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中文会议>医药卫生>第一届全国中西医结合诊断学术会议
第一届全国中西医结合诊断学术会议

第一届全国中西医结合诊断学术会议

  • 召开年:2006
  • 召开地:广西北海
  • 出版时间: 2006-08

主办单位: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

会议文集:第一届全国中西医结合诊断学术会议论文选集

会议论文

热门论文

全部论文

全选(0
  • 摘要:目的:研究冠心病临床常见的7类证候临床实验检测指标计量诊断.方法:应用心功能、血脂、血液流变学、脉图、面部血流容积图、舌微循环等方法对冠心病心血瘀阻证56例、痰阻心脉证41例、寒凝心脉证34例、气滞心脉证33例、心气亏虚证35例、心阴亏虚证38例、心阳亏虚证32例及健康人63例开展临床实验检测,运用逐步判别分析法对所有检测资料进行统计检验和判别分析,筛选判别指标,并建立各证型的Fisher判别函数.应用回代性检验和前瞻性检验以评价所建判别各证型Fisher函数的判别效果.结果:从6类实验检测的32项指标中筛选出动脉顺应性、甘油三脂、全血粘度高切变率、快速充盈系数、外周阻力系数、血管硬度系数、舌蕈状乳头横径和舌微血流速度等8项,建立冠心病7类证候的Fisher判别函数.本组判别函数的回代符合率为93.07%,前瞻性检验总符合率为87.5%.结论:所建立的Fisher判别函数能较准确地作出冠心病7类证候的诊断和鉴别诊断,所入选的指标对深入研究冠心病证候形成的机理有启发意义.
  • 摘要:,始用于仲景.四诊是中国中医学最精华的瑰宝之一.由此可以看出,中西医结合望、闻、问、切诸诊法研究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中西医结合四诊研究专业委员会自1987年成立以来,经过近20个春秋的磨砺与弘扬,在广大中西医结合四诊研究科学工作者的共同努力下,已经取得了令人瞩目研究成果,对推动我国中西医结合事业的发展起到一定的作用.">历史进入21世纪,伴随着时间的推进,人类社会科学发展与进步,各行各业,纷纷以暂新、甚至令人奇异或吃惊的面孔出现.四诊研究事业为了跟近历史前进的步伐,融入自然科学日新月异进步与发展的氛围,决定更名为诊断专业委员会. 首先应进一步了解和掌握中西医结合的诊断研究的具体概念.中西医结合诊断研究,就是在充分继承和发扬中国传统医学理论与经验基础上,运用现代医学科学方法,对其精深融合研究,充分继承和吸取中医和西医精华部分,形成既有别于中医,又有别于西医的结合医学.因此,继承和发扬中国传统医学的宝贵经验,是其研究方向与内容的基础,离开对我国传统中医学相关内容研究,就失去了本源.从概念讲,中医诊断方法与内容,就是望、闻、问、切,即所称之的"四诊"."四诊'源于<内经>,始用于仲景.四诊是中国中医学最精华的瑰宝之一.由此可以看出,中西医结合望、闻、问、切诸诊法研究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中西医结合四诊研究专业委员会自1987年成立以来,经过近20个春秋的磨砺与弘扬,在广大中西医结合四诊研究科学工作者的共同努力下,已经取得了令人瞩目研究成果,对推动我国中西医结合事业的发展起到一定的作用.
  • 摘要:目的:探讨中医舌诊现代研究的思路和方法.方法:在对既往舌诊现代研究进展分析思考的基础上,对舌诊的现代研究提出新的观点.结论:中医舌诊现代研究应从六方面进行着手:①对舌诊研究必须以中医理论为指导;②对舌诊研究必须首先建立舌诊统一、客观、量化的识别标准:③对舌诊研究必须:必须重视病证的结合;④对舌诊研究必须注意季节、地域、体质等因素的影响;⑤对舌诊的研究必须融入现代科技技术;⑥必须及时吸收现代对舌诊研究所取得新成果.
  • 摘要:中医证型是具有中国传统医学独特色彩的重要内容,是中医临床认识疾病、诊疗疾病、预防疾病,对疾病进行辨证施治的主要依据与根本.要应用现代计算机技术进行中医客观化的研究,准确地根据采集到的舌图像识别出中医证型是重要而且必要的.灰度共生矩阵是图像纹理分析的一种常用的方法,本文以多个方向灰度共生矩阵的综合灰度共生矩阵为特征提取方法,提取了舌图像的能量、对比度、熵和逆差等二次统计特征组成特征向量,对中医虚证实证舌象纹理进行了分类,并取得了较好的结果.
  • 摘要:舌脉轮廓提取是应用舌脉特征进行诊病的基础.本文提出了一个新型舌脉轮廓分割技术.建立了基于大量已标注舌下图像样本基础上的舌脉颜色模型,该模型由贝叶斯决策论结合CIExyY颜色空间构成.在舌脉分割过程中,舌脉颜色方差作为相似性量度对该模型的阈值进行调节.通过实验证明,该分割方法对舌脉及其背景颜色对比度较小的正常人舌脉轮廓提取有较好效果.
  • 摘要:红刺为舌尖、边、根等处突出之刺状物,根据红刺,并适当结合其他颜色、纹理或形状特征,中医能够快速准确的识别出多种疾病,如阑尾炎,支气管炎等.本文采用Gabor小波方法对红刺舌象进行了分类.Gabor小波是纹理分析领域一种应用较多也较为成功的方法,本文以这种方法提取特征,对红刺舌象进行识别分类,取得了较好的结果.
  • 摘要:舌象乃是中医师于诊断病情的重要信息之一,然而不易以客观标准观察.我们发展一套计算机化舌象诊察系统症,可协助建立病数据库,以提供未来中医师在教学、临床及研究上使用.本研究是使用自行研发之计算机化舌象诊察系统并搭配高分辨率彩色摄影镜头来记录并储存病人舌影像,将所获得的舌面影像之特性进行量化分析,藉以提供客观的诊断标准,并结合医师的临床观察,对正常人及特定疾病病患之舌象作定性及定量分析,以便探讨中医理论之舌与脏腑的关系,这对中医之基础理论研究有十分正面的价值及影响.因为时代的进步,导致社会变迁的因素增加,人与人之间相处的压力也在无形之间慢慢的增加,成年人们有着金钱的压力、学童们有着升学的课业压力、毕业学生有着面临就业的压力等.由于压力的增加往往会有想「呕吐」的感觉,这类感觉就是食道逆流的表征.本研究的目的在于利用"SKYLARK TDS-2005计算机化舌象诊察系统"于食道逆流治疗之临床评估上,由于RGB的彩色空间与人眼的视觉感受是不一样的,因此人眼的视觉感受是较为接近HSL彩色空间,所以计算机化舌象诊察系统以客观性的非侵入式量化诊察系统来分析舌面影像,比较食道逆流患者与一般正常人的量化分析之差异性,以提供临床医师在诊断食道逆流病患之参考.经由台北市立联合医院中医医院的中西医联诊的门诊收集到10例的食道逆流患者舌面影像与10例的正常人舌面影像,平均年龄42.75(标准差:±7.23).经过SKYLARK TDS-2005计算机化舌象诊察系统分析之后发现,在HSL彩色空间中只有L彩色空间的差异性最大,食道逆流病患的L平均值约为79.2、I 般正常人的 L平均值约为90.4,而L彩色空间的数值越小代表着舌面亮度较暗色一些.再经过统计分析软件SPSS计算后,L彩色空间的t-Test,P值为0.005(p<0.05),在统计上有显著的差异性存在且与此研究的结果互相呼应.
  • 摘要:脉诊的信息模糊、不定量、主观性强等特点,限制了中医诊断的客观化.目前中医脉诊仪的共同特点是描记脉搏压力波动的一维信号,因此,目前所提取的脉诊信号特征参数,不足以全面反映中医脉象包含的所有信息.本研究运用现代科学技术和方法,在对脉学文献整理、脉诊经验总结的基础上,对中医脉诊信息采集关键技术进行研究.突破了以往仅从"脉位、脉数"属性方面,分析单一信号特征参数的不足,在理论与技术的指导支持下,成功实现了多维脉动信息的同步获取,强调对"脉形、脉势"的信息获取与表述.在脉诊四种属性数字化模拟重建的基础上,实现了脉诊信息和血管运动的可视化的进展.
  • 摘要:脉象是人体局部信息在寸口的反应,对临床诊断、治疗疾病有重要意义,本文通过对长短脉的论述,提出长短脉具有重要的研究价值.
  • 摘要:脉象信息的成份是由许多方面信息的综合.著如它受着脏腑功能(变异)代谢的影响,它由脉管因素、血流动力因素、血液构成(贴度、张力等)因素等相致约,在脉象的变化中心因素是很重要的.实际的脉搏波从心脏发出足以有限的波速向前传播,下游比上游的脉搏波有一定的延滞,动脉中不同点的脉搏波不是同步的. 通过同步记录脉象图与心电图的大样本临床实验观察,对於心电信息与脉象信息作用方面进行了较为细心的探讨,证实了心脏的电变化对於脉象图波形类别具有相关性作用.
  • 摘要:生命是宏观的.机体的任一部分都包含着整体的全部信息(2).人寸口脉作为全身动脉的一个独立的部分,它是一个全息元(3).脉象是人体全息的窗口.应用脉象信息诊断肝病是便捷的方法.肝是人体生命代谢的枢纽、人类肝病广泛、我国肝病十有六七.为此研究脉象图诊断肝疾病的规律也是人类医学治疗学的重要任务.于2003年1月-2006年2月应用脉诊观察肝胆病人同时做超声或肝生化检查计门诊病人970例,本文对其实验方法、实验结果进行了讨论。
  • 摘要:脉学有两千年的历史,脉诊已成为中医诊断疾病的常规手段,脉诊的丰富内涵,成为中医有代表性的极为珍贵的医学遗产.脉图研究的发展是现代科学的产物.脉诊学是一门信息科学,脉象图诊断具有数字化、量化特征,具有科学性和实用性.实验证明脉图诊断脏腑病证具有相对特异性,而在胃病证、心肌缺血、脑供血不全的诊断取得了突破性进展.为脉象图诊断疾病进程向前跨了重要的一步.
  • 摘要:中风在世界上是常见病,80%是脑供血不全而造成的缺血性中风.对于脑缺血性疾病(从发展方面看可能称其为脑供血不全更切实用)的诊出率一般在60%左右,这就提出了研究诊断脑缺血病证的简而易行的、实用高效的诊断方法势在必行.我国是脑血管病高发区、死亡率高.研究脑缺血的诊断就显得尤为重要.本组脉象图随机、双盲检测中老年脉诊心脑血管病人632例,434例诊断患有脑缺血、诊出率为68.7%,其中172例同期作脑CT检测,脑缺血性疾病诊断有脑梗塞、腔梗、脑萎缩等,诊断率为66.3%;69例作MRI检测,诊出率为94.2%;共诊出脑腔梗124例占51.5%;脑血栓占8.5%;脑梗塞占18.3%.研究结果证明脉象图诊断脑缺血病证具有相对特异性.左右关脉振幅h1均值比值相差三倍可以确立诊断.左关弦脉、滑脉二峰波型占61,7%,右关沉脉、弱脉占42.4%.三项指标在同一样本中的同期检测结果具有相关性(r=0.989、P<0.01),同时证明了脑供血不足的病理过程.证实了中医脉象诊断的临床实用价值及其深入的理论意义.脉象图诊断脑缺血病证具有客观性、实用性,是一项新的脑缺血的早期具有前瞻性意义的诊断指标.
  • 摘要:中医是一个伟大的宝库,但是,长久以来,由于其缺乏客观化和定量化的方法,以及无法通过逐步的积累形成通用的交流平台,一直是困扰中医的一个严重的问题.本文在一批实地采集的样本基础上,用计算机对这些样本进行了一系列的分析,同时提出了一系列的分析方法,在计算机算法上实现了一些中医色诊方法的模拟,取得了比较好的效果.为中医的客观化,定量化和信息化提供了一条新的道路.
  • 摘要:色诊属中医望诊的范畴,是中医独特的诊法,它根据五色与五脏的配属关系理论,通过观察面部的颜色变化来推断内脏疾病,具有重要的诊断意义,并因其简便、可靠、实用,一直指导着临床实践.本文将从五色诊主病、色诊现代研究和中医色诊展望等方面进行讨论分析.
  • 摘要:<内经>提出肾在窍为耳,肾主生殖等理论.提示我们人的双耳与人体的脏腑特别是肾以及生殖遗传有着密切不可分的关系.现代研究也表明,人耳朵过度不对称生长,暗示着人有先天性遗传疾病.我们由此得到启发,希望找出正常人耳朵不对称生长的范围,用数码相机对在校一部分学生的双耳进行拍摄,在耳朵上确定几个点,用图形软件依次分析这些点在双耳对应位置的差距,通过对这一部分正常人的这种差距的统计与分析,找出人的双耳对应点的差距的正常范围.从而制定出一张类似医院常规检验的"双耳对应点差距"正常范围电子数据模型.因为我们检索的结果,直至现在还没有一个正常耳廓数据模型,更不用说电子数据了.有了电子数据模型可以方便快捷地进行耳诊的各项研究.譬如利用这个工具表,我们可以迅速而简便的检测某人是否患有先天性遗传疾病,从而为这类病人的早期诊断带来了便利,为早期预防和治疗争取了时间.
  • 摘要:目的研究丹龙醒脑片(DLXNP)对血瘀证犬血液流变性和球结膜微循环的影响,以探讨其活血化瘀功效.方法从后肢大隐静脉注射高分子右旋糖酐(dextran500)复制血瘀证犬模型,观察其血液流变性和球结膜微循环改变以及丹龙醒脑片对该模型的影响.结果造模后,模型组全血粘度、全血还原粘度、血浆粘度显著升高,血沉(ESR)明显加快,血沉方程K值(ESRK)升高,红细胞聚集指数、红细胞变形指数明显升高;球结膜微循环形态积分和流态积分明显增高(P<0.01~0.05).与模型组相比,丹龙醒脑片大中剂量组全血粘度、全血还原粘度、血浆粘度、血沉方程K值、红细胞聚集指数、红细胞变形指数显著降低,球结膜微循环形态积分和流态积分亦有显著降低(P<0.01~0.05).结论丹龙醒脑片能改善高分子右旋糖酐所致血瘀证犬模型血液流变性,改善微循环障碍.这可能是其活血化瘀作用的机制之一.
  • 摘要:本文认为证的基础是体质,是在遗传的基础上,在环境因素长期作用下形成的特定身体素质接受了某种病因刺激,或受到某种病理过程的影响,从而表现出来的某种较有特异性的病理反应和类型.辨体质与辨证同样强调个体化诊疗原则,并没有本质的不同.辨体质是对传统中医辨证的发展与简化,在临床实际工作中主要是慢性杂病的辨治中,辨体质常比辨证更为简捷而易于把握:①辨体质更为简要.有代表性的体质分型学说只有6~7种主要分型,比证型简要得多.②辨体质可以洞察寒热真假.因为不同的体质有不同的疾病易感性和变化倾向性,而且体质常常是比较稳定的.临床碰到寒热虚实真假莫辨之证时,考察患者的素体禀赋不失为一重要依据.③辨体质可以解决"无证可辨".在没有相应的临床表现或临床表现不典型时,常会出现无证可辨的情况.此时,患者的体质状况就可能成为唯一可以得到的辨证依据.尤其是亚健康这一类心身相关性病理状态,根据患者平素体质、既往病史以及性格特点所做的治疗,有可能取得比较满意的疗效.④辨体质指导准确立法用药.中医学强调"因人制宜",体质是疾病发生的内在基础,是"异病同治","同病异治"的基础.对于疾病的治疗立法、遣方用药,结合患者的体质综合考虑是十分必要的.⑤辨体质指导预防保健.在未病先防,既病防变,已变防进的过程中,通过辨体质、调体质,及早进行生活方式或药物的干预,自始至终均有重要意义.相对说来,证型的治疗比较容易,体质的调整往往较为困难.当病因去除以后,病证可以消失而质型仍存在.故而病证与体质应同时调治,用药物治病,用食物养质.总之,中医体质学说在注重调节人体整体机能的基础上,更加重视个体体质及个体之间的差异性,其以人为中心的模式与当今医学发展趋势相一致,且这一特色贯穿于对疾病的认识、诊断、治疗、保健养生、康复的全过程.
  • 摘要:目的:探讨单纯性肥胖患者胰岛素抵抗与中医辨证分型之间的关系.方法:按照中医辨证分型标准将125例单纯性肥胖患者分为脾虚湿阻型、胃热湿阻型、肝郁气滞型、脾肾阳虚型、阴虚内热型5型,并与健康对照组作胰岛素敏感性比较.结果:单纯性肥胖各证型与健康对照组比较均存在明显的胰岛素抵抗(P<0.05=,且脾虚湿阻型、胃热湿阻型较肝郁气滞型、脾肾阳虚型、阴虚内热型明显(P<0.05=,前两型间无显著性差异(P>0.05),合并称为湿阻型,后三型间亦无显著性差异(P>0.05),合并称为非湿阻型,通过多因素回归分折,在排除年龄、性别、血压、血脂、血糖的影响后,仅胰岛素敏感性与中医分型密切相关(P<0.05=.结论:胰岛素抵抗是单纯性肥胖中医辨证分型的病理基础和客观依据之一.
  • 摘要:糖尿病是临床常见病、多发病,近些年来的临床研究表明,糖尿病病程与血瘀证密切相关,其全程基本都存在着不同程度的瘀血阻滞,随着病程的延长,其血瘀证呈升势,而阴虚证反呈降势.糖尿病血瘀证多以大血管、微血管病变表现为主,国内外在血液流变学、微循环、尤其是血栓标志物的检测方面取得了较大进展,这对糖尿病血瘀证血管病变的早期诊断及病程分析有非常重要的临床意义.本文试就其研究进展作一概述.
  • 摘要:本文首次提出了中医数字化诊断技术的概念,通过对生物识别技术近年来国内外研究成果的总结,阐述了中医诊断学引用最新生物识别技术的可能性.然后按照中医诊断研究的四个方面,即望、闻、问、切四诊,分别探讨了中国传统医学采用生物识别技术,形成具有特色的中医数字化诊断技术的发展前景.根据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进程,设想在未来有可能引用的关键技术(包括面部识别技术、虹膜检测技术、指纹识别技术、图像分析技术、声音识别技术、电子鼻气味识别技术、神经网络技术、智能传感器技术及多信息融合技术等),在中医四诊上的具体应用.以期丰富中医诊断学的内涵,不断延伸与发展传统医学的诊疗水平,使之与时代发展同步.
  • 摘要:中医医案研究在中医理论与临床研究中都具有重要的作用,为了运用数据库研究与挖掘中医临症中的诊法规律,笔者研制了中医病案联机分析处理(Online Analysis Processing,简称OLAP)系统.该系统将数据仓库的基本原理和方法与循证医学及临床流行病学的理论和方法相结合,本文介绍了如何采用最新软件开发与数据库技术设计,系统的设计、运行环境及基本功能进行研究。
  • 摘要:目前,中西医结合教育缺乏独立而系统的专业教材.随着第一批"新世纪全国高等医药院校中西医结合专业规划教材(第一版)"的问世,作为长期从事中西医结合教育教学管理和基础课教学的工作者,热盼拥有一套符合专业教学特点和规律的基础教材.本文主要介绍了基础教材编写的必要性,以及中医基础课程教材编写的基本框架与构想。
  • 摘要:,正式在各院校使用.此教材以后又重新编写2次;1990年,作为多渠道培养中医药人才的函授教材<西医诊断学基础>出版使用,2002年重新编写并更名为成人教育教材<西医诊断学基础>.统编教材使用已20年左右,笔者根据调查今做一下回顾、评价与今后的展望.本科教材<诊断学基础>内容包括症状学、问诊、检体诊断、实验诊断、X线诊断、心电图、超声波及放射性核素诊断,诊断步骤与病历书写七大部分,近40万字.书后附有X线和心电图图谱,适于学生随堂学习分析图象.1996年开始使用新编的独立的<诊断学基础>教材.2003年又编写出版使用新世纪全国高等中医院校规划教材<诊断学基础>.书中增写了临床常用内容和新进展,并将超声、放射、放射性核素诊断并入影像诊断的体例中.字数增至1003千字.函授教材<西医诊断学基础>为便于自学,书中设置了指导自学内容,如"内容提要""自学指导""复习思考题"等.书中附有较多线条图,心电图及影像学图谱.1999年至2000年分别按原体例改写,并更名为自学试规划教材<诊断学(二)>与成人教育教材<西医诊断学>.<诊断学基础>连续使用10年,基本形成了西医诊断学在中医院校中的地位,教学时数比例.其体例被以后重编教材所沿用.重编教材既体现了科学性、先进性,又突出了学生必须掌握的最基础的理论,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西医诊断学基础>重点突出,体例适用于教师集中授课和学员自学,多年以来一直被多数中医学院使用,教材评估时对该教材的编写质量有较高的评价.教育在发展、知识在更新,教材、授课都要继续发展.但是学制仅仅是五年,要学习中医又要学习西医课程.因此教学一定要遵循既要学习最基本的理论和技能,又要为提高,创新奠定基础.">全国高等中医院校自1958年办校至今已48年."西医诊断学"教材在1986年以前各院校都是自编或自选西医院校相应教材.1986年由卫生部组织编写的试用教材"内科学基础"的上篇为<诊断学基础>,正式在各院校使用.此教材以后又重新编写2次;1990年,作为多渠道培养中医药人才的函授教材<西医诊断学基础>出版使用,2002年重新编写并更名为成人教育教材<西医诊断学基础>.统编教材使用已20年左右,笔者根据调查今做一下回顾、评价与今后的展望.本科教材<诊断学基础>内容包括症状学、问诊、检体诊断、实验诊断、X线诊断、心电图、超声波及放射性核素诊断,诊断步骤与病历书写七大部分,近40万字.书后附有X线和心电图图谱,适于学生随堂学习分析图象.1996年开始使用新编的独立的<诊断学基础>教材.2003年又编写出版使用新世纪全国高等中医院校规划教材<诊断学基础>.书中增写了临床常用内容和新进展,并将超声、放射、放射性核素诊断并入影像诊断的体例中.字数增至1003千字.函授教材<西医诊断学基础>为便于自学,书中设置了指导自学内容,如"内容提要""自学指导""复习思考题"等.书中附有较多线条图,心电图及影像学图谱.1999年至2000年分别按原体例改写,并更名为自学试规划教材<诊断学(二)>与成人教育教材<西医诊断学>.<诊断学基础>连续使用10年,基本形成了西医诊断学在中医院校中的地位,教学时数比例.其体例被以后重编教材所沿用.重编教材既体现了科学性、先进性,又突出了学生必须掌握的最基础的理论,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西医诊断学基础>重点突出,体例适用于教师集中授课和学员自学,多年以来一直被多数中医学院使用,教材评估时对该教材的编写质量有较高的评价.教育在发展、知识在更新,教材、授课都要继续发展.但是学制仅仅是五年,要学习中医又要学习西医课程.因此教学一定要遵循既要学习最基本的理论和技能,又要为提高,创新奠定基础.
  • 摘要:近年来颈椎骨质增生的病人逐年增多,虽然药物和治疗方法很多,但还不能取得满意疗效.本文将对该病的认识以及病因病机、诊断分型、治疗方法、典型病例和四十余年临床经验经行了介绍。
  • 摘要:目的:通过对肝病中阴黄病例的临床观察,对阴黄的定义与病机予以重新界定.并为临床辨证施治提供理论背景.方法:在一定时间内集中观察一定数量的阴黄病例,并在此基础上随机抽出其中的22例,然后从按设计方案所收集的临床资料中选择目黄、面黄、舌象脉象及有特征性的症状、体征与血清总胆红素等进行统计并作八纲辨证分析.结果:所有观察病例,除面或面身黄晦外,目色一般为淡黄或深黄,同时伴小便淡黄或深黄如茶色.兼或不同程度的乏力、纳差、恶心、腹胀、便秘,以及蜘蛛痣、肝掌、腹膨隆,无畏寒肢凉、腹部冷痛、嗜卧,以及分泌物或排泄物的澄澈清冷等.舌多喑红、淡紫,苔多黄、黄腻、白腻、薄白,脉多弦.结论:黄疸者不必面、目、身三部黄染悉具,而以目淡黄或深黄为诊断要点.其中面或面身黄色泽不鲜明者为阴黄.阴黄并非如目前普遍认为的由寒湿所致.
  • 摘要:胆囊结石一经确诊,应尽早作胆囊切除术.近年来由于内镜的迅猛发展,为胆石病的治疗开辟了新的途径.笔者介绍了197例腹腔镜胆结石胆囊切除术病例中,3例发生胆漏并发胆汁性腹膜炎导致二次手术的临床经验。
  • 摘要:本课题采用免疫组织化学、细胞化学和放射免疫等方法,检测哮喘及对照组花剥苔小儿血清免疫指标,以明确小儿哮喘花剥苔形成机理,寻求"剥苔状态"分子生物学基础,并了解剥脱苔和全身免疫状之间的关系,以期为今后中西医诊治花剥苔病理状态提供客观依据.结果显示:哮喘花剥苔组的IgE明显高于非哮喘组;花剥苔的小儿中哮喘组的CD4高于非哮喘组;哮喘患者的CCR3高于非哮喘患者,两者比较有显著的统计学差异.
  • 摘要:舌形态的客观分析是中医客观化、现代化的组成部分.该文在首次把运筹学中的层次分析法(AHP)引入到模式识别领域,首次对舌形进行分类和识别.实验结果表明舌形识别方法的有效性.
  • 摘要:目的:探讨肝癌患者舌下络脉与肝门脉系统血管形态学及其血流动力学指标的相关性,为临床通过观察舌下络脉预测门脉高压提供数据支持.方法:以舌下络脉异常程度分级作为应变量,彩色多普勒采集患者肝门脉系统血管及其血流动力学相关指标作为自变量,运用多元逐步回归方法建立回归方程.结果:当设定选入标准和剔除标准为α入=0.10和α出=0.15时,门脉内径(Dsv)和脾静脉内径(Dpv)进入回归方程,回归方程为grade=-.682+0.342*Dsv+0.309*RIsa+0.243*Dsv+0.217*Vhv.结论:肝癌患者舌下络脉异常程度与肝门脉系统中血管形态学和血流动力学指标密切相关.
  • 摘要:反光点的检测是舌图像预处理过程中的重要步骤,直接关系着后续基于颜色、纹理等特征进行分类的准确性和精度.在对常见的反光点检测算法进行回顾与分析之后,本文提出了一种动态自适应的基于面积和亮度的反光点检测算法.实验结果表明了该算法的有效性.
  • 摘要:本研究使用SKYLARK TDS2005舌诊仪探测肥胖症患者之舌象,发现多数肥胖患者在舌右肝胆区、舌左肝胆区呈现红舌或淡红舌的舌质,而在这二区的舌苔多呈现薄白苔,另外在舌中的脾胃区发现了二种患者分别呈现了红舌红苔或淡红舌红苔及淡白舌白苔二种.另外,分别以西医常用之身体组成分析机和经络能量检测仪做肥胖患者身体八大生理数据和十二经络变化与分析,并将以上不同检测仪检测的结果之交叉分析比对,发现在舌的左右肝胆区呈现红舌白苔或淡红舌白苔者,肝经指数多异常,全身脂肪重量及脂肪含量百分比皆过高;舌中脾胃区呈现白舌白苔或淡白舌白苔者,其经络辨证多属脾经异常,全身脂肪重量及脂肪含量百分比皆过高,且五分之二以上的患者全身水分含量亦过高.而在舌中脾胃区呈现红舌者,其经络辨症多出现胃经异常.
  • 摘要:随着物质文明的发展,人类饮食结构和生活方式的改变,脂肪肝已成为继高血压、糖尿病之后的又一种"现代文明病",在体检者中,脂肪肝的检出率也逐年升高.脂肪肝多隐袭,绝大多数患者无明显症状,常被忽视,部分进一步发展为脂肪性肝炎,甚至肝硬化、腹水,影响生活质量和预期寿命,因此,脂肪肝的早期预防十分重要.中医学具有丰富的预防养生学理论和实践,对易患脂肪肝人群的行为、体质和证候均有规律性的认识,如喜食肥甘厚腻之人多肥满,肥人多表现为痰湿体质,肥人患病时表现出的脾虚证特征等.将舌诊客观化研究的成果运用于对脂肪肝患者的观察,进一步获得脂肪肝患者的群体舌象变化特征,是运用中医学的预防医学思想与方法对当今的脂肪肝患者进行健康指导和健康管理的基础性研究.
  • 摘要:中医理论认为,舌乃心之苗,脾之外候,心为五脏六腑之大主,所以舌与五脏六腑关系密切.通过查舌质可验疾病的阴阳虚实,审舌苔可知受邪之浅深.本文查阅了近三十年来有关研究恶性肿瘤患者舌象的文献,发现舌诊在辅助诊断、观测疾病进展和判断预后、协助临床分型及指导辨证论治方面有着重要的意义;同时还观察到近年来诸多学者从微观方面研究肿瘤患者舌象,包括生理、生化及病理检查等,并取得了一定进展.
  • 摘要:通过对冠心病患者的治疗前后舌象的动态观察总结出痰瘀交阻型冠心病患者数量为多,并运用清热化痰,活血化瘀之方法,收到良好的治疗效果,说明舌象的观察在冠心病的辨证、施治中尤具重要的作用.
  • 摘要:本研究使用SKYLARK PDS2000脉诊仪探测高血脂症患者之脉象,发现高血脂患者多呈现缓脉、数脉、滑脉三种脉象,又分别以生物能量检测仪和经络能量检测仪做高脂血症患者诊断和十二经络变化之研究,并将以上不同检测仪检测的结果之交叉分析比对,发现同时呈现三种脉象者,循环系统即呈现异常,心脏系统亦有半数呈现不正常的数据,心经会并发出心经及心包经异常数值,三分之一的患者会连带影响大肠经与小肠经.
  • 摘要:提出一种基于古代中医脉象描述的特点的新型全方位脉象仪设计与实现方案.该方案通过脉搏传感器全方位采集脉搏数据,绘制整体脉搏-脉体时空综合图,以反映脉体、脉力、脉长;整体脉搏-脉势时空综合图,以反映脉宽、脉体、脉流、脉力;整体脉搏-脉流时空综合图,以反映脉流、脉长、脉宽等,从而准确反映脉搏整体动态变化,使脉搏的."位、数、形、势"得到精确体现.
  • 摘要:作者用一种高灵敏度触觉传感器与普通的个人计算机连接,记录到了完整的脉搏波形,并首次检测到了皮肤毛细血管微循环,初步实现了中医脉诊的"数"、"形"与"势".
  • 摘要:应用沈阳工业大学研制的DY-SS-1型三探头中医脉诊仪,对符合CCMD-3诊断标准的50例抑郁症患者及30例健康对照者,分别进行两手寸关尺六部脉象的信息采集,并采用中医特色的脉象分析方法进行科学分析,以揭示其脉象信息特征,探索病因、证候、脉象三者之间的相关性.健康组脉图经独诊法和辨证法分析后均未出现独异的表现.实验组脉图中明显独异的脉图16例,肝气郁滞证、肾气不足证最明显.辨证法分析,两部或两部以上脉图异常者24例,多见于心脾两虚证、脾肾阳虚、肝郁肾虚证和肝郁脾虚证.与健康对照组比较,实验组脉图异常检出率为80%.实验结果显示:病因与脉图的符合率为72%,证候与脉图的符合率为56%,其中在脏腑定位上的符合率为78%.病因、证候与脉图的相关性分析:因突然强烈的精神刺激(郁怒、惊恐多见)所致者,脉象上多表现为一部脉象异常,即与情志诱因相对应的脏腑出现脉象异常;证候以肝气郁滞证、肾气不足证表现为主;脉图则以肝、肾两部出现独异的表现为特征.19名有明显诱因的患者中,病因、证候与脉图三者对应性显著者为84.2%.无明显诱因(多种原因、长时间作用)所致者,脉象上多表现为两部或两部以上的脉象异常,证候以脾肾阳虚证、肝郁肾虚证、肝郁脾虚证表现为主,脉图则以多部脉象的异常为特征.31名无明显诱因的患者中,病因、证候与脉图三者对应性显著者为77.4%.实验通过DY-SS-1型三探头中医脉诊仪初步验证了七情伤及相应脏腑的对应性,以及病因、证候与脉图三者的对应性,为抑郁症的中医客观诊断及辨证论治提供了一定的参考依据.但由于样本数量尚少,还有待于进一步扩大样本深入开展研究.
  • 摘要:脉诊是我国最早创用、至今一直沿用的最具有中医特色的独特的诊断方法,常被看作是中医临证的缩影,甚至为中医的代名词.在中医学中,脉诊则是诊断学的重要内容之一,也是中医临床技能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医将脉象视为生命的语言,而医生是这一生命语言的解读者.它是以医生手指触摸病人动脉搏动的情况,融入中医脉学的理念,了解病人内在变化的诊断方法.由于脉象在一定程度上能反映人体的各种生理和病理情况,是观察体内功能变化的一个重要窗口,因而脉诊对识别病症、判断病情、分辨病机和推断预后,都具有重要意义.临床脉诊时对某一脉象的认识是以医生指下的体会结合该医生对脉象概念的领会来加以鉴别与区分的,由于其概念本身较笼统,具体的判别标准又很模糊,内中还掺杂了医生的判别经验及指面感觉等很多主观因素,因此中医脉象在教学中困难较大,临床脉诊时分歧较多,使脉诊经验无法交流,成为阻碍中医诊断技术和理论发展的瓶颈.
  • 摘要:手掌可以用于疾病诊断.掌纹线所组成的不同形状(结构)在疾病诊断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准确识别这些掌纹线的不同结构,对于提高自动掌纹诊病系统的正确率有非常重要的意义.要进行有效的掌纹线结构识别,首先必须将掌纹线结构准确地表示出来.本文提出一种基于无向图的掌纹线结构表示方法,实验结果表明该方法可以较为完整地表示出掌纹线的结构,这为进一步进行自动掌纹诊病研究打下了必要的基础.
  • 摘要:中西医结合是建立在中医学与西医学两种医学基础之上,相互交叉、渗透,优势互补,有机结合而成形的一门医学学科.在临床上,开展中西医结合治疗疾病是很有必要的,也是我国临床医学发展的必然趋势.通过多年来的实践比较,中西医各有所长,也各有所短,有些疾病西医疗效较好,有些疾病中医药疗效较好,而另一些疾病则需要中西医相互配合才能取得满意效果.中西医结合临床医学是充分运用中医、西医和中西医结合的知识与方法,通过综合分析临床上的各种问题,从而获取对患者最佳的治疗方案.在中西医结合的临床中,正确的、规范的辨证诊断,对指导临床治疗,提高临床疗效有重要的意义.中医学和西医学各自有着不同的理论体系和诊疗思维与方法,其形成的时代背景和哲学基础也不相同.几千年来,中华民族在同疾病斗争实践中总结出丰富的防病治病经验,并沿着自己传统的理论体系发展,形成了完整的中医药理论,从而产生了这个中医药宝库.西医学在欧州文艺复兴之后,经过改革形成西医学,运用自然科学的知识和方法,加快了现代西医学的发展,尤其是分子生物学、核生物学、医学电子技术的应用,以及神经生物学、内分泌学、遗传工程学的发展,使现代医学面临新的革命.
  • 摘要:辨证论治不仅是一个简单的方法问题,更是中医药学中临床医学的灵魂,是总的指导思想,从中医理论发展的历史进程看,辨证的概念并不是偶然产生的,也不是某一代人的单独的认识成果,它实际标志着我国往昔医学工作者与疾病作斗争的长期实践和创造性的思维劳动.汉·张仲景在<伤寒杂病论>中又有所发展,明确提出"观其脉证,知犯问逆,随证治之"的辨证论治精神.随着辨证理论的发展,证作为一个特有的诊断学概念已逐步定形.同时,在伤寒六经辨证之后,后世又发展形成了各种辨证方法,如经络辨证、脏腑辨证、病因辨证、痰浊食瘀辨证、气血津液辨证、八纲辨证、卫气营血辨证、三焦辨证等,极大地丰富了中医辨证的理论,在临床实践中指导着中医治疗的实施.
  • 摘要:目的:探索中西医结合诊断在处科急诊疑难病运用中的临床意义及经验积累.方法:选择七年来在外科急诊工作中,以西医视、触、叩、听,加上辅助检查,仪器监护并经多专科会诊而对病者诊断有疑问或不能明确的病例,结合中医望、闻、问、切及足穴反射区按压等诊法对外科急诊中常见的急性绞痛、多部位闭合性外伤性质待查的病人进行诊断及鉴别诊断,并给予辨证论治.我们所纳入研究的病例为60例,均为成年人,年龄19岁~35岁,其中急性腹痛37例,闭合性头胸腹外伤病人23例.以上病例均经急诊多专业一,二级医生接诊处理,病史,症状与临床检查不符而结合中医四诊及病因辨证论治进行综合分析治疗.结果 60例急诊患者经中、西医结合诊断明确后给予病因辨证处理治疗,37例急性腹痛的病人均在三十分钟内腹痛消失或明显缓解,一般于3日内结束治疗.23例闭合性头、胸、腹外伤的病人均在1小时内明确诊断,实施了正确治疗,避免了误诊导致医疗不当时后果,换救了病人的生命.结论:西医应用视、触、叩、听及配合CT、B超,心电监护等辅助手段,在外科疾病的诊断及治疗方面起到了不可估量的作用,换救了无数病人的生命和健康,而且随着高科技的发展将发挥更大的效能.但是就目前而言也存在着应用步骤繁锁,花费大,不易普及,操作不当或机器故障均可能影响诊断的正确性而造成治疗不当.中医运用四诊及穴位反射区、病因辨证的方法,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单纯西医临床诊断不足之处.中西医结合诊断法在外科急诊工作中的运用优势,值得进一步发展和推广.
  • 摘要:门诊病案是古今中医最重要的第一手临床资料,是体现中医临证特色的重要载体.数千年来,中医曾经是靠"一张纸、一支笔"进行临床记录,这虽然也可以保存患者的自述症状与医生的观察体征,但都只限于文字方式而对患者的声音、影像等直观信息却无法保存和再现,这会使病情资料不够完整与切真,而且这样积累起的纸质病案,大部分都流散于患者手中,使以后的查找和整理极大地不便,致使许多宝贵经验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失传,许多临床数据得不到有效的利用,极大地制约了中医学术有效传承与快速发展.
  • 摘要:目的:研究养心通脉片对胰岛素抵抗综合征(IRS)患者内皮素(ET)、一氧化氮(NO)、血管紧张素Ⅱ(AgⅡ)等血管活性物质的影响.方法:67例IRS患者,根据用药不同随机分为养心通脉片组(33例)和二甲双胍片组(34例),治疗8周,观察比较治疗前后ET、NO、NO/ET、AgⅡ等指标的变化.结果:治疗前两组病人的ET、AgⅡ与同批对照组比较显著升高,NO和NO/ET则显著降低.治疗后显示,养心通脉片可显著降低IRS患者ET和AgⅡ,升高NO和NO/ET值(P<0.05或P<0.01);二甲双胍片组也具有趋势一致的调节作用,但调节力度相对较弱.两组比较,除NO/ET外,其余各项均有显著差异(P<0.05或P<0.01).结论:养心通脉片对IRS患者血管活性物质具有较好的调节作用.
  • 摘要:目的:观察心元胶囊对冠心病患者血脂和血管内皮功能影响.方法:冠心病患者60例,随机分为治疗组(n=30)和对照组(n=30).两组患者在入选时及入选后3月检测血脂指标,进行超声检测血管内皮功能.结果:治疗3月后,治疗组的TC、LDL-C水平较治疗前明显降低(P<0.05);对照组的TC、LDL-C水平较治疗前明显降低(P<0.05).两组间治疗后血脂各项水平改善程度无明显差别(P>0.05).两组治疗后FMD均较治疗前明显改善(P<0.01),治疗组较对照纽的改善程度明显增加(P<0.01).结论:心元胶囊可以改善冠心病患者血管内皮依赖性舒张功能.
  • 摘要:目的:应用中西医结合诊病、辨病、治病的手段,在普通外科临床采用中医"六府以通为用"辨证论治法则,外病里治、表病表本兼治,结合西医先进诊疗仪器及监护设备以明确诊断及定位的前提下,试采取以大黄粉内服用药及西医症状处理式用药,对儿童蛔虫性肠梗阻、成年人肝胆管术后胆管腹壁瘘的患者进行综合治疗,以观察中西医结合诊疗法在普外科临床应用的优势及效果.方法:采用西医先进的诊疗仪器设备如CT、监护仪以明确诊断及定位、治疗过程的监护,并在作好手术前准备的预案条件下,然后根据中医学"六府以通为用"的原理及抓住疾病的主要矛盾、辩证论治的指导思想,发挥中西医结合诊疗疾病的优势,总结多年来对儿童蛔虫性肠梗阻,成年人肝胆术后胆管腹壁瘘这两类疾病的患者给予大黄粉内服、配合西医证状式处理的西药应用,观察病人治疗反应及恢复的情况.结果:25例儿童蛔虫性肠梗阻患儿经胃管内注入大黄粉后均在一小时内排出数量不等蛔虫,解除了肠梗阻症状,3日后均出院.9例成年人胆管腹壁瘘患者均在门诊接受治疗,给予大黄粉加补中益气散(加减)口服,配合瘘口每日换药,静脉滴注能量合剂保肝,一周内瘘口闭合,创面肉芽组织生长良好,返回原籍进一步巩固治疗.结论:西医和中医在诊疗疾病方面各有自身优势,如果以中西医结合方法诊疗疾病能够取得互补效应,本文所例举的两类病都具有见效快、痛苦少,病程短的优点.
  • 摘要:瘀斑是一类重要的中医舌像,是在舌表面上出现的黑褐色的斑点,在舌边缘,舌下比较容易观察出来.舌是口腔内最灵活的器官,它就像身体健康状况的晴雨表,人体的很多疾病可以通过舌表现出来.中医进行舌诊时,患者舌上有无瘀斑是继续检查的前奏之一.本文采用膨胀收缩算法对海量的舌像进行检测,对存在瘀斑的舌像进行提取,标记瘀斑的位置.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 摘要:中医舌诊客观化过程中,舌象的采集设备的选取非常重要,这直接影响到对采集到的舌象的计算机诊断效果.本文对三种不同的采集环境进行的了对比分析,选择出了最好的、稳定的舌象采集设备,可以进行动态的、稳定的舌象采集.
  • 摘要:病毒性肝炎是临床常见的一种疾病,本文从病毒性肝炎的舌诊的研究与应用两大方面综述了最近十几年的研究现状,并对存在的问题和进一步的研究进行了分析.
  • 摘要:中医诊断病证,离不开望舌和切脉.舌诊、脉诊合参是诊断病证和辨证施治病证的必须手段.近几十年我们在外科手术治疗门脉高压性血瘀证的过程中,采用术前舌诊、脉诊检查,与术中大体病理和组织病理相对照方法,检验舌诊,脉诊联合诊断,对诊断和治疗门脉高压性血瘀证的意义.发现了舌诊、脉诊合参有其明显的临床应用意义,本文对其一般资料、观察方法、手术方法和大体病理所见,以及观察结果进行了总结报告。
  • 摘要:本研究使用PDS-2000脉诊系统仪探讨年青健康人脉象带滑之脉象图,采用七个参数作定量分析(U角、P角、P波振辐、V峡、D波振辐、U-P时间及U-U时间).滑脉为脉搏应指流利的现象,<脉经>说:「滑脉往来前却,流利展转,替替然如珠之应指.」;<诊家枢要>说:「溯,不涩也,往来流利,如盘走珠,不进不退.」;<濒湖脉学>说:「滑脉往来前却,流利展转,替替然如珠之应指,漉漉如欲脱.」;<洄溪脉学>说:「滑脉应指替替然,往来之势流利圆活,如盘中走珠,如荷叶承露.」滑脉在脉图呈现起落流利的双峰波,升支和降支斜率大,主波升支陡峭,峰幅度高,内角小,高峰时间短,降中峡较低,舒张期重搏波明显.滑脉出现在年青正常人,反映气血充实,脉道舒畅,血液循行流利,表现血管弹性良好,内膜壁柔滑,外围阻力正常,心脏功能正常,血液粘滞度降低,致使血流速度加快,而呈现的血管舒缩迅速,脉搏起落快速之状态,脉诊指触感脉搏来去圆滑流利,如切滑动滚珠.年轻人出现滑脉,随着年龄增长,滑脉逐渐减少,较多出现弦脉,而老年人脉象即多弦脉.至于滑脉表现在妊娠、痰饮、实热、食滞等则要进一步探讨.
  • 摘要:随着中医脉诊客观化的发展,需要采集大量的脉象数据,给存储和传输带来不便,因此有必要对脉象数据进行压缩.本文介绍了数据压缩的方法;重点研究了脉象数据的信息熵,以及根据脉象数据的特点设计出一种基于熵分析的脉象数据压缩方法.
  • 摘要:目的:中医脉诊的客观化研究证明,t1值的增加是弦脉脉图重要特征之一,本研究以将健康体检中的高血压患者为观察对象,探讨高血压者脉图的t1/t值的变化规律.方法:收集2005年12月~2006年3月北京同仁医院体检中心的高血压者与非高血压者各90例,包括年龄、性别、病程、脉象采集和处理,选取脉图的t1/t值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高血压者与非高血压者男性组的均小于女性组;高血压者与非高血压者的21~40组的t1/t值均小于41~60组.同性别高血压者的t1/t值均大于非高血压者:高血压者41~60组的t1/t值大于非高血压者的同年龄组;但各病程组之间无显著性差异.结论:在去除年龄和性别的影响下,高血压者与非高血压者相比,高血压者的脉图具有t1/t值延长的特征,这一特征在高血压的41~60岁年龄段表现得最为显著.这与中医认为高血压易出现弦脉的临床实践经验相吻合,并为深入探讨高血压病的脉图特征提供了一种观察的手段与分析方法.
  • 摘要:近年来,研制成功PVDF复合式传感器脉象检测系统.该系统已经通过临床试验和成果验收.本文拟对脉象检测系统的特色及其关键技术进行探讨.
  • 摘要:脉诊是我国劳动人民在长期与疾病斗争的过程中逐步积累而形成的中医独有的诊法,虽然建立了脉学理论和积累了大量诊脉的经验,但是,自古就有"心中了了,指下难明"来形容掌握脉诊的难度.为了对中医的脉象能有一个客观的分辨标准,使其理论客观化、数量化,提高中医诊断的客观性,笔者简要介绍了所在系部及计算机系的专家,运用现代生理学、生物力学、数学、生物医学工程等多学科知识,开发的基于虚拟仪器技术的中医指套传感器脉象仪. 虚拟仪器技术强调的是软件的作用,即"软件就是仪器"的概念,虚拟仪器可以由用户自己定义,从而使计算机不仅能处理各种信息,同时又能作为多种仪器应用.本传感器的研制为了真实模拟医生的脉诊,在桡动脉上寸、关、尺三部位用食指、中指、无名指三指来诊断病人寸口的脉象,为此设计成三指指套传感器,将微型传感器经改造直接粘贴在指套下,使用时医生只要在食指、中指、无名指上套上指套传感器就可以运用不同的手法进行诊脉,与平常诊脉一样,压力、疏密等由医生手指控制,在手指感触脉象的同时还可以从计算机上观察到脉象的波形. 基于虚拟仪器技术的设计方法,仪器的硬件部分只需设计外置的数据采集装置(包括信号调理、数据传送),其它任务和处理(脉象的显示、存储、打印、分析等功能)均由普通电脑来完成,且该装置采用通用USB接口,方便小巧.软件部分可采用美国NI公司的MasurementStudio编程集成开发环境,由该软件提供的开发仪器工具来完成整个脉象仪软件模块.脉象的分析和研究由于MasurementStudio软件提供了很强的信号分析功能和函数,为使用者对脉象的深入分析带来了极大的帮助和便利. 以上基于虚拟仪器技术开发完成的中医指套传感器脉象仪装置非常小巧、简洁,操作方便.
  • 摘要:红星是舌面出现红色或白色圆形星状隆起,临床多见于发疹性热病,如猩红热,麻疹等发疹的极盛期.本文采用Gabor小波方法对红星舌象进行了分类.Gabor小波是纹理分析领域一种应用较多也较为成功的方法,本文以这种方法提取特征,对红星舌象进行识别分类,取得了较好的结果.
  • 摘要:现代化物理声学的研究十分成熟,细胞声学的研究近几年刚刚在国际上受到重视,动物实验也发现疾病时动物发音频率有特殊的改变.回顾<黄帝内经>五臟相音的理论和技术,听音辨病可能作为中西医结合的最新诊断方法,采用现代化高科技对声音辨别分型,提供诊断意见,指导经络调理和饮食调理,在疾病尚未成形前就予以适当治疗,提高健康水平.
  • 摘要:该仪器能对腹壁的张力或软硬度(即腹力),做准确的量化测定,并根据腹力的五个等级标准作出客观判断,为中医临床虚实辨证提供客观依据.腹力即腹壁的张力,相当于中医的腹满、腹胀,用测腹力的方法来判断病人腹部的膨胀程度、腹壁的紧张度,是较为客观而准确的.腹壁的张力是由整个腹壁的紧张度、腹壁充实感及皮内层、腹直肌的阻抗、内脏的阻抗所显示的内脏一体壁反射合在一起构成的.腹壁皮内层的紧张度亦受腹肌层、内脏的阻抗和腹腔充实感的影响,因此能显示生理病理的情况,而且能在体表较容易测得,因此测定腹壁的张力,即腹力能了解腹部的生理病理状况,而腹壁张力在一定程度上代表了全身的紧张度,因此可通过诊腹力而了解全身的生理病理状况,同时也反映了人的体质.经大量1隘床测试证明腹力的强弱可作为中医虚实辨证的客观依据.腹力值的判定分为五个等级:软、偏软、中等、偏实、实.腹力软提示虚证,腹力偏软和中等提示实证,腹力偏实和实提示虚实夹杂证.正常人以腹力偏软为主,中等腹力男性多见,属体质较强,多见于体育锻炼或体力劳动的人,腹力软是体质较弱的表现,或缺乏锻炼的人,多见于女性.
  • 摘要:腹诊是中医临床诊法之一,归属于四诊中的切诊范畴.是指医生对患者的腹部进行触、叩、按、压以诊察了解疾病的部位、病因病机,从而进行诊断的方法.腹诊对于临床的诊断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我们可以通过腹诊了解疾病发生的部位,为临床提供辩证依据,在辩证论治中能够辩明疾病的虚与实、寒与热,辩清证候,找出它的病因与病机,从而指导临床用药原则.本文结合自己的临床经验和相关的文献资料进行了探讨和分析.
  • 摘要:腹诊又称诊腹、按腹,是指以切、按、触诊腹部为主,望闻问切四诊结合运用,以诊察患者胸腹一定部位病变反应的诊断方法. 早在<内经>和<难经>中就有腹诊的专门记载,张仲景把腹诊作为辨证施治的重要依据,隋唐时期腹诊的理论研究与临床应用已渐成体系.十六世纪腹诊传入日本,经日本学者在实践中进一步发展,形成了日本的汉方医腹诊法.新中国成立后,腹诊重新引起中医界的关注,特别是近十几年来,很多学者开展了系统的文献整理、理论研究及临床应用研究.
  • 摘要:中西医结合临床诊断学体系的建立应以中医、西医的医学理论为指导,以古今中外的医学实践和科技成果为基础,以现代科学的先进技术为手段,充分运用中医、西医的知识和方法,通过综合分析临床上的各种问题,从而获得明确的西医疾病和中医辨证的诊断.开展中西医结合临床研究以来,经广大中西医结合临床工作者的努力,在实践中逐渐形成了以"辨病与辨证相结合","宏观辨证与微观辨证相结合"为主的新的临床诊断思维模式.这种模式充分利用了现代医学各种先进技术和方法,充分发挥西医对疾病定性定位诊断的长处,做出西医疾病的诊断;又严格按照中医注重疾病的整体反应和动态变化进行对疾病的全面分析,并结合对中医"证"现代研究的一些微观指标,做出中医相应的证的诊断.这种思维模式使得临床医生综合运用中西医两种知识和方法,并充分利用了中西结合研究以及其他多学科研究中医的新成果,拓宽思路,在临床实践中更好地分析疾病和解决疾病,具有深远的意义.
  • 摘要:近十几年来由于对人工智能的需求的增加,机器学习如异军突起,获得了极为迅速的发展,成功的研制了多种学习系统,发表了大量影响巨大的论文和专著.机器学习是一个活跃的充满生命的研究领域,同时也是一个困难的争议较多的研究领域.其中新的概念、新的思想以及新的研究方法不断涌现,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机器学习与其它多种学科有着密切的联系.机器学习的核心是学习.它是一种系统性、理论性很强的逻辑和推理严密的方法手段.机器学习的方法很多,既有按传统的方法分类的归纳学习、演绎学习、分析学习、类比学习、科学发现、连接学习和遗传算法等,又有近十年来发展起来的加强学习,以及作为进化计算的模拟退火算法.实例学习是归纳学习的一种有示教的学习,模拟退火算法实际上是一种自适应学习机制.机器发现是从实例或经验数据中经归纳产生一般归律或规则的学习方法,是一种最富创造性的学习方法.科学发现是一个复杂过程.它包括设计实验、发现经验定律、制造新的仪器、形成理论、检验假说等侧面.各侧面间又存在复杂的相互联系.但科学发现同其它智力活动一样,可采用启发式搜索.另一方面科学发现具有与其它智力活动显然不同的特殊性.其中模型这一概念刻画了这种特殊性的一个方面.科学发现过程可以看作是分析原始实验数据,提出一种模型,在它的指导下进行新的实验,进而不断的改进与完善模型.清华的石纯一老师研制的CASM系统就反映了这种思想.其中发现使之间的关系在科学发现中占重要地位(如MP系统).要想发现多元、多种函数形式还有待进一步的改进.数值环境中的模型的这种基于归纳的发现,以模型思想为指导,把定量与定性结合起来.强调知识的获取、应用与完善的统一.本文将具体谈到它在自动诊断识别系统中的一些应用.
  • 摘要: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对重点学科建设提出的七项任务中,第一项明确指出:全面整理学科古代文献和现代文献,建立适用的数据库.为加强中医诊断重点学科建设,积极响应和圆满完成国家的任务,湖南中医药大学中医诊断国家重点学科在全面研究整理中医诊断学古代著作、现代论文和专著的基础上,于2005年率先研制出了<中医诊断学信息系统>.该系统由自行组建的专用数据库和用C++程序语言专门设计而成的软件两部分构成,实用性强,信息量大,内容较全面,界面友好,操作方便快捷,几乎不用输入文字,只用鼠标点击便可以迅速查找检索到所需资料,并具有二次检索和文字的打印、放大/缩小等功能.
  • 摘要:目的:观察胃扩张和针刺大鼠四白传入信息对孤束核(NTS)神经元放电整合的影响,比较胃扩张和足阳明经中远近腧穴及手太阳小肠经腧穴和非经非穴点的传入信息在NTS的差异.方法:采用细胞外记录方法,先找到胃扩张相关神经元;以足阳明胃经四白穴为刺激点作为研究对象,并以同名经的地仓和内庭、手太阳小肠经的颧髎、非经非穴四白旁开点为对照,在刺激点上用手针施以捻转手法刺激30",在NTS寻找对来自体表刺激点有反应的胃扩张相关神经元.结果:52只大鼠共记录到104个NTS神经元放电,104个NTS神经元中与胃扩张相关的有47个.47个胃扩张相关神经元中兴奋性神经元32个,抑制性神经元15个.47个NTS胃扩张相关神经元中对来自体表刺激有反应的神经元出现比例,在针刺四白、地仓、内庭、颧髎、四白旁开点后分别为80.85%、61.70%、57.45%、38.30%、36.17%.统计表明,在胃扩张相关神经元中,针刺四白后NTS有反应神经元出现的机率,极显著高于针刺地仓、内庭、颧髎、四白旁开点后有反应神经元出现的机率(p<0.01);针刺地仓和内庭后NTS有反应神经元出现的机率,亦均极显著高于刺激颧髎和四白旁开点的有反应神经元出现机率(p<0.01).结论:与非经非穴点以及手太阳小肠经穴比较,NTS中胃扩张相关的神经元与足阳明胃经关系更密切:足阳明经中远近腧穴的信息传入在NTS亦存在着一定的差异,这提示腧穴和经脉均有一定的特异性.
  • 摘要:本文将近十年来中西医对IgA肾病的病因病机、证候与病理的内在联系及治疗现状、实验研究进行了综合归纳阐述,使专科人士对IgA肾病的中西医结合进展有了更深入的了解,从而进一步提出规范化IgA肾病的中医分型标准,指导临床,提高治疗质量.更需进一步利用分子生物学技术手段来深入研究IgA肾病,使其指标更加客观化、标准化,从而加快有效方药的开发和研制.
  • 摘要:目的;观察乙肝Ⅱ号治疗慢性乙型肝炎的临床疗效,并探讨其作用机理.方法:采用乙肝Ⅱ号治疗慢性乙型肝炎180例,并与a干扰素对照组100例作对照.结果:乙肝Ⅱ号治疗组治疗后症状积分及血清ALT、AST、TBIL均有显著改善(P<0.05),HBeAg阴转率达41.7%,HBV-DNA阴转率达35%,均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乙肝Ⅱ号对慢性乙型肝炎患者有明显疗效.
  • 摘要:痰病为常见病、多发病,临床治疗方法颇多.本文总结了脾肾阳虚之寒饮内停;脾失健运之湿痰内聚;火热内郁之痰热内结;肺燥阴虚之水精不布、液郁成痰;外邪犯肺之肺失宣降;肝风内动挟痰上扰等证.所探用的温阳化痰、燥湿健脾化痰、清热化痰、润肺化痰、宣肺化痰、熄风化痰等方法,在临床确有指导意义.
  • 摘要:本文对<伤寒论>"欲解时"的机理进行了探讨,提出人体要遵循自然规律,保持机体内外环境阴阳动态平衡的各种节律.临床上根据病理时相择时施治,可使药物得天时之气的旺退和人体正气的盛衰变化之助,取得最佳疗效.
  • 摘要:循经按摩法是顺针灸经络的循行走向进行经络和输穴小剂量按摩的一种方法,而达到气至病所治愈疾病.治疗原则:以手太阳经、督脉为主,取后溪、肩外俞、大椎等穴.以达祛风散寒、舒筋活络之功.操作要求:用轻柔于衮法从手太阳经的后溪穴开始,沿经络循行按摩.用指揉法按摩大椎、肩外俞、后溪穴,使之产生酸、麻、胀感.治疗效果:治疗64例,全愈63例,1例无效,有效率91%.较一般按摩效果好,循经按摩是顺着经络走向按摩,以小剂量按摩,手法轻柔为特点,容易被患者接受,效果良好.
  • 摘要:舌裂纹是舌上数目和深度不等形状明显的裂沟,裂纹舌的诊断是传统中医中重要诊断方法之一的舌诊的一部分.同中医舌诊的其它内容一样,裂纹舌的诊断也面临着主观性强、不量化等缺点.因此,为了克服这些缺点本文提出了计算机化裂纹舌诊断的方法.首先,通过Gabor滤波器获得舌纹理强度,接着使用Log滤波器和滞后阈值算法提取出明显的舌裂纹区域.然后,通过统计学分析,本文处理的舌样本被分成两组,分别映射到阴虚证和脾虚证.最后,我们把这种方法应用到临床,经验证实验结果令人满意.
  • 摘要:为了有效地解决在舌图像采集过程中,一些摄录的舌图像不可避免地产生舌体歪斜的问题,本文提出一种新的舌形歪斜矫正算法一融合拟合曲线的曲率、舌体中轴对称度和舌体宽度的综合算法.经过对来自于哈尔滨工业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生物信息技术研究中心的舌图像库中任意选取的344幅舌图像使用本算法处理后,显示舌形歪斜矫正效果非常明显.这344幅舌图像经过本算法处理后产生的中轴线误差角度(计算机自动化寻觅到的对称中轴线与人机交互人眼视觉判定出的对称中轴线之间所夹的锐角,以弧度为单位)的均值为0.069648弧度,方差为0.062508弧度,最大值为0.2418弧度,最小值为0.0012弧度,在舌形歪斜矫正精度上明显优于目前已知文献中最优的中轴线对称算法,为下一步进行准确、高效的计算机化舌形诊病或中医辨证奠定了可靠的基础.
  • 摘要:舌苔是舌表面的一层覆盖物,舌苔的厚薄是中医舌诊中的一项重要指标.本文采用分形维数(fractal dimension)和lacunarity,来描述舌苔的厚薄,并进行分类,取得了不错的结果.
  • 摘要:二十一世纪的生命科学研究进入到后基因组时代,通过对功能基因组和蛋白质组学的研究,将深化对基因表达调控规律和所表达蛋白质的生物功能的认识,为未来生命科学研究的思想和方法带来了变革,给各学科的发展提供了新的发展和机遇,促进着各学科的相互渗透和整合.中医药学若能合理地吸取现代科学技术精华,在其所提供的技术平台上发挥中医药学的优势,遵循中医药学自身的规律和特点来研究证侯本质必将有所突破,从而促进中医药学的发展.
  • 摘要:针对现行教材中八纲的实际问题进行探讨,并提出建议:(1)取消表虚证和半表半里证两个错误概念及相关内容.(2)恢复八纲的双层次结构,措施是:以燥湿充实八纲,将阴阳提升为总纲法纪,名称改为八纲两纪.(3)提炼概括八纲的40字辨证要点.希望借此强化充实八纲的辨证纲纪纲领作用,更正历来教材中的错误,弥补现行教材的不足,有利于中医教学、临床工作及中医学术的发展提高.
  • 摘要:奇脉,历来散载于古代医籍,文词古奥,略而不悉.后世脉书,或者阙而不录,或仅摘引章句,而乏明确论说,亦无人系统整理.本文汇集历代医籍记录,参以个人心得,对奇脉的命名、脉象、主病、临床意义、辨认要点等问题做了系统论述.
  • 摘要:从解剖学和血流动力学角度分析中医脉诊寸关尺分属脏器可以找出一定理论根据.诊脉时,关脉最大,尺脉最小.因关脉紧贴桡骨茎突,尺脉在桡骨下端凹陷处,且藏于两肌腱间.按脉时根据"取脉压阻效应",关脉反弹最强,尺脉最弱.病重时脉象细弱,尺脉本沉弱,反映当更微弱使指感易于察觉.但当病情危重时,血压下降甚至心力衰竭,因尺脉距心较近以及按压时,寸关处管腔易被压瘪,致使压强下降而尺脉处反增等力学原理,尺脉反而最后消失.这表示尺脉能反映元气的存亡,故属肾.关脉反映幅度最大,如放大的波形.在脾虚无力或腹胀胃痛时,机体强弱的反应变化大,能在关脉首先反映出来.一般右脉大于左脉,右关大于左关.这与大多数人的右臂肌筋管脉较粗壮(左撇子除外),和右侧血管从心脏出来,它的管径、射角和分枝等力学有关.故右关首先反映.当肝气郁结或肝风、肝火时,全身反应更强烈,脉力也增强,使原来较弱的左关也起显著变化而察觉了.这就提示左关为肝之所在.寸候心肺,肺在中医一般指呼吸系统.当外感发热,血管张力高,使原较浮的寸脉更形浮大而易于察觉.且寸脉因"掌弓旁路效应",受桡、尺两动脉影响.当外感发热,寸脉受大循环和周围末梢两方面旺盛血流,脉象更浮大;心衰时,寸脉受其双重收缩阻力增加的影响,脉象更细涩.由于右寸大于左寸,故浮大时,右寸先现;细涩时,左寸先现.故右候肺,左候心.
  • 摘要:脉证合参是中医诊断学的重要原则.针对历代文献直乃至现行规划教材中脉证合参与脉证顺逆相互混淆的错误,以及论述过于简单等问题,本文将脉证合参与脉证顺逆做了明确区分.并提出脉证合参应包括脉证相应、脉证相反、脉证独显、脉证互测四个方面,还结合长期临床经验,系统介绍脉证相反中,脉证取舍的实际运用规律.对中医理论教学和临床应用均有较强的指导作用.
  • 摘要:笔者从<金柜要略>角度依据"阳微阴弦,即胸痹而痛"这一诊脉的理论依据,分析了100例冠心病患者的脉象,无论从中医辨证为标实证或是本虚标实证,冠心病患者的脉象均合"阳微阴弦"之意,即脉象寸部较弱,浮候缓,中候弦滑,沉候有力.通过此组病例的脉象分析,证明了中西医在诊治冠心病方面的一致性.冠心病症状表现上中西医描述的共同之处如:心绞痛左侧胸痛并放散致前臂及小拇指,脉象则以寸部脉弱,当心绞痛恢复后寸部脉较前有力.病理上西医对冠心病高凝状态的认识和中医血阻脉络有很大的一致性.治疗上西医抗凝、溶栓、解痉与中医的通阳豁痰、活血化瘀完全合拍.本文肯定了"阳微阴弦"的脉象在冠心病诊治方面的价值,可以做为诊断冠心病的一种简易辅助手段用于临床,并指导临床对冠心病的治疗.
  • 摘要:本文从诊察方法、临床应用方面对中藏医脉诊进行比较,结果表明二者在诊察方法及临床应用方面有许多共同之处,同时也存在着差异.提出同中找共同规律,异中求发展,保持各自特色,寻求各自发展的观点.
  • 摘要:将复杂的肝病表现概括为胀痛、掉眩、郁怒和脉弦四个方面,作为肝病的脉症特点,探讨其病因病机及其在肝病辨证中的意义,为肝病证候的"定位"和"定性"提供主要辨证依据.
  • 摘要:"望而知之谓之神",色诊为诊法之首,是中医的独特诊法,色部则是色诊的基础理论与基本技术,过去属于不传之秘,当前已经成为色诊客观化的关键问题.本文提出并阐述了整体观测-自然标志分区-中心坐标定点三级色部定位法,对于中医临床诊断及实验研究有较大实际应用价值.
  • 摘要:目的:为了解中国人健康皮肤,填补至今没有中国人面色客观定量报告的空白,改变当前黄种人化妆品研制较为盲目的状态.我们运用色度学理论技术,在中国的北京、上海、重庆、广州四大城市进行了城市女性面色实测及数字化研究.方法:统一采用北京辰泰克公司生产的ADCI-60-C全自动测色色差计进行实测.测试部位统一确定为面部的五脏色部区,取五区的平均值,以便保证误差最小.四城市测试时间选择受日光影响较小的春末夏初季节,自然环境基本相近.以长期居住在四个城市的女性454例为实测对象,年龄从14岁至70岁,涵盖城市女性的多种行业和各个阶层,有充分的代表性.在各地全部由同一测试者操作,采用同一色差计测试,伴随统一问卷调查.统一采用国际照明学会[CIE]L*a*b*标准色度系统统计.可以保证实验的准确性、一致性和可比性.结果:统计出中国四大城市女性面色色度学参数的平均值、标准差、标准误、95%上下限常数,正常值范围,以及中国城市女性面色正常标准.实现了面色的数字化表达,完成了原定实验目标.结论:①发现女性面色的生理阶段性变化规律.证实女性以7年为一个生理阶段,一生主要经历7个生理阶段,其面色随不同生理阶段显示规律性的变化.这种变化可以划分为两个时期,以35岁为转折点.35岁前,明度值高,红色黄色浅,面色白而明亮;35岁以后,明度渐低,红色黄色逐渐加深,面色日益深暗.自然老化的阶段性规律及其35岁转折点为本实验首次发现.②探讨了影响面色的主要因素,证实不同的先天遗传、不同的地理环境和气候特点、不同的生理阶段性规律,尤其是日照累积损伤,对面色均有不同程度的影响.③本实验发现的女性面色变化阶段性规律、制定的城市女性面色标准,可以直接提供化妆品研制生产,以及医学诊断、美容、美术、摄影、电影电视制作等行业参考应用,具有广泛的实际应用价值.
  • 摘要:我国中医全息观与西方的虹膜学理论均指出,人眼虹膜是机体的全息模型,机体各部脏器的变化均会体现在虹膜上,通过对虹膜变化的研究和跟踪监测,可以早期发现疾病、跟踪疾病变化与监控治疗过程.为此我们设计实现了面向疾病诊断的虹膜数据仓库系统,利用计算机强大的信息处理能力,有效地整合、利用虹膜图像信息及与疾病相关信息数据,可以为计算机辅助诊病系统提供及时、准确、智能化的分析与决策支持方案.本文的研究成果对有机结合中、西医的虹膜学成果,推动中医诊疗方法、技术更好地为大众服务,促进中医理论精萃的传承和发扬和促进中医现代化与信息化建设等,有重要意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