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中文会议>医药卫生>中华医学会2008年全国重症医学研讨会
中华医学会2008年全国重症医学研讨会

中华医学会2008年全国重症医学研讨会

  • 召开年:2008
  • 召开地:杭州
  • 出版时间: 2008-05-22

主办单位:中华医学会重症医学分会

会议文集:中华医学会2008年全国重症医学研讨会论文集

会议论文

热门论文

全部论文

全选(0
  • 摘要:目的研究应用中心静脉血氧饱和度(ScVO2)和血乳酸清除率指导严重感染病人液体复苏的意义。方法将74例严重感染及感染性休克病人随机分组,分别以容量复苏成功(A组);容量复苏成功且ScVO2>70%(B组);容量复苏成功且乳酸清除率达10%(C组)为目标。确诊后经验性给予抗生素治疗的同时积极进行液体复苏达标后维持72小时。结果B组和C组发生MODS的比例分别为33.3%和28.6%,均低于A组(54.5%),其中C组与A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43)。A组和B组7天病死率(27.3%and20.8%)接近且均高于C组(3.6%),A组与c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21)。从生存分析曲线来看B、C两组病死率均低于A组。B组和C组患者住ICU时间分别为6.53±12.10天和6.95±13.52天均短于A组(8.465±11.97天,P<0.05)。结论应用中心静脉血氧饱和度(ScVO2)及乳酸清除率指导严重感染的液体复苏可以降低严重感染和感染性休克病人MODS的发生率及病死率。
  • 摘要:目的观察脓毒症患者血清降钙素原(PCT)作为判断脓毒血症的发展和预后在临床应用的价值及其与APACHEⅡ评分之间的相关性。方法脓毒症患者56例,入ICU后给与重症监护治疗(包括病因治疗,充分的液体复苏,抗生素治疗,呼吸机治疗等)。所有患者于入ICU后24小时内进行急性生理和慢性健康评分(APACHEⅡ),同时采取入ICU治疗前(t0)及入ICU后1d(t1)、3d(t3)、5d(t5)、7d(t7)、10d(t10)各时点的静脉血(死亡患者记录到死亡前),检测PCT。追踪患者的转归,并根据28天病死率将患者分为存活组与死亡组。结果随着治疗的进程,患者PCT逐渐下降。从治疗第3天开始,PCT与入室时相比有明显下降(P<0.05)。追踪患者转归(28天病死率),动态监测PCT变化,随病程进展,存活组PCT随病情好转迅速下降,至病程第10天,PCT已基本恢复至正常水平,而死亡组虽有下降趋势,仍持续高于正常水平。APACHEⅡ评分死亡组显著高于存活组(P<0.05)。PCT与APACHEⅡ评分的相关系数是0.656(P<0.05)。结论PCT作为单一的血清学指标,具有简便、快速的特点,而APACHEⅡ评分与其具有较强的相关性。结合PCT与APACHEⅡ评分综合分析,对脓毒血症的诊断、治疗效果及预后的判断具有很好的临床实用性。
  • 摘要:目的评价全血乳酸及乳酸清除率与感染性休克患者预后的关系。方法2005年8月至2008年2月收住ICU的符合入选条件的感染性休克患者,进行早期目标指导治疗,NOVA血气分析仪测定入选时、6h、24h、72h全血乳酸,计算6h、24h、72h乳酸清除率和APACHEⅡ评分、器官衰竭个数,并评价早期乳酸值和乳酸清除率与28天病死率的关系。结果105例患者入选,平均年龄(71.3±13.4)岁。入选时APACHEⅡ评分19.8±7.8,器官衰竭个数3.0±1.1,乳酸值(3.8±3.6)mmol/L,28天病死率为54.3%。(1)死亡组和存活组乳酸值在入选时、6h、24h、72h组间差异均有非常显著性意义,入选时血乳酸>4mmol/L患者病死率明显增加;(2)105例患者中,入选时乳酸>2mmol/L共69例(占65.7%)。存活组6h、24h乳酸清除率明显高于死亡组(分别为P<0.01、P<0.05),而72h两组乳酸清除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6h乳酸清除率>30%的患者病死率显著降低(P<0.01);(3)通过ROC曲线分析,入选时乳酸值、6h乳酸值、24h乳酸值和6h乳酸清除率评估感染性休克患者预后的AUC分别为0.564、0.649、0.754、0.784。结论感染性休克患者动态监测乳酸具有重要意义,6h乳酸清除率可作为预后判断的指标之一。
  • 摘要:目的探讨充分肺复张(RM)后应用最佳氧合法选择的PEEP水平,对不同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模型肺组织不同区域炎症反应的影响。方法复制犬油酸静脉注射、生理盐水(NS)肺泡灌洗的ARDS模型,容量控制通气(Vt 10ml·kg-1)。按最佳氧合法滴定最适PEEP水平然后机械通气4h,处死动物,留取右上叶、右下叶腹侧、右下叶背侧肺组织,光镜观察肺组织病理改变并测定肺组织肺湿/干重比(W/D)。凝胶迁移率改变电泳法(EMSA)测定肺组织核因子-kB(NF-kB)活性,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检测肺组织白介素-6(IL-6)、IL-10表达水平,反映肺组织炎症反应情况。结果NS灌洗组右下叶背侧肺组织W/D为(12.49±1.72),明显高于右上叶(8.21±0.57)、右下叶腹侧(9.55±1.00)(P<0.05);油酸组右下叶背侧肺组织W/D为(8.95±0.35),明显高于右上叶(7.11±0.70)、右下叶腹侧(7.64±0.76)(P<0.05);两组间各区肺组织W/D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NS灌洗组、油酸组右下叶背侧肺组织可见肺泡间隔增宽、出血及大量炎性细胞浸润等急性肺损伤病理改变;而右上叶、右下叶腹侧肺组织肺泡塌陷、炎性细胞浸润等较右下叶背侧肺组织明显减轻,但存在部分肺泡过度膨胀,肺泡间隔断裂。NS灌洗组、油酸组右下叶背侧肺组织NF-kB活性均明显高于右上叶组织(P<0.05),但与右下叶腹侧肺组织相比无显著差异(P>0.05);两组间各区肺组织NF-kB活性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NS灌洗组、油酸组右下叶背侧肺组织IL-6、IL-10含量均明显高于右上叶、右下叶腹侧肺组织(P<0.05);两组间各区肺组织IL-6、IL-10含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最佳氧合法导向PEEP水平对ARDS不同区域肺损伤的影响不同,下叶背侧肺组织较上叶、下叶腹侧肺组织损伤重。
  • 摘要:目的研究血液净化和体外膜氧合器对急性肺损伤犬炎症细胞因子的清除作用。方法20只健康杂种犬(重量20.3±4.2 kg),随机分成机械通气(MV)和高容量血液滤过联合机械通气(HF+MV)组,ECMO和机械通气(HF+ECMO)组,高容量血液滤过、ECMO器和机械通气三者联合(HF+ECMO+MV)组,每组n=5。采用静脉注射油酸复制犬急性肺损伤模型,然后进行MV或者相关干预治疗240-min。应用ELISA测定血浆中细胞因子(TNF-α、IL-6、IL-8),Bradford方法测定BAL,和血浆中白蛋白浓度。用肺W/D进行肺水评价。结果单纯血滤时可以明显降低血浆中IL-6,8的水平,而单独使用ECMO时IL-6,8水平是增高的,联合使用血滤时IL-6,8水平则有明显降低(P<0.01),IL-10,12和TNF-a在各组中则没有显著变化。结论高容量血液滤过能有效清除油酸诱发急性肺损伤犬血浆细胞因子;ECMO单独使用时可以显著改善氧合,但是引起血浆中炎症因子的的增加;联合使用血液滤过和ECMO时,可以有效清除炎症因子。
  • 摘要:目的分析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cute respiratory distress syndrome,ARDS)患者肺组织病理特点,探讨机械通气策略。方法 回顾性分析3例ARDS患者临床和肺组织病理特点。结果 ARDS呈弥漫性肺泡损伤,早期以肺广泛充血水肿和透明膜形成为特征,中晚期以肺泡、间质纤维增生和纤维性实变等急性肺纤维化为特征。2例患者接受小潮气量(6~8 ml/kg)和呼气末正压(PEEP,5~15 cmH2O)保护性机械通气,机械通气期间未出现严重二氧化碳潴留、氧合指数无明显改善。结论ARDS患者肺组织呈急性弥漫性肺损伤,以急性渗出和纤维增殖病变为特点,实施机械通气策略应与肺组织病理变化相适应。
  • 摘要:目的 观察比较ICU危重病人肠外营养(parenteral nutrition)、肠内营养(enteral nutrition)及肠外肠内联合营养(parenteral combinding with enteral nutrition)支持的治疗效果。方法 选择ICU危重病人45例分为A组(PN)、B组(EN)和C组(PN+EN)三组,每组各15例。在连续营养支持治疗8天后进行临床营养指标和免疫指标的分析对比。结果 本组病人42例(93.3%)康复,3例(6.7%)死于原发病。B组和C组的总蛋白、白蛋白与治疗前及A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三组血红蛋白均较治疗前升高(P<0.05);B组TLC较A组升高,lgA较治疗前升高(P<0.05);B组IgM、C组IgG和IgGM与较治疗前及A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PN、EN和PN+EN三种方法均可改善危重患者的营养状况及免疫功能,EN或添加EN的效果更为明显,如病情许可应尽早过渡到肠内营养支持。
  • 摘要:目的 探讨压力释放-双相正压通气(APRV/BIPAP)模式下,不同压力组合肺复张/开放(lung recruitment/openmaneuvers,RMs)策略疗效,摸索最佳压力组合,观察对血流动力学等影响。方法 大肠杆菌腹腔注射制作猪急性肺损伤(acute lung injury,ALI)模型,APRV-BIPAP下,逐步递增压力组合(Phigh/Plow),即RM1(30/15)、RM2(35/20)、RM2(40/25)、RM4(45/30)、RM5(50/35)、RM6(55/40)、RM7(60/45)emH2O实施RMs,吸气相CT扫描,评价RMs疗效。监测氧合指数(PaO2/FiO2)、血流动力学指标、平均气道压((Pmean)变化。RMs完成后,处死取肺组织行病理学检查。结果 健康幼猪8头,成模后CT扫描均显示不同程度肺泡萎陷。随RMs,PaO2/FiO2改善,肺泡萎陷减少,以RM2后改善最明显(P<0.05),但非病变区域有肺泡过度膨胀;随压力递增,心率(HR)增快(P<0.05),平均动脉压(MAP)下降(P<0.05),PIP、Pmean和中心静脉压(CVP)升高(P<0.05),但RMs完成后能恢复到RMs前水平(P>0.05);研究过程中未发生气胸、纵隔气肿等,但病理检查有肺泡过度膨胀和间隔断裂。结论 借助APRV-BIPAP模式实施RMs疗效好,35/20cmH2O是最佳压力组合,对血流动力学和气道压等影响小;一旦RMs获得疗效满意,设置30/15cmH2O维持20min,RMs疗效好。
  • 摘要:目的研究外科重症加强治疗病房(SICU)带管行机械通气患者镇静深度监测的脑电双频指数(BIS)与镇静躁动评分(SAS)的相关性。方法选择术后带气管导管入SICU需呼吸机辅助通气的病人110例,BIS观察时间12~48小时,入室后即常规行静脉持续吗啡镇痛治疗;视患者镇静或烦躁情况考虑是否使用或加用镇静剂(咪达唑仑/丙泊酚)行镇静治疗,将镇静目标控制在SAS 2~4分,镇痛目标维持在Prince-Henry镇痛评分1~2分。期间连续监测并记录呼吸机参数、脉搏、心电图、血压、脉搏血氧饱和度、BIS值。从入室当时开始及以后一小时内每隔15min由专人分别行SAS评估和同时记录BIS值,入室一小时后每隔1h行SAS评分并记录BIS值,用统计学方法比较SAS分级对应的BIS值各组间总体均数差异,分析BIS与SAS镇静分级评分的相关性。结果SAS不同分级组间BIS值均数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01);SAS分级评分对应的BIS值均数之间具有良好的正相关性(Υ=0.68,P<0.001)。结论BIS监测与SAS分级在评价SICU机械通气患者镇静程度时存在良好相关性,能客观地监测SICU机械通气患者的镇静状态,减少主观评分对患者休息的干扰并指导镇静治疗。
  • 摘要:目的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systemic inflammatory response syndrome,SIRS)是一种全身性的非特异性炎症反应,过度的炎症反应是造成细胞、组织、脏器损害的病理基础。因此,SIRS被认为是多器官功能不全综合症(Multiple organdysfunction syndrome,MODS)的前奏。中性粒细胞(polymorphonuclcar neutrophil,PMN)是炎症过程中重要的效应细胞,是宿主对抗感染的第一道防线,在炎症的发生、发展、转归中起着关键的作用。正常情况下PMN以凋亡的方式被巨噬细胞清除。如果PMN凋亡延迟,不仅其作用时间延长,同时分泌大量细胞因子,使炎症反应逐级扩大。PMN凋亡被认为是炎症反应得以无损伤收敛的一个重要机制。大黄是许多中药组方的重要有效成分,临床上应用,对SIRS患者的病情有所改善,而且有研究表明大黄的有效成分大黄素(Emodin,EMD)能够促进SIRS患者的PMN凋亡。本文旨在研究EMD对SIRS患者PMN凋亡影响的分子机制。方法采集SIRS患者及健康志愿者外周血,从中提取PMN并进行体外培养,共分为三个实验组:正常组、SIRS组、EMD干预SIRS组。采用免疫细胞化学技术检测各组中PMN线粒体上的凋亡基因Bax/Bcl-xL蛋白水平表达的差异。结果与健康志愿者相比,SIRS患者PMN的促凋亡基因Bax的表达无明显差异(62.5%vs80.0%,P>0.05);然而,抑凋亡基因Bcl-xL的表达较健康志愿者显著增加(87.5%vs20.0%,P<0.05);在SIRS患者中,EMD干预组与对照组相比,PMN的Bax表达无明显差异(87.5%vs62.5%,P>0.05);而两组之间Bcl-xL的表达具有显著差异性(25.0%vs87.5%,P<0.05)。结论SIRS患者外周血PMN凋亡比健康志愿者明显延迟。大黄索可以使SIRS时增高的凋亡调控基因Bcl-xL/Bax的比例下调,提示细胞凋亡的Caspase-9途径或者说线粒体途径在大黄素的促PMN凋亡中可能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 摘要:目的调查我国三级医院ICU呼吸治疗的仪器装备、工作内容和完成人等,为规范和发展呼吸治疗提供依据。方法在2006年8月的三次大规模会议上发放问卷,调查30个省264家三级医院320个ICU的491名医护人员。结果有创与无创呼吸机数,床位数分别为0.52/1和0.16/1;超声、喷射式以及定量雾化器的配用率分别为55.9%(179,320)、33.7%(108/320)和12.2%(39/320)。320个ICU中,机械通气设置、撤离、拔管由医师完成的ICU占92.1%、93.1%、83.5%,管路更换、吸痰、雾化、湿化由护士完成占83.7%、93.9%、91.6%、90.2%。491名回答者中撤机前行自主呼吸试验为40.9%,不知道或从来不做者占26.2%;有创通气时未监测气道开口端温度者占27.1%;对脱机未拔管患者应用气管内持续滴入/泵入盐水湿化者占34.4%;55.6%使用前检测呼吸机;管路更换频率依次为每周一次(48.1%),1~3和3~5天一次为25.1%、14.7%。结论 目前三级医院ICU的呼吸机数量较前已大幅增加,但对其他实用装置的应用尚不足;呼吸治疗工作主要由医师和护理人员共同承担,缺少专业人员;机械通气、气道管理和呼吸机管理等呼吸治疗工作差异较大,缺乏统一的规范。
  • 摘要:近年来血液净化理论和技术发展迅速,尤其是连续性血液净化(CBP)技术有了长足的进步,通过清除和吸附炎症介质和内毒素等毒性物质,纠正水、电解质和酸碱平衡紊乱,改善内环境,有利于营养支持治疗的开展等,广泛用于临床上各类危重病患者的抢救治疗,取得显著疗效,目前是临床上重要的器官支持手段。为了保证血液净化治疗的顺利实施,抗凝治疗则是关键因素之一。危重病患者常合并凝血功能障碍,因此,临床上对进行CBP治疗患者如何安全、有效抗凝,是一个尚未完全解决的技术难题。
  • 摘要:重症哮喘传统称为哮喘持续状态,也曾被命名为潜在致死性哮喘、难治性急性重症哮喘、突发窒息性哮喘、突发致死性哮喘等。重症支气管哮喘表现为气喘、咳嗽、胸闷突然加重或在原有哮喘的基础上进行性加重,患者被迫采取前弓位,呼吸频率显著增快,辅助呼吸肌活动,明显三凹征,双肺满布响亮哮鸣音,脉率>120次/min。患者只能说字词,常有烦躁、焦虑、紫绀、大汗淋漓,动脉血气显示PaCO2>45mmHg,PaO2<60mmHg,SaO2<90%。极危重患者表现为:不能讲话,嗜睡或意识模糊,呼吸浅快,胸腹矛盾运动;,三凹征,呼吸音减弱或消失,心动徐缓,动脉血气表现为严重低氧血症和呼吸性酸中毒;患者可于数分钟内死亡。重症哮喘分为两种情况:一是突然发作或加重,治疗不及时,可于短时间内迅速死亡,以速发性炎症反应为主,病理改变主要为严重气道痉挛;二是哮喘进行性加重,以迟发性炎症反应为主,表现为气道黏膜的水肿、肥厚和黏液栓的阻塞。
  • 摘要:急性胰腺炎(acute pancreatitis,AP)是常见的内外科急症。近20年来,其总死亡率已经降至5%~20%。其中轻症急性胰腺炎(MAP)属于自限性疾病,预后良好,而重症急性胰腺炎(SAP)死亡率仍高达30%。SAP患者死亡多发生在两个时期:早期,在发病7~14d,10%~20%的患者因为多种炎症介质介导的SIRS而死亡;晚期,80%~90%的患者在发病1~3周后因胰腺坏死组织感染引起的多脏器功能衰竭死亡。随着重症监护及支持治疗的进展,SAP的死亡率已有所下降,但并发胰腺感染率仍高达40%~70%。目前,胰腺感染及其并发的多器官功能衰竭已成为SAP最严重的并发症,其病死率高达50%。
  • 摘要:我们对脓毒症的认识是阶段性,1991年在芝加哥会议上,提出在侵入感染引起临床炎症时使用脓毒症这个词。同时建议使用SIRS的概念来描述独立于原因之外的系统炎症反应的临床表现。虽然对炎症、介质的研究所取得的令人欣喜的成就有助于我们更好的理解、治疗和预防MODS和MOF的发生,但在实施长达十年之久,耗资近10亿美元,多达200余项抗炎的临床和实验的研究后,并没有在临床获得预期效果。
  • 摘要:呼吸机相关性肺炎(Ventilator-associated pneumonia,VAP)是机械通气48h后发生的肺炎称为呼吸机相关性肺炎,是一种特殊类型的医院获得性肺炎,是医院获得性感染的主要死亡原因。2004年加拿大危重病学会和危重病临床试验组联合专家委员会,以及2005年美国胸科学会和感染疾病学会,先后基于循证
  • 摘要:血流动力学监测是研究血液在心血管系统中流动的一系列物理学问题,即流量、阻力、压力之间的关系,是危重病的重要内容。
  • 摘要:ICU重症患者常由于多种因素引起疼痛、焦虑和烦躁,从而影响患者对治疗的配合并加重病情,使ICU的治疗更为复杂和困难,治疗效果难以保证。通过合理有效的镇静镇痛来减少患者的疼痛、焦虑和烦躁,可以保证治疗措施的实施、减少并发症的发生、降低死亡率,提高治愈率。因此,对ICU重症患者施行镇静镇痛治疗是必不可少的。如何掌握镇痛镇静的深度,换言之:如何施行镇痛镇静的评估,是我们需要掌握的重要内容。
  • 摘要:腹腔间隔室综合征(Abdominal Compartment Syndrome,ACS)是ICU内常见的临床综合征,一旦发生,可导致MODS,患者预后不佳,病死率可能达到60%。研究发现严重腹部外伤后发生率可高达14%~15%。正常人腹内压从轻度负压到6.5mmHg(1mmHg=0.133kPa)左右,随呼吸周期波动。危重病患者正常腹腔内压在5~7mmHg左右。腹内压持续或反复增高超过12mmHg即被称为腹腔内高压(intra-abdminalhypertension,IAH)。根据2007年国际腹腔间隔综合征会议的定义,认为腹内压持续升高超过20 mmHg并伴器官功能障碍即可诊断ACS。
  • 摘要:真理向前多跨一步就可能是谬误。从大原则来说,任何治疗都有治疗的终点,包括脓毒性休克。休克被定义为"急性循环衰竭所导致的细胞缺氧",因此,纠正细胞缺氧就是脓毒性休克复苏的终点。换言之,也只有在细胞缺氧被真正纠正以后,脓毒性休克治疗任务才告完成。
  • 摘要: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是一组气流阻塞性疾病,基本特点是慢性进行性和不可逆性气流阻塞。COPD是慢性呼吸衰竭或慢性呼吸衰竭急性加重的最常见原因。
  • 摘要:目的 探讨高频振荡通气实施肺开放对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绵羊血流动力学的影响。方法 肺泡灌洗法复制绵羊ARDS模型,随机分为高频振荡通气(HFOV)组和常规机械通气(CMV)组。在肺充分复张的基础上,利用氧和法分别获得维持肺开放的最佳PEEP(CMV组)和平均气道压(mPaw)(HFOV组)并以此参数机械通气四小时。观察基础状态、ARDS模型稳定后和肺开放后机械通气0、1、2、3、4h时血流动力学、氧代谢和呼吸力学的变化。结果 HFOV组和CMV组维持肺开放的mPaw和PEEP分别为(28.7±2.1cmH2O)和(18±2cmH2O),肺开放后CMV组的mPaw(24.3±4.1cmH2O)明显低于HFOV组的mPaw,但高于HFOV组的肺泡压(Pa)(20±2emH20)。HFOV组肺开放后血流动力学较成模后无明显变化,与CMV组相比亦无显著差异。肺开放后HFOV组肺内分流和血乳酸明显低于成模后(P<0.05),动脉氧饱和度、氧合指数、全身氧输送明显高于成模后(P<0.05),与基础状态和CMV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HFOV实施肺开放对ARDS绵羊不增加肺泡内压,能有效减少肺内分流、改善氧代谢,对血流动力学没有明显的干扰。
  • 摘要:目的 研究严重感染病人发生感染性休克的危险因素。方法 对北京协和医院加强医疗病房(ICU)中5个月内连续收治的49例严重感染病人进行分析。记录病人的人口统计学资料、临床信息、血人白细胞抗原-DR(HLA-DR)、血二胺氧化酶(DAO)等,对上述资料先进行单因素分析,在此基础上选择有意义的变量(P<0.05)进行多因素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 共有23例严重感染病人(46.9%)发生感染性休克,血培养阳性、HLA-DR降低、血小板计数下降和血DAO升高与感染性休克的发生有关;血培养阳性(OR=4.59,95%CI 1.168~18.045,P=0.029)、HLA-DR降低(OR=0.956,95%CI0.920~0.993,P=0.02)和血DAO活性升高(OR=2.312,95%CI 1.162~4.6,P=0.017)是发生感染性休克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 有血培养阳性、HLA-DR降低和外周血DAO活性升高的严重感染病人容易发生感染性休克。
  • 摘要:随着医疗科技的进步,机械通气越来越广泛的应用于临床,拯救了大量呼吸衰竭的患者。同时,由于此类病人病情的危险性和机械通气治疗的复杂性,也给病人带来了较高的治疗成本,并大大增加了医务人员的工作压力。选择一种又快、又好、又经济、又安全的脱机方式将会大大减轻病人的痛苦,缩短治疗时间,节约治疗费用,提高医疗资源的利用率。智能化脱机技术(SmartCare)是为了将病人的自主呼吸稳定在"舒适区域",并自动减少吸气支持而开发的可以用于气管插管和气管切开病人的脱机程序。它采用的是CPAP/ASB通气模式。SmartCare通过连续的的监测病人的呼末二氧化碳、呼吸频率、潮气量等指标,来判断病人的当前呼吸状态,从而评估病人耐受脱机的程度。根据病人耐受脱机过程的情况,自动调节在PEEP上的压力支持水平PASB,以达到逐渐减少支持水平的目的。这种方法不仅能自动将呼吸机支持逐渐下调到病人完全自主呼吸的程度,而且可以自动进行模拟自主呼吸试验,从而最终脱机。现就我院应用SmartCare方法脱机的体会报告如下。
  • 摘要:目的 探讨p38MAPK信号通路在血管紧张素Ⅱ(AngⅡ)介导人肺微血管内皮细胞(HPMEC)炎症反应中的作用。方法 ①以浓度为10-6mol/L的AngⅡ刺激静止期的HPMEC,western blot检测0、5、10、20、40min时p38 MAPK的磷酸化水平,ELISA检测0、2、4、8、16、24 h时细胞培养上清IL-6、IL-8的水平;②分别以10-6 mol/L氯沙坦(AT1阻断剂)和0、1、5、10、20μmol/L SB203580(p38 MAPK抑制剂)预处理HPMEC 1 h后,再以相同浓度AngⅡ刺激,检测p38 MAPK磷酸化水平。③分别以10-6mol/L氯沙坦和10 μmol/L SB203580预处理HPMFC 1 h后,再以10-6mol/L AngⅡ刺激,检测NF-κB对DNA的结合力和细胞培养上清IL-6、IL-8的水平。结果 以10-6mol/L AngⅡ刺激HPMEC后5min p38MAPK的磷酸化水平达到最高(与0min比较,P<0.05),此后逐渐下降,但直至20min该效应仍明显高于0min组(与0min比较,P<0.05)。10-6mol/L氯沙坦和10 μmol/L SB203580可以完全阻断AngⅡ所致p38 MAPK的磷酸化效应(与AngⅡ组比较,P<0.05;与对照组比较,P>0.05)。10-6mol/L AngⅡ刺激HPMEC后细胞培养上清IL-6、IL-8分别于4h和2h开始明显升高(与0h组比较,P<0.05),并分别于8h(与2h组比较,P<0.05)与16 h(与8 h组比较,P<0,05)达到峰值。氯沙坦阻断AT1后,再以AngⅡ刺激,NF-κB活性增高、IL-6/IL-8升高效应均被完全阻断(与各AngⅡ组比较,P<0.05;与各对照组比较,P>0.05);应用SB203580阻断p38 MAPK,再以AngⅡ刺激,NF-κB活性增高、IL-6/IL-8升高效应被明显抑制(与AngⅡ组比较,P<0.05:与对照组比较,P<0.05)。结论AngⅡ刺激HPMEC后通过AT1激活p38 MAPK信号通路;p38 MAPK信号通路在Ang Ⅱ介导的炎症反应中起重要作用。
  • 摘要:目的 研究脓毒症(SEPSIS)时凝血系统的变化及其对SEPSIS预后的影响。方法 按照SEPSIS诊断标准将入住急诊监护病房的患者分为SEPSIS组100例、非SEPSIS组50例,另选健康正常人50例为对照组。SEPSIS组又按照预后分为存活组和死亡组。分别检测血小板数(PLT)、凝血酶原时间(PT)、凝血酶时间(T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FIT)、纤维蛋白原(FBG)5项涉及到与凝血功能有关的实验室指标。结果 SEPSIS组中TT、AFIT、PT均高于非SEPSIS组对照组(P<0.05);PLT、FBG均低于非SEPSIS组及对照组(P<0.05)。APTT在SEPSIS组中的死亡组与存活组相比显著升高(P<0.05),并与预后有显著相关性(P<0.01)。结论 在SEPSIS时存在有凝血系统功能紊乱。SEPSIS时凝血系统功能紊乱主要特征表现为各种促凝物质增加,机体抗凝物质减少,纤溶系统被抑制,而纤溶系统抑制在SEPSIS发生、发展过程中可能起到更加重要的作用。
  • 摘要:目的研究重症急性胰腺炎早期应用空肠营养开始时机及其对腹内压、营养状况、相关并发症、炎症反应和临床结局的影响。研究方法随机对照临床研究。筛选出2006.4~2007.12收入四川大学华西医院加强医疗科,符合纳入标准的重症急性胰腺炎患者,给予综合治疗。治疗达标者即随机分入肠内营养支持组(EN组)及肠外营养支持组(TPN组)进行研究。EN组行鼻-胃空肠管安置,给予空肠营养支持。TPN组行锁骨下静脉置管,给予全胃肠外营养支持。两组非蛋白热卡供给目标为20Kcal/Kg/d,氮摄入目标量为0.2g/Kg/d,脂肪供能约占非蛋白热卡的30%。EN组:采用纯短肽肠内营养制剂(市售产品小白肽,瑞士雀巢公司),加温开水配制成24%标准浓度,通过鼻-胃空肠管持续管喂。TPN组:采用11.4%氨基酸、20%脂肪乳和葡萄糖注射液于华西医院营养配制中心制成"全合一"制剂,24小时匀速输入。观察并比较两组患者热卡摄入量、腹内压、营养指标、炎症指标、并发症、外科手术率、30天死亡率、机械通气时间、住ICU时间、住院时间及住ICU费用等指标情况。结果共40例患者纳入本研究,其中27例完成研究。EN组与TPN组比较,其年龄水平、APACHEⅡ评分、全身营养状况等指标无差异。TPN组营养支持开始时机早于EN组,总的热卡摄入EN组低于TPN组。两组患者腹内压及非感染并发症发生率无差异,但EN组感染并发症发生率低于TPN组。营养支持两周后EN组营养状况、炎症反应优于TPN组。两组患者之间30天死亡率、外科手术中转率、机械通气时间、住ICU时间、住院时间无统计学差异,但EN组住ICU费用低于TPN组。结论与全胃肠外营养相比,重症急性胰腺炎应用早期空肠营养对于腹内压及非感染性并发症的发生无明显影响,但在减少感染性并发症、改善营养状况及减轻炎症反应方面有一定作用。与全胃肠外营养相比,早期空肠营养对重症急性胰腺炎患者30天死亡率、转外科手术率、机械通气时间、住ICU时间和住院时间无明显影响,但能显著减少住ICU的费用。
  • 摘要:目的评价单独及联合应用SIRS评分、血小板计数及血糖在判断危重病患者预后方面的价值。方法选择2007年1月至7月SICU住院的成年病人112名。入院后记录体温、脉搏、呼吸次数和血常规、血糖,进行SIRS评分及APACHEⅢ评分。利用RoC曲线确定最优截断点和曲线下面积(AUROC),并计算各检测指标的灵敏度、特异度、Youden指数等。结果SIRS评分在最优截断点的AUROC均小于0.7,说明SIRS评分预测患者预后的诊断准确性较差。血小板计数在最优截断点的AUROC界于0.7~0.8之间,且95%置信区间下限均大于0.5,说明血小板计数对于预测患者预后具有一定价值(P<0.01)。血糖在最优截断点的AUROC均小于0.7,说明血糖水平预测患者预后的准确性较差。三种指标联合预测预后的AUROC均大于0.8,且95%置信区间下限均大于0.7,各项指标均接近同一时间点APACHEⅢ评分的结果,说明三种指标联合预测预后具有较高的诊断价值(P<0.01)。结论单独应用SIRS评分、血小板计数及血糖评价危重病患者预后的准确性较差,三种指标联合预测预后具有较高的诊断价值。
  • 摘要:目的探讨ICU患者持续肾脏替代治疗(CRRT)的抗凝方法选择及对抗凝效果的影响。方法48例有急性肾功能衰竭(ARF)的MODS患者进行持续肾脏替代治疗,记录各患者的年龄、性别、诊断、APACHEⅡ评分、CRRT前的凝血指标等,根据患者凝血及出血情况分别采用小剂量肝素、低分子量肝素和无抗凝剂的生理盐水冲洗法抗凝,观察各组的滤器生存时间、凝血和氮质血症指标变化、出血并发症等。结果肝素组(14例)共35个滤器,低分子肝素组(19例)共66个滤器、无抗凝剂组(15例)共45个滤器。在CRRT前三组患者之间血红蛋白、肌酐和尿素氮均无明显统计学意义,无抗凝剂组患者的血小板明显低于肝素组,INR、PT、APTT明显高于肝素组(P<0.05)。三组间行CRRT前PT、APTT、肌酐、尿素氮无明显统计学差异,无抗凝剂组滤器的血小板明显低于肝素抗凝组,INR明显高于肝素抗凝组(P<0.05)。三组间出血并发症无明显统计学差异,肝素抗凝组平均滤器生存时间为38.5±19.1h,低分子肝素组34.5±21.1h,无抗凝剂组29.2±13.4b,肝素组滤器生存时间长于无抗凝剂组,三组间滤器生存时间无明显统计学差异。结论高危出血的危重病患者采用无抗凝的生理盐水冲洗法用于CRRT的抗凝,可达到满意的滤器生存时间和溶质清除效果,避免出血并发症,其原理可能与患者血小板减少和凝血功能异常有关。
  • 摘要:目的观察危重症患者CRRT治疗前和治疗后各时间点的血糖变化。方法67例需行CRRT的危重症患者,按CRRT时间分为四组,即治疗前CRRT组(A组)、CRRT时间<6 h组(B组),CRRT时间6~12 h组(C组),CRRT时间>12h组(D组);按循环血液温度分组为温度≤36.5℃组(a组)和温度>36.5℃组(b组);按置换液配方分组为c组(含糖置换液,糖的含量均为标准水平6.9mmol/L,),d组(无糖置换液,蒸馏水等量代替);按格拉斯哥昏迷评分(GCS),GCS≤8分和GCS>8分分为两组。结果CRRT时间越长,循环温度越低,GCS评分越低,含糖置换液的患者的各时间点血糖波动就越大,其血糖恢复正常所需要的时间越久。结论CRRT过程中胰岛素分泌受抑制,导致血糖升高,大多数病例CRRT治疗结束后血糖随时间推迟能够恢复正常,少数病例需要临床干预。
  • 摘要:目的观察连续性静脉-静脉血液滤过(CVVH)对儿童多脏器功能障碍综合征(MODS)的治疗作用,并探讨其机理。方法 以CVVH治疗了21例MODS患儿,检测CVVH治疗前及治疗中各时相点MODS患儿血气、生化、中分子物质浓度等指标及毛细血管再充盈时间(CRT)、血管活性药物用量、血压、尿量等临床症状、体征变化。结果21例MODS患儿体重3kg~29kg(平均12.5kg±9.1kg),治疗时合并急性肾功能衰竭17例、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6例、水肿15例,休克15例(均需升压药维持血压),细菌血培养阳性7例,平均器官功能障碍数3.52个。CVVH治疗前pH 7.19±0.22,BE-10.2±3.90 mmol/L,MMS 3620±530n/L,PO2/FiO2 170±60,15例合并休克患儿尿量0.16±0.06 ml/(kg·hr),肾上腺素用量1.29±0.37μg,(kg·min),多巴胺用量15.78±3.46μg/(kg穖in)。CVVH治疗24小时后pH 7.36±0.14,BE-0.80±1.60 mmol/L,MMS 2515±361u/L,PO2/FiO2255±68,肾上腺素用量0.06±0.02μg/(kg穖in),多巴胺用量8.22±4.32μg/(kg·min),尿量增加至0.56±0.20 ml/(kg·hr)。与CVVH治疗前比均相差有显著(P<0.05)或非常显著意义(P<0.01)。经过3~12天的治疗,5例MODS患儿死亡(重症肺炎并ARDS2例,新生儿败血症1例,肠坏死1例、大面积烫伤1例),1例肠扭转坏死术后肠漏放弃治疗,15例治愈出院,治愈率71.4%。结论CVVH联合其他综合治疗可明显提高MODS患儿的氧合能力,纠正酸中毒、稳定血压、改善组织器官灌注、清除中分子物质,值得进一步研究和应用。
  • 摘要:目的观察咪唑安定(Midazolam)和丙泊酚(Propofol)合用对危重病人镇静-遗忘作用的影响。方法选择重症监护病房机械通气病人60例,随机分为丙泊酚组,咪唑安定组和眯唑安定加丙泊酚联合用组,每组20例。以评估对危重病人镇静-遗忘作用的影响。结果①丙泊酚、咪唑安定和联合组分别有70%、95%、90%病人产生遗忘;停药30min后所有病人均恢复记忆。②咪唑安定组静脉推注负荷量起效时间和停药苏醒后拔除气管插管的时间较丙泊酚组、复合组明显延迟(P<0.01);丙泊酚组和联合组停药后清醒时间、拔除气管插管的时间相似(P>0.05)。③镇静费用丙泊酚组和联合组接近,丙泊酚组高于咪唑安定组61%(P<0.01)。结论丙泊酚与眯唑安定联合用药既可确保产生镇静遗忘效应,减少各自的用量,降低药物不良反应,又有利于降低病人的住院费用,可能是ICU危重病人较好的镇静-遗忘治疗方案。
  • 摘要:目的评价异丙酚与咪唑安定对ICU机械通气患者镇静治疗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选择在ICU行机械通气需要镇静的患者28例,随机分为异丙酚组和咪唑安定组,每组各14例。异丙酚组,先静注负荷量1~3mg/kg,后微量泵维持0.5~4mg/kg/h;咪唑安定组,负荷量0.03~0.1mg/kg,后以0.03~0.2mg/kg/h的剂量维持。治疗过程中,调整药物剂量维持Ramsay评分3~4分,停药清醒后根据Spontaneous breathing trial(SBT)进行自主呼吸测试,后脱离呼吸机、拔除气管插管,观察达镇静目标时间,停药至苏醒、脱机、拔管时间,总镇静时间、机械通气时间及ICU住院时间。结果两组患者在年龄、性别、体重、呼吸频率、心率、平均动脉压、PO2/FiO2、PCO2、入ICU时的APACHEⅡ以及总镇静时间和机械通气时间上无显著统计学意义。达到镇静目标时间,异丙酚组(55.4±52.6s)明显短于咪唑安定组(156.1+86.5s)(P=0.01);停药至苏醒时间,异丙酚组(8.4±13.6min)与咪唑安定组(40.5±24min)相比明显缩短(P<0.01);停药至脱机时间,异丙酚组为29.1±19.9min,较咪唑安定组(66.9±47.9min)明显缩短(P=0.01);停药至拔管时间,异丙酚组为66.5±22.7min,咪唑安定组为108.9±52.4min,两组有统计学意义(P=0.01);ICU住院时间,异丙酚组为7.5±7.2d,咪唑安定组为8.8±8.9d,两组无显著统计学意义(P=0.69)。异丙酚组有2例患者用药后出现血压下降,加快补液速度后血压恢复正常,1例患者出现心率减慢,因未影响血流动力学,故未予特殊处理;咪唑安定组用药后未出现血压、心率下降。结论异丙酚和咪唑安定均可用于ICU镇静,是安全有效的。异丙酚镇静起效快,苏醒时间、脱机时间及拔管时间较咪唑安定短,但ICU住院时间未见明显缩短。
  • 摘要:目的急性肺损伤/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cute lung injury/acute respiratory distress syndrome ALI/ARDS)在ICU病房是一个非常普遍的疾病综合症,机械通气治疗是ALI/ARDS的主要治疗措施。然而,在过去的几十年里,人们逐渐意识到机械通气时不正确的通气设置可引发一系列的病理生理变化,从而影响患者的生存率。自从Ashbaugh首次报道ARDS开始,其死亡率波动在10~90%,平均为50%。研究表明,某些通气方法可以引起ARDS病人肺的机械通气相关性肺损伤(ventilator induced lung injury,VIL-I),过高的气道压,过大的潮气量导致的肺泡的过度膨胀及反复塌陷损害了肺泡的正常液体平衡。这种影响包括肺泡上皮细胞和表面活性物质的功能紊乱,这类似于ARDS的肺内表现。
  • 摘要:急性重症胰腺炎(severe acute pancreatitis,SAP)病程凶险,症状、体征均严重,常合并多种严重并发症,病死率高达30%~50%。早期大多死于休克、成人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多器官衰竭(MODS)等,后期主要死于胰周感染、出血等并发症。随着本症病理生理过程的逐步揭示,以及影像学诊断技术、生命支持和监测手段的进步,治疗观念已从20世纪中期早期手术治疗转变为多途径、多层面的综合治疗,包括多脏器功能维护和支持,控制和减少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SIRS)对器官的损伤,解除胆道系统梗阻,肠内营养维护胃肠道功能、控制肠道细菌易位,CT和B超引导下进皮穿刺引流等,待出现严重感染、出血、局部脓肿及假性囊肿后再行手术的治疗模式。
  • 摘要:神经上皮来源脑肿瘤是神经外科最常见的肿瘤,包括星形细胞瘤,少突胶质瘤细胞瘤,室管膜瘤以及髓母细胞瘤等。这类肿瘤的浸润生长和术后复发是患者预后不良的最主要的原因,一直缺乏有效的根治手段。
  • 摘要:百草枯(paraquat,PQ)商品名克芜踪,是一种毒性较高的除草剂,属有机杂环类除草剂,目前在世界范围内广泛使用。它对人畜的毒性很高,其病死率可达80%以上,自国外1964年报道第1例中毒病例以来,已出现很多死亡病例。本院急诊ICIU自2005年以来收治2例重度百草枯中毒,现报告如下。
  • 摘要:手术是治疗疾病的一种重要手段,要达到手术的预期目的,在术前就必须做好与手术有关的一切准备。
  • 摘要:目前,肝移植术已成为终末期肝病的重要治疗手段之一,手术成功率越来越高,但肝移植术后并发症的高发生率,仍然是阻碍受体长期存活的重要原因。我科于2007年11月成功救治一例肝移植术后先后并发精神症状、急性肾功能衰竭、肺部感染、肺部出血及胃肠道功能障碍的患者,现将护理体会报告如下:
  • 摘要:ICU是急危重患集中的病房,多采用封闭式的管理,使危重患者与家属隔离。高额的医疗费用,复杂多变的病情使患者及家属对医疗护理的信任度下降,医患关系紧张显得尤为突出。为了消除病人的不良心理因素,增加病人及家属对护理人员的信任感,以良好的心境积极配合各项治疗、护理活动,提高工作效率,我院ICU自2005年8月以来,对入ICU的患者和家属实行护患沟通制度,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 摘要:急性脑梗死存在着大脑的局部炎症反应而进一步发展到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SIRS),最后导致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MODS)。文献报道,一旦出现MODS,患者病死率高达60%~70%。如果在MODS的早期进行干预,则可能减少MODS的发生率或减轻MODS的程度,改善预后。而MODS早期的SIRS阶段是干预的最好时期。本文研究的是对重症脑梗死并发SIRS的患者进行血液净化干预,动态观察炎性因子(NFT-a、IL-6)在该阶段的变化,以证实干预的效果及对MODS的影响。
  • 摘要:研究显示:对心脏交感肾上腺能受体较全面的阻断(β1、β2、和α1受体)比选择性β1受体阻滞剂能更明显的减低慢性心衰患者的死亡率,表明对心脏交感神经更全面的阻断会收益更大。此外,在扩张型心肌病心力衰竭中,心肌肌小节多种调节心肌收缩和结构的基因表达会发生变化,这些变化与该病心脏结构和功能的改变关系密切。本研究转换思路,通过胸段硬膜外途径阻断心区交感神经,观察其对扩张型心肌病心力衰竭大鼠心肌肌球蛋白基因表达的影响,借以进一步探讨此疗法的可能机制。
  • 摘要:严重创伤性脑损伤(severe traumatic brain injury,STBI)后的脑水肿可致颅内高压,影响脑组织的灌注,甚至导致脑疝形成,严重危及患者的生命。然而,目前临床上常用脑水肿治疗方法如甘露醇渗透性脱水、过度换气、低温、脑脊液引流等均对这部分患者的疗效较差,副作用很大。
  • 摘要:随着冠状动脉造影术(CAG)的应用,冠脉造影正常的心肌梗塞(MI)已被注意。本文回顾性分析了51例CAG正常MI特点,并结合有关文献探讨其发生机理。
  • 摘要:近年来ICU获得性深部真菌感染的发生率明显高于普通病房:美国西弗吉尼亚大学医院提出的深部真菌感染的危险因素评分系统也把入住ICU作为评分的危险因素之一。为了解医院综合性重症监护病房内深部真菌感染的临床特点,能更好地指导临床预防和治疗。在此对我院2004年1月至2006年12月入住综合性ICU确诊为院内获得性深部真菌感染的87例病人作回顾分析。
  • 摘要:横纹肌溶解症(rhabdomylysis,RM)是由创伤或非创伤性因素诱发横纹肌细胞损伤,肌红蛋白、钾离子、肌酸激酶等横纹肌细胞内物质大量释放入血并引起继发损伤所导致的临床综合征。非创伤性横纹肌溶解综合症(NRML)多由药物、中毒、感染等引起。既往研究显示,RM的病死率在3%~27%,而继发多器官功能障碍(MODS)时病死率超过50%。因此,我们对我院近年来收治的4例非创伤性横纹肌溶解综合症继发多脏器功能衰竭的患者进行分析研究,分析NRML诱发多器官功能障碍的原因、发生机制,并探讨相应的治疗对策。
  • 摘要:2006年10月我院ICU连续收治因巨大甲状腺肿并伴发其它疾病情况下困难气道(difficult airway)患者二例,成、败各一例,现将处理经过及相关经验教训报道如下:
  • 摘要:急性重症病毒性心肌炎起病急,进展迅速,常呈严重顽固性心源性休克,引起全身组织灌注不足,导致全身多脏器功能障碍。此类严重休克患者需积极扩容治疗,以纠正严重的组织低灌注状态,但因其存在严重的心力衰竭、急性肺水肿,故治疗存在矛盾,抢救难度大,患者死亡率高。我院ICU采用漂浮导管血流动力学监测、高PEEP机械通气支持下积极扩容联合主动脉内气囊反搏,成功救治1例急性重症病毒性心肌炎合并严重顽固性心源性休克、全身多脏器功能障碍的患者,报告如下:
  • 摘要:易激惹是一种情绪反应性障碍。在重症监护病房(ICU)内经常可以遇到容易激惹的患者,临床表现为易激怒、烦躁不安、失眠、食欲减退、对生活产生绝望感,常出现心慌、胸闷、呼吸困难、出冷汗及原有的症状加重等。严重影响了患者对疾病的治疗及预后。镇静干预是通过使用药物及非药物的方法镇静患者,在疾病的急性期降低患者的应激反应,使患者在精神和肉体上感觉舒适,并有利于各种诊疗和护理措施的实施。本院ICU从2006年3月起积极应用镇静干预治疗激惹患者,并将其纳入整体护理中,心理护理的内容,取得了较好的疗效。现总结如下。
  • 摘要:应激性高血糖是指无糖尿病史的患者在机体受到创伤、感染、严重的呼吸、心、肾功能不全等疾病的严重打击后,在应激状态下出现的反应性血糖升高。在重症监护病房(ICU)的患者中,并发应激性高血糖现象非常普遍,而显著的高血糖将使患者产生一系列的并发症,严重影响抢救成功率。通过对应激性高血糖病人进行有效的血糖控制,对降低病死率效果明显。
  • 摘要:机械通气对体外循环术后患者的心肺功能恢复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合理选择机械通气模式以最低限度的降低通气血流比值失调,减少肺损伤及对血流动力学的影响促进心肺功能的恢复,是我们临床工作中所必须重视的问题。
  • 摘要:亚低温是轻度低温(33℃~35℃)和中度低温(29℃~32℃)的合称。国内临床研究大都选择33℃~35℃轻度低温治疗重型颅脑损伤,疗效显著。本院颅脑外科在1999年10月至2002年2月,对48例重型颅脑损伤患者施行亚低温疗法,取得一定疗效。现将观察方法及护理体会报告如下。
  • 摘要:重症患者在经历了创伤、严重感染以及休克等打击后,由于缺血再灌注损伤进一步导致氧自由基和炎症介质的释放,胃肠道是最敏感和最先受累的器官,通常伴有胃肠道粘膜的结构和功能改变,其中胃肠动力障碍(dysfunction of gastrointestinal motility,DGIM)更为常见,住院时间和死亡率亦相应增加,很多研究已证实,胃肠动力障碍的严重程度已经成为评价重症患者预后的一个重要指标,它既可客观的判断重症患者的胃肠动力及肠功能状态,也将有助于指导肠内营养的安全实施。
  • 摘要:严重感染于感染性休克时的组织低灌注可导致氧输送下降,并不足以维持细胞能量代谢需求。由于组织缺氧,葡萄糖无氧酵解增加,使代谢产物一乳酸生成增加。尤其是骨骼肌和红细胞的无氧酵解,是乳酸产生增加的主要来源,从而导致血乳酸水平也相应增高,提示了组织灌注不良和细胞内缺氧。应该说,乳酸浓度升高本身并不危险,重要的是引起乳酸水平变化的内在因素是值得临床中予以重视的,因为,血乳酸增加意味着组织氧供的减少,反映了低灌注情况下无氧代谢的增加,细胞水平的酸中毒将影响细胞的代谢与功能,导致进一步广泛的器官功能障碍。所以,不论任何原因引发的组织缺氧而导致的高乳酸血症,必须积极纠正改善。
  • 摘要:CRRT普遍用于ICU急性肾功能衰竭的病人的治疗(稳定血流动力学,方便容积、电解质、酸碱控制)
  • 摘要:目的观察RICU内气管插管生物被膜形成结构和时间分布特征,分析其病原学特点和耐药情况,为呼吸机相关肺炎(VAP)早期防治和经验性抗生素治疗提供参考。方法本研究通过前瞻性队列研究,电镜扫描观察RICU内气管插管生物被膜形成时间分布特征,并分离致病菌,进行生物被膜内细菌及真菌涂片、培养、定量分析和药敏试验,分析生物被膜病原菌特点及其时间相关性和耐药情况。结果39例次有创机械通气气管插管患者中,出现VAP者为21例,占53.85%:出现相关感染患者生物被膜细菌种类与下呼吸道的菌种一致。82.05%气管导管内生物被膜细菌培养结果阳性。其中主要以革兰阴性杆菌为主,铜绿假单胞菌,鲍曼不动杆菌,嗜麦芽窄食假单胞菌占前三位,占总体的81.25%。另外,21例VAP患者中,有13位患者在插管后2~8天转变为耐药细菌感染,占61.90%。随着时间推移,下呼吸道分泌物细菌菌种以及耐药性与导管内生物被膜变为一致。在21例VAP患者中,有15位患者在有创机械通气2~15天后耐药性转变为一致,占71.43%。有创机械通气后2~7天,电镜观察到导管内壁有点片状膜样物质形成,细菌散在黏附在其上。在机械通气7~10天者,有87.5%的导管内形成了片状膜样物质,而在10天以后几乎所有的导管内均形成了团块状生物被膜,其上附着密集的细菌,而且细菌培养均为阳性。结论:随着有创机械通气时间的延长,出现VAP患者数目逐渐增多,患病率逐渐增高。气管导管内生物被膜培养细菌多为耐药细菌,革兰阴性杆菌占优势。而患者在VAP之前感染细菌,多为对抗生素敏感细菌,随着机械通气时间延长,转变为耐药细菌感染,具有与被膜内病原菌相同耐药性。提示:尽可能缩短机械通气时间,合理选用抗菌药物,有助于减少生物被膜形成及其附着菌数量,结合生物被膜细菌学特点选用抗生素有助于降低VAP的发生率。
  • 摘要:分析洗手依从性低的因素,并进行有效地干预,观察干预效果。方法从2006年7月至2008年2月对医务人员进行教育、改善洗手设备及使用含乙醇消毒剂擦拭洗手,观察洗手依从性的改变,及呼吸机相关性肺炎发生率、导管相关性感染率的变化。结果有效地干预可以提高了ICU医务人员洗手依从性,降低了院内感染的发生率。
  • 摘要:目的 了解医院感染现状。方法采用横断面调查的方法,对2005年7月27日住院患者进行医院感染现患率调查。结果调查住院患者1102人,医院感染现患率为4.63%,例次现患率4.72%1重症医学科现患率最高为66.67%;下呼吸道(42.31%)为最常见的感染部位;抗菌药物使用率49.82%,一联用药84.52%,二联用药15.12%。预防用药中三代头孢菌素占44.25%,二联用药占所有二联用药的53.01%。结论医院感染横断面调查能够为有效开展医院感染目标性监测提供依据。
  • 摘要:目的探讨最佳氧合法导向的肺复张(RM)及呼气末正压(PEEP)选择,对不同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模型肺复张容积的影响。方法复制犬油酸静脉注射、生理盐水(NS)肺泡灌洗的ARDS模型,容量控制通气(Vt 10 ml kg-1)。每5min行一次RM(40 cmH2O/30s)直至达到充分肺泡复张(PaO2/FiO2>400 mmHg或变化<5%)后将PEEP设置为20cmH2O,然后调整PEFP水平每10min降低2 cmH2O至PEEP为10 cmH2O。基础状态、模型复制成功及各个PEEP水平均行肺部CT扫描,同步监测动脉血气、血流动力学、呼吸力学等参数变化。根据肺部CT扫描灰度值的不同,将肺组织划分为过度膨胀区、正常通气区、低通气区及不通气区,运用Pulmo分析软件,计算出各区的肺容积。结果在整个肺开放过程中,两种动物模型的HR、MAP均无明显变化;肺泡充分复张后CVP明显升高,随着PEEP水平的下降又逐渐回复至基线水平;CI在充分肺泡复张后显著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气道峰压(Ppeak)、气道平台压(Pplat)在模型复制成功后明显增加,在肺泡充分复张后进一步增加,随着PEEP水平的递减也逐步下降;气道阻力(R)在模型复制成功后明显增加,给予充分的肺泡复张后有所降低,但仍高于基线水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种模型复制成功后,总肺容积均显著减少,不通气区肺容积明显增加(P<0.05);予以充分肺泡复张后,总肺容积、过度膨胀区肺容积与模型复制成功时比较增加显著;在最佳氧合法选择的PEEP水平,CT扫描显示低通气区及不通气区肺容积明显减少,正常通气肺组织增加了,但过度膨胀区肺容积也显著增加(P<0.05)。与油酸组相比,在最佳氧合法选择的PEEP水平生理盐水组过度膨胀区肺容积增高更显著(P<0.05)。结论ARDS肺实施充分肺复张后予以最佳氧合法选择的PEEP水平,肺组织过度膨胀区容积显著增加,可导致新的不均一性的发生。生理盐水肺泡灌洗复制ARDS模型,肺组织以局限性损伤为主,在予以最佳氧合法选择的PEEP水平时更易发生肺泡过度膨胀。
  • 摘要:目的观察肺复张后PEEP滴定过程中最佳PEEP与最佳肺实时顺应性的关系,探讨通过肺实时顺应性确定最佳PEEP的方法。方法静脉注射油酸复制犬ARDS模型,采用压力控制(PCV)实施肺复张。PEEP滴定从24 cm H2O(T24)开始,每隔10分钟降低2cmH2O,当降低至6cmH2O(T6)10分钟后,直接降至0cmH2O(T0)。在每阶段的末尾,持续监测气道峰压(Ppeak),肺实时顺应性(Cdyn),吸气末压力(EIP),并用Open Lung Tool软件观察趋势变化。抽动脉血行血气分析。肺泡开始萎陷的PEEP水平根据氧合指数下降>10%确定。结果6只犬在PEEP为16 cm H2O时氧合指数下降>10%,而肺实时顺应性最大,提示此时的PEEP水平为肺泡开始萎陷的水平,最佳PEEP应为该压力+2 cm H2O即18 cmH2O。结论在肺复张后PEEP滴定过程中,可以通过肺实时顺应性来判定肺泡萎陷的开始,从而确定最佳PEEP的水平。
  • 摘要:目的评价无创正压通气(NPPV)治疗急性肺损伤(ALI),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对23例患者实施NPPV结果进行回顾性分析,病人分为直接肺损伤因素组和间接肺损伤因素组,以及按两组的治疗结果又分为治疗成功组和失败组,分别比较了两类组内的不同时间(通气前、通气1~2h、通气24h)的呼吸频率(RR)、心率(HR)及动脉血氧分压,吸氧浓度(PaO2/FiO2)的变化。结果两类组内比较,在通气前,通气后1~2h、24h的氧合(PaO2/FiO2)、呼吸频率(RR)、心率(HR)均有显著差异,NPPV治疗成功率为73.91%(17/23),6例NPPV治疗失败患者均插管上机通气,1例改为气管插管后存活,总死亡率为21.7%(5/23),治疗成功组和失败组中患者APACHEⅡ评分分别为7.06±2.61和14±2.09,有显著差别。而直接肺损伤组和间接肺损伤组的APACHEⅡ评分比较无显著差别。结论NPPV对部分ALI患者是有效的支持治疗手段,尤其在早期更为适用,可改善缺氧,降低呼吸频率,改善呼吸肌疲劳,降低气管插管率和住院期间死亡率。
  • 摘要:目的 探讨国内严重感染集束治疗的依从性。方法 在医学院附属三甲医院呼吸重症监护病房中选用43例重症肺炎及感染性休克患者,进行14个月前瞻性观察研究。分教育、试验和运作3阶段实施6 h严重感染集束治疗和24 h严重感染集束治疗。历史对照期内合格患者列为对照组。结果1)血清乳酸测定率是20.9%,抗生素治疗前获取血培养的实施率为7.0%,100%1 h内给予经验性抗生素治疗,44.2%输入20 mL/kg的晶体液(或等量胶体液:20%白蛋白1.1 mL/kg或6%羟乙基淀粉4.8 mL/kg),6 h内所输入液体量(折算为6%羟乙基淀粉剂量)为503.95±176.19 mL,94.7%应用血管收缩剂,7.0%使用正性肌力药多巴酚丁胺和,或输浓缩红细胞。2)小剂量类固醇使用率为31.6%,34.9%的病例血糖控制在8.3mmol/L以内,吸气末平台压<30cm H2O(潮气量为6mL/kg)的机械通气患者占97.6%。3)6h和24h严重感染集束治疗的依从分别是0%和21.4%,整体依从亦是0%。结论 目前国内严重感染集束治疗仅能达到部分依从。提示国内推广严重感染和感染性休克管理指南依然任重道远。
  • 摘要:目的 观察神经电活动辅助通气(NAVA)对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患者人机协调性的影响。方法 以8例ARDS机械通气患者为研究对象,每例患者随机先任选NAVA或PSV模式进行机械通气,再换用另一种通气模式。PSV压力支持水平从5cmH2O逐步递增,每5分钟增加5cmH2O,直至20cmH2O。NAVA level逐渐递增,每5分钟增加0.5~1cmH2O/uv,使NAVA提供的通气支持水平与PSV相当,观察ARDS患者人机同步性、呼吸肌肉负载、呼吸力学、血流动力学、肺气体交换的变化。结果 PSV水平递增,触发延迟时间(0.27±0.14s)(P<0.05)、吸呼气转换延迟时间(0.50±O.19s)(P<0.05)明显延长,低水平PSV98%吸气努力能触发呼吸机送气,高水平PSV无效触发增多,只有88%吸气努力触发。与PSV相比,NAVA触发延迟时间、吸呼气转换时间更短,在高水平时有显著差异,且NAVA支持水平递增,触发延迟时间、吸呼气转换时间未见显著增加,中枢呼吸频率与呼吸机通气频率一致,未见无效触发。与低水平PSV相比,中等、高水平PSV潮气量显著增加,最高达(632±178ml)(P<0.05)、平均气道压最高达(18.4±1.1)cmH20(P<0.05),低、中、高NAVA支持水平中潮气量、平均气道压无明显增加。NAVA、PSV水平递增EAdi分别下降55%、42%,PTPes分别下降37%、31%,心率、血压、动脉血PH值、PO2、PCO2均无显著变化。结论 与PSV相比,NAVA支持水平递增,触发延迟时间、吸呼气转换时间无显著增加,未见无效触发,潮气量稳定无明显增加,NAVA更能改善人机协调性。
  • 摘要:目的了解集束治疗感染性休克患者的依从性及其对病死率的影响。方法2007年1月至12月重症医学科(ICU)连续收治的成人感染性休克患者,记录6小时集束治疗目标达标情况,了解集束治疗的依从性。将是否达到集束治疗分为集束治疗组和未集束治疗组,比较两组患者年龄、性别、急性生理学和慢性健康评分Ⅱ(APACHEⅡ)、感染部位、机械通气时间、ICU住院时间以及ICU住院病死率。结果研究期间共收治符合条件感染性休克患者58例,达到6小时集束治疗目标患者22例,集束治疗依从性为37.9%,未达到6小时集束治疗目标患者36例。集束治疗组与未集束治疗组患者年龄、性别、APACHEⅡ、感染部位构成等指标相比均无明显统计学差异。与未集束治疗组相比,集束治疗组机械通气时间(98.18±41.48小时vs148.36±110.01小时,P=0.037)和ICU住院时间(7.04±4.32天vs12.86±7.49天,P=0.001)明显缩短,集束治疗组患者病死率明显低于未集束治疗组(27.3%vs47.2%,P=0.000)。结论集束治疗能够降低感染性休克患者的病死率,应提高集束治疗的依从性。
  • 摘要:目的探讨急性肺栓塞(APE)的临床特点,掌握肺栓塞的病因及起病时间,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心超,双下肢血管超声,血气分析,X线,肺CT等常规检查的阳性所见及有效的治疗手段。提高肺栓塞的诊断,治疗水平。方法回顾性分析18例急性肺栓塞己确诊的病例。结果6例(6/18)骨折后卧床至发生肺栓塞的时间为26~42天,中数为34天。3例(3/18)确诊肺癌和子宫癌至发生肺栓塞的时间为30~40天。中数35天。3例(3/18)子宫肌瘤术后至发生肺栓塞的时间为8~16天,中数为12天。6例(6/18)心肺血管疾病卧床至发生肺栓塞的时间为30~60天,中数为45天,临床表现:大块栓子2例(2/18)导致的肺栓塞临床表现为:下床活动或排尿、排便时突然晕厥,休克,呼吸困难,面色紫绀,在20分钟至1小时内死亡。16例(16/18)小块栓子导致的肺栓塞则有不同程度的呼吸困难,双肺干鸣,肺动脉第二心音亢进、分裂等急性肺心病体征。辅助检查:血LDH、血清胆红素、血碱性磷酸酶增高,血性胸腔积液。心超;右房、右室增大15例(15/18)。双下肢深静脉多处血栓6例(6/18)。心电图:I导联出现ST段压低0.1~0.2毫伏,S波加深,Ⅲ导联出现Q波、T波倒置15例(15/18)。血气分析均有不同程度的低氧血症、低碳酸血症,全部病例均为呼吸性碱中毒,A-aDO2均增大。结论根据不同病因所致肺栓塞发病时间不同,在危险时间内给予低分子肝素治疗可预防肺栓塞的发生。根据肺栓塞的临床表现可大体上判断肺栓塞的栓子大小,找出了肺栓塞在实验室、心电图、心超、血气、肺CT。上的特点,酌情扩大溶栓治疗窗,并依据血液动力学监测指标及时序贯抗凝治疗,可明显降低其病死率及致残率。
  • 摘要:目的分析广东省二级以上医院ICU现状。方法按照广东省卫生厅医政处文件通知要求,广东省ICU医疗质量控制中心采用表格问卷调查形式采集数据,共收集了120多家二级以上医院ICU(院内最大或最主要的一个ICU)的资料数据,其中三级甲等医院45家,二级甲等医院76家。结果1.基础设施:平均医院总床位数493.7±364.2,平均ICU总床位数为21.8±10.3,平均ICU总床位数,平均医院总床位数的比例为4.5%;平均ICU组建时间为6.1±4.4年,其中1990年以前组建的占1.7%,1991-1995年组建的占9.1%,1996-2000年以前组建的占25%,2001年以后组建的占64.2%;平均每床用房面积分别为18.2±10.3 M2,平均单间病房数量2.6±1.8间、平均ICU科室2.5±0.8个。平均床位使用率为80.7%,其中床位使用率为65-75%的ICU占40%,床位使用率为65%以下的ICU占20%,床位使用率为75%以上的ICU占40%。83.8%为综合ICU,16.2%为专科ICU,62.1%的ICU为独立科室。配备中央层流净化者占33.4%。平均床旁多功能持续心电监护仪,平均ICU床位数为1.06:1台,平均呼吸机,平均ICU床位数为0.65:1,平均微量泵,平均ICU床位数为1.6:1,平均输液泵,平均ICU床位数为0.9:1。76.6%的ICU配备中央监护站,61.2%的ICU配备了血液净化仪,71.3%的ICU配备了纤维支气管镜,19.0%的ICU配备了IABP仪及0.89%的ICU配备了床边X光机。2.人员配备:平均ICU医生数/ICU床位数为:0.76:1,其中固定医生数/ICU床位数为0.69:1;平均ICU护士人数/ICU床位数为:2.1:1,其中固定护士人数/ICU床位数为1.92:1。只有4.5%的ICU配备辅助人员。3.技术开展情况,所有ICU均能独立开展机械通气技术和深静脉置管术;86.0%的ICU开展了纤支镜检查,但独立开展者只占71.3%;67.7%的ICU开展了持续血液净化,独立开展者占61.2%;48.3%的ICU开展了有创血压监测;17.3%的ICU开展了漂浮导管技术,能独立开展此技术者仅有15.2%。4.其它相关情况,半年内ICU平均收治例数为244.2±199.9,死亡例数24.5±20.1,平均ICU死亡率为10.2%。平均ICU住院天数6.3±3.6,转出后3天内再入住ICU例数(非预期)2.25±3.9,机械通气人次73.6±11.9,平均通气天数4.2±6.0,CRRT人次14.6±11.3,误拔管人次1.2±1.1,再插管人次0.8±0.6,中心静脉置管人次94.2±129.3,留置导尿管例数146.7±146.7,褥疮发生人次0,DVT发生人次0,ICU每人平均费用14765.3±9424.8,ICU平均每人每天费用2293.6±1528.7:平均呼吸机相关肺炎比例13.7%;平均中心静脉置管血原性感染比例2.8%;平均漂浮导管血原性感染比例6.3%;平均留置导尿管泌尿系感染比例5%;采取预防DVT措施的ICU比例为20%,临床应用APACHE评分的ICU比例为3.3%。5.ICU主任简况,ICU主任平均年龄为42.2±8.9岁,从事ICU的平均时间为6.7±5.8年,每周查房天数为3.2±1.9。ICU主任的高学历比例为27.3%,高级职称比例为80.2%,78.4%有教学任务,72%有科研课题。结论广东省二级以上医院ICU中大多数项目已达到或接近达到中国重症加强治疗病房建设与管理指南的要求。1.基础设施方面,除床位使用率不符合指南要求,呼吸机、血液净化仪和纤维支气管镜比例偏低外,均符合要求。2.人员配备,医护人员与床位比例均低于指南要求,特别是固定人员和护士比例较低,辅助人员的配置极缺。3.技术开展,机械通气技术和深静脉置管术等基本抢救技术普及较好,血液净化、纤维支气管镜、有创血压监测和漂浮导管、IABP等重要技术有待进一步开展和普及,我省ICU技术大多数仍处于二级ICU或以下水平。4.其它相关情况,褥疮、呼吸机相关肺炎等并发症的防治监测和APACHE评分的开展有待加强。
  • 摘要:目的探讨高迁移率族蛋白B1在重症急性胰腺炎肠屏障损害中的作用及其机制。方法采用逆行胆胰管注射50g/L牛磺胆酸钠制备SAP大鼠模型。Wistar大鼠56只,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Control组,n=8),SAP组(n=40),二硫代氨基甲酸吡咯烷处理组(PDTC组,n=8)。SAP组分别于建模后3、6、12、24、48h取材,PDTC组于建模后24 h取材。测定血浆内毒素(LPS)、二胺氧化酶(DAO)水平,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方法检测肠组织高迁移率族蛋白B1(HMGB1)mRNA表达,western blot法检测肠组织HMGB1水平。结果与对照组比较,SAP组大鼠6h肠组织HMGB1表达显著增高,12h呈现进一步升高趋势,24h达峰值,并持续至48h,PDTC干预可显著降低肠组织HMGB1表达.PDTC组较SAP 24h组血浆内毒素、DAO显著下降(P<0.01)。结论SAP时,肠组织内HMGB1表达上调,肠屏障损伤加重;PDTC可以明显抑制SAP时肠组织内HMGB1表达,改善肠屏障功能。
  • 摘要:连续性肾脏替代治疗(continuous renal replacement therapy,CRRT)是由血液透析技术不断衍生而来的一种新的抢救危急重症患者的重要方法;在危重病医学领域,其应用已远远超出单纯肾功能不全的治疗故又称之为连续性血液净化治疗(continuous blood purification,CBP)。1984年Gotloib等证实CRRT可通过滤出炎性因子而发挥作用,Ronco也提出了炎性因子的峰浓度理论,认为CRRT通过同时降低炎性和抗炎性介质浓度,使其在低浓度下达到新的平衡,以减轻毛细血管渗漏、血管瘫痪及免疫抑制等毒性作用而发挥作用。
  • 摘要:人工气道:是指在生理气道与空气或其它气源之间建立的有效连接,以保证气道通畅。是紧急抢救、麻醉手术和危重病人呼吸支持等的主要措施之一。临床依据病情有紧急和择期建立人工气道。前者包括了快速识别、处理急症和有效控制。临床分为确定性人工气道技术和非确定性人工气道技术。
  • 摘要:AP多年来一直认为是一种自身消化性疾病,其主要病因有:胆道疾病、胰管阻塞、酗酒及暴饮暴食、手术及创伤、内分泌及代谢障碍等。其致病机制是可以归纳为:胰酶的自身消化、黏膜屏障的破坏、胰腺微循环障碍、炎性介质的作用、氧自由基的伤害、高钙血症的激活、细菌易位等方面。
  • 摘要:虽然确切机制尚未阐明,但对脓毒症源于全身免疫炎症反应紊乱的基本认识,迄今学术界仍保持高度的一致。
  • 摘要:在重症加强治疗病房监护与治疗的病人,大多都存在较严重的原发性疾病或并发其它系统的疾病,需进一步行对症支持治疗或呼吸机辅助机械通气,以便过渡到平稳的状态。消除疼痛、减少机械通气期间气管导管的不良刺激和人机对抗、以及各种治疗、护理操作对患者生理或心理造成的不良影响,对患者实施镇痛和镇静治疗是必要的,而在治疗期间正确评估镇痛、镇静深度对防止镇静过度和减少并发症的发生显得尤为重要。
  • 摘要:肺栓塞(pulmonary embolism,PE)是以各种栓子阻塞肺动脉系统为其发病原因的一组疾病或临床综合症的总称,包括肺血栓栓塞症、脂肪栓塞综合症、羊水栓塞、空气栓塞等。
  • 摘要:无论战争或和平时期,创伤和由其导致的失血性休克都处在高发地位流行病学资料显示:6~44岁年龄段中死亡的首位原因是创伤创伤导致死亡的病例数在所有死亡原因中排序第十
  • 摘要:2007年中华医学会重症医学分会组织相关专家,依据近年来国内外研究进展和临床实践,制定出《重症患者侵袭性真菌感染诊断和治疗指南》。
  • 摘要:感染性休克的血流动力学的复杂性使临床实现支持目标极为困难。因此,血流动力学的监测与分析,以及根据血流动力学指标的变化给予及时支持显得尤为重要。显然,治疗效果应该通过监测综合参数来评估,而临床医生更希望有明确的目标和治疗终点,以评价实施干预的效果。
  • 摘要:ICU目前均是各较大规模医院的重点科室,各科室碰到的疑难复杂危重病人均归口于ICU。
  • 摘要:暴发性胰腺炎(fulminant acute pancreatitis,FAP)是指发病72 h内出现器官功能障碍的SAP。亦有将发病72h内,任何时间同时满足下面6项指标中的任何1项或以上即诊断为FAP:肾功能衰竭(血清肌酐
  • 摘要:重症医学(Critical Care Medicine,CCM)是研究危及生命的疾病状态的发生、发展规律及其诊治方法的临床医学学科。重症加强治疗病房(Intensive Care Unit,ICU)是重症医学学科的临床基地,它对因各种原因导致一个或多个器官与系统功能障碍危及生命或具有潜在高危因素的患者,及时提供系统的、高质量的医学监护和救治技术,是医院集中监护和救治重症患者的专业科室。
  • 摘要:目的 探讨高频振荡通气对ARDS内脏器官灌注和氧代谢的影响。方法 生理盐水肺泡灌洗复制绵羊ARDS模型,模型复制成功稳定半小时后,随机分为高频振荡通气(HFOV)组和常规机械通气(CMV)组,充分肺复张后分别维持通气4 h。检测动脉血pH值(pHa)、动脉血氧分压(PaO2)、乳酸(Lac)水平,监测心排血量(CO),计算氧输送(DO2)、氧耗(VO2)等全身氧代谢指标;监测肠粘膜二氧化碳分压(PgCO2),计算肠粘膜一动脉二氧化碳分压差(Pg-aCO2)和肠粘膜pH值(pHi)等内脏器官氧代谢及灌注指标。记录模前、模后及维持通气1、2、3、4h两组各指标的变化。结果 1.全身氧代谢改变:模型复制成功后,两组动物PaO2、DO2、pHa明显下降,动脉Lac升高显著;机械通气1h、4h时两组PaO2、DO2、pHa均明显升高,动脉Lac下降明显(P均<0.05);1h时HFOV组有优于CMV组趋势,4h时两组间差异无显著统计学意义。2.内脏器官灌注与氧代谢改变:与模后比较,HFOV组通气1h、4h时pHi均显著上升,Pg-aCO2显著降低(P均<0.05),且通气1h时已接近模前水平;维持通气时,CMV组pHi、Pg-aCO2有恢复至模前水平趋势,但变化并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且CMV组pHi低于同期HFOV组(P<0.05),Pg-aC02高于同期HFOV组(P<0.05)。结论 HFOV和CMV均能有效提高PaO2,提高氧输送,改善ARDS的全身氧代谢,且通气早期HFOV改善全身氧代谢更为明显;HFOV比CMV更有利于改善ARDS时内脏器官灌注及氧代谢。
  • 摘要:目的 探讨高频振荡通气实施肺开放对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绵羊气体交换的影响。方法 肺泡灌洗法复制绵羊ARDS模型,随机分为高频振荡通气(HFOV)组和常规机械通气(CMV)组。在肺充分复张的基础上,利用氧和法分别获得维持肺开放的最佳PEEP(CMV组)和平均气道压(mPaw)(HFOV组),并以此参数机械通气四小时。观察基础状态、ARDS模型稳定后和肺开放后机械通气0、1、2、3、4h时气体交换、呼吸力学变化和。结果HFOV组和CMV组维持肺开放的mPaw和PEEP分别为(28.7±2.1cmH2O)和(18±2cmH2O)。肺开放后CMV组的mPaw(24.3±4.1cmH2O)明显低于HFOV组的mPaw,但高于HFOV组的肺泡压(Pa)(19±2cmH2O)。HFOV组肺开放通气后肺内分流和血乳酸明显低于成模后(P<0.05),脉氧饱和度、氧合指数、全身氧输送明显高于成模后(P<0.05),但与CMV组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肺开放通气后HFOV组潮气量(2.8±0.3ml/kg)显著低于CMV组(6ml/kg)(P<0.05),PaCO2较成模后和CMV组显著降低(P<0.05),PHa值明显高于成模后和CMV组(P<0.05)。HFOV组肺开放后HR、mAP、CI、SVI、CVP、PAP和PAWP较成模后无明显变化,与CMV组相比亦无显著差异。结论 与CMV相比,高频振荡通气实施肺开放治疗ARDS能有效减少肺内分流、改善氧合,促进二氧化碳的排出,但其产生的肺泡压更低、潮气量更小且对血流动力学没有明显的干扰。
  • 摘要:重症患者经历严重创伤、感染以及休克等应激后,通常伴有胃肠道粘膜的结构和功能改变,导致肠功能障碍乃至衰竭,而胃肠动力障碍(dysfunction of gastrointestinal motility)是其主要临床表现之一,并直接影响着重症患者肠内营养的实施,同时住ICU时间、住院费用和死亡率亦相应增加。因此,重症患者的胃肠动力状态非常重要,对胃肠动力评价不仅可以指导其肠内营养的实施,还可以判断患者应激的严重程度及预后。临床上胃肠动力的检测方法有核素法、影相学检查、B超测定、胃电图、测压法、胃残余量(GRV)测定以及胶囊内镜等,其中B超胃窦单切面法检测胃动力相对简单准确、可用于ICU重症患者床旁实施并动态评估。传统的B超胃窦单切面法是让受检者口服500ml液体充盈胃腔,取直立体位,以肠系膜上静脉、腹主动脉以及肝左叶作为胃窦切面标志,在中上腹作胃窦切面(见图1箭头所指),检测胃窦面积变化,直至胃排空。但重症患者常难以实现这样的检测。为此,我们拟采用改良方法,即:将胃充盈量改为300ml温开水、患者取半卧位(450)。我们对分别对健康受试者和重症患者应用上述方法进行胃动力的检测,并验证其临床可行性。
  • 摘要:目的 探讨严重感染患者早期血D-乳酸(D-LAC)水平的变化规律,及其对发生感染性休克的预测作用。方法 采用分光光度法测定49例严重感染患者分别于全身性感染、严重全身性感染和感染性休克三个阶段后第一天的血D-乳酸水平,将每个阶段测定的D-乳酸资料分为全身性感染组,严重全身性感染组和感染性休克组,并选择16例同期健康志愿者作为对照组,比较四组间的差异。另外根据患者是否最终发生感染性休克分为非休克发生组和非直接休克发生组,比较各组间血D-乳酸水平的差异。结果 与对照组相比,全身性感染组(4.20±0.59vs1.70±0.59,P=0.001),严重全身性感染组(4.52+2.16 vs 1.70±0.59,P=0.00)和感染性休克组(5.88±2.87vs1.70±0.59,P=0.00)三组的血D-乳酸水平明显升高;分别同全身性感染组和严重全身性感染组相比,感染性休克组(5.88±2.87 vs 4.20±0.59,P=0.02;5.88±2.87 vs4.52±2.16,P=0.05)的血D-乳酸水平明显升高。严重感染患者早期血D-乳酸水平与相应的APACHEⅡ评分(P=0.889)和SOFA评分(P=0.866)的相关性分析,结果未显示出统计学差异。发生感染性休克患者早期的血D-乳酸水平升高较未发生感染性休克者更为显著(5.57±2.37vs3.85±2.01,P=0.003)。结论(1)严重感染患者早期即存在肠粘膜通透性变化,但肠粘膜通透性变化与感染的严重程度无关;(2)血D-乳酸水平可以作为预测感染性休克的发生的指标。
  • 摘要:机械通气已经成为危重患者治疗方面不可分割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临床需求的不断增加,呼吸机也在不断的发展。电子计算机的广泛应用使机械通气功能更人性化、更贴近机体的自主呼吸功能。智能化脱机(Smart Care)就是这样一种高级呼吸机脱机模式,它可以使患者的自主呼吸稳定在"舒适区域",并能自动调节压力支持,适用于气管插管和气管切开的病人脱机。它采用CPAP/ASB通气模式,这种方法不仅能自动将呼吸机压力支持逐渐下调至患者完全自主呼吸的程度,而且可以自动进行模拟自主呼吸试验,从而最终脱机成功。现就我院应用Smart Care方法脱机的体会报告如下。
  • 摘要:目的 研究ICU护士对于人关怀的认知现状及影响因素。方法 应用"中国护士人文关怀评价量表(CNHCI)"对哈尔滨某三级甲等医院50名ICU护士进行人文关怀的认知现状及影响因素进行调查研究。结果 不同性别、年龄、学历、婚姻状况、职称、护龄和在ICU工作时间的护士对人文关怀的认知现状有差异。经分析,影响ICU护士对人文关怀认知现状的因素有知识、能力、态度、行为、环境等5个项目。结论 影响ICU护士对于人文关怀的认知现状的影响因素是多方面的,应加强对ICU护士人文关怀的认识及教育,不断提高ICU护士对人文关怀的认知程度,提高危重症护理质量。
  • 摘要:目的 探求男性护士的主要工作压力源,并与女护士做对比找出其特殊性。方法 采取问卷调查方式对在岗的80名男护士和80名女护士进行调查。结果 问卷数据经t检验具有统计学意义,六个围度的方差分别为(男护士)2.589、3.125、2.600、2.533、2.797、2.467(女护士)2.533、2.493、2.504、2.589、2.629、2.590。结论 男护士高低依次排序为:个人及家庭问题、病人护理方面的问题、护理专业及工作方面问题、工作环境及资源问题、管理及人际关系方面的问题、工作量及时间分配问题,男护士的主要工作压力源为个人及家庭问题,而女护士的主要工作压力源为工作量及时间分配问题。
  • 摘要:血液净化技术在重型肝炎或肝衰竭中的应用,被称为非生物型的人工肝支持系统(artificial liver supportsystem,ALSS)。我院近4年应用多种血液净化方法及其不同组合(不同类型的非生物型人工肝)治疗严重肝炎,取得较好的疗效。积极预防及有效处理治疗时的并发症是提高成功率的关键步骤。现将治疗过程中产生的并发症及防治措施总结报道如下。
  • 摘要:随着城市现代化建设的发展,交通伤、工伤等事故的发生有增多趋势,重症胸外伤病员在收治中占有一定的比例。胸部是身体暴露较大的部分,其损伤发生率约占全身损伤的1/4。我院2001年1月~2003年6月共收治了539例胸外伤的病例,采用AIS-ISS创伤评分法,其中140例患者AIS-ISS评分≥16分。经过严密的病情观察和精心的急救护理,治愈及好转127例,死亡13例,抢救成功率为9017%。现将救治中的护理体会报告如下。
  • 摘要:婴幼儿先天性心脏病自然死亡率较高,有资料报道,生后一年死亡率50%,至第二年死亡率75%,畸形越复杂,死亡越早专家提意,先心病患儿应尽早手术,合并肺高压者应在2岁前手术婴幼儿心脏术后呼吸道并发症比率较高,占心血管手术后并发症的首位,婴幼儿时期不论是各组织、器官的生长发育或是心理的发展方面都处于不断的动态变化过程之中。故我们应结合婴幼儿呼吸系统的解剖特点,病理生理特点,结合临床实践,了解婴幼儿心脏术后呼吸道特点,合理制定护理对策,加强呼吸道管理,有效预防和治疗肺部并发症,提高护理质量,促进患儿早日康复。
  • 摘要:护理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正日趋完善,医疗科学技术日新月异,要求护理人员不断丰富、充实自我,才能适应医学科学迅猛发展对护理学科的高新需求,因此,护士继续教育(continuing nursing education,CNE)作为不断更新知识、丰富自我的有效途径,成为护理界关注的问题之一。ICU(intensive care unite,重症监护病房)护士工作在危重症护理最前沿,ICU护士素质决定ICU护理质量,ICU护理质量的提高要靠继续教育保障。作为护理管理人员,应高度重视继续教育工作。只有规范化、高标准的继续教育才能使医院持续、稳定、快速发展。一次性学校教育已经远远不能满足ICU护理发展的需要,ICU护士在职继续再教育势在必行。因只针对ICU的继续教育的相关文献资料有限,笔者还从全国性学习交流沟通等多个途径收集资料,在此浅谈ICU护士继续教育。
  • 摘要:12例中男9例,女3例,年龄23岁~77岁,平均53.6岁。急性重症胰腺炎5例,急性梗阻性化脓性胆管炎5例,肠梗阻2例。
  • 摘要:血液净化疗法(hemopurification)已有近五十年历史。早在1913年,Abel等即用火棉胶制成透析器,成功地进行了活体动物透析试验,并将透析器取名为"人工肾";但直至1943年Kolff将醋酸纤维膜"人工肾"用于临床抢救急性肾衰获得成功,才迎来透析疗法的新纪元,"人工肾"亦成为透析疗法的同义语。现在血液净化疗法广泛应用于临床各科,包括急性有机磷农药中毒。采用血液灌流(HP)后序贯进行连续性静。静脉血液滤过(CVVH)方法救治重度急性有机磷中毒患者,与单纯HP方法相比疗效显著,报告如下。
  • 摘要:亚胺培南是碳青霉烯类广谱抗生素,对多数革兰氏阳性和革兰氏阴性需氧和厌氧菌均有较好的抗菌活性。1994~2003年中国医院内病原菌耐药性监测(nosocomial pathogen resistance surveillance,NPRS)研究表明,亚胺培南对所有GN细菌一直保持着非常高的敏感性和稳定性,对ESBL、AmpC酶稳定,是历年敏感率最高和稳定性最好的抗生素,广泛应用于临床重症感染患者的治疗。连续静脉-静脉血液滤过时血流动力学稳定,可保持稳定的平均动脉压和有效肾灌注,能有效而平稳地保持重症病人水、电解质、酸碱的平衡,有效地消除组织水肿、增强心肌收缩力、减轻肺水肿等。它在危重症病人中的应用被认为是近年来ICU的重要进展之一,有着广阔的应用前景。但在重症病人的治疗中,药物剂量的调整均有待于进一步研究探讨。为了了解亚胺培南在接受CVVH治疗的无尿患者体内的药代动力学特征,以指导临床用药,我们选择了16例无尿患者作以下研究。
  • 摘要:近年来,我院将人工肝技术广泛应用于各种肝衰竭的治疗,取得良好疗效。一个稳定而可靠的血管通路是人工肝治疗正常进行的前提,中心静脉留置双腔导管是建立人工肝临时血管通道的主要方法。然而随着留置导管的增多,导管相关性感染(catheter-related infection,CRI)也日益增多。为了解留置导管相关性感染的情况,我们对行人工肝治疗的肝衰竭患者中心静脉双腔导管和外周血进行细菌学培养及药物敏感试验,旨在发现病原菌分布规律,研究防治对策。
  • 摘要:毒鼠强是一种高效、巨毒、惊厥型杀鼠剂,目前尚无特效解毒药,内科保守治疗病死率高、后遗症大。我院对重度毒鼠强中毒患者进行血液灌流(HP)治疗,疗效显著,报告如下。
  • 摘要:随着社会的进步和发展,国家法律、法规的健全,人们在就医过程中应用法律来衡量医疗、护理行为和后果的意识不断增强。加之《医疗事故处理条例》的颁布,因此调查护士的法律意识,帮助护士认识法律,学习法律,依法从事护理服务,在维护好病人的权利的同时,也学会用法律自我约束、自我保护。所谓法律意识是社会意识的一种形式,它是人们的法律观点和法律情感的总和,其内容包括对法的本质、作用的看法,对现行法律的要求和态度,对法律的评价和解释,对自己权利和义务的认识,对某种行为是否合法的评价,关于法律现象的知识以及法律观念等。应用法律的手段对各种护理活动进行调整和规范,这不仅是法制建设的需要,也是护理专业自身发展的需要。加强护士法律意识的培养,是护理管理的一个首要任务,必须给予高度重视。
  • 摘要:胃肠道是与外界相通的器官,但它隐藏于体内,既使发生损伤,也易被其它主要疾病所掩盖。研究表明胃肠道是外科打击后的中心器官,对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SIRS)和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MODS)的转归有重要影响,因而胃肠道在危重病病理生理发展过程中受到足够重视,但是肝、肺、血液引流来自胃肠道的静脉血,肠源性细菌和毒素须经肝、肺、血液的"处理"。因此,笔者认为不仅胃肠道参与了MODS的病理生理过程,"肠-肝-肺级联反应通路"参与了MODS的发生与发展。另外,笔者的工作证明大黄对"肠-肝-肺级联反应通路"有较好的药理作用,可逆转SIRS和MODS的病理过程。下面就上述观点作系统阐述。
  • 摘要:脓毒症是由感染导致的全身炎症反应综合症,其中以细胞因子及炎症介质的过度释放为特征,是诱发脓毒性休克、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MODS)的重要原因。脓毒症的发生涉及到许多机制,研究表明补体系统失控的激活可能是脓毒症发生和发展的关键环节之一,使用补体抑制剂后可明显改善脓毒症大鼠症状和预后。补体抑制剂眼镜蛇毒因子(cobra venom factor,CVF)是一种来源于眼镜蛇毒、性质稳定的补体蛋白。作为旁路补体激活物,能使C3和C5不断激活直至最终耗竭,目前常被作为经典的补体抑制剂用于研究中。本研究的目是观察补体抑制剂眼镜蛇毒因子(CVF)对脓毒症大鼠血清细胞因子释放的影响及对肺组织的保护作用。
  • 摘要:随着临床对微创技术的重视和国内医疗技术产业的发展,近年在国内经皮扩张气管造口术(percutane-ous dilational tracheostomy,PDT)正逐步得到推广,该技术冠以多种名称或以改良形式出现,包括新近的经皮旋转扩张气管切开术(PercuTwist),但目前国内临床上应用最基础、最广泛应用的还是PDT的导丝扩张钳技术(GWDF),其原理类似Seldinger的穿刺技术。Ciaglia等,研究结论证明其是安全和高效的,以往由于进口器械的昂贵限制了在国内的推广,我院2005年9月至2007年8月使用国产器械对45例重症患者采用PDT进行治疗,现将临床效果报道如下。
  • 摘要:颈椎损伤是一种比较常见的严重创伤,可导致患者高位截瘫,引起呼吸肌部分或完全麻痹,呼吸乏力,痰液难以咳出,容易并发难以控制的肺部感染、肺不张和呼吸衰竭,导致严重的低氧血症和高碳酸血症,甚至死亡。近年来无创通气应用于创伤后呼吸衰竭患者,可避免气管插管及呼吸机相关肺炎等并发症的发生。但也有研究显示,无创通气应用于非创伤呼吸衰竭患者并不能减少气管插管率和死亡率,并可导致一些并发症的发生。到目前为止,尚无关于无创通气在颈椎损伤并呼吸衰竭患者中应用的评价,本研究旨在对此类患者应用无创通气治疗进行疗效和经济上的评估。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