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中文会议>医药卫生>2006中国中西医结合皮肤性病学术会议
2006中国中西医结合皮肤性病学术会议

2006中国中西医结合皮肤性病学术会议

  • 召开年:2006
  • 召开地:上海
  • 出版时间: 2006-09-07

主办单位: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

会议文集:2006中国中西医结合皮肤性病学术会议论文汇编

会议论文

热门论文

全部论文

全选(0
  • 摘要:近年来,在皮肤科专业领域内美容皮肤科学作为一个新的学科分支异军突起,迅速发展.本文现就美容皮肤科学的定义、体系结构、学科的发展历程、现状以及前景展望作一简要介绍.
  • 摘要:特应性皮炎(atopic dermatitis,AD),是一种较常见的复发性、炎症性皮肤病,主要症状有剧烈的瘙痒、湿疹样皮损、干皮症等,严重影响着患者的生活质量.随着对特应性皮炎病因学和发病机制的认识,有关特应性皮炎的治疗药物和治疗方法在过去几年取得了显著的进步,临床上特应性皮炎的治疗手段也日趋丰富和多样化.合理选用或优化组合这些治疗手段,用以提高特应性皮炎的近期和远期疗效,已经成为临床皮肤科医生必须面对的重要课题.所有这些均需要对特应性皮炎现有治疗方法进行进一步的再认识和重新评估.本文将介绍特应性皮炎的现有治疗药物和方法,并对其在特应性皮炎治疗中的合理选用作简要讨论.
  • 摘要:药物不良反应(ADR)主要是指在疾病的预防、诊断、治疗或人体机能恢复期,药物在常用量时发现的有害非预期的反应. 广义的不良反应还包括用药不当、劣药所致的有害反应,包括毒副反应、过敏、特异质、二重感染的现症和后遗症(致残、致畸)等,这种不良反应亦称为"药害".中药及其处方制剂在皮肤科及其他临床学科运用广泛所引起的不良反应,呈逐年增加趋势.本文讨论了皮肤科中药不良反应及其防范措施。
  • 摘要:采用豚鼠阴道接种HSV-2,中西药物干预,愈后用环磷酰胺腹腔注射、紫外线局部照射等方法诱导复发性豚鼠生殖器疱疹模型,取脊髓神经节、大脑皮质、宫颈上皮等组织用透射电镜观察中药抗病毒胶囊干预后豚鼠模型各组织的超微结构变化,探讨复发性生殖器疱疹的发病机理.
  • 摘要:目的:利用HSV-2病毒IgG、IgM抗体阳性的生殖器疱疹患者外周血淋巴细胞,构建人源单链抗体库. 方法:从病人外周血淋巴细胞总RNA,逆转录成cDNA,以其为模板,利用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和噬菌体表面展示技术,合成全套人抗体可变区基因,并将重链、轻链可变区基因进行拼接装配成单链抗体(scFv)基因,并重组到噬菌粒载体pFAB5c中,将重组噬菌粒载体电转化大肠杆菌XL-1 Blue,酶切鉴定抗体库的重组率,并测定噬菌体抗体库的库容量. 结果:成功构建人源性单纯疱疹病毒抗gD蛋白噬菌体抗体库,库容达1.86×106 结论:利用RT-PCR和噬菌体表面展示技术可以成功构建人源性单链抗体库,并达到建库标准,可从中筛选人源单链抗体,为进一步的研究基因工程抗体打下基础.
  • 摘要:梅毒螺旋体(treponema pallidum)侵犯神经系统引起神经梅毒(neurosyphilis),临床上可出现各种各样的表现,可以拟似许多专科疾病,特异性不强.目前仍然没有诊断神经梅毒的金标准,美国CDC标准实用性强,但是要结合排除标准.动员患者接受腰穿并做脑脊液(CSF)检查(特别是梅毒学检查)至关重要.诊断神经梅毒的同时,要进行多个系统的鉴别诊断.临床医师在诊断相关疾病时,应该把神经梅毒列入鉴别诊断的范围.
  • 摘要:目的:同等条件下,对比研究昆明山海棠(THH)与雷公藤(TWH)乙醇提取液对小鼠的急性毒性和迟发型超敏反应(delayed type hypersensitivity response,DTH)的影响及两者差异. 方法:1.用昆明山海棠和雷公藤乙醇提取液灌胃给药,分别观察两药对小鼠的毒性反应、死亡时间分布、死亡率和脏器病理改变,采用Bilss法计算半数致死量(LDso).2.以2,4-二硝基氟苯(DNFB)诱发小鼠变应性接触皮炎(Allergic Contact Dermatitis,ACD)为DTH的实验模型,观察两药对激发24小时后小鼠左右耳片重量差、耳片单一核细胞浸润程度的影响及两者差异. 结果:1.LDso(95%可信限):昆明山海棠乙醇提取液为34.84 g/kg(30.75~39.46),雷公藤乙醇提取液为16.31 g/kg(14.74~18.06);组织病理:高剂量昆明山海棠(65.6 g/kg/d)和雷公藤(26.88 g/kg/d、21.5 g/kg/d)组小鼠肉眼见肝脏颜色变为灰白色,表面呈细颗粒状.光镜下,见肝细胞有肿胀、胞浆内有大小不等的空泡以及数量不一的细胞凋亡,其余剂量组主要脏器肉眼均未见明显的病理改变.2.与生理盐水对照组的左右耳片重量差、耳片单一核细胞浸润程度比较,昆明山海棠乙醇提取液高、中剂量组与雷公藤乙醇提取液高、中、低剂量组均表现出抑制作用,且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组内并有一定的量效关系. 结论:1.昆明山海棠乙醇提取液的毒性小于雷公藤乙醇提取液,具有广阔的应用发展前景.2.除昆明山海棠乙醇提取液低剂量组外,昆明山海棠与雷公藤乙醇提取液各组对小鼠DTH均有免疫抑制作用,且雷公藤作用强于昆明山海棠.
  • 摘要:大环内酯类免疫抑制剂是一组新的具有大环内酯结构的免疫抑制剂,经体内外研究证明该类药物具有明显的免疫抑制作用,其中包括他克莫司、子囊霉素及其衍生物匹美克莫司、西罗莫司等,不仅可内服,还可外用,故对一些皮肤病如特应性皮炎、银屑病、坏疽性脓皮病、扁平苔藓、接触性皮炎和斑秃等均有一定疗效,本文介绍了其作用机制、临床前和临床应用研究进展.
  • 摘要:传统中医中药治疗白癜风已在临床取得较好疗效,另外众多学者观察中药包括单味,复方,单体和含药血清对黑素细胞或鼠黑素瘤细胞的酪氨酸酶活性,黑素细胞增殖和黑素生成的影响.我们尝试把传统中药治疗白癜风有效的复色机制分为四型:毛囊型、周边型、弥漫型和复合型.并且综述了治疗白癜风有效的复色机制,用于研究的不同的细胞株系,众多有激活作用的中药,不同的研究方法以及讨论了存在的方法.
  • 摘要:延缓皱纹的出现及有效地减轻皱纹的程度是皮肤科医生应该面对和重视的新课题.而对于一些皮肤病遗留的萎缩性瘢痕的改善和有效祛除更是皮肤科医生义不容辞的责任.近年来虽然美容药品、器械不断问世,但过分夸大疗效及一些误导、诱导给患者带来了不必要的新伤害,同时也使一些皮肤科花重金购置了一些与厂家及资料宣传大相径庭的仪器,令皮肤科工作者苦不堪言.因此,从皮肤病学及美容外科角度,如何科学理性地治疗皮肤皱纹及萎缩性瘢痕,如何恰到好处地选择某一种治疗手段及购置疗效确切的仪器,使患者及医疗机构双赢,对于是否从事皮肤美容治疗的皮肤科医生都应熟悉和掌握.有鉴于此,本文从国内皮肤科临床的实际出发,力图将上述问题做一比较系统的归纳梳理,并勾勒出科学施治的大致框架.
  • 摘要:目的:观察没食子儿茶素没食子酸酯(epigallocatechin gallate,EGCG)对中波紫外线(UVB)辐射后树突状细胞(DC)功能的影响并探讨其可能的机制.方法:分离外周血单核细胞,经细胞因子诱导DC成熟后,再使用不同剂量的UVB照射DC,将经EGCG处理或未处理的DC与T淋巴细胞进行混合培养,72 h后用MTT法检测DC刺激T淋巴细胞增殖能力;用流式细胞术分析DC表面CD80、CD86、HLA-DR、CD40分子表达的变化;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检测DC培养24小时后上清液中IL-10及IL-12分泌水平.结果:UVB以剂量依赖性方式抑制DC刺激自体T淋巴细胞增殖能力,并以剂量依赖的方式抑制DC表面共刺激分子的表达;使用浓度为200 μg/mL的EGCG处理DC后,各剂量组UVB所致的免疫抑制作用均可得到部分改善,与单纯照光组相比,UVB+EGCG组的抑制率分别比同剂量UVB组减少了60%、60.4%、59.2%、40.8%及12.2%,当EGCG浓度大于100 μg/ml时,EGCG对DC表面共刺激分子的表达有促进作用;UVB照射对DC IL-12及IL-10因子的分泌未有显著影响,经EGCG处理并照射UVB的DC的IL-12分泌水平显著降低,但IL-10分泌水平显著提高(P<0.05).结论:EGCG具有调节中波紫外线辐射后DC细胞免疫的功能,其作用与促进DC表面共刺激分子表达及影响其IL-12及IL-10分泌有关.
  • 摘要:目的:观察传统中药川芎对中波紫外线(UVB)辐射引起的角质形成细胞系HaCaT细胞增殖活性变化及凋亡的影响. 方法:采用0、30、60、90 mJ/cm2的UVB照射培养的HaCaT细胞,加入川芎干预处理,以四甲基偶氮唑蓝还原法(MTT)法检测细胞活性,流式细胞仪检测细胞周期和凋亡率变化. 结果:不同剂量UVB照射后24 h,HaCaT细胞出现增殖活性下降,活性下降程度与辐射强度成正比;川芎干预处理可使细胞活性可有一定程度恢复.流式细胞仪检测结果表明,UVB照射可诱导HaCaT细胞产生凋亡,凋亡率呈UVB剂量依赖方式增加;30 mJ/cm2 UVB照射后24 h,HaCaT细胞可出现明显S期阻滞,随UVB剂量增大,S期细胞数量相对下降;加入药物处理后,可抑制UVB引起的凋亡和细胞周期改变. 结论:川芎可在一定程度上抑制UVB引起的HaCaT细胞增殖活性下降、凋亡与细胞周期阻滞.
  • 摘要:目的:观察补肾疏肝清热活血方治疗寻常痤疮的疗效. 方法:将315例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采用经验方补肾疏肝清热活血方(女贞子、旱莲草、生地、柴胡、当归、赤白芍各、丹皮、丹参、薄荷、金银花、连翘、甘草)水煎剂每日300 ml,分2次口服;对照组采用四环素片,250毫克,每日3次,维生素B620毫克每天2次,两组均连续服8周. 结果:治疗组痊愈率为31.6%,显效率为48.4%,总有效率为89.3%;总有效率好于对照组(P<0.05),特别是痊愈率和显效率两项之合为80%,明显好于对照组的57.8%(P<0.05). 结论:补肾疏肝清热活血方治疗痤疮具有良好疗效.
  • 摘要:窄谱光疗临床常用的主要包括:311 nm窄谱中波紫外线和308 nm准分子光及准分子激光,治疗的起始剂量需根据最小红斑量MED来确定.我们研究观察了308 nm准分子光的MED,为临床治疗提供参考.结果发现:腹部和背部MED无明显差异,但都显著低于前臂MED.Ⅲ型与Ⅳ型皮肤MED有显著差异,男性和女性之间MED没有显著差异.表明MED主要与皮肤光反应类型及部位有关,与性别无显著相关. 我们研究观察了311 nm窄谱中波紫外线全身照射治疗白癜风的临床疗效.将68例患者完成20次与30次光照治疗的疗效进行对照.结果发现:完成20次与30次光照治疗的患者,统计学分析疗效无显著性差异.疗效高峰持续在15次左右出现平台期. 308准分子光治疗系统,高能量照射提高了单次治疗效果,减少了治疗次数,只针对病损皮肤,不会对正常皮肤造成伤害.对斑块型银屑病分别予以4MED及1MED递增照射治疗进行对照研究,结果发现:4MED组皮损消退快,累积剂量低,随访3月复发率低;1MED递增组疗效较慢,累积剂量高,复发率较高.因此,对斑块型银屑病可考虑予以高剂量308准分子光照射治疗.
  • 摘要:目的:验证养颜青娥丸治疗肾阳不足型黄褐斑的有效性及作用机理. 方法:将患者随机分成治疗组(养颜青娥丸)和对照组(桂附地黄丸),并测定治疗组病人静脉血血清的超氧化物歧化酶(SOD)、丙二醛(MDA)酶活性、血清性激素及血清微量元素的水平,并与正常人对照组进行比较分析. 结果: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疗效前、后相比,治疗组治疗前、后及治疗前与正常对照组SOD、MDA酶活性,血清E2及血清Cu、Fe、Zn之间,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治疗后与正常对照组相比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养颜青娥丸治疗肾阳不足型黄褐斑有较好的疗效.
  • 摘要:目的:检测灵芝多糖抗皮肤细胞衰老基因表达水平,阐明古老的抗衰老中药"灵芝"的抗衰老机理. 方法:通过角质形成细胞系Hacat细胞的传代培养并且与药物作用,用Trizol法提取总RNA,反转录成cDNA,用cy3和cy5两种荧光分别标记药物组和对照组cDNA,与基因表达谱cDNA芯片杂交,然后激光共聚焦扫描获取图象,用特殊的计算机分析软件进行图象分析获取数据.结果在所检测的18346条人类基因中,有103条基因表达上调,378条基因表达下调.灵芝多糖对皮肤细胞衰老相关的一些基因表达水平有显著改变. 结论:通过这些上调和下调基因的功能分析可看出,灵芝多糖有促进细胞的生长,对抗表皮细胞衰老的作用.
  • 摘要:目的:对申克孢子丝菌进行基因分型研究,探讨其基因型特征与菌种来源的关系. 方法:采用随机扩增DNA指纹方法(RAPD)对来源于不同地区的31株申克孢子丝菌临床分离株进行DNA多态性分析. 结果:①筛选出4个具有较好扩增片段的引物,即引物1:5'-GGTGACGCAG-3';引物5:5'-TGCCGAGCTG-3';引物6:5'-ACCCGACCTG-3';引物10:5'-GACCAGCCCA-3'.②31株菌的DNA带型不完全相同,具有一定的遗传变异性,与菌株的地区来源有关.③同一患者不同部位取材的菌株间DNA型可不同. 结论:随机扩增DNA多态性方法可用于申克孢子丝菌的DNA分型,其DNA带型与菌株的地区来源有关.
  • 摘要:目的:针对Ⅱ型单纯疱疹病毒(HSV-2)包膜糖蛋白gD以及包膜糖蛋白gB的CTL表位,构建重组真核表达质粒pVAX-gD-CTL,为研制HSV-2 DNA疫苗奠定基础. 方法:根据GenBank中HSV-2病毒基因序列分别设计gD上、下游引物,以及gB CTL表位的核苷酸序列,用PCR方法从已构建好的pVAX-gD真核表达质粒中扩增得到gD片段,将其与CTL表位一同克隆到pVAX1载体,构建重组真核表达质粒pVAX-gD-CTL.并以重组质粒转染COS-7细胞,用免疫组织化学和Westernblot方法鉴定重组质粒体外的表达. 结果:经酶切鉴定及DNA序列测定证实重组质粒构建正确,细胞转染实验表明,构建的重组质粒能在COS-7细胞内表达. 结论:成功构建HSV-2 gD蛋白抗原重组真核表达质粒,并能在真核细胞内获得表达.
  • 摘要:神经梅毒是梅毒螺旋体侵犯中枢神经系统引起的病变,随着梅毒发病率的增高,神经梅毒的病例也屡见报道.青霉素能有效的治疗神经梅毒,但是在治疗中也存在很多困惑.本文简要介绍神经梅毒的分类及诊断,主要探讨神经梅毒的青霉素治疗方案、其他抗生素治疗神经梅毒的研究、治疗中可能出现的反应、治疗HIV(+)神经梅毒患者和特殊神经梅毒患者的要求,以及治疗的目标和对疗效的评价.
  • 摘要:梅毒螺旋体可侵犯中枢神经系统引起神经梅毒,神经梅毒的临床表现多变、缺乏特征性,容易误诊.随着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的播散,AIDS/HIV(+)合并神经梅毒的病例屡有报道.AIDS/HIV(+)对神经梅毒产生影响,使神经梅毒在发病机制、发病率、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治疗及随访等方面与HIV(-)的神经梅毒有所不同.
  • 摘要:昆明山海棠[Triterygium Hypoglaucum(1evel)Hutch,简称昆明山海棠]为卫矛科雷公藤属植物,具有祛风除湿、舒筋活络、消炎止痛等作用,近年来实验研究发现昆明山海棠还具有可逆性的抗生育作用、诱导染色体畸变、诱导细胞凋亡等作用,受到越来越多学者的关注.本文从急性毒性、亚急性毒性、蓄积毒性、特殊毒性方面对其进行了综述.
  • 摘要:目的:探讨复方昆明山海棠(CTHH)颗粒对豚鼠光变态反应接触性皮炎(PACD)抑制的作用. 方法:以10%6-甲基香豆素为光敏剂涂于豚鼠背部皮肤,通过长波紫外线(UVA)的照射进行诱导和激发,建立起豚鼠的光变态反应性接触性皮炎(PACD)动物模型.实验分5组:CTHH组、氢化可的松组、羟基氯喹组、模型组和正常组.通过灌胃给药,于激发当日开始的24 h、48 h进行豚鼠背部皮肤红斑反应评价,并对真皮内浸润的单一核细胞进行计数来判断各组药物对炎症反应的抑制作用;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测定各组豚鼠血清中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和干扰素-γ(INF-γ)的量,以阐明复方昆明山海棠颗粒剂的免疫药理作用. 结果:复方昆明山海棠颗粒及阳性药物组(氢化可的松和羟基氯喹)能明显改善豚鼠背部皮肤红斑、水肿等炎症反应,其皮肤红斑反应指数、真皮局部浸润的单一核细胞程度均小于模型组(P<0.01);其各组豚鼠血清中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和血清干扰素-γ(INF-γ)含量明显低于模型组(P<0.01),且CTHH颗粒剂和羟基氯喹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但两者均不及氢化可的松(P<0.01). 结论:复方昆明山海棠对光变态反应具有显著的抗炎及免疫抑制作用,其作用机理可能是通过减少VEGF的分泌,抑制淋巴细胞分泌干扰素-γ(INF-γ)的表达,从而减少光变态反应中炎症细胞的浸润,减轻变态反应.
  • 摘要:昆明山海棠(THH)与雷公藤为同属植物,所含化学成分也颇相似,它的毒性比雷公藤要小,药源丰富,广泛分部于我国西南地区,云南省尤为多见,具有较好的抗炎、免疫调节作用,但有较强的胃肠道刺激反应,有月经减少、闭经及对人精子有致畸等副作用,影响它在临床上的广泛使用.为此,我们根据多年的临床经验和中医理论"主、辅、佐、使"的组方原则,以昆明山海棠为主药组成了复方昆明山海颗粒剂,开发出一种疗效好、毒副作用小,用来治疗目前较难治疗的光线性皮肤病及无菌性脓疱病的新药开发研究,从毒理到药效进行了系列的研究,本文进行了报告.
  • 摘要:辨证是中医治病的先决条件,而西医诊断又是治疗疾病的前提.认真分析每一位患者错综复杂的病情,既要辨别患者得的是什么病,又要分析其证候,应善于把皮肤病的辨证和辨病有机的结合起来,力求西医诊断明确,中医辨证抓住要害,由此遣方用药,有的放矢,才能达到治疗效果.辨病是辨认疾病的一般性质,展示其普通矛盾,属一级诊断,而辨证则是进一步分清疾病在某一阶段的特殊性质,提示其主要矛盾,为二级诊断.临证之际,只有把这两级诊断结合起来,才能判定某病属某证.从而为立法,选方,用药提供依据. 在辨证方面,通过中医的望、闻、问、切等四诊收集的有关疾病的各种症状和体征,加以必要的理化检查,通过分析、鉴别,来综合和概括病人所患皮肤病,做出作出正确的诊断,从而确立正确的治疗方案.皮肤病有其特殊性,既有全身症状和舌脉变化,又有其明显的皮损表现,所以皮肤病辨证还涉及到皮损辨证,痛痒辨证及经络辨证.在治疗方面,许多皮肤病是表现于外而源于内,即通过内服药物,以调整脏腑,气血,经络的病理变化,从而使皮肤损害恢复正常.治疗既要注重逐邪治标,也应强调扶正求本,有法有方,更有调护原则.并通过几例典型病例说明问题.
  • 摘要:目的:对银屑病中医证候时相性进行研究. 方法:采用临床流行病学群体研究的方法,通过前瞻性、多中心、大样本的设计,调查本病血热证、血燥证和血瘀证三个主要中医证候在不同病期、病程等方面的证候分布及演变规律,揭示银屑病中医证候的时相性. 结果:银屑病血热证、血燥证、血瘀证证候的分布与病期、本次复发时间密切相关,而与总病程无关. 结论:银屑病三个主要证型之间存在着时相性,每一次发病初期为血热证,随着时间的延长,逐渐转化为血燥证或血瘀证.
  • 摘要:目的:观察中药凉血活血复方水醇粗提液对人用生化表皮细胞(HaCaT)、人脐静脉内皮细胞(ECV304)的增殖抑制效应、细胞凋亡诱导作用以及其对细胞端粒酶活性的影响.为了进一步开发临床治疗银屑病的有效的方剂并以科学的检测手段判定中药药效和探索中药治疗银屑病的可能的机制. 方法:将不同浓度的凉血活血复方水醇粗提液分别地作用于体外培养的HaCaT、ECV304细胞,采用MTT法检测凉血活血复方水醇粗提液对细胞的增殖抑制作用以及药物的有效浓度范围及其IC50;采用倒置显微镜、投射电子显微镜观察细胞处理前后的形态学改变;流式细胞术检测细胞周期的变化及凋亡;应用端粒重复序列扩增-酶联吸附(TRAP-ELAISA)试剂盒检测两株细胞的端粒酶活性. 结果:(1)凉血活血复方可以抑制HaCaT、ECV304细胞的增殖,作用于HaCaT细胞24小时其IC50为155.83 mg/ml,相关系数为0.953;作用48小时IC50为71.57 mg/ml,相关系数为0.928;作用72小时IC50为41.27 mg/ml,相关系数为0.816.作用ECV304细胞24小时IC50为155.01 mg/ml,相关系数为0.987;作用48小时IC50为65.839 mg/ml,相关系数为0.917;作用72小时IC50为57.213 mg/ml,相关系数为0.884.且在一定浓度范围内呈明显的时间和浓度依赖性.(2)光镜下可见两株细胞呈现典型的凋亡细胞形态学特征.流式细胞仪检测发现药物以浓度依赖性的方式诱导两株细胞凋亡,细胞分裂周期阻滞于G2/M期.10 mg/ml、20 mg/ml、50 mg/ml凉血活血复方分别作用两株细胞48小时,凋亡比率分别为:1.4%、2.9%、4.0%和0%、2.8%、9.4%.(3)药物作用于两株细胞48小时,细胞端粒酶活性下降.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