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中文会议>医药卫生>第六届全国骨盆与髋臼骨折治疗新进展研讨会
第六届全国骨盆与髋臼骨折治疗新进展研讨会

第六届全国骨盆与髋臼骨折治疗新进展研讨会

  • 召开年:2006
  • 召开地:广州
  • 出版时间: 2006-10

主办单位:中华创伤骨科杂志编辑部

会议文集:第六届全国骨盆与髋臼骨折治疗新进展研讨会论文集

会议论文

热门论文

全部论文

全选(0
  • 摘要:随着骨盆骨折的外科技术和内固定物的发展,迫切要求有一个好的分类方法以判断伤情、指导治疗。多年来,许多学者提出了各自的分类方法,近年来的一些分类方法大都以Tile 1980年提出的按骨折的病理形态结合损伤机制进行分类。目前国际上较流行的是Tile 1988年提出的骨盆骨折分类法。1996年,瑞士医生Isler和Ganz在结合Tile分类法和1990提出的AO分类法的基础上,进行精练和发展,提出了骨盆骨折新的分类法。本文就骨盆骨折新的分类方法进行介绍。
  • 摘要:解剖复位、有效内固定和早期功能锻练早已成为移位关节骨折的治疗原则。髋臼骨折因位置深、解剖复杂、复位固定难等原因,是否沿用这一原则,曾有争论。反对者认为髋臼骨折的x线表现与疗效并不密切相关,只复位股骨头,不解剖复位骨折,仍可取得满意疗效。相反某些手术解剖复位者,因手术创伤导致的患病率增加,功能并不满意。自60年代始,Judet系统研究了髋臼骨折的病理、诊断、分类、治疗和预后。认为髋臼骨折表现复杂,缺乏统一合理的分类,是导致手术和非手术疗效缺乏可比性的关键。鉴此,率先提出髋臼骨折的分类,即Judet分类。此后,Letoumel又对此做了简化和完善,使其更为合理。随后根据这一分类所总结的临床资料则相继证实,髋臼骨折的复位质量与临床疗效密切相关,关节骨折的治疗原则同样适用于移位髋臼骨折。本文对髋臼骨折的应用解剖、损伤机制和生物力学、影象学诊断治疗以及合并坐骨神经损伤进行了探讨。
  • 摘要:目的: 探讨髋臼骨折的诊断和手术治疗方法与技巧,以提高髋臼骨折的诊疗水平。rn 方法: 对32例移位髋臼骨折行术前CT平扫或三维重建确定骨折类型和制定手术方案,选择最佳手术入路进行骨折复位,以骨盆重建钢板和螺丝钉固定。rn 结果: 32例全部获得6月-4年,平均15月的随访,按Mafia的疗效标准评定。临床标准:优26例、良3例、可3例。优良率87.8%,X线标准:优24例、良4例、可4例、优良率84.6%。并发症主要有坐骨神经损伤、股骨头坏死和异位骨化。rn 结论: CT三维重建对判断髋臼骨折的部位、移位方向和损伤程度具有重要意义,对手术入路选择和手术复位、固定具有指导作用。对于髋臼骨折的治疗应该采取更为积极的态度,只要移位大于2-3mm,都应切开复位内固定。术前正确判断骨折类型、选择最佳人路,术中准确复位和妥善同定是提高髋臼骨折疗效的关键。
  • 摘要:目的:探讨CT三维重建在髋臼骨折诊断治疗中的意义,以提高髋臼骨折的诊疗水平。rn 方法:对57例有移位的髋臼骨折进行术前CT三维苇建,明确骨折的类型,然后制定手术方案和选择最佳的手术入路。rn 结果: 57例患者均获得12个月~6年9个月的随访,平均26个月。按Matta的疗效评定标准,临床标准:优43例,良6例,可8例,优良率85.96%;X线标准:优44例,良6例,可7例,优良率87.72%。rn 结论: CT三维重建逼真地显示了损伤的髋臼立体表面形态,有助于判断髋臼骨折的部位、类型和损伤程度,对手术入路的选择和手术复位固定的方法具有指导作用。
  • 摘要:本文就髋关节的运动、肌肉和神经支配、髋关节的生物力学与姿势控制以及单足支撑相时重力(体重)在髋关节上的作用等问题进行了探讨。
  • 摘要:目的:介绍骨盆环损伤的闭合内固定术就手术指征、手术方式、手术时机及操作要点及手术效果等进行探讨。rnrn 方法:对58例骨盆环损伤的患者进行了骶髂关节螺钉、耻骨螺钉、耻骨联合螺钉及髂骨后部螺钉等多种形式的闭合内固定并进行评价。rnrn 结果:58例中满意复位者52例,6例复位不满意;57例骨折愈合,1例骨不连接;56例无血管神经损伤,2例有S1神经损伤,遗留下肢及马鞍麻木。rn 结论:经皮闭合固定骨盆环损伤小、出血少、固定效果较好,是一种有前景的手术方式,但对操作者要求高。术前大重量骨牵引有利于术中复位。
  • 摘要:随着经济及交通的不断发展,创伤骨科领域里的高能量损伤不断增加,骨盆髋臼骨折就属于这些高能量损伤。髋臼骨折的诊断和治疗对于大多数骨科医生来说仍然具有挑战性。髋臼骨折在诊断、分类、治疗方法的选择、手术操作技术以及并发症的处理等诸多问题上仍有待进一步研究和发展。本文就髋臼的解剖、手术入路的选择、复位技术、髋臼边缘压缩骨折等问题进行了介绍。
  • 摘要:目的:介绍自行设计的手术入路在复杂髋臼骨折中的应用经验。rn 方法 采用平侧结合的漂浮体位将髂股入路向后延伸至大转子前方再沿股骨干前侧向远侧10~15cm,前后显露治疗复杂髋臼骨折17例。rn 结果: 17例需前后同时显露的复杂髋臼骨折全部得到良好的暴露,术中全部病例均解剖复位,重建钢板固定。经6个月~4年,平均15个月的随访关节功能优12例,良3例,可2例,优良率88.24%。rn 结论:改良的髂股入路具有手术切口较短,可暴露大部分类型的髋臼前后柱骨折,显露充分,直视下复位,便于固定,损伤和出血均较扩大的髂股入路少,体位合理,操作简便,术后恢复快,我们认为是一个值得推荐的手术人路。
  • 摘要:髋臼后柱伴后壁骨折是一种十分常见的髋臼骨折,笔者报告一组32例手术治疗的移位性髋臼骨折中有8例,占25%。常见的髋臼后柱伴后壁骨折的骨折线从坐骨大切迹角部经臼内壁斜形至耻骨枝并有臼后缘的骨折,本文报告2例特殊类型的髋臼后柱伴后壁骨折即髋臼后壁加后柱冠状位纵行劈裂骨折。
  • 摘要:髋臼骨折(acetabular fracture,AF)的全髋置换术治疗分早期(early or acute totalhip replacement,ETHR)和晚期(late total hipreplacement,LTHR)。前者用于新鲜骨折,而后者则用于经非手术,或切开复位内固定(open reductionand internal fixation,ORIF)治疗失败,继发创伤性关节炎(posttraumaticarthritis,PA)者的治疗。本文就采用全髋关节置换术治疗髋臼骨折的特点、优势及疗效及进行了说明。
  • 摘要:目的:①观察"虚拟中国人"(Virtual Chinese Human,VCH)连续横断面解剖,建立包括颈椎、腰椎、骨盆、膝关节、踝关节、臂丛及腰骶丛神经等可视化数字模型,以用于临床骨科的教学、训练与手术;②建立股前外侧皮瓣、足背动脉皮瓣、带血管腓骨瓣数字化模型,为临床教学术前皮瓣设计提供直观的、数字化解剖依据;③充分利用现代影像技术,建立数字化骨折模型,为手术的设计及虚拟手术提供三维解剖基础;④将虚拟现实技术应用于骨科临床教学和手术设计以及手术模拟。rn 方法:①应用"虚拟中国人"数据集,应用Amira 3.1软件对颈椎、腰椎、骨盆、膝关节、臂丛及腰骶丛神经结构进行计算机三维重建并立体显示。②应用VCH-F1骨盆及足踝、VCH-M 1膝关节及足踝CT扫描图像重建并立体显示其结构。③应用VCH-M3数据集,在薄层断面图像上观察旋股外侧动脉的主要解剖结构,应用Amira 3.1软件对股前外侧皮瓣结构进行计算机三维重建并立体显示。④明胶一氧化铅混悬液的灌注新鲜成人下肢标本连续CT扫描图像,应用Amira 3.1、Geomagic Studio 5.0软件对股前外侧皮瓣和足背动脉皮瓣结构进行计算机三维重建并立体显示。⑤应用VCH-M 3数据集显示。⑥选取典型骨折病例CT扫描图像重建并立体显示骨折情况。rn 结果: 各薄层断面图像上可以清楚地显示骨及主要血管、神经的分支和其它结构,重建的数字化模型可准确反映各自的解剖学结构特点rn。rn 结论:重建的图像可以提供骨关节正常三维动态解剖,为临床教学、术前皮瓣设计、骨折程度判定、骨折分类及手术方式的选择提供了更多的解剖学依据,同时可为下一步虚拟手术的设计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 摘要:本文就CT、MR在骨盆外科中的影像检查方法及临床应用进行了介绍,对正常骨盆CT, MR表现以及CT,MR对骨盆病变的诊断进行了探讨。
  • 摘要:骨盆骨折(pelvic fractures,PF)约占整个骨折的1%-3%,由高能创伤引起者约占其中的13%-18%,且呈逐年上升趋势。严重PF常合并其他部位、其他内脏器官的损伤。虽然PF本身可引起严重出血,但合并伤常常是危及生命的主因。近年来,随着院前、院后急救措施的改善,死亡率已从过去的56%降至目前的29.5%。但也有资料表明,死亡率仍排徊在14%-50%之间。PF伴休克(收缩压<90mmhg)被认为与高死亡率密切相关,其中血压在急诊入院即下降者的死亡率为42%,几乎是急诊人院时正常者(3.4%)的10倍以上。此外伴随的软组织伤和开放伤也与高死亡率密切相关,分别为18%-39%和30%-50%。影响死亡率的其他因素还有治疗方法,如早期临时制动和非临时制动的死亡率分别为8.6%和16.7%。在生命体征稳定后,如何正确复位和固定不稳定性PF将直接影响患者的功能恢复。因此,近年来有关PF的研究,均主要围绕上述要点进行。本文将重点总结这方面的进展。
  • 摘要:骨盆骨折是常见的损伤,仅次于四肢和脊柱骨折,失血性休克的发生率比后二者高约40%左右,并发症较为多见,有较高的死亡率,为10.2%,是非骨盆骨折的1.4倍。低能损伤引起的骨盆骨折,多为稳定骨折,临床处理比较容易,病人一般均能顺利康复。高能损伤所致骨折往往复杂而严重,临床处理困难。既往多采取保守治疗,如骨牵引、骨盆悬吊、石膏固定等方法,但畸形愈合、创伤性关节炎等的发生率很高,达50%~60%。随着对骨盆骨折认识的深入,近年来主张对不稳定性骨盆骨折,采取更加积极的治疗,从而降低了死亡率和致残率。本文对骨盆骨折的分类、诊断、急诊处理、后续处理以及常见部位骨盆骨折的内固定进行了探讨。
  • 摘要:骨盆骨折是常见的损伤,仅次于四肢和脊柱骨折,失血性休克的发生率比后二者高约40%左右,并发症较为多见,有较高的死亡率,为10.2%,是非骨盆骨折的1.4倍。低能损伤引起的骨盆骨折,多为稳定骨折,临床处理比较容易,病人一般均能顺利康复。高能损伤所致骨折往往复杂而严重,而且还有合并损伤,包括出血性休克、腹腔内损伤、尿道损伤、神经损伤及其他危及生命的损伤。临床处理困难。既往多采取保守治疗,如骨牵引、骨盆悬吊、石膏固定等方法,但畸形愈合、创伤性关节炎等的发生率很高,达50%~60%。随着对骨盆骨折认识的深入,近年来主张对不稳定性骨盆骨折,采取更加积极的治疗,从而降低了死亡率和致残率。本文着重介绍了解剖的特点、骨盆骨折分类以及外固定架治疗。
  • 摘要:随着交通运输事业的发展,机械化生产程度的提高,现代化战争高能武器的发展,青壮年股骨颈骨折的发生率有所上升,且常可能伴其他脏器损伤,伤势严重;并发症较多,导致诊断治疗较为困难,虽有不少方法,但效果仍不甚满意,因此广大医务工作者不断在这一难题上深入研究,本文探讨青壮年股骨颈骨折诊治现状,重点介绍双肌蒂髂骨瓣治疗青壮年股骨颈骨折的进展。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