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中文会议>医药卫生>第八届北京生命科学领域学术年会
第八届北京生命科学领域学术年会

第八届北京生命科学领域学术年会

  • 召开年:2008
  • 召开地:北京
  • 出版时间: 2008-04

主办单位:北京生物工程学会;中国生物工程学会

会议文集:第八届北京生命科学领域学术年会论文集

会议论文

热门论文

全部论文

全选(0
  • 摘要:目的:探讨幽门螺杆菌感染与贲门癌的关系.方法:采用非配比前瞻性巢式病例对照研究设计.1985年在河南林县研究队列(n=29584)中收集所有研究对象的血液标本.随访至2001年,共诊断贲门癌1089例,从中随机抽取196例组成病例组.在以前进行的病例队列研究建立的能够代表整体人群的亚队列中随机抽取185例组成对照组.用ELISA法检测血清标本中的Hp IgG抗体.计算Hp感染对贲门癌发生的总体OR值,并根据性别、采血时年龄和诊断时间分层分析Hp感染对贲门癌的风险.结果:对照组与贲门癌组Hp血清阳性率分别为71.35%和82.14%.贲门癌组调整OR值(95%CI)为2.00(1.21-3.31).男性与女性研究对象调整OR值分别为1.36(0.71-2.60)和4.19(1.73-10.17).采血时年龄在50岁以下、50-60岁和60岁以上者调整OR值分别为3.45(1.41-8.45)、1.56(0.69-3.54)和1.11(0.37-3.33).采血后5年内、5-10年和10年之后诊断者调整OR值分别为1.78(0.88-3.60)、 1.66(0.80-3.44)和2.23(1.05-4.74).结论: Hp感染增加林县人群患贲门癌的风险,尤其对女性感染者、采血时年龄在50岁以下者和Hp感染10年以上者风险增加的程度更大.
  • 摘要:目的:胃癌在全世界范围内是处于发病率第二位的恶性肿瘤;在中国,胃癌发病率仍高居各种恶性肿瘤之首,每年新确诊患者达400,000人,且呈上升趋势;每年因胃癌死亡人数为260,000,占所有恶性肿瘤死亡的23.24%.近年来,表观遗传学与肿瘤发生的相关性研究已成为肿瘤遗传学的重要内容.其中,微小RNA(miRNA)所介导的基因转录后调节被证明与肿瘤的发生密切相关.本研究旨在通过建立一种简单而有效的实验技术来研究胃癌中miRNA的表达谱情况,从而进一步分析miRNA在胃癌发生中的相关分子机理.
  • 摘要:目的:多重连接依赖探针扩增(Multiplex Ligation-Dependent ProbeAmplification,简称MLPA)是一种高通量检测基因拷贝数量改变的新技术,可以在单一反应中检测45个核苷酸序列.本研究旨在通过MLPA技术对中国胃癌病人样本进行全基因组范围的DNA拷贝数改变的分析,以进一步探明胃癌的分子遗传学机理和发现与病人临床表现高度相关的基因标记物,为胃癌的早期诊断和基因分型提供实用的临床检验技术基础及分子生物学依据.
  • 摘要:随着蛋白质组学和质谱技术的发展,临床质谱分析技术已在恶性肿瘤早期诊断等方面显示了良好的应用前景,因此,如何管理好和利用好基于临床样本的海量质谱数据具有重要意义.为此,我们开发了一个完整的集临床信息与质谱数据为一体的综合性管理及分析系统BioSunMS,不仅支持多种质谱数据格式,而且还集成了分类和聚类等多种统计学方法,最终为基于质谱数据的临床诊断、疾病分型、生物标志物发现和个性化治疗等研究提供了有力的技术支持.
  • 摘要:目的 探讨PI3K-Akt/p70S6K信号通路在苯并(a)芘(B(a)P)诱导AP-1活化中的作用.方法 运用免疫印迹法检测Akt,p70S6K蛋白的总量及其磷酸化水平;AP-1荧光素酶报告基因技术检测AP-1荧光素酶活性;运用p70S6K特异的化学抑制剂雷帕霉素、PI3K及Akt的显性失活突变体(dominant negative mutant,DN)(DN-PI3K和ON—Akt)证明通路的上下游关系.结果 2 μ mol/LB(a)P可使Akt(Ser473)、Akt(Thr308)、p70S6K(Thr389)蛋白激酶的磷酸化水平和AP-1活性明显提高:PI3K、Akt显性失活突变体(DN-△-P85和DN—Akt)的过表达均可明显抑制Akt、p70S6K蛋白激酶磷酸化和降低B(a)P诱导的AP-1活性增强;雷帕霉素可剂量依赖性地抑制B(a)P诱导的AP-1活性增强,但雷帕霉素对B(a)P诱导的Akt磷酸化无抑制作用.结论:PI3K-Akt/p70S6K信号通路参与B(a)P诱导的AP-1活化.
  • 摘要:癌细胞的产生是由于各种致癌因素引起基因调控失常,导致细胞癌变,并表达在正常情况下没有或含量甚低的蛋白和酶,这些癌性蛋白可能就是癌抗原,分为癌特异性抗原和癌相关抗原,后者又分为癌分化抗原和癌胚抗原.细胞癌变时,细胞表面发生许多变化,其中糖类(碳水化合物)抗原最为明显.现发现细胞表面碳水化合物复合物中寡糖基本序列复杂,仅调节其形成的转移酶约有百余种;这些寡糖末端多为非还原端,较稳定,有较强的抗原性,这些寡糖类抗原也是癌主要的生物学标志1.此类抗原随着癌发生和发展,表达量变化并由癌细胞表面分泌入体液(如血液)中,成为癌诊断、疗效判断和预后判断的重要标志.关于癌变细胞的糖链异常变化的作用机理目前还不清楚2.
  • 摘要:淋巴瘤病理诊断一直是外科病理学的难题.基于完整淋巴结切除活检仍然是目前公认的能够作为淋巴瘤诊断和分型的金标准.2007版NCCN非霍奇金淋巴瘤临床实践指南也明确提出细针穿刺不宜作为淋巴瘤初始诊断的依据.
  • 摘要:我国恶性肿瘤的诊断主要依靠影像学、细胞病理学和组织学等检查,这些传统的诊断方法虽在临床上应用多年,但缺乏足够的灵敏度和特异性,更重要的是难以早期发现肿瘤.相当数量的患者被诊断为肿瘤时已是晚期,不但延误了治疗的最佳时机,而且增加了肿瘤致死的可能.因而,以更先进的技术发现恶性肿瘤早期预警的生物标志、及早筛查出高危人群,予以早期干预将是减少罹患肿瘤的有效途径.
  • 摘要:淋巴瘤又称为恶性淋巴瘤,是一大组复杂的淋巴造血系统恶性肿瘤的总称,分为霍奇金淋巴瘤(Hodgkin lymphoma,HL)和非霍奇金淋巴瘤(non-Hodgkin lymphoma,NHL)两大类.在过去的几年中,淋巴瘤的研究取得了很大的进展,对淋巴瘤生物学行为的不断了解使得世界卫生组织(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WHO)对淋巴瘤重新进行了分类;新的治疗方法能够提高病人的治疗结果;国际预后指数和标准的疗效评价标准有助于临床试验的解释.
  • 摘要:回首乳腺癌治疗的历史,两个重要的贡献影响和改变了乳腺癌的治疗模式.其一,“乳腺癌是一种全身播散性疾病”的理念,对乳腺癌治疗模式的影响深远.由于乳腺癌是一种全身性疾病,外科治疗从半个多世纪的绝对主导地位,逐渐转变为综合治疗的重要组成,手术范围越做越小,从“经典的根治术、扩大根治术”,过渡到“改良根治术”,再过渡到现在的“保乳术”,甚至由前哨淋巴结活检代替腋窝清扫术.而局部放疗也从过去的锁骨上区、胸壁区、腋窝区、内乳区多野的放疗,逐渐转变为锁骨上区、胸壁区的放疗.其二,各种高效低毒新药的不断涌现,为控制全身性播散转移乳腺癌提供了可能,细胞毒化疗药葸环类、紫杉类等,内分泌治疗药物第三代芳香化酶抑制剂,以及分子靶向新药Herceptin(针对Her-2)、Lapatinib、Avastin(抗血管生成)等,均把乳腺癌的综合治疗水平向前推进了一大步,显著提高了乳腺癌的治愈率.
  • 摘要:肺癌是当今世界上对人类健康与生命危害最大的恶性肿瘤,其发病率和死亡率在男性均占恶性肿瘤的第一位,女性为第二位.本文从外科方法在肺癌分期中的现状和地位、早期NSCLC的外科治疗、肺癌的微创治疗、Ⅳ期NSCLC的外科治疗、N2的NSCLC(ⅢA期)的治疗、肺癌扩大切除、手术与新辅助化疗等几方面阐述了现状和进展,并对目前肺癌诊治过程中的一些不规范现象进行了评价.
  • 摘要:1910年,当瑞典医师Jacobaeus将带有光源的内镜置入病人的胸腔,并由此拉开胸腔镜外科的序幕时,人们难以想象这种技术会给日后的胸外科带来怎样的影响.20世纪90年代,电视成像和冷光源技术的发展以及内镜切割缝合器的出现促成了这一技术革命性的发展.时至今日,几乎所有的开胸手术都能够在胸腔镜下完成,胸腔镜手术适应证甚至较传统胸外科有所扩大;胸腔镜在极大地减小手术创伤的同时,保证了胸外科疾病治疗的基本原则和效果.如果说上个世纪的早期胸腔镜技术诊疗范围有限,操作简单,顶多算做传统胸外科的一个“系统补丁”的话,那么现代以及未来的胸腔镜外科,因为能够完成越来越多的胸外科手术,且创伤更小,效果更佳,必然地成为了传统胸外科的“升级版”.
  • 摘要:本研究将反义Id4导入MEL细胞株,研究此基因对细胞增殖、分化及凋亡的影响.结果表明,Id4基因的沉默显著抑制细胞增殖,并细胞的分化率明显提高(84倍);细胞的死亡率和凋亡率均增加,但基因沉默对分化的促进占优势,Id4可能是调控和保持分化的重要因子.反义Id4对细胞周期引擎基因、肿瘤抑制基因、凋亡抑制基因以及着丝粒蛋白基因表达的影响,说明Id基因的功能可以从细胞周期检验点调控等方面加以探讨.这些结果有利于细胞增殖、分化调节,特别是血细胞分化控制的研究.
  • 摘要:ether à go-go钾通道是电压门控性钾通道中的一个家族,由于该家族成员在正常组织和肿瘤组织中的差异性表达,为ether à go-go钾通道家族成为高度特异的肿瘤标记物提供了基础;同时该通道家族与细胞恶性转化、增殖等密切相关,为其成为抗肿瘤药物作用的靶分子提供了必要的条件.为此,ether à go-go钾通道家族在肿瘤基础理论研究及临床应用中具有独特的重要地位.
  • 摘要:目的 研究四种中药注射液对人宫颈癌Hela细胞转录因子ELK1及其靶基因的影响,以深入了解中药的抗癌机制.方法 采用人宫颈癌Hela细胞模型,用MTT法检测中药对细胞的抑制作用,双萤光素酶报告系统检测转录因子ELK1的活性,WesternBlot检测磷酸化ELK1及其靶基因c-fos表达.结果 榄香烯能明显抑制Hela细胞的生长,艾迪、华蟾素有一定的抑制作用,康莱特无明显抑制作用;榄香烯组萤光素酶活性下降,磷酸化的ELK1及其靶基因c-fos的表达均下调;艾迪、华蟾素组ELK1活性及磷酸化的ELK1有一定程度下调,c-fos的表达明显下调;而康莱特组无显著抑制作用.结论 榄香烯、艾迪、华蟾素可能通过下调转录因子ELK1的磷酸化水平,抑制c-fos的表达,从而抑制人宫颈癌Hela细胞的生长,而康莱特无显著抑制作用.
  • 摘要:目的:将多重PCR扩增和多重分子杂交结合起来,建立简单、有效的HPV液态基因芯片分型检测方法;初步探讨HPV不同亚型感染与宫颈病变的相关性.方法:收集2005年9月~2007年3月于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妇产医院就诊,细胞学检查异常经宫颈活检,病理学诊断为慢性炎症、CIN I、CIN II、CIN III、宫颈浸润癌患者411例,同期收集连续2年内宫颈细胞学无异常改变的对照组100例.检测方法:液态基因芯片法采用型特异性引物检测25种亚型HPV感染;通用引物PCR扩增-凝胶电泳法、DNA测序法进行HPV检测验证.结果:511例受试者中,液态基因芯片法HPV检出率为68.30%,病例组HPV感染率为79.56%明显高于对照组22%;HPV感染率随宫颈病变程度的加重而增高.液态基因芯片技术可对HPV多重亚型感染进行一次性检出,HPV多重感染CIN组(33.2%)高于对照组(4.55%).经典PCR-凝胶电泳法、DNA测序结果与液态基因芯片法检测HPV感染结果具有较好的一致性.结论:液态基因芯片方法能够快捷、有效的进行HPV分型检测,同时检测多重HPV感染,具有较好的敏感性和准确性.高危型HPV感染与宫颈癌及癌前病变的发生高度相关.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