敏感性高的早期诊断方法,患者就诊时多属中、晚期。胰腺癌具有高度恶性的生物学行为,临床经过凶险,5年生存率低。2002年统计胰腺癌死亡率位于我国10种恶性肿瘤的第六位,美国位于第四位。胰腺肿瘤的准确病理分型和分级,能为临床治疗和预后评估提供有价值的信息,故世界卫生组织对胰腺外分泌肿瘤分别于1996年和2000年进行二次分类,本文对2000年的最新分类介绍:上皮类肿瘤、非上皮类肿瘤、继发性肿瘤,并分析了2000年分类与1996年分类的差别。
  • 摘要:目前一些常用胰腺癌肿瘤标志物如CA19-9,CA50,CA242等指标。对于诊断肿瘤发生、监测预后及复发起到了重要作用,但这些指标的特异性及敏感性尚不能满足临床的需要,因此需要寻找新的诊断及联合诊断的指标来进一步提高胰腺癌早期诊断率。本文就近年来胰腺癌肿瘤标志物研究的进展做一综述,介绍了癌基因及抑癌基因相关产物。
  • 摘要:近年来胰腺癌包括胰头周围肿瘤在内的癌肿发病率呈持续上升趋势,由于医疗条件的改善,开展胰腺手术的单位也日益增加,但总体切除率和术后5年生存率尚无重大进展,并发症和手术死亡率也不令人满意,国内外学者的新近努力有了令人兴奋的结果。rn 本文指出胰十二指肠切除术的手术指征有4条:(1)凡能用手术方法根治的;(2)通过手术能延长患者生命的;(3)经手术能改善和提高患者生活质量的;(4)能缓解或减轻患者痛苦的,并简述了胰腺癌手术的两大类:姑息性手术和根治性手术,分析了消化液通道重建方式的改进,对操作技巧进行探讨。
  • 摘要:胰高糖素瘤是一种少见的胰岛细胞瘤。早期往往缺乏明显而特异的表现,患者常以皮肤损害就诊于皮肤科,因其罕见而易漏诊和误诊。其诊断主要根据临床表现和血清胰高血糖素水平测定,定位则依赖于影像学资料。本文报告1例因误诊为湿疹6年最后剖腹探查而确诊为胰高糖素瘤的病例。
  • 摘要:近10年来,国内关于胰腺病的研究可用三句话来表示:研究人员与文章日益增多,文献统计急性胰腺炎(AP)3064篇、慢性胰腺炎(CP)275篇、胰腺癌(Pca)2069篇。但内科领域不如外科;基础研究逐步增多,急性胰腺炎的临床治疗取得进步;总体上与国外研究尚有差距。本文现将三大胰腺疾病作一情况回顾:急性胰腺炎(AP)、慢性胰腺炎、胰腺癌。
  • 摘要:胰腺外科与腹腔内其他脏器的外科治疗相比,起步确实较晚,发展也相对滞后,这可能是由于解剖上胰腺深在腹膜后,生理上同时具有内、外两种分泌功能,造成胰腺疾病的诊断困难及治疗效果较差引起的。胰腺疾病中,对人类威胁最大的是重症急性胰腺炎及胰腺癌,其他还有慢性胰腺炎、胰腺内分泌肿瘤等,发展也是不平衡的。只在重症急性胰腺炎的临床这一侧面上,做了一些探索病程发展规律的工作,真正针对发病机制上进行治疗,还很少。rn 本文指出目前,胰腺外科工作者面临两大问题,其一是面对广大进展期患者要积极治疗,提高切除率,加强安全性,提高疗效;另一方面重点又要放在早期诊断的问题上,要达到以上两个目的,单靠外科临床医师是不可能完成的,一定要多学科合作,临床、基础联合,特别在早期诊断上,借助现代分子生物新技术才能攻破早期诊断这一堡垒。
  • 摘要:SAP是一病情凶险、并发症多的严重疾病,常并发脏器功能衰竭。虽然对SAP的治疗取得了一定进展,但近年来文献报道SAP的死亡率仍达10%~30%。有学者又将起病后24~48h内出现休克和(或)脏器功能衰竭的SAP称为暴发性胰腺炎,文献报道其死亡率可达80%甚至更高。在治疗SAP的过程中,如何防治多器官功能衰竭(MSOF),是临床医师必须解决的一个问题。rn 本文介绍了预防SAP患者发生MSOF的概况,分析了SAP患者发生各脏器功能衰竭时的治疗,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急性肾功能衰竭(ARF)、循环功能衰竭、胃肠道功能衰竭。
  • 摘要:胰腺癌临床症状隐匿,早期诊断十分困难,预后极差。目前,尚无有效的控制手段,且胰腺癌发病有逐步升高的趋势,患者发病年龄以中老年为主,男性多见;至今其发病病因及发病机制尚不十分清楚,可能与吸烟(33.1%)、饮酒(21.7%)、糖尿病(11.8%)及慢性胰腺炎(4.8%)等密切相关;在1995~2001年间患者中有吸烟(36.6%)、饮酒(24.7%)、糖尿病(14.9%)等病史者较1985~1991年间有所增加,但其中仅糖尿病增加比率有统计学差异;随着吸烟量及年限的增加,胰腺癌发病率有升高趋势;糖尿病胰腺癌组和非糖尿病胰腺癌组肿瘤大小、部位、肿瘤切除率无显著差异,但糖尿病组以高中分化腺癌为主,非糖尿病组低分化腺癌患者增多,两组有显著差异。本文就胰腺癌的病因及发病机制的进展作一概述,分析了基因与胰腺癌发病的关系。
  • 摘要:目前胰腺癌的治疗仍然面临着严峻的挑战,总的1年生存率约19%,5年生存率仅4%。经各国学者多年的努力,疗效没有明显提高。胰腺癌首选的治疗方法为手术切除,但是早期发现很困难,诊断时仅有15%~20%的患者能够手术切除,40%为局部晚期,40%已有远处转移。事实上,单纯手术的疗效也很差,大部分根治术后患者都会复发,其中局部复发率50%~86%,腹膜后种植率40%,肝转移率60%~90%,另外,仅有局部复发而无远处播散的病例不到20%。这些结果说明既要治疗局部,又要兼顾远处播散,术后辅助治疗对改善长期生存至关重要。rn 本文介绍了内科治疗的作用,简述了胰腺癌术前(新辅助)化、放疗的概况,对不能切除的局部晚期胰腺癌进行了分析,近年出现的新药如紫杉类、喜树碱类、草酸铂、健择等均有用于治疗胰腺癌的临床研究,疗效正在评价中,其中疗效最肯定的是健择,其他新药也多与健择组成联合方案进行研究。
  • 摘要:以前往往把该肿瘤归类于一般的胰腺囊性肿瘤,事实上两者之间无论在发病机制、病理形态、治疗方式及预后等方面有着质的区别。为提高IPMT的认识及诊治水平,本文重点对IPMT患者的诊断和治疗,良恶性的判定以及与其他囊性肿瘤的鉴别诊断等方面进行了综述。
  • 摘要:慢性胰腺炎(CP)是由多种原因造成的胰腺局部、节段或弥漫性炎症。胰腺癌则是一种恶性程度高、易转移、预后差的消化道肿瘤,早期发现较困难,因此多数患者丧失了手术机会。CP和胰腺癌之间存在着较为复杂的关系,CP可能进展为胰腺癌,特别是好发于胰头部的肿块型胰腺炎,影像学及临床表现均难以与胰头癌鉴别。本文介绍了传统X线检查、超声诊断、CT检查、介入放射学检查、ERCP、胰管镜检查等方法。
  • 摘要:胰腺内分泌肿瘤(PETs),是一组少见/罕见的肿瘤,年发病率一般不超过2.0新病例/百万人口。根据PETs的临床和病理可将其分为功能性PET和无功能性PET两大类共十种,即:胃泌素瘤、胰岛素瘤、胰高血糖素瘤、血管活性肠肽瘤、生长抑素瘤、生长激素释放因子瘤、ACTH瘤、导致类癌综合征PET、导致高血钙PET和胰多肽瘤(Ppoma)/无功能性PET。rn 本文指出目前诊断PETS主要基于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和影像学检查,并分别对其进行了简述,对胰腺内分泌肿瘤预后判断进行了分析。PETS发病率低,临床表现复杂多样。特别是当肿瘤分泌多种激素时,临床往往不表现出典型的综合征。另外,原发肿瘤的部位和数量不固定也为肿瘤定位带来困难。因此,需要结合临床表现、影像学检查和实验检测(血清或血浆胃肠激素测定)才能准确诊断PETS。
  • 摘要:胰腺癌发病分子机制的广泛、深入研究,寻求易感性标记物(一级预防)与早期诊断特异性标记物(早期诊断、特异性治疗靶点)等是有效防治胰腺癌,改善其预后的关键。结合基因组、功能基因组与生物芯片研究进展,分析、总结当今胰腺癌发病分子机制的研究现状与趋势,提出了生命科学信息化研究时代,胰腺癌研究的新思路。笔者认为生命科学信息化研究时代胰腺癌研究有两大特征:(1)大海捞针;(2)要跟踪国际前沿,更要站在国际前沿,跟踪自己,最终目的是开发出临床应用型生物芯片用于高危人群的筛选与早期诊断等。
  • 摘要:von Hippel Lindau syndrome(VHL综合征)是一组家族性的、多发性的、多器官的良恶性肿瘤综合征,波及的器官包括脑和脊髓,视网膜,胰腺,肾脏,肾上腺和附睾等。VHL综合征按孟德尔常染色体显性方式遗传,患者子女有50%概率发病,在性别上无明显差异。基因携带者率各国报道不一,一般估计为十万分之三左右,外显率接近百分之百。临床表现的复杂多样性是VHL综合征最显著的遗传特点。本文报道一例以反复发作胰腺炎为主要表现的von Hippel Lindau综合征。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