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中文会议>医药卫生>第五届全国吞咽障碍高峰论坛
第五届全国吞咽障碍高峰论坛

第五届全国吞咽障碍高峰论坛

  • 召开年:2017
  • 召开地:广州
  • 出版时间: 2017-05-19

主办单位:中山大学附属第三医院;中华物理医学与康复杂志

会议文集:第五届全国吞咽障碍高峰论坛论文集

会议论文

热门论文

全部论文

全选(0
  • 摘要:目的:研究鼻咽癌(NPC)放疗后患者吞咽时颏下肌群和舌骨下肌群的表面肌电信号特征.rn 方法:选取经吞咽造影检查证实存在咽期吞咽障碍的NPC放疗后患者15例,设为患者组,另选取健康受试者15例设为健康组,采用表面肌电图(sEMG)进行检测,分别记录受试者干吞咽和吞咽3ml浓流质时颏下肌群和舌骨下肌群的sEMG信号,对2组受试者的肌电活动持续时间、平均振幅和峰值进行比较.rn 结果:患者组在干吞咽和吞咽3ml浓流质时颏下肌群和舌骨下肌群的sEMG持续时间[干吞咽时颏下肌群和舌骨下肌群的sEMG持续时间分别为(1.94±0.60)s(3.43±0.94)s;吞咽3ml浓流质时颏下肌群和舌骨下肌群的sEMG持续时间分别为(1.96±0.61)s和(3.45±0.92)s]较健康组均显著延长,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患者组吞咽3ml浓流质时颏下肌群和舌骨下肌群的sEMG持续时间显著长于干吞咽时,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患者组在干吞咽和吞咽3ml浓流质时颏下肌群和舌骨下肌群的sEMG峰值和平均振幅均显著高于健康组,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患者组吞咽3ml浓流质时颏下肌群和舌骨下肌群的sEMG峰值和平均振幅亦显著高于干吞咽时,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rn 结论:NPC放疗后患者吞咽时颏下肌群和舌肌下肌群表现为强化收缩,可在吞咽过程中发挥代偿作用.
  • 摘要:目的:利用血氧水平依赖功能磁共振技术观察急性脑梗死患者吞咽相关中枢功能重组及其偏侧性特征.rn 方法:选取健康志愿者10例组成正常对照组,选取首次出现吞咽困难主诉的急性期脑梗死患者10例组成患者组,患者组再根据新发梗死部位分为左侧脑梗死亚组(5例)和右侧脑梗死亚组(5例).采集正常对照组、患者组在吞咽状态和非吞咽状态下BOLD-fMRI扫描原始数据,应用SPM5软件进行数据处理,获得激活脑功能区坐标、体积等参数,通过公式计算吞咽中枢偏侧性指数,同时利用SPSS13.0版软件对脑功能区激活体积等数据进行统计分析.rn 结果:患者组除了与正常对照组相似的激活区之外,还可见BA36、BA9、BA23/31、BA7、BA18/19区等更为广泛的激活;同时左侧脑梗死亚组表现出右侧偏侧性,右侧脑梗死亚组表现出左侧偏侧性.rn 结论:中枢性吞咽障碍患者吞咽决策启动中枢的激活反应受损比较明显;梗死侧别不同对吞咽中枢偏侧性产生一定影响,提示健侧大脑半球功能重组在吞咽康复过程中可能具有重要作用.
  • 摘要:目的:观察应用不同剂量饮水试验评估脑卒中吞咽障碍误吸的差异,并与视频透视吞咽检查(VFSS)评估吞咽障碍误吸的效果进行比较.rn 方法:选取脑卒中患者40例,分别进行不同剂量的饮水试验(5ml、10ml、20ml),并记录误吸的阳性率;再吞咽5ml硫酸钡混悬液进行VFSS检查,记录阳性率.采用Bonferroni检验对不同剂量饮水试验的阳性率进行两两比较;另采用x2检验比较5ml饮水试验与VFSS检查的差异,并进行相关性分析.rn 结果:经Bonferroni方法校正检验水平分析,5ml饮水试验的阳性率[14例(35.00%)]与20ml饮水试验的阳性率[25例(62.50%)]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经x2检验分析,5ml饮水试验误吸阳性率与VFSS5ml的误吸阳性率呈正相关性(r=0.68,P<0.05).rn 结论:增加饮水试验的剂量会增加饮水试验阳性率;5ml饮水试验与VFSS检查评估脑卒中后吞咽障碍误吸的结果一致.
  • 摘要:目的:探讨表面肌电生物反馈游戏训练对脑干损伤吞咽障碍患者吞咽功能和咽部运动功能的影响.rn 方法:选取脑干损伤后吞咽障碍患者36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2组,每组18例.对照组给予常规吞咽功能障碍康复训练,包括口腔感觉和运动功能训练、门德尔松吞咽训练、球囊扩张术等;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表面肌电生物反馈游戏训练.于治疗前和治疗5周后(治疗后),对2组患者的吞咽功能进行评定,比较2组患者的功能性经口进食评分(FOIS),渗漏-误吸分级(PAS)和舌骨向前位移(HAM)、舌骨向上位移(HSM)、环咽肌开放幅度.rn 结果:治疗前,2组患者FOIS、PAS、HAM、HSM、环咽肌开放幅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2组患者FOIS、PAS、HAM、HSM、环咽肌开放幅度较组内治疗前改善(P<0.05),且治疗后观察组FOIS、PAS、HAM[(7.40±2.76)mm]、HSM[(9.75±2.65)mm]优于对照组(P<0.05).2组患者治疗后环咽肌开放幅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rn 结论:表面肌电生物反馈游戏训练可以显著改善脑干损伤吞咽障碍患者的吞咽功能和舌骨运动功能.
  • 摘要:目的:观察舌针联合舌运动训练治疗鼻咽癌放疗后舌运动障碍患者的临床疗效.rn 方法:选取鼻咽癌放疗后舌运动障碍患者24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舌针组和对照组.2组患者均给予舌运动训练和感觉刺激,舌针组在此基础上增加舌针治疗.2组患者均于治疗前和治疗3周后(治疗后)进行舌运动功能评估及舌肌肌力评测.rn 结果:治疗后,2组患者的舌前伸范围较组内治疗前均显著改善(P<0.05),且舌针组患者治疗后的舌前伸范围优于对照组治疗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2组患者的舌左右和上下范围较组内治疗前均显著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2组患者的舌压值较治疗前均显著改善(P<0.05),且舌针组患者治疗后的舌压为(10.46±3.74)kPa,显著优于对照组治疗后的(8.89±1.78)kPa,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rn 结论:舌运动训练和感觉刺激联合舌针可显著改善鼻咽癌放疗后舌运动障碍患者舌的运动范围,还可增强其舌肌肌力.
  • 摘要:目的:探讨脑卒中患者早期实施吞咽功能评估与分级管理的康复护理模式对患者吞咽功能及误吸的影响.rn 方法:按入院先后顺序,将符合纳入条件的173例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分为对照组(88例)和干预组(85例).2组患者均采用神经内科常规护理,干预组在此基础上实施早期评估及分级管理的康复护理模式.分别于治疗前(干预前)和治疗后(干预10d后),对2组患者进行吞咽障碍程度评价、影像学检查和患者满意度调查,统计分析2组患者治疗后临床疗效的总有效率、并发症发生率及患者满意度.rn 结果:①治疗后,干预组患者吞咽功能恢复的总有效率(87.06%)明显高于对照组(67.05%),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9.743,P=0.002);②对照组患者中有35例(39.78%)发生并发症(误吸、吸入性肺炎),而干预组有16例(18.82%),2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9.128,P=0.003);③干预组患者对护理工作的满意度为97.6%,显著高于对照组的88.2%,组间差异亦有统计学意义(P<0.05).rn 结论:早期评估与分级管理的康复护理模式可有效改善脑卒中后吞咽障碍患者的吞咽功能,降低误吸的发生率,提高患者的满意度.
  • 摘要:放射治疗(简称放疗)是鼻咽癌(nasopharyngeal carcinoma,NPC)的有效治疗方法.吞咽障碍是NPC放疗后患者常见的晚期并发症之一。本研究的两组患者在放疗后平均(7.8±3.4)年和(8.4±5.6)年,因吞咽困难症状明显加重而入院治疗,吞咽困难发生的中位数时间均为人院前1年,说明NPC放疗后患者吞咽困难的发生呈隐匿性、进行性加重。吞咽造影检查发现,本研究患者均存在不同程度的渗漏和误吸,但患者入院前仍然坚持经口进食,一方面是患者咽部感觉和反射减弱,对吞咽异常的敏感性降低;另一方面是患者可通过调整食物性状和进食姿势,及延长进食时间进行代偿。本研究的患者就诊前主要进食稀饭和糊状食物,其原因是放疗后患者唾液分泌减少,进食固体食物难以咽下,而进食流质更易导致呛咳,加深患者对进食的恐惧。正常吞咽过程包括口腔期、咽期和食管期,咽期吞咽障碍与误吸事件密切相关,是导致患者发生误吸性肺炎和营养不良的关键环节,故本研究重点关注咽期吞咽障碍。本研究对血生化指标的分析发现,两组患者的红细胞计数、血红蛋白水平和血清前白蛋白水平均低于正常参考值,血清白蛋白水平和甘油三脂水平增高,目前对癌症患者营养支持的具体适应证尚未达成共识,欧洲临床营养和代谢学会及美国肠外肠内营养学会的指南推荐,对营养不良的患者或者预期会发生吞咽困难的患者进行营养干预,本研究人组患者吞咽困难持续时间长,就诊时仍然坚持经口进食,虽然摄食训练对预防进行性加重的口咽性吞咽困难有帮助,但可能因为经口摄入不足或营养不均衡造成患者的营养障碍。因此,对NPC放疗后患者,密切的营养监测及合理的营养干预是非常重要的,建议通过营养支持治疗快速改善营养不良患者的营养状况,同时鼓励患者在安全的情况下进行经口摄食训练,以便激活吞咽生理机制,减少下咽部和食管近端狭窄的发生。
  • 摘要:吞咽障碍是脑卒中后常见功能障碍,由其导致的吸入性肺炎、脱水、营养不良及心理障碍等并发症严重影响患者生存质量,甚至危及生命.吞咽障碍的康复依赖于大脑可塑性的发展,近年来大量研究表明,经颅直流电刺激(transcranial direct current stimulation,tDCS)技术可改变大脑皮质兴奋性,配合康复训练可加速诱导可塑性进程,受到临床广泛关注,并已初步应用于吞咽障碍康复领域.电流强度及持续时间、电流密度、刺激部位等参数对治疗效果有影响,其tDCS治疗急性、亚急性期脑卒中患者安全性和慢性期脑卒中吞咽障碍患者的有效性还需进一步求证,同时不同部位损伤导致的吞咽障碍其特征不一,进而也会影响tDCS治疗效果,在未来还需深入研究的问题包括:寻找tDCS治疗脑卒中后吞咽障碍的最适宜剂量、刺激部位等参数,探讨tDCS治疗急性、亚急性脑卒中后吞咽障碍的安全性和有效性,卒中患者病损部位、吞咽障碍严重程度对tDCS治疗效果的影响等。
  • 摘要:第七届欧洲吞咽障碍年会的主题是“吞咽障碍与老龄化”,重点关注老年人群相关的吞咽障碍问题。会议采取专题讲座与自由发言相结合的形式,围绕老年吞咽障碍的特征、评估和治疗等不同模块交流。特邀3个专题讲座分别是老年吞咽障碍的合并症(肌减少症、吸入性肺炎等)、吞咽障碍的管理和老年营养不良。自由发言分“吞咽生理学”、“吞咽评估和诊断”、“神经退行性疾病和吞咽障碍的合并症”、“脑卒中吞咽障碍”、“儿童吞咽障碍”及“头颈部肿瘤吞咽障碍”六个专场,会上有43篇论文进行了口头交流。
  • 摘要:目的:探讨用手持棒式电极对鼻咽癌放疗后患者的舌内外肌群进行低频脉冲电刺激,观察对舌运动障碍的临床疗效.rn 方法:选取鼻咽癌放疗后舌肌运动障碍患者60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舌内外肌组和舌外肌组,每组30例,其中17例患者因病情、经济及家庭原因不能坚持治疗,退出研究.最后纳入统计的患者资料43例,其中舌内外肌组22例,舌外肌组21例.2组患者均采用感应电疗法,手持棒式电极刺激治疗,舌内外肌组刺激部位为舌内外肌群,每次治疗20min;舌外肌组刺激部位为舌外肌群,每次治疗15min.治疗时间均为每日1次,每周5d,共治疗4周.分别于治疗前和治疗4周后,对2组患者进行舌肌运动范围测量,记录和统计分析2组患者舌的前伸运动、左右运动及上下运动范围.rn 结果:治疗前,2组患者舌前伸运动、左右运动、上下运动范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2组患者的舌前伸运动较组内治疗前明显改善(P<0.05),且舌内外肌组较舌外肌组改善更为明显,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舌内外肌组治疗后的舌左右运动范围较治疗前有明显改善(P<0.05),而舌外肌组较治疗前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组患者治疗后的舌上下运动范围较治疗前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rn 结论:手持棒式电极感应电疗法能有效针对舌肌运动障碍患者的舌内、外肌进行治疗,改善患者的舌前伸运动和舌左右运动.
  • 摘要:目的:观察间歇性管饲技术联合常规吞咽康复训练对脑卒中吞咽障碍患者的疗效,并探讨其作用机制.rn 方法:共选取60例脑卒中后中重度吞咽障碍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30例.2组患者均给予常规药物治疗,并针对吞咽功能障碍进行康复训练,对照组采用留置鼻饲管技术给予营养支持,治疗组采用间歇性管饲技术治疗.于治疗前和治疗20d后(治疗后)对2组患者的吞咽功能进行评定.rn 结果:治疗前,2组患者的吞咽障碍分级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组内治疗前比较,2组患者的吞咽障碍均有所改善,且治疗组吞咽障碍分级改善优于对照组(P<0.05).治疗组患者的总有效率(96.67%)显著高于对照组患者的总有效率(80.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患者的吸入性肺炎和腹胀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rn 结论:间歇性管饲结合吞咽训练可显著改善脑卒中吞咽障碍患者的吞咽功能,减少并发症发生,具有较好的临床疗效.
  • 摘要:目的:了解中国脑卒中、神经退行性疾病、头颈部肿瘤患者和老年人群的吞咽功能障碍流行病学现状.rn 方法:选取3种最常见的与吞咽障碍相关的疾病人群(包括脑卒中、神经退行性疾病和头颈部肿瘤)以及年龄≥65岁的老年人群(包括一般社区和养护机构),采用Ohkuma和Sydney吞咽问卷调查、洼田饮水测试和吞咽造影检查评估吞咽功能,观察该3种疾病和老年人群吞咽障碍的患病率,并比较中国三大主要经济区之间以及不同性别、年龄的吞咽障碍的患病率差异.rn 结果:总调查人数为7000例,其中有效调查人数为6102例,吞咽障碍阳性人数2363例,吞咽障碍的患病率为38.7%.各种疾病吞咽障碍的患病率分别为脑卒中(急性期46.3%、恢复期56.9%)、神经退行性疾病(阿尔兹海默症40.8%、帕金森病46.2%、多发性硬化12.5%、脊髓侧索硬化50.0%)、头颈肿瘤(鼻咽癌36.6%、喉癌58.4%).老年人群的吞咽障碍患病率分别为一般社区13.9%、养护机构26.4%.三大经济地区吞咽障碍患病率分别为中部地区最高55.0%、东部沿海地区次之38.6%、西部地区最低32.5%,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116.2,P<0.001).不同性别吞咽障碍患病率比较,男性患病率40.0%、女性36.3%,男性患病率高于女性(x2=8.757,P=0.003);年龄分组显示患病率随年龄增长而增加(x2=20.993,P<0.001).rn 结论:吞咽障碍在中国脑卒中、神经退行性疾病、头颈部肿瘤和老年人群中患病率处于较高水平,其中男性高于女性,与年龄增长正相关,且存在经济区域间的差异.
  • 摘要:老年人吞咽障碍的影响因素是多方面的,其中年龄、性别、基础疾病是已经明确的因素。居住在不同机构(如养老院、社区和医院)的老年人,由于身体功能和基础疾病等方面的差异性,吞咽障碍的发生情况也不同;老年人的功能状态和衰弱等可能与吞咽功能相关,或许是因为随着年龄的增长,老年人功能状态发生退行性改变,其吞咽功能也会受到一定的影响。老年人作为发生吞咽障碍的主要人群,影响因素众多,临床中不易于早期识别。目前,老化对老年人吞咽功能的影响并未引起临床上足够的重视,有部分老年人只有轻度吞咽问题,存在发生误吸等不良并发症的风险,但症状不突出,更易被忽视。建议对老年人(尤其是高龄老年人)进行常规吞咽功能的筛查和评估,有利于及时发现吞咽障碍问题和采取针对性干预措施预防严重并发症的发生。
  • 摘要:吞咽时声门下为正压,此正压可帮助清理声门上的残留物,从而保护气道,防止食物误吸人声门以下。此声门下气压理论是PMV改善误吸的重要机制,其主要是在生物流体力学方面通过调节吞咽-呼吸的协调性来改善吞咽功能。恢复声门下气压可通过机械感受器作用和重塑咽喉部感觉来提高感觉灵敏性,重建声门关闭反射和咳嗽反射来保护气道,而重塑咽腔内压力可提高吞咽功效,这些都促使声门下气压成为减少误吸的关键因素。因此,佩戴PMV来重建闭合的上呼吸道系统是气管切开术后患者吞咽功能康复的重要手段。PMV是气管切开患者一种简单、合理且价廉的治疗选择,而国内仅有少数医院开展,国外学者虽在此方面做了大量研究,但仍存在若干问题,包括佩戴PMV进行吞咽造影检查时,大部分研究中只针对稀流质这种性状的食物进行评估,并发现可减少误吸。仅有少数研究对其它性状食物(如浓流质、浓稠糊状、半固体)进行了探究。由于研究例数较少,此结果尚存争议,尚需进一步研究PMV在进食其它性状的食物时是否也可以减少误吸。与其它减少误吸的代偿策略(如鼻饲管、胃造瘘)或直接方法(如堵管、拔除气管套管、封管)相比,PMV的功效和费用是否有较高的性价比。就PMV的作用机制而言,重塑声门下气压后如何计算上气道的流体动力学,如何应用物理方程分析声门下气压对吞咽功能的影响。上述问题都值得今后进一步的研究和探讨,为PMV在气管切开患者中的应用提供坚实的基础和充分的依据。
  • 摘要:吞咽障碍是指由于下颌、双唇、舌、软腭、咽喉、食管等器官结构和(或)功能受损,不能安全有效地把食物输送到胃内的过程,介绍了吞咽障碍的临床表现和并发症,其筛查与评估不只是筛查有无吞咽障碍,更重要的是评估吞咽安全性和有效性方面存在的风险及其程度,强调以团队合作模式进行评估,对于疑似有吞咽问题的患者或老年人,应进行吞咽障碍的筛查,筛查一般由护士完成,其他专业人员也可参与。需强调的是:筛查并非用于量化吞咽障碍的风险程度或指导吞咽障碍的管理,筛查不能取代临床功能评估和仪器检查。全面了解病史,对于选择进一步的评估和正确的治疗决策,具有事半功倍的效果。所有的床旁进食评估都需要进行容积-黏度测试,但首先要确认患者是否有适应证和禁忌证。吞咽造影检查和软式喉内窥镜吞咽功能检查是确定吞咽障碍的金标准。应用这些设备的检查能更直观、准确地评估口腔期、咽期和食管期的吞咽情况,了解吞咽气道保护功能完整情况,对于诊断、干预手段选择和咽期吞咽障碍的管理意义重大。VFSS一般由放射科医师和言语治疗师或主管医生共同合作完成此项检查;有条件的单位可以开展吞咽造影的量化分析;造影检查的专业人员必须通过正规培训,造影检查前需充分向患者说明目的、方法和风险,签署知情同意书;X线对人体有多种不良作用,在获取足够诊断/治疗信息的前提下,检查时应尽量设法减少患者的辐射暴露时间。VFSS和FEES各有所长,结合病例和技术条件可选择性的应用,有条件的单位推荐二者结合应用,优势互补。仪器检查可以为专业人员提供有价值的补充信息。医生和治疗师应了解各种吞咽仪器检查方法的特点、适应证和禁忌证。应清楚检查的目的,预期得到什么信息,不可滥用。同时充分向患者家属说明,并签署知情同意书。
  • 摘要:目的:探讨改良球囊扩张治疗对脑干卒中后吞咽障碍患者颏下肌兴奋性的影响及其与吞咽功能的关系.rn 方法:选取单侧脑干卒中后上食管括约肌功能障碍30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扩张组,每组患者15例.对照组患者采用常规吞咽治疗,每日2次;扩张组患者在每日1次与对照组相同的常规吞咽治疗的基础上增加球囊扩张治疗.2组患者均于治疗前和治疗终点时记录双侧颏下肌的运动诱发电位(SMEP)、渗漏误吸评分(PAS)、功能性经口进食评分(FOIS).结果:重复方差分析提示,组别、时间以及SMEP记录侧的三个因素存在交互作用(F=3.46,P=0.02),两两比较发现,治疗后,2组的患侧SMEP均较组内治疗前增加,但仅扩张组患侧SMEP波幅较对照组增加(P<0.05).治疗后,扩张组的FOIS评分较组内治疗前显著增加(P<0.01),PAS评分较组内治疗前显著降低(P<0.05).相关性分析发现,仅患侧SMEP的波幅变化与PAS评分呈正的强相关(r=0.815,P<0.001),与FOIS评分弱相关(r=0.43,P=0.02).rn 结论:改良球囊扩张治疗可增强皮质-患侧脑干-吞咽肌通路的兴奋性,并与吞咽安全性的增加有关.
  • 摘要:目的:探讨鼻咽癌放疗后吞咽困难患者肌肉纤维化与舌骨位移的相关关系.rn 方法:选取鼻咽癌放疗后吞咽困难患者26例,采用剪切波弹性成像测量下颌舌骨肌的弹性模量,同时对患者的吞咽造影行渗漏-误吸评分(PAS)及运动学参数分析,测量舌骨的水平和垂直位移,将弹性模量与舌骨位移作相关性分析,以PAS>5级为吞咽障碍程度的判断标准构建下颌舌骨肌弹性模量的ROC曲线.rn 结果:PAS>5级的患者下颌舌骨肌弹性模量与舌骨位移呈负相关,PAS≤5级的患者下颌舌骨肌弹性模量与舌骨位移不存在相关性,下颌舌骨肌弹性模量判断吞咽障碍程度的ROC曲线,诊断阈值为14.37kPa,敏感度为80%,特异度为81.8%.rn 结论:鼻咽癌放疗后严重吞咽困难患者肌肉纤维化与舌骨位移存在较大的相关性,肌肉弹性模量可作为评价患者吞咽功能的辅助监测手段.
  • 摘要:目的:对比分析青年人和老年人的自发吞咽音特征.rn 方法:健康受试者100例,分为青年组(19~30岁)和老年组(60~85岁),每组50例(男女各25例).2组研究对象均测量颈围(绕甲状软骨水平的颈部周径)和体重指数(BMI).在甲状软骨以下气管左侧检测自发吞咽音20min,采用RavenPro1.5.0进行吞咽音切分、标注和吞咽声学指标测算,包括每分钟自发吞咽频率(SPM)、吞咽音长、能耗、半耗能时长及半耗能时长占比,使用R3.4.0进行统计分析.rn 结果:青年组的平均颈围(34.31±3.45)cm,与老年组[(33.95±3.00)cm]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5789);青年组的BMI为(21.97±2.65)kg/m2,低于老年组[(23.43±2.89)kg/m2],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219).老年组的SPM为(0.39±0.34)次/min,显著少于青年组[(0.91±0.51)次/min],且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老年组的吞咽音长为(0.92±0.29)s,显著长于青年组[(0.84±0.26)s],且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老年组单次吞咽消耗的能量为(76.88±9.82)dB,显著高于青年组[(75.43±8.93)dB],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老年组单次吞咽消耗一半能量所需时间为(0.43±0.24)s,显著长于青年组[(0.38±0.19)s],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但该时间占吞咽音长的比例在青年组[(48.30±28.20)%]和老年组[(49.00±29.90)%]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6859).rn 结论:与青年人相比,老年人的自发吞咽频率明显减少,吞咽音明显延长.
  • 摘要:目的:应用高分辨率固态测压技术动态监测脑损伤后行气管切开术患者佩戴吞咽-说话瓣膜对其吞咽功能的即时影响.rn 方法:共选取脑损伤后行气管切开术患者12例,分别在吞咽-说话瓣膜干预和非干预状态下吞咽5ml的300mg I/ml碘海醇溶液各3次.采用高分辨率固态测压系统采集患者咽部、食管上括约肌压力及时间参数,包括咽腔收缩压力峰值、咽腔收缩速率、咽腔收缩持续时间、上食管括约肌(UES)松弛残余压及UES松弛持续时间等.rn 结果:应用吞咽-说话瓣膜后,发现患者咽腔收缩压力峰值、咽腔收缩速率、咽腔收缩持续时间、UES松弛残余压及UES松弛持续时间均有变化,但发生的即时效应在佩戴吞咽-说话瓣膜前、后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rn 结论:吞咽-说话瓣膜的应用并不能即时明显改善脑损伤后气管切开状态患者的咽部及UES功能.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