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中文会议>医药卫生>中华中医药学会心病分会2015年学术会议
中华中医药学会心病分会2015年学术会议

中华中医药学会心病分会2015年学术会议

  • 召开年:2015
  • 召开地:济南
  • 出版时间: 2015-10-23

主办单位:中华中医药学会心病分会

会议文集:中华中医药学会心病分会2015年学术会议论文集

会议论文

热门论文

全部论文

全选(0
  • 摘要:观察桂枝甘草汤含药血清对豚鼠心室肌细胞L型钙离子通道的影响.方法:急性分离豚鼠心室肌细胞,各组分别加入15%浓度血清放于37℃,5%CO2的孵育箱中孵育24小时后进行膜片钳实验.结果:各组均抑制钙离子电流(n=8,P<0.05),使ICa-L激活、失活及恢复时间延长(n=8,P<0.05).结论:桂枝甘草汤对钙离子通道的作用效应可能是其抗心律失常的作用机理.
  • 摘要:目的:心速宁是临床常用抗心律失常中成药.本研究旨在揭示心速宁抗心律失常的细胞水平的作用机制.rn 方法:使用乌头碱、氯化钡、垂体后叶素、结扎犬冠状动脉造模,运用心速宁进行干预,观察心速宁对心律失常的保护作用.同时分离心肌细胞,观察其对心肌细胞动作电位间期的影响.临床试验采用多中心、随机、双盲的方法,与心律宁进行对照,进行440例临床观察.rn 结果:心速宁对乌头碱、氯化钡、垂体后叶素所致心律失常具有保护作用,对冠脉结扎所诱发犬急性心肌缺血所致心律失常具有保护及治疗作用.临床实验中4家研究中心入组病例数共440例,其中试验组300例,心律宁对照组140例.在早搏总疗效、早搏次数疗效、中医证候疗效方面均优于对照组.电生理实验显示心速宁延长动作电位间期的作用可增加心脏电传导的有效不应期,进而抑制折返诱发的心律失常.rn 结论:心速宁具有良好的抗心律失常作用.
  • 摘要:心律失常属于祖国医学范畴中的“心悸”、“怔忡”,近年来,中医药治疗木病取得了一定的进展,具有随症加减,灵活施治,不良反应小,远期疗效佳的特点。通过多年临床实践,发现中西医结合治疗该病,尤其是难治性心律失常,可发挥其治疗的协同作用,可多途径、多靶点阻止心律失常的发生。通过临床应用,结果表明,中医药治疗心律失常具有确切的疗效,不良反应少,且从整体调控入手通过多种作用途径,治疗心律失常及其同时存在的心功能减退或心肌缺血等病理变化,具有多项调节作用,中西医结合疗法不但可以降低单纯西药的毒副作用,更重要的是在调整机体的整体机能方面具有显著的优势,能显著降低心律失常患者的碎死率,改善其生活质量。
  • 摘要:目的:观察凉血清热法对阵发性房颤患者的临床疗效.rn 方法:采用随机分组,共观察了48例阵发房颤患者,治疗组25例,对照组23例.两组均常规治疗原发病,在此基础上,治疗组选用本院名老中医药专家魏执真教授自拟清凉滋补调脉汤,对照组予胺碘酮口服.疗程3个月.rn 结果:1.治疗组患者房颤发作减少,总有效率68%.与对照组比较,两组间总有效率无显著性差异(P>0.05).2.治疗组患者心悸、胸闷、气短、乏力、口干的中医症状积分均较治疗前明显改善(P<0.01),中医症状总积分也有明显改善(P<0.01);治疗后组间对比,治疗组在心悸、胸闷、气短、乏力、头晕及口干的症状改善方面优于对照组(P<0.05,P<0.01).rn 结论:具有凉血清热功效的调脉汤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减少房颤发作,能够明显改善阵发房颤患者的临床症状.
  • 摘要:目的:观察加参方对大鼠心肌梗死后单核/巨噬细胞及血管细胞粘附分子-1(vascular cell ashesion molecule-1,VCAM-1)的影响.rn 方法:采用结扎大鼠左冠状动脉前降支的方法建立大鼠心梗模型,将术后24小时成活大鼠随机分为5组:假手术组、模型组、加参方3g组(3g·kg-1·d-1)、加参方6g组(6g·kg-1·d-1)和氯沙坦组(10mg·kg-1·d-1).各组分别于术后1、4周末超声测量后取心脏,采用免疫组化法评价缺血危险区单核/巨噬细胞浸润情况;蛋白免疫印迹(western blot)法确定VCAM-1的蛋白表达量.rn 结果:心梗后1周时,模型组大鼠心功能下降,心肌组织中单核/巨噬细胞浸润明显增多,伴随VCAM-1蛋白表达量的显著升高,与假手术组相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至心梗后4周,炎症反应逐渐消退,但心功能进一步降低.加参方干预后明显抑制单核/巨噬细胞的浸润和VCAM-1的过表达,改善心脏功能.rn 结论:加参方能够抑制心梗后单核/巨噬细胞的浸润及VCAM-1的蛋白表达,提高心功能.
  • 摘要:目的:观察芪桂益脉灵对心肌缺血再灌注模型中大鼠心肌细胞中细胞间黏附分子-1(ICAM-1),血管细胞粘附分子-1(VCAM-1)的相关影响.rn 方法:选用健康大白鼠50只,随机分为空白对照组、假手术组(只开胸,不结扎冠状动脉)、单纯缺血-再灌注组、芪桂益脉灵低剂量组、芪桂益脉灵高剂量组,每组10只.给药组予QGYML(1.2g/kg,0.6g/kg),其余组给生理盐水2ml/次,每日清晨空服灌胃给药一次,连续7日,用酶联免疫分析法检测心肌组织中炎症因子含量.rn 结果:芪桂益脉灵高、低剂量组可减少缺血再灌注条件下血管炎症因子ICAM-1,VCAM-1的含量,与单纯缺血-再灌注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rn 结论:芪桂益脉灵可有效降低缺血再灌注模型中炎症因子ICAM-1,VCAM-1的表达,具有保护血管内皮,干预炎症反应,抗心肌缺血损伤的作用.
  • 摘要:本文通过分析近年来国内外相关文献资料,对临床路径的概念与发展现状、研发与实施中医临床路径的必要性和可行性、国内外慢性心衰临床路径实践和应用情况及慢性心衰中西医结合临床路径的重要性等方面做一简要概述.临床路径的构建与实施要求基于优化的循证医学证据,当缺乏高级别的研究证据时,应当尽可能地采用专家共识的方法加以制定,并随着新的研究证据的出现而不断更新。此外,心衰临床路径构建的核心为中西医优化诊疗方案的形成与在此方案基础上对相关诊疗流程的优化。
  • 摘要:目的:观察心衰康及其拆方对充血性心力衰竭(CHF)大鼠水通道蛋白2(AQP2)的影响,并评价心衰康及其拆方不同用药周期对心衰大鼠水液代谢作用及其差异.rn 方法:大鼠行冠状动脉结扎术造成心梗后心衰模型,按超声评价的左室射血分值分为6组,分别为模型组、心衰康全方组、益气组、温阳组、活血组、利水组.连续灌药4周及8周后采用实时定量PCR法检测心衰康及其拆方对心衰大鼠肾脏AQP2的影响.rn 结果:心衰大鼠进行药物干预4周后,大鼠尿液中水通道蛋白2的含量较模型组比较均降低,其中心衰康全方组作用最明显,利水组次之,且利水组较其他拆方组比较均有差异(P<0.05);而药物干预8周后,心衰康全方组的效果同样最为明显,而利水组效果与益气、温阳、活血组类似(P>0.05).rn 结论:短期应用心衰康全方及利水中药能够降低AQP2的表达,而益气、温阳、活血中药对心衰大鼠水通道蛋白2无明显影响.随着用药时间的延长,益气、温阳、活血药对水通道蛋白2的作用逐渐增强,而利水药作用和四周时无差异.
  • 摘要:目的:对肺心病中医临床路径进行卫生经济学及临床疗效综合评价,为其进一步优化及推广应用提供临床数据支持.rn 方法:选取2013年4月-2014年3月入住河南省中医院心病科及肺病科的肺心病患者为非路径组,共62例.选取2014年4月-2014年12月进入路径的肺心病患者为路径组,共收集病例62例.两组均给予西医常规治疗.非路径组采用回顾性分析研究,收集本院实施临床路径前肺心病住院患者的临床数据及病历资料.路径组中医治疗方案按照肺心病中医临床路径要求实行.以住院天数、住院费用、中成药费、草药费、西药费、中医临床证候积分及中医证候疗效、中性粒细胞比率、pro-BNP作为主要评价指标.rn 结果:肺心病中医临床路径于本院临床推广应用后,肺心病患者住院天数减少(P=0.019<0.05);住院费用下降(P=0.035<0.05).费用构成中,西药费明显下降(P=0.000<0.05),中成药费无明显变化(P=0.454>0.05);而草药的应用明显增加(P=0.005<0.05);由此带来的中医临床证候积分(P=0.031<0.05)及中医临床疗效(P=0.005<0.05)改善明显.在西医临床指标方面,中性粒细胞比率的改善较非路径组无明显统计学差异(P=0.134>0.05),而pro-BNP则存在统计学差异(P=0.041<0.05).rn 结论:肺心病中医临床路径的实施可以缩短患者住院天数并减少住院费用,有效减轻了患者的经济负担,凸显出本路径具有较好的卫生经济学意义;肺心病中医临床路径的应用可以提高中医治疗手段的参与程度,既充分发挥了中医特色及优势,义丰富了肺心病患者的临床治疗手段;肺心病中医临床路径组各观测疗效指标均优于非路径组,临床疗效确切,验证了本路径设计的科学性与有效性,同时体现了中医在综合治疗中的优势.
  • 摘要:慢性心力衰竭,是由于心脏结构或功能异常导致心室充盈或射血能力受损的一组临床综合征,是各种心脏疾病的严重和终末阶段.通过临床实践,心脑肾同治取得明显效果.为此提出"心脑肾轴"理论,从补心、温肾、健脑三方面,用于CHF的治疗.应用补益心肾强心通脉方治疗CHF能够降低心功能分级,减少心衰积分显效率达62.596,减少中医症状积分,改善生活质量,增加6分钟步行距离,并能减少氢氯曝嗦的服用量,且较西药对照组有明显优势。补益心肾法能够降低焦虑自评量表(SAS)积分与抑郁自评量表(SDS)积分,对改善抑郁焦虑状态有明显疗效而西药对照组对焦虑自评量表(SAS)积分与抑郁自评量表(SDS)积分没有改善。因此,补益心肾法能够改善CHF患者病情的同时显著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通过药物的安全性评价,治疗前后患者的血、尿、便常规检查及肝功能、肾功能及血、尿常规等检查等安全性指标无明显变化,说明补益心肾法治疗CHF安全可靠,无副作用,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 摘要:目的:观察参芪营心饮对慢性心衰患者心功能及心率变异性的影响.rn 方法:将79例慢性心衰心率变异性异常患者随机分为试验组40例和对照组39例.对照组给予西医常规治疗,试验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加用参芪营心饮,疗程4周.观察参芪营心饮对心衰疗效、心功能、心率变异性(HRV)及心脏射血分数(LVEF)、NT-proBNP的影响.rn 结果:两组心衰疗效比较,试验组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心衰Lee氏积分及中医证候积分比较,试验组低于对照组(P<0.05-0.01).试验组SDNN,SDANN,RMSSD,PNN50%,HF,LF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试验组在提高LVEF,降低NT-proBNP方面优于对照组(P<0.05-0.01).rn 结论:参芪营心饮能改善慢性心衰患者心功能,提高心率变异性.
  • 摘要:目的:探讨扶助阳气的方法对慢性心衰临床治疗的疗效与优势.方法:通过三十余年临床经验观察总结经验及体会.结果:临床应用强心通脉汤,益气温阳,活血通脉,扶助阳气治疗慢性心衰有较好疗效.结论:临床应用益气温阳、活血利水中药治疗慢性心衰,效果颇彰.
  • 摘要:中医学认为有诸内必形诸外,以此理论,冠心病患者应该有其特征性的体表体征,耳垂冠状沟所在的部位在中医耳穴图为舌之位,而“舌为心之窍”因此认为在此部位出现“冠状沟”与心脏疾病有密切相关,符合中医经络理论。通过大量的实验研究表明,耳垂冠状沟与冠心病、动脉粥样硬化有密切关系,耳垂冠状沟明显出现在大于40岁的人群中,尤其是60-70岁,说明耳垂冠状沟确实是与年龄有关,提示耳垂冠状沟可以作为一个生物学年龄的指标,有耳垂冠状沟表示衰老得更加迅速。在40岁之前出现耳垂冠状沟,表明极有可能患有冠心病。
  • 摘要:中医认为,对慢性病的治疗,三分靠治,七分靠养.对顽固性心衰除药物治疗外,还应加强中医调护.笔者根据刘中勇教授在临床上多年专注治疗顽固性心力衰竭的经验,开展辩证施护,临证之时,根据患者不同的证型,制定相应的调护原则和方法,总结形成顽固性心衰中医饮食、起居调护、情志调护方法和健康指导等,以改善患者生活质量提高临床疗效,达到预期效果。
  • 摘要:本文介绍浊是一类具有浑浊不清、粘滞重着、病程较长、程度较深特性的物质。既是病理产物又是致病因素。作者立足于浊的理论,结合各种心血管疾病的特点,将从浊论治冠心病稳定型心绞痛、动脉粥样硬化、高血压、心力衰竭等学术思想与临床运用进行了探讨。从浊论治稳定型心绞痛,结合冠心病稳定型心绞痛的特点,主要有寒浊、脂浊、癖浊、痰浊等致病因素,给出了用药规律。
  • 摘要:冠心病是临床多发疾病,其发病率及病死率常位居内科疾病之前位,已成为当今威胁人类健康甚至造成死亡的主要疾病之一.近年来,现代医学对冠心病的诊疗技术及相关研究取得迅速发展,诸如介入治疗的出现,为临床防治冠心病获得一定收益,但在有些方面仍不能达到满意疗效.中医药在防治冠心病方面具有独特优势,并可发挥重要作用.其中,病证结合作为传统中医临床诊疗疾病的方法,是提高中医临床疗效的关键.冠心病病证结合研究涵盖了两种医学诊疗的优势,从疾病和证候两个层面综合全面把握疾病特征.因此,研究冠心病病证结合,践行病证结合在防治冠心病的作用,对提高中医诊疗水平具有重要意义.
  • 摘要:补阳还五汤出自清代王清任《医林改错》,全方由生黄芪、当归尾、赤芍、川芎、红花、桃仁、地龙等组成,具有补气活血通络,常用于气虚血瘀所致偏瘫.近年来各位同仁临症常以本方灵活化裁,治疗乳腺科、内分泌系统、心血管系统、血液系统、妇科、产科、骨科、康复科等多科多种病症.然笔者临症常以本方灵活化裁治疗多种病症每获良效。笔者认为该方能治疗多科多种疾病,由于这些疾病的病因病机相同,或处同一性质的病变阶段,因而采用相同的治法和相同的方药,随证加减,都收到了治愈疾病的目的,这体现了中医学“异病同治”原则,更说明了这一原则的正确性和实用价值。故凡气虚血癖之乳腺癌术后、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冠心病、月经不调及脑梗塞者,不可拒泥原方主治范围,可广泛用于临床多科和多种杂病。
  • 摘要:本文阐述中医临床多年经验提出治疗心血管病重在益气养阴,以参芪麦味为主,佐以活血;在多年丰富临床经验中提炼组成的自拟方,用药常以平淡轻灵之剂取效,一般少用或不用大寒大热、猛攻峻补之品,从而避免虚虚实实之弊.通过临床应用,患者加强体育锻炼,忌食肥甘厚味,宜清淡饮食。症状基本消失,己无头晕,心悸,胸闷状,纳食转佳,心电图正常,随访1年未再复发。简述了用中医药治愈严重心悸的病例谈胸痹的中医治疗经验.
  • 摘要:目前临床上胸痹合并失眠的现象逐渐增多,影响着疾病的发展和预后.胸痹时心的功能受损,心之气血阴阳失调,不能调节各脏腑功能,均可影响到神,从而出现胸痹合并失眠,两者的病位在心,涉及肝肾脾,病性虚实夹杂,其中"痰、瘀、火、虚"为其主要病机,临床辨证常出现心肝火旺、痰瘀扰心、心肾阴虚、心脾两虚等证,中医治疗应病证症结合,以阴阳的偏盛偏衰,病变的偏虚偏实来调整处方用药,从而充分发挥中医药在胸痹合并失眠治疗中的特色.
  • 摘要:高血压病是一种以动脉血压升高为主要临床特征,可伴有心脏、血管、脑、和肾等器官功能性或器质性改变的全身性疾病,临床上以体循环动脉压升高为主要表现的一种疾病.随着社会发展,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饮食结构的根本改变,高血压病的发病人群也不断扩大,而中国人口老龄化加剧也使得老年高血压患者的数字不断升高,其占比也是不断上升,老年高血压病也已成为了医学界关注的焦点,而老年高血压病引起的认知功能障碍严重影响了老年患者的生存质量.近年来,中医药对防治老年高血压患者认知功能障碍起到不可替代的作用,进一步研究老年高血压患者中医证候与认知功能障碍间的关系对预防高血压引起认知功能障碍,甚至老年期痴呆病是极其重要的.中医证候是疾病某一发展阶段病因、病理、病位、病势的综合表现证候,以辨证论治的形式密切联系着临床实践和药物研究.
  • 摘要:目的:探讨岭南地区H型高血压中医证型分布特点.rn 方法:选取2014年6月1日-2015年1月31日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心内科收治住院的原发性高血压患者,通过检测其血浆同型半胱氨酸(Hcy)水平诊断H型高血压,对H型高血压患者进行中医辨证分型,通过统计分析比较各个证型之间患者的性别、年龄、血压分级及Hcy水平.rn 结果:岭南地区H型高血压144例,其中痰湿壅盛证44例(30.6%),阴阳两虚证42例(29.2%),肝火亢盛证32例(22.2%),阴虚阳亢证26例(18.1%),其中痰湿壅盛证、阴阳两虚证分布最广(P<0.05).痰湿壅盛证患者(17.84±7.55)的Hcy水平最高(P<0.01),其他证型患者的Hcy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性别分布中,痰湿壅盛证、肝火亢盛证、阴虚阳亢证、阴阳两虚证各证型的男性患者均多于女性患者(P<0.01).阴虚阳亢证患者(70.42±10.58)年龄高于痰湿壅盛证患者(63.93±11.09)年龄(P<0.05);其他证型患者年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H型高血压3级患者(16.61±5.40)的Hcy水平高于1级患者(13.52±7.98)、2级患者(13.96±3.80)(P<0.05),1级、2级患者的Hcy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rn 结论:岭南地区H型高血压中痰湿壅盛证、阴阳两虚证分布最广,其中痰湿壅盛证患者的Hcy水平最高.
  • 摘要:目的:观察H型高血压与中医证型之间的相关性,并从中医角度对H型高血压进行探究,分析H型高血压不同证型的动态血压特点.rn 方法:通过临床收集200例H型高血压患者,对所有入选病例逐一进行规范的中医辩证分型,从而分析出H型高血压与中医证型之间存在的相关性.并且对所有病例进行24小时动态血压监测,分析出H型高血压各个证型组动态血压的特点.rn 结果:与结论:H型高血压在证型分布上以肾虚血瘀为最广,明显高于其他证候.肾虚血瘀证以及痰湿壅盛证Hcy水平明显高于其他证型.血浆Hcy水平在H型高血压患者中,随着血压分级的增高而增高.在对H型高血压各证型的动态血压比较中:肾虚血瘀证型在总脉压差、总收缩压、血压负荷以及白天收缩压变异性方面明显高于其他证型.肾虚血瘀证型其危害最大.
  • 摘要:更年期高血压是由卵巢功能减退,致激素、神经递质等神经内分泌失衡,引起更年期综合征中的一种症状表现.祖国医学没有"更年期高血压"的病名,根据头痛、眩晕伴耳鸣、烘热汗出、虚烦、少寐等临床表现,辨证属于"眩晕"、"头痛"、"脏躁"、"郁证"等疾病的范畴.就如何提高中医治疗更年期高血压的疗效问题,结合临床体会,寻找辨证用药.笔者根据多年临床经验分阴虚阳亢型、脾肾阳虚型、肝郁痰扰型三型,分型论治.病证结合中西贯通,通过中西药相互渗透,有机结合,提高降压效果,缓解症状,减少西药用量及不良反应.人是一个复杂的整体,不仅要治病,更要治人.根据"因地、因人、因时"的"三因制宜",考虑北方、南方地域的区别;饮食起居、精神状态不同用药也不同.除了方药治疗外,还要配合针灸、拔罐、耳穴压豆、外敷法、足浴、药茶等中医药适宜技术的治法,疗效确切,简便易行,三因制宜多法齐用.通过以上不同角度、不同靶点的治疗,不仅可以改善患者更年期临床症状,而且能够提高患者生活质量,具有重要的临床指导意义.
  • 摘要:本文阐述龙江医派诊疗慢性心衰病临床经验,该经验集作者和龙江医派历代名医名家经验于一炉,并综合黑龙江省气候特点、饮食特色和民俗习惯等诸多因素总结撰写而成,重点阐述心衰病的概念、病因病机、诊断方法、类病鉴别、证候诊断和诊疗方药.慢性心衰病的诊疗文中将其分为2期、8个证型即慢性稳定期:心气虚证、气阴两虚、心血瘀阻证、气虚血瘀证、心肾阳虚证、阳气亏虚、血瘀水停证;急性加重期:阳虚水泛证、痰浊壅肺证、阳虚喘脱证.涉及到的方药系龙江医派诸医家发自经方、结合临床研制的有效方药8首:心力加、参景益心汤、补气通脉汤、补火汤、参苈加、补火蠲饮汤、泻浊保心汤、回离续命汤,疗效确切,临床应用未见明显不良发应.慢性稳定期可单纯使用中药汤剂或打粉作丸进行防治,急性期在应用中药的同时,请结合临床中西医结合治疗方保万全.
  • 摘要:现代血瘀证研究前后历经50余年,在基础研究方面不断深入,深刻揭示了血瘀证的本质,在临床应用方面已辐射到临床各科,有力推动了临床治疗理念的改变.上世纪80年度以后,随着血癖证动物模型的建立,血癖证的研究日渐深入。近来有人通过观察5种血癖证亚型兔球结膜微循环改变,分析5种血癖证的不同特性,提出微循环改变的不同特点可以反映血癖证亚型的不同特性,这为以后血癖证的精细化诊断提供了新的思路。史大卓等通过总结既往研究成果,指出中药药物的单味药和复方药对于宏观血液流变学指标和细胞流变学指标均具有广泛的作用,但由于中药成分的复杂性,往往对血液流变学的多项指标都具有作用,作用机制不够明确,因此建议从细胞血液流变学、分子血液流变学水平研究中药药物的作用机制,这对血癖证的血液流变学的深入研究起到了指导作用。徐浩等将传统中医理论对“毒”的认识和动脉粥样硬化的炎症反应理念相结合,提出“癖毒致变”引发急性心血管事件的假说,并进一步对冠心病血癖证“癖毒”病机转变的蛋白质组学进行研究,初步阐明了癖毒转化的生物学基础,这些研究成果对血癖理论进行了创新性发展。血癖证诊断标准是血癖证客观化、规范化进程中的重要课题,也是活血化疲研究的基础和热点。
  • 摘要:目的:分析扩张型心肌病(DCM)患者中医证素分布特点及其与血清中四种抗心肌自身抗体(Ant-ANT、Ant-β1、Ant-M2、Ant-MHC)浓度间的关系.rn 方法:对84例DCM患者进行中医临床症候的采集与中医证素的评估,采用ELISA法定量测定其血清中四种抗心肌抗体的水平,应用SPSS17.0进行统计学分析.rn 结果:DCM患者中医证素出现频次为:气虚57次(36.08%)>血瘀48次(30.38%)>阳虚27次(17.09%)>阴虚12次(7.59%)>水湿9次(5.70%)>痰浊5次(3.16%),单证素中阳虚13例(54.17%)>气虚11例(45.83%),兼夹证素中气虚血瘀26例(43.33%)>气虚阴虚12例(20.00%)>阳虚血瘀8例(13.33%)>气虚血瘀水湿5例(8.33%)>阳虚血瘀水湿4例(6.67%)>气虚血瘀痰浊3例(5.00%)>阳虚血瘀痰浊2例(3.33%).DCM患者中医单证素间Ant-β1、Ant-ANT、Ant-M2、Ant-MHC值从高到低均为:阳虚>气虚,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DCM患者中医兼夹证素间Ant-β1、Ant-ANT、Ant-M2、Ant-MHC值从高到低均为:阳虚血瘀>气虚血瘀>气虚阴虚.气虚血瘀与气虚阴虚在Ant-ANT值上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气虚血瘀与阳虚血瘀在Ant-β1、Ant-M2、Ant-MHC值上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气虚阴虚与阳虚血瘀在Ant-β1、Ant-ANT、Ant-M2、Ant-MHC值上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rn 结论:DCM患者中医证素中,气虚所占比例最大,其次为实性证素血瘀,是本病最主要的病理因素之一.DCM患者中医证素与抗心肌自身抗体水平存在相关性,随着单证素从气虚到阳虚,兼夹证素从气虚阴虚、气虚血瘀到阳虚血瘀的演变,抗心肌抗体水平呈增高趋势.
  • 摘要:目的:观察补脏通络方对糖尿病合并大血管病变大鼠主动脉内膜MMP-9/TIMP-1表达的影响,探讨其逆转糖尿病大血管内膜增厚的可能机制.rn 方法:脂肪乳灌胃21d后一次性尾静脉注射STZ30mg/kg造模.补脏通络方治疗.病理切片光镜观察大鼠胸主动脉内膜形态改变,检测内膜厚度;免疫组化检测主动脉内膜Ⅳ型胶原表达;免疫印迹法分析主动脉内膜MMP-9、TIMP-1蛋白表达.rn 结果:与正常组相比,病理组主动脉内膜增厚明显(P<0.01),Ⅳ型胶原表达增加(P<0.01),MMP-9、TIMP-1表达增加(P<0.01),MMP-9/TIMP-1比值上升(P<0.01);经补脏通络方治疗,与病理组相比,各治疗组主动脉内膜厚度和Ⅳ型胶原表达降低(P<0.01),MMP-9表达降低(P<0.01),TIMP-1表达增加(P<0.01),MMP-9/TIMP-1比值下降(P<0.01);补脏通络方高剂量组降低MMP-9、升高TIMP-1的作用优于低剂量组(P<0.05).rn 结论:调节大血管内膜MMP-9/TIMP-1平衡,加速胶原降解,可能是补脏通络方逆转糖尿病大血管内膜增厚的可能机制.
  • 摘要:左主干病变占冠心病患者4~6%,由于特殊的解剖学、生理学的特征,左主干病变又称之为无保护左主干(UPLM).在过去,由于经皮血运重建具有围手术期及中远期疗效欠满意的缺陷,CABG一直列为标准治疗,而PCI为Ⅲ类适应症.随着对左主干病变的解剖学、生理学特征的深入研究、介入器材的创新、药物支架问世以及IVUS、旋磨技术等应用,介入技术也日臻成熟,UPLM介入治疗的成功率、中远期疗效得到明显的改善.影响左主干介入治疗成功率的主要因素有年龄>75岁,左心功能不全EF<40%,严重钙化,分叉病变,还有至关重要的术者敏锐判断力与操作经验。术后必须严格的双抗血小板治疗、血小板聚集率监测,基础治疗,随访,定期造影复查。与此同时,应当在中医“治未病”、“整体观”理论指导下,施加予中医药干预以改善临床远期预后。
  • 摘要:本文以冠心病的防治为例,从治其未生、未发、未传、未变和未复五个方面,全面阐述中医"治未病"理念,以便更好地指导心血管病防治的临床决策。将中医“治未病”理念运用于冠心病乃至更多慢性疾病的防治,从而降低疾病的发病率、致残率、致死率及复发率,改善临床症状,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 摘要:张仲景对心脏病的治疗有独特的观念与用方,能打开临床思路.如冠心病心绞痛,按《金匮》"胸痹"治以栝萎薤白白酒汤,人参汤等治疗.辨证选方,为感冒诱发用桂枝加桂汤;表现胸闷背冷用苓甘五味加姜辛半夏汤.由情绪诱发用四逆散加通阳化瘀;表现少阳病用小柴胡汤加通阳化瘀.对不典型表现,呈寒热互结用半夏泻心汤,出现寒热虚实错杂用乌梅丸.慢性肺心病大都是阳虚饮停,用苓桂术甘汤.虚喘饮停,用金匮肾气丸加减.表现气喘水肿,小便不利,配用五苓散;饮停喘逆合葶苈大枣泻肺汤;水瘀互结则用桂枝茯苓丸.由外感引发选用小青龙加石膏汤,表虚用桂枝汤加味.表现寒热虚实错杂用木防已汤加减.风心病以心肺气虚为主,急性发作,以标症为急,如动则气喘,甚则喘不得卧,用苓桂术甘汤加健脾益气之味.出现心悸喘气、水肿,用五苓散加减.表现胸闷气急,咯血,不得卧,用瓜萎薤白半夏汤合葶苈大枣泻肺汤加减;表现阳虚为主,用附子理中汤.心力衰竭大都本虚标实,本为心肾阳虚.见阳虚水泛,畏寒脉微,用附子剂回阳救逆.左心衰竭:主方以苓桂术甘汤合四逆加人参汤加减.右心衰竭:呈水饮内泛,中药可用五苓散,严重者合真武汤.全心衰竭,用四逆加人参汤.
  • 摘要:目的:观察益气逐瘀方参元丹对心梗大鼠心肌损伤标志物及对缺血心肌组织miR-24基因表达的影响.rn 方法:50只SD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Sham组)、模型组(Model组)、参元丹高剂量组(H-SYD组)、参元丹中剂量组(M-SYD组)、参元丹低剂量组(L-SYD组),每组10只,采用左冠状动脉前降支结扎法复制心肌梗死模型,H-SYD组、M-SYD组、L-SYD组从术后第2天开始给予参元丹药液灌胃,Sham组和Model组给予等剂量生理盐水灌胃,共给药2周.治疗结束时,观察各组大鼠血清CK、LDH水平及缺血心肌组织miR-24基因表达情况.rn 结果:与Model组比较,参元丹高、中、低剂量组均能显著降低血清CK、LDH水平(P<0.05-0.01),参元丹高、中剂量组能够显著升高缺血心肌组织miR-24表达水平(P<0.05-0.01).rn 结论:益气逐瘀方参元丹能够减轻心肌梗死大鼠心肌损伤,其作用机制可能与上调心梗大鼠缺血心肌组织miR-24基因表达有关.
  • 摘要:目的:探讨银杏密环口服液对高血压气虚痰瘀证患者颈动脉内中膜厚度的影响,rn 方法:将90例高血压合并颈动脉中膜增厚,属气虚痰瘀证者,随机分为银杏密环口服液加西药治疗组和西药治疗组,西药组:普伐他丁,20mg,1/晚,阿司匹林0.1,1/日,治疗组:在西药的基础上再加银杏密环口服液10ml,3/日,治疗组46例,对照组44例,观察6月,观察比较两组治疗前后颈动脉血管的内中膜厚度,颈动脉血流动力学,颈动脉硬化粥样斑块的大小变化.rn 结果:两组治疗前后颈动脉血管内中膜厚度,收缩期峰值流速,舒张末期流速,斑块面积的变化都有显著差异(P<0.05或P<0.01),治疗后两组比较,治疗组收缩期峰值流速,舒张末期流速,颈动脉血管斑块面积的改善好于对照组(P<0.05或P<0.01).rn 结论:银杏密环口服液联合降脂抗凝药物治疗高血压气虚痰瘀证颈动脉粥样硬化的作用优于单纯西药者.
  • 摘要:目的:探讨脂多糖(LPS)对兔动脉粥样硬化(AS)形成、斑块内巨噬细胞凋亡及相关凋亡信号通路的影响,和黄芩苷的干预作用.rn 方法:48只新西兰白兔随机分为6组:A:正常对照组、B:高脂对照组、C:高脂联合LPS组、D:黄芩苷低剂量组、E:黄芩苷高剂量组和F:辛伐他汀组.A组喂普通饲料,B组喂高脂饲料,C、D、E、F组喂高脂饲料并于4、8、12周肌注LPS.D、E组于第4周末开始,分别灌服低、高剂量的黄芩苷,F组灌服辛伐他汀.16周末检测兔主动脉AS病理形态(HE染色)、斑块内巨噬细胞凋亡情况(TUNEL法)、斑块内CHOP蛋白表达(免疫组化法)和主动脉P38MAPK mRNA表达RT-PCR法)结果与高脂对照组比较,高脂+LPS模型组的AS斑块面积指数(PAI)更大(P<0.01),斑块内巨噬细胞凋亡率更高(P<0.01),主动脉P38MAPK mRNA表达增强(P<0.05).与高脂+LPS组比较,低、高剂量黄芩苷均可显著降低主动脉PAI(P<0.01)、斑块内巨噬细胞凋亡率(P<0.01)和主动脉P38MAPK mRNA表达.高剂量黄芩苷还可以显著降低斑块内CHOP蛋白表达(P<0.05).rn 结果:与结论:在高脂饮食基础上,反复肌注LPS能增强凋亡信号分子p38MAPK表达和斑块内巨噬细胞凋亡,从而增加兔主动脉AS斑块面积;黄芩苷可能通过下调p38-CHOP凋亡信号通路的表达,减少斑块内巨噬细胞凋亡,从而发挥抑制AS形成的作用.
  • 摘要:目的:探讨血栓调节蛋白(TM)和基质金属蛋白酶-9(MMP-9)基因甲基化水平与急性冠脉综合征(ACS)的关系,观察经中西医结合治疗后的ACS患者(痰浊血瘀型)TM和MMP-9基因甲基化水平.rn 方法:将辨证符合痰浊血瘀型的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180例设为ACS组,另选健康正常人40例设为正常组.将ACS组180例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90例和治疗组90例,对照组给予PCI及西药常规治疗,治疗组于PCI术后在西药常规治疗的基础上给予中药汤剂,疗程为1个月,采用甲基化特异性聚合酶链反应(PCR)检测ACS患者治疗前后及健康人外周血细胞TM和MMP-9基因甲基化状态,比较正常组与ACS组、对照组治疗前后、治疗组治疗前后及治疗组与对照组治疗后TM和MMP-9基因甲基化水平.rn 结果:1.ACS组TM基因甲基化率明显高于正常组(P<0.01);MMP-9基因甲基化率明显低于正常组(P<0.05).2.对照组与治疗组经治疗后其TM基因甲基化率均明显低于治疗前(P<0.05);对照组与治疗组经治疗后其MMP-9基因基化率均明显高于治疗前(P<0.05).3.治疗后治疗组TM基因甲基化率低于经治疗后的对照组(P<0.05).rn 结论:ACS的发生可能与TM基因高甲基化状态和MMP-9基因低甲基化状态有关,复方中药对痰浊血瘀型ACS患者MMP-9基因与TM基因甲基化水平的双向调节可能是其发挥临床效用的机制之一.
  • 摘要:目的:研究导师衷敬柏教授治疗无症状型高血压患者的用药规律及其临床疗效.rn 方法:采用回顾性调查研究,从2009年到2014年就诊于导师门诊的患者中,共筛选无症状型高血压患者75例,分析辨证、治法、用药规律及临床疗效.rn 结果:(1)75例患者接受中药治疗后,收缩压较前下降13.97mmHg,舒张压较前下降9.57mmHg;血压疗效评定示有效率达85.3%.(2)导师共使用56味中药,其中使用频次>10%的18味药由高至低为:黄芩、生山楂、葛根、地龙、夏枯草、生黄芪、生麦芽、茯苓皮、罗布麻、决明子、汉防已、茵陈、钩藤、珍珠母、茯苓、桃仁、五加皮、生龙骨.rn 结论:无症状型高血压患者青中年男性为主,导师以清肝息风、活血利水兼以补肝益气治疗此类患者,效果良好.
  • 摘要:目的:本实验以成分稳定的桂枝、甘草及复方煎液的含药血清为干预手段,采用膜片钳技术,观察单个心室肌细胞动作电位相关参数的变化,研究桂枝甘草汤抗心律失常的电生理机制,为临床治疗提供实验依据,并为下一步研究筛选桂枝甘草汤的有效成分或单体奠定基础.rn 方法:用Langendorff体外心脏灌流系统酶解分离豚鼠和大鼠心室肌细胞,应用全细胞膜片钳技术记录各药物含药血清对动作电位的影响.rn 结果:不同浓度的含药血清使心室肌细胞动作电位0相最大除极速率(Vmax)减小,延长动作电位复极至50%时程(APD50)、90%时程(APD90),延长动作电位复极至50%到90%时程(APD50-90),延长动作电位复极时程(APD),使3相复极速率减慢(复极至50%至90%两点间连线的斜率,V3),对豚鼠动作电位幅值(APA)和静息电位(RP)没有影响.rn 结论:桂枝甘草汤使得心肌细胞的动作电位时程和有效不应期延长,这可能是其在临床及实验中具有抗心律失常作用的机制.
  • 摘要:目的:从基因组学和生物信息学角度对血塞通软胶囊治疗缺血性脑血管疾病的机制进行阐述.rn 方法:检索GEO Gene Expression Omnibus)开源数据库中包含大脑中动脉堵塞(middle cerebral artery occlusion,MCAO)大鼠模型或MCAO造模后使用血塞通进行干预的实验,对不同实验的数据进行同组间数据合并,以扩大样本量和增加对比模型.对正常组和模型组、模型组和血塞通治疗组进行比较分析,寻找组间差异基因,分析功能和通路富集,构建蛋白相互作用网络.筛选两组差异基因的重叠基因并进行深层次分析.rn 结果:两个实验数据集被纳入,包括22个数据样本.正常组和模型组、模型组和治疗组之间分别有870个和1189个基因有显著性差异.GO项目和KEGG通路分析结果显示差异基因功能和通路富集与血瘀证、活血化瘀密切相关.对重叠基因的深层次分析显示,ANTXR2、FHL3、PRCP、TYROBP、TAF9B、FGFR2、BCL11B、RB1CC1和MBNL2是其中与血塞通治疗机制相关的关键基因.rn 结论:MCAO是多方面的病理过程,血塞通软胶囊通过特定基因对缺血性脑血管疾病起治疗效果.血塞通治疗效果涉及的机制与中医学理论相似,本研究对中医学新的阐释方式和中医药新的研究方法具有指引作用.
  • 摘要:本文介绍基于运气理论探讨冠心病发病及中医证候规律与运气关系,研究发现冠心病发病与气温、气压等气象要素关系密切,着重从运气角度分析冠心病发病与运气致病关系,探讨运气对冠心病发病中医证候影响关系.基于目前有限的文献资料可以得出,运气学说与冠心病的发病及证候属性有一定的关联规律。运气学说可以充分体现中医“治未病”在疾病预防、诊治方面的优势。将“治未病”思想融入冠心病的预防、诊治,对冠心病的发生、发展提前干预,可有效减少冠心病发生的危险因素、巩固治疗效果、延缓病情发展,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 摘要:从基因组学水平研究冠心病血瘀证,主要涉及结构基因组学与功能基因组学.而结构功能基因组学主要研究单核苷酸多态性(SNP).SNP是单个核苷酸变异所造成的DNA序列多态性,最大限度地代表了不同个体之间的遗传差异,与中医体质的概念存在较为相似的理论基础,但选择SNP位点与大样本检测具有一定难度,且芯片技术仍具有其局限性.不过可以预见,确立中医体质或证候的高危SNP无疑是从基因组学层面实现中医治未病与个体化治疗的途径之一.而功能基因组学是从转录水平研究基因表达谱,注重某一时间空间下的mRNA的种类与数量,更体现功能,基本满足研究中医证候的特征.但研究过程中涉及的中医疾病证候诊断标准,四诊合参的证候动物模型,表达谱芯片技术等都待进一步规范与统一.多层面的分子网络构建与药物靶标的确立是目前的主要研究方法,但合成生物学对于研究中医"环境——社会——体质——疾病——证候——症状"体系的本质与规律启发颇深,为未来的研究打开了思路.
  • 摘要:临床上运用经方治疗冠心病心绞痛疗效显著,以治法分类对临床用之有效的20首经方的临床研究及现代机理研究进行了总结概述,以期对临床提供思路和指导.经方防治冠心病心绞痛有着独特的疗效和广泛的临床应用前景,可通过宽胸化浊、健脾化饮、活血通络、益气温阳、和解少阳、益气养阴等方法灵活运用于各证型冠心病心绞痛的治疗,值得去挖掘、整理、运用。
  • 摘要:目的:探讨参萎宁心免煎剂对冠心病不稳定性心绞痛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将180例患者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各90例.分别给予扩张血管、抗血小板等常规治疗,治疗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应用参蒌宁心免煎剂治疗,疗程4周.结果:两组疗效对比,治疗组总有效率91.1%,对照组总有效率78.9%,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心电图ST段总压低数和T波总倒置数均有显著改善,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治疗组实验室检查未见明显异常.结论:应用参萎宁心免煎剂治疗冠心病不稳定性心绞痛有效、安全.
  • 摘要:文章提出"安神法"论治冠心病心绞痛,中医认为"心主神明"和"心主神志"常相互影响,互为因果,"双心"异常成为冠心病心绞痛发病的重要机制.安神法主要针对“神明之心”失常进行治疗。胸痹心痛之时,心伤神去,出现神志失常,如恐惧、失眠、神疲健忘、孤独、多梦等表现。有实验证实以酸枣仁为代表的养心安神药物,能够改善心绞痛心肌缺血患者的临床症状,减少发作次数,通过改善情志而改善心肌缺血的治疗方案具有可行性。总之,神志异常是心绞痛的诱发和加重因素,安神法是解救“神明之心”的关键。笔者临床"双心"同治理论及现代药理研究的成果,运用"安神法"辩证论治疗冠心病心绞痛,取得较好的临床疗效。
  • 摘要:藁本内酯是传统中药川芎的主要有效成分,药理研究发现其具有多方面功效.文章综述了近年来相关文献,从抗动脉粥样硬化,改善微循环,舒张血管,抗心肌缺血4个方面,归纳藁本内酯在心血管疾病领域药理作用的研究概况.
  • 摘要:对于冠心病介入术后中医药干预治疗以及防治再狭窄方面的研究与探索日益增多,冠脉支架再狭窄中医病机在支架植入后再狭窄的发生过程中,中医病机有虚有实,虚主要指气血阴阳虚,实则有血癖、痰浊、气滞。因本病往往缠绵难愈,反复发作,久则痰癖互结,胶固难化。故痰癖互结是其发病的重要病理因素。通过对冠脉介入术后ISR相关文献综述发现,冠脉介入术后ISR中医病机仍以本虚标实为特点。临床以气虚、阳虚为本,以淤血、痰浊、热毒为标。初为气虚血疲,脾虚湿盛为主;逐渐发展为阳虚为主,表现为血脉疲滞,痰浊内生,痰癖化热;久则痰癖互结,虚实夹杂,迁延难治。防治手段有单味中药及单体自拟方药、中成药及注射液、名老中医经验方等。
  • 摘要:本文阐述了小柴胡汤治疗心血管疾病的临床应用。例如黄志高等应用小柴胡汤加减联合西药治疗不稳定性心绞痛,药后患者临床症状、心绞痛发作次数、硝酸甘油用量及心电图较单纯西药组均明显改善。应用小柴胡汤治疗窦性心动过速病例,每因情绪波动、劳累诱发,药后症状消失,随访2年未发。应用小柴胡汤加温胆汤加减治疗糖尿病并发心悸、胸痹病患,药后症减,胸闷、胸胁苦满基本消失。观察心血管神经症46例,用小柴胡汤加西药治疗组与单纯西药组比较,P<0.O1,治疗组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另外,心肌炎、高血压等各种心血管疾病的某个阶段只要具备小柴胡汤的症候特点即可应用。小柴胡汤配伍精灵,效果确切,临床中体会到诸多证,皆可以使用,故仲景云“小柴胡汤但见一证即是,不必悉具”。个人体会胸闷、心烦、口苦、头晕、乏力、大便不成形或成形为主要症状。临床感悟到小柴胡汤治疗心血管疾病,有较好的临床效果。
  • 摘要:舌苔是中医舌诊的重要组成部分,微生物学研究结果提示舌苔与舌苔微生物变化间有一定规律,研究舌苔的微生物构成有助于将原本医生对于舌诊的主观判断转化成可以数字化的信息;因此研究冠心病中医证型与患者舌苔微生物构成有助于其诊断客观化和微观化.
  • 摘要:目的:对益气活血配伍治疗冠心病临床文献进行系统评价以评估其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①确定纳入排除标准,在国内国外数据库中检索符合标准的文献;②对符合标准的文献进行质量评价;③评价和分析结果;④系统评价结论.结果:益气活血配伍在治疗冠心病的临床总疗效、中医证候改善、心绞痛改善、心电图改善等疗效方面优于以消心痛,消心痛和阿司匹林为主的西医常规治疗,有统计学意义.结论:通过对对益气活血配伍治疗冠心病临床文献的系统评价,益气活血配伍治疗冠心病的疗效是确切的,对中医药益气活血法治疗冠心病及指导临床用药具有重要的意义,为今后中医诊治冠心病提供了可靠的科学依据.
  • 摘要:目的:采用临床病例研究,观察以益气升阳、活血利水法改善冠心病心衰患者血清同型半胱氨酸(tHcy)水平及生活质量的疗效.rn 方法:选择符合条件的门诊和住院患者78例,治疗组48例和对照组30例,治疗组给予按指南规范化的西药治疗的基础上加益气升阳、活血利水中药,对照组给以指南规范的西药治疗,共治疗3个月,通过检测血清同型半胱氨酸水平、临床症状体征积分、中医症状分级量化积分、生活质量评价等手段来评价中药对心衰的近期治疗效果.rn 结果:与对照组患者相比较,治疗组患者tHcy值明显降低,具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5).在改善生活质量方面,与对照组比较,中药治疗组可明显改善心衰患者的生活质量,优于对照组(P<0.05).心衰Lee计分可见加用中药治疗后有显著改善,对照组无明显改善,但组间治疗后比较没有显著改善.中医症状计分加用中药治疗后比治疗前有显著改善,且组间比较治疗组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rn 结论:益气升阳、活血利水中药可降低冠心病心衰患者血清同型半胱氨酸水平,且可以明显改善心衰患者的临床症状和生活质量.
  • 摘要:本文介绍了冼绍祥教授长期从事对心血管疾病的理论和实验研究,提出治疗心血管疾病“心脉同治”的理论,并将其灵活运用于对心血管的诊治指导上,提高了临床治疗水平。主要阐述了“心脉同治”的基本内涵及如何指导临床治疗心血管疾病,包括高血压、冠心病、心衰、心律失常,初步总结了冼绍祥教授对“心脉同治”的相关思想和临床经验。
  • 摘要:李平教授主要从事心血管疾病及代谢性疾病的诊疗,擅长运用中医学理论解决临床疑难问题.对难治性高血压的治疗,采用中医整体观念,疗效显著,提高了患者的生存质量.目前难治性高血压的发病机制尚不完全明确,由于其致病因素的多元性和不确定性,所以西医方面尚无有效的特异性治疗药物.而对此中医具有明显的优势,故研究中西医结合治疗难治性高血压对临床有重要意义.李平教授主张用中西医结合的方法治疗难治性高血压,西医治疗为扩血管、降压及利尿药物,中医治疗方面采用整体观念,从关键病理环节着手,达到有效降压的目的.经过临床验证发现,中西医结合治疗的疗效明显高于单纯西药的治疗.
  • 摘要:目的:研究老老年高血压患者血清免疫标志物水平与房颤之间的相关性.rn 方法:选取住院老老年原发性高血压患者140例,其中合并房颤组42例,非房颤组98例,均行血清补体C3、C4、IgA、IgM、IgG检测及常规生化检查.rn 结果:两组C3水平比较,合并房颤组(0.93±0.19)>非房颤组(0.76±0.19),p=0.0,13;IgG水平比较,合并房颤组(13.36±2.95)>非房颤组(11.54±1.88),p=0.033;Spearman相关性分析显示:老老年高血压伴房颤与C3(r=0.412,p=0.014)、IgG(r=0.355,p=0.037)呈显著相关性.经二元logistics回归显示,补体C3为老老年高血压伴房颤的独立危险因素.rn 结论:老老年高血压患者血清C3、IgG水平较高,与房颤存在相关性,提示老老年高血压伴房颤与机体免疫机制关系密切,补体C3水平的升高,或许可以作为老老年高血压伴房颤的一项预测和干预指标,临床应予以重视.
  • 摘要:本文将从其病因病机、辨证思路和用药特色进行阐述.指出心悸是指气血阴阳亏虚,或痰饮淤血阻滞,致心失所养,心脉不畅,心神不宁,引起心中剧烈跳动,惊慌不安,不能自主为主要表现的一种病证。其病不离于心,亦不止于心,与肝脾肺肾等均密切相关,证多兼夹。故临床辨证当力求其本,放眼于三焦,注重整体,虚则以通补为法,实则以泻不伤正为度,谴方精巧,施药轻灵,方药切合,方能效如俘鼓。
  • 摘要:心悸是明显影响人群生活质量和可能引发恶性心律失常猝死,并逐年高发的疾病.北京市名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导师李方洁教授,对心悸的认识和治疗有独到见解与经验,其中针对中老年人的心悸,提出心肾不交是其最重要的病理机制,治疗以交通心肾为主要大法,疗效确切.交通心肾方不仅清上焦、温下元,更在于使上下相交,气机圆润,水火既济,使心阴得滋,肾气得充,心火得降,遂心悸得安,夜能安眠。伴肝气不舒加柴胡、兰致、当归;伴气阴两虚加生脉饮;阴虚火旺用阿胶易黄连;心火炽盛加莲子心:多梦惊烦重者加珍珠母或生磁石。
  • 摘要:本文分析了中青年高血压发病危险因素、临床特点与证候研究进展,中青年高血压的患病率增高趋势明显,并成为患病率上升的主要人群,城乡之间比较,高血压患病率差距缩小;中青年高血压多有家族史,有更多的一级亲属高血压病史和多个亲属高血压病史;中青年高血压男性发病率高于女性;高血压的发生与不良的生活方式有关,主要为吸烟、饮酒,精神高度紧张,饮食无规律,高盐、高脂、高胆固醇饮食,运动量少,不注意休息,经常熬夜等;同时,高血压的发生亦与多种代谢因素有关,包括肥胖、糖代谢异常、血脂异常,血尿酸异常等;多项研究发现中青年高血压患者临床表现以无症状者较多,血压表现为舒张压升高为主,收缩压正常或略高,脉压差波动较小,多伴有心率增快的特点;知晓率、治疗率、控制率低,依从性较差是中青年高血压人群的特点;临床证型多以肝气郁结、肝阳上亢、热毒内盛和痰浊壅滞者居多.
  • 摘要:本文阐述高血压中医临床诊疗实践指南(草案)的制订目的、证据编写的基本体例、实践应用的关键建议、指南推荐的实践操作工作路径、诊断标准、干预、管理和推荐。指出中医药防治高血压的鲜明特色在于治法多样化,能够适合不同人群需求;辨证个体化,强调量体裁衣,以人为本,分期、分型论治:降压平稳,纠正血压昼夜节律紊乱;明显改善全身症状,提高生活质量。中国高血压患者普遍接受以各种药物为主的综合干预措施。中医治疗高血压的手段多样,主要包括内治法、外治法、非药物疗法、护理调摄法等,但除部分内治方药开展了相关临床试验和机制研究外,其他治疗措施相关研究严重不足,评价较为困难,不能被广泛认同和推广应用。因此,目前中医治疗高血压的主流方法是内治药物,被较多经验认同的是基于辨证与辨病相结合的复方制剂。对于辨证治疗高血压的问题,传统中医更多依靠习用的望闻问切,对于微观的病理改变缺乏有效的认知手段。更为重要的是,现代的高血压患者常常经过多种治疗手段的综合干预,自觉症状往往变得不甚典型,大多表现为几组不同性质的证侯相互交织,而具体证侯之间常有不无矛盾之处。为此,辨识单一基本证候是中医治疗高血压现代策略的基石和支撑。
  • 摘要:本文从回顾中医药参与高血压防治的历史和发展历程入手,分析了当前中医药治疗高血压的临床实践中存在并亟待解决的五个问题,其首要问题是高血压中医药概念和理论内涵问题,明确指出不应再沿用一直以来使用的"眩晕"、"头痛"等模糊的中医概念.并从《黄帝内经》中发掘出"脉胀"概念,并以此为基础,提出"血脉辨证"的新思想;在高血压的治疗目标方面提出了"降、稳、调"的理念,用药上肯定辨证用药的临床价值等,这些创新性理论和思维方法,对于重新认识高血压的中医药治疗具有很高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 摘要:目的:探讨中医药治疗病毒性心肌炎的策略及优势,为该病的治疗提供一定的思路及借鉴.方法:通过对病毒性心肌炎患者进行辩证分期、辩证分型,并依此选择相应不同的中药进行干预,探讨中医药对病毒性心肌炎的干预思路及措施,总结其治疗该病的优势.结果与结论:中医治疗方案可明显改善成人病毒性心肌炎急性期患者的中医证候;可有效改善患者心电图ST-T段变化;能更快的恢复CK-MB水平;综合疗效优于西医常规治疗;临床应用安全,无明显毒副作用.制定更加详细、系统的中医药干预措施是今后中医药在病毒性心肌炎治疗中需不断探索、完善的领域.
  • 摘要:文章介绍了采用古方治疗血脂异常的临床经验与体会,认为可以采用清热化痰法、温阳化饮法、清热利湿法、益气化湿法、运脾化浊法、消积化食法、清热活血法、清肝利胆法、温肾利水法等九种方法运用古方治疗血脂异常.血脂异常的治疗可从虚实两方面考虑:实则包括痰、饮、水、湿、癖等病理产物堆积;虚则多指阳气虚,气化推动体内气、水、血力量不足,因虚致实,内生疾病;另外实证久病亦可致虚,病性表现为虚实夹杂。故治疗时需辨清主次,随证治之。
  • 摘要:目的:基于无尺度网络分析法对Ⅱ型心肾综合征患者的治疗进行初步研究.rn 方法:应用Epidata数据库,采集2012年1月-2014年6月中国中医科学院广安门医院的Ⅱ型心肾综合征患者共187人,再转入结构化数据库,运用无尺度网络分析法,对Ⅱ型心肾综合征患者中药的种类、功效、配伍等方面进行研究,探讨中医对Ⅱ型心肾综合征的治疗特点.rn 结果:辨证论治以心悸、胸闷、畏寒、乏力倦怠、纳差、水肿、夜尿等脾虚兼脾肾阳虚证为主,对于Ⅱ型心肾综合征患者,多采用扶正培本方法,以四君子汤为主,兼以温阳化水、温中和胃,方以真武汤合理中汤为主,辅以养血活血、清热化痰、养阴之法,共同达到标本兼治的目的.rn 结论:运用无尺度网络分析法,可相对定量、直观的反映对Ⅱ型心肾综合征治疗的特点和规律.
  • 摘要:目的:本研究旨在通过观察益气养阴方对2型糖尿病动脉粥样硬化(AS)患者在白介素-6(IL-6)、核因子Kappa B(NF-kB)表达水平及中医证候疗效的影响,探讨益气养阴法在2型糖尿病AS患者中的临床疗效,为中医药防治2型糖尿病患者AS的进展寻找有效的研究方向,以减少急性心血管事件的发生.rn 方法:采用随机对照方法,将63例中医辨证为气阴两虚型2型糖尿病AS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加用益气养阴方,对照组予以常规治疗.六周后观察白介素-6(IL-6)、核因子KappaB(NF-kB)表达水平及中医证候疗效影响的变化.rn 结果:与结论:治疗组治疗后白介素-6(IL-6)、核因子KappaB(NF-kB)表达水平明显降低(P<0.05),对照组治疗后白介素-6(IL-6)、核因子KappaB(NF-kB)表达水平较前降低,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治疗后两组在白介素-6(IL-6)、核因子KappaB(NF-kB)表达方面经统计学分析有显著性差异(P<0.05).治疗后治疗组总有效率93.75%;对照组总有效率89.66%;治疗组与对照组有效率经X2检验P=0.038,两组差异均有显著性意义(P<0.05).
  • 摘要:血脂异常是心脑血管疾病,包括缺血性心脏疾病和中风等发生发展的关键危险因子.笔者通过研读近几年有关中医复方治疗血脂异常的文献,发现血脂异常的中医核心病机是脾失运化,浊滞血脉.目前治疗血脂异常的经典名方可分为3类:活血化瘀类、健脾化湿类、清热化痰类;治疗血脂异常的自拟经验方可分为2类:化痰活血类、疏肝补益类.目前多以大鼠为实验动物制备血脂异常模型,探讨中药复方治疗血脂异常的作用机制和起效靶点.同时,笔者发现:目前国内针对血脂异常的临床研究普遍是单中心,小样本量,缺乏随机对照,疗程较短,没有后续随访.目前临床疗效评价缺乏终点指标,仅有实验室检查结果的改变,缺乏如生活质量、心血管事件等终点指标的评估.因此,笔者建议:充分借鉴临床流行病学/循证医学的方法,采用多中心、随机对照、双盲试验方法评价中医复方治疗血脂异常的临床效果.从多纬度,如症状、证候、心血管事件发生率(包括冠心病事件、卒中等)、生活质量等方面综合评价中药复方治疗血脂异常的临床疗效,体现出中医药的整体特点和优势.在动物实验方面,可以分子通路或调控网络为机制展开研究,如从microRNAs调控靶基因(ABCG1、ABCA1等)调控细胞内脂质合成相关的多个路径及其相关分子通路或调控网络入手探讨中药复方治疗血脂异常的机制.
  • 摘要:中医思维是中医诊疗及临证的关键.整体观、辩证观以及分形观是中医思维构成的哲学体系.其中,分形观又称相似观,蕴含取象思维之意,是中医思维及理论形成的重要内容之一.取象思维包括取象比类和取象类推,体现逻辑学中"物象—类比—推理—意象"的环节,具有严谨的科学内涵,是从古至今学习中医的思维方法.诸如,阴阳学说、五行学说、藏象学说、经络学说等均含有象思维.除此之外,象思维也无不体现在中医诊疗、理法和方药中.因此,取象思维是中医思维不可缺少的哲学观,理解和体会取象思维的逻辑过程及哲学内涵,对认知中医药理论及临床运用,具有现实意义.
  • 摘要:胡大一教授倡导的心脏康复(4S店+5个处方)管理理念,对中国未来心脏康复发展方向具有重要的指导价值.而加载中医药的4S店+5个处方的中西医结合心脏康复管理模式,可能更具中国特色,中西医结合心脏康复模式也在临床中得到实践并肯定.胡大一教授强调心脏康复需要专家团队协同作战,而非美国模式的护士主导,提倡以营养师、运动治疗师、临床药师、心理治疗师等为领队,把健康管理、高血压、糖尿病等病人全面全程管理。全面是指5个处方:药物处方、心理处方、运动处方、营养处方、戒烟处方全程是指一个人从摇篮到坟墓需要全程关爱。通过合理的服务系统(4S店)持续给予保养和维护。
  • 摘要:本文介绍了北京中医治心三法,泻肺利水法治疗心衰病,以《金匾要略》葶苈大枣泻肺汤和防己黄茂汤为主方组成心力衰竭系列合剂与强心栓,前期研究显示具有扩张血管、利尿及正性肌力作用,具有较好的临床疗效。凉血清热法治疗心悸,“以脉为主,四诊合参,分为两类,十型三证候”的辨证论治方法,特别是凉血活血法治疗快速性心律失常的理论与实践,对于难治性心律失常取得了满意的治疗效果。益气逐癖法治疗胸痹心痛,以益气养阴、破血逐癖为法,组方参元丹,在益气扶正基础上,选用破血逐癖之品,力求破血而不伤正;即在重用黄蔑、党参益气之品的同时,选用土元、水蛙破血逐癖。同时配以丹参、元胡等,重在益气逐癖,兼以养阴通络。
  • 摘要:急性心肌梗死(AMI)是指在冠脉病变基础上,发生冠脉血供急剧减少或中断,使相应的心肌严重而持久地急性缺血所致.目前主要是药物、介入及手术等治疗,虽然能有效缓解病情,但尚有部分患者存在远期病死率高、再住院率增加、生活质量下降等不足.尤其是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术(PCI)患者虽然大大提高了冠脉再通率、降低病死率,但术后发生无复流、支架内血栓、再狭窄、心肌重构及心力衰竭、恶性心律失常等临床事件的比率仍然较高,严重制约了患者的生活质量和预后.在规范药物治疗基础上加载中医药,在改善PCI术后方面疗效突出,可显著减少无复流降低再住院率,抑制心室重构、预防和控制心力衰竭及心律失常,减少心绞痛及心肌梗死再发,有效提高患者生活质量,减少MACE发生率,改善远期预后等。并且中医药有毒副作用小,且安全性好、成本低廉、合理辨证用药则无明显禁忌症等优势。
  • 摘要:目的:双心模式对急性冠脉综合征并伴随焦虑抑郁症状疗效分析.rn 方法:计算机检索Pubmed数据库,中国学术期刊全文数据库、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万方数据库、维普数据库自建库至2015年,所有双心模式对急性冠脉综合征并伴随焦虑抑郁症状的试验,根据纳入和排除标准共纳入12项研究,1337例患者,选用临床综合疗效、焦虑量表评分值、抑郁量表评分值、左室射血分数、B型脑钠肽疗效作为效应指标,使用RevMan5.3软件进行meta分析.rn 结果:(1)临床综合疗效OR合并值为5.60,95%的CI为[3.41,9.21],P<0.00001,具有显著性差异,双心组均优于对照组.(2)焦虑量表评分值[WMD=-7.99,95%的CI为(-10.48,-5.49),P<0.00001],具有显著性差异,双心组均优于对照组.(3)抑郁量表评分值[WMD=-5.86,95%的CI为(-8.74,-2.97),P<0.00001],具有显著性差异,双心组均优于对照组.(4)左室射血分数[WMD=7.86,95%的CI为(3.26,12.46),P=0.0008],具有显著性差异,双心组均优于对照组.(5)B型脑钠肽[WMD=-22.60,95%的CI为(-41.97,-3.22),P=0.02],具有显著性差异,双心组均优于对照组.rn 结论:证据表明,双心模式对改善急性冠脉综合征并伴随焦虑抑郁症患者心功能及预后方面疗效确切,临床值得推广.
  • 摘要:动脉粥样硬化是一种多因素复杂疾病引发和维持的动脉壁慢性炎症,miRNA参与动脉粥样硬化的病理生理过程,并在动脉粥样硬化炎症反应的发生发展中起着重要作用。MiR-155位于人类21号染色体Bi。基因第三个外显子内,是一种多功能的microRNA。动脉粥样硬化是一种慢性炎症性疾病,miR-155通过对炎症细胞和炎症因子的干预,调控动脉粥样硬化的进程。MiR-126是一种血管内皮细胞特异性高表达的miRNA,其基因定位于表皮生长因子样因子7(EGFL-7)的第7和第8外显子之间的内含子区域,它与Egf17共转录,因而其表达与EGFL-7具有一致性。下调miR-126能够活化VCAM-1等粘附因子,促进单核细胞向血管内皮细胞的粘附。因此,通过上调miR-126可降低VCAM-1的表达。在ox-LDL诱导的大鼠血管内皮细胞炎症反应中,丹皮酚能够促进miR-126高表达,阻断PI3K/Akt/NF-xB细胞信号通路的转导,下调VCAM-1的表达,减少单核细胞向血管内皮细胞的粘附,抑制炎症反应。姜黄素是从植物姜黄中提取的一种黄色酸性酚类物质,具有抗炎、抗动脉粥样硬化药作用。研究表明,姜黄素通过上调外周血单个核细胞中miR-145水平进而抑制同型半肤胺酸所诱导的CD40mRNA及蛋白表达。
  • 摘要:目的:探讨脂多糖(LPS)对兔动脉粥样硬化(AS)形成的影响及黄芩苷的干预作用.rn 方法:48只新西兰白兔随机分为6组:A:正常对照组、B:高脂对照组、C:高脂联合LPS组、D:黄芩苷低剂量组、E:黄芩苷高剂量组和F:辛伐他汀组.A组喂普通饲料,B组喂高脂饲料,C、D、E、F组喂高脂饲料并于4、8、12周肌注LPS.D、E组于第4周末开始,分别灌服低、高剂量的黄芩苷,F组灌服辛伐他汀.16周末检测兔主动脉AS病理形态(HE染色)、血清LPS水平(鲎试剂法)、斑块内CD14表达水平(免疫组化法).rn 结果:与高脂对照组比较,高脂+LPS模型组的AS斑块面积指数(PAI)更大(P<0.01),血清LPS水平更高(P<0.01),斑块内CD14表达增强(P<0.05).与高脂+LPS组比较,低、高剂量黄芩苷均可显著降低主动脉PAI(P<0.01)和血清LPS水平(P<0.05和P<0.01),且呈剂量依赖性.高剂量黄芩苷可以显著降低AS斑块内CD14表达(P<0.05).rn 结论:在高脂饮食基础上,反复LPS肌注可加重主动脉AS程度,黄芩苷可能通过降低LPS血清浓度,降低AS斑块内CD14表达等途径,从而减少AS形成.
  • 摘要:本文探讨了IDH高血压流行病学现状、临床特点与中医治疗.IDH是中青年人群常见的高血压类型,本病男性多于女性,中青年多于老年人群.随访研究提示IDH虽然心血管病、中风的风险性不高于正常血压人群,但本病容易发展为SDH,以及合并代谢综合征也不导致不良预后的因素.对单纯舒张期高血压的治疗,各类降压药均可用,中医治疗当从肝脾气虚立论,以补肝益脾为主,以验方复方黄龙汤为基本方,根据合并阳亢,火旺、湿浊、饮停的兼证不周,伍以平肝、清肝、潜阳、利水、化湿等治法.
  • 摘要:目的:总结衷敬柏教授膏方治疗高血压用药规律.rn 方法:建立数据库,录入110例就诊患者一般情况、诊断、辨证、治法及药物及用量,按《中药学》确定药物的性味及归经,按《神农本草经》确定药物的上中下三品分类,进行频数统计,计算平均数.rn 结果:高血压110张膏方处方共用药214种,平均每张处方用药33.08种;归经方面,高血压膏方每方用归肝经药物19.58种,归脾经药物13.07种,归肾经药物12.61种;功效分类方面,平均每方补益药15.63种,祛邪药11种,健脾和胃药5.6种,佐制药0.85种;五味归属,每方用甘味药12.49种,苦味药14.89种,辛味药11.09种,酸味药3.81种;四气方面,寒凉类占每方药物33.61%,温热类占每方药物40.38%.选用上品71种,中品111种.rn 结论:膏方调理高血压以虚则补之为主要治则,选用药物宜归肝、脾、肾经,以甘、苦、辛、酸为主,宜选上品与中品.
  • 摘要:目的:通过临床观察评价心律康宁丸治疗缓慢型心律失常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采用随机分组法将纳入病例分为治疗组(40例)和对照组(40例),治疗组给予心律康宁丸,对照组给予硫酸沙丁胺醇片.观察比较治疗前后心率和中医临床证候积分等疗效性指标及肝肾功能等安全性指标的变化.结果:心率和中医临床证候积分方面,治疗后治疗组与对照组比较有显著差异(P<0.05);安全性指标方面,治疗前后两组生命体征、血尿粪常规、肝肾功能比较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心律康宁丸治疗缓慢型心律失常患者(心肾阳虚、心脉痹阻证),效果明显优于硫酸沙丁胺醇对照组;且具有良好的安全性.
  • 摘要:目的:观察补阳还五汤治疗充血性心力衰竭的疗效.方法:将100例充血性心力衰竭病人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50例,采用常规西药治疗;治疗组50例,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补阳还五汤治疗.分别观察两组临床疗效及心功能、超声心动图参数变化.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92%,对照组为72%,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补阳还五汤治疗充血性心力衰竭疗效确切.
  • 摘要:目的:系统评参松养心胶囊治疗阵发性心房颤动的临床有效性和安全性.rn 方法:计算机检索CNKI、VIP、万方、PubMed、Cochrane图书馆临床对照试验资料库等数据库并同时筛选纳入文献的参考文献资料,按照纳入标准与排除标准纳入参松养心胶囊治疗阵发性心房颤动的随机对照试验(RCTs).由两名评价员独立评价文献质量、提取资料后交叉核对,最后采用RevMan5.3软件进行Meta分析.rn 结果:总共纳入17个研究文献,全部为中文文献,合计1459例心衰患者,Jadad评分1分17篇,均为中文文献.利用Meta分析后得出:参松养心胶囊联合西药治疗相比较西药常规治疗能提高整体疗效(RR=7.88,95%CI[6.63,9.13],P<0.00001],P<0.00001);可减少房颤发作次数(RR=-2.70,95%CI[-3.10,-2.31],P<0.00001);增加患者左心射血分数(RR=5.09,95%CI[4.46,5.72],P<0.00001);缩小患者左房内径LAD(RR=-2.90,95%CI[-3.39,-2.41],P<0.00001);增加患者6分钟步行距离(RR=48.96,95%CI[40.86,57.05],P<0.00001);提高患者生活质量(QOL)评估指数,改善生活质量(RR=27.14,95%CI[25.23,29.06],P<0.00001).rn 结论:参松养心胶囊组与单纯西药组比较治疗阵发性房颤可进一步提高临床疗效,对心功能的改善有一定的作用.但由于纳入文章质量、篇幅有限,样本量较小,需要更多高质量大规模的RCT进一步验证.
  • 摘要:目的:观察血府逐瘀口服液给药对大鼠缺血心肌细胞凋亡及沉默信息调控因子1(SIRT1)和P53表达的影响.rn 方法:将H9c2大鼠心肌细胞分为6组:正常组、氧糖剥夺模型组、SIRT1转染模型组、氧糖剥夺+SIRT1转染模型组、氧糖剥夺模型+血府逐瘀口服液给药组、氧糖剥夺+SIRT1转染模型+血府逐瘀口服液给药组.通过荧光定量PCR、Western-bolt法分别检测SIRT1、P53的浓度与蛋白质表达情况.rn 结果:RT-PCR测得SIRT1在氧糖剥夺模型组、SIRT1转染模型组、氧糖剥夺+SIRT1转染模型组、氧糖剥夺模型+血府逐瘀口服液给药组与氧糖剥夺+SIRT1转染模型+血府逐瘀口服液给药组中较正常组表达显著降低.SIRT1在氧糖剥夺模型+血府逐瘀口服液给药组与正常组比较差异是各组最小的,SIRT1在氧糖剥夺+SIRT1转染模型+血府逐瘀口服液给药组与正常组比较差异最为显著.P53表达在氧糖剥夺模型组、SIRT1转染模型组、氧糖剥夺+SIRT1转染模型组、氧糖剥夺模型+血府逐瘀口服液给药组与氧糖剥夺+SIRT1转染模型+血府逐瘀口服液给药组中较正常组表达显著升高.Western-bolt测得SIRT1在模型组表达明显降低,在用药干预后表达上升;P53在模型组表达升高;SIRT1、P53在各组表达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rn 结论:血府逐瘀口服液可抑制缺血心肌细胞凋亡,其机制可能是通过增加SIRT1的表达,抑制P53基因的表达而发挥作用.
  • 摘要:目的:探讨加参方通过抑制AngⅡ改善心梗模型大鼠心室重构的相关机制.rn 方法:结扎SD大鼠冠状动脉前降支建立心肌梗死模型后随机分为加参方3g组、加参方6g组、氯沙坦组、模型组,另设假手术组.药物干预组在心梗发生24小时后灌胃给药,其中加参方3g组和6g组,给药剂量分别为3g(生药)/kg/d和6g(生药)/kg/d;氯沙坦组给药剂量为10mg/kg/d;假手术组和模型组给予相同体积蒸馏水灌胃.4周后观察大鼠左室收缩末期内径(LVESD)、左室舒张末期内径(LVEDD)、左室后壁厚度(PWT)、左室射血分数(LVEF)、左室短轴缩短率(LVFS)和左室重量指数(LVWI);胶原蛋白的分布和含量;血浆脑钠肽(BNP)、心肌组织匀浆中血管紧张素Ⅱ(AngⅡ)的含量等指标变化.rn 结果:大鼠心梗后4周,与模型组相比,加参方6g剂量组能够明显缩小心肌梗死范围,显著降低左室重量指数,明显抑制LVEDd和LVESd的扩大,提高LVEF和LVFS(P<0.05);在缺血危险区,与模型组比较,加参方能明显降低胶原蛋白的含量(P<0.05),该作用呈剂量依赖性;血浆BNP、心肌组织匀浆中AngⅡ含量也明显低于模型组(P<0.05).rn 结论:加参方能改善心梗模型大鼠心室重构,其相关机制与抑制AngⅡ从而改善心梗后早期左室形态学的重构、心肌纤维化和心脏的收缩功能有关.
  • 摘要:目的:研究生脉散对扩张型心肌病(DCM)大鼠的干预作用,探讨生脉散对Toll样受体-4(TLR-4)/核转录因子-κB(NF-κB)信号通路及炎症因子的影响.rn 方法:腹腔注射阿霉素建立DCM大鼠模型,将模型大鼠随机分为3组:生脉散组(n=12)、培哚普利组(n=12)、模型组(n=15),另正常组(n=12),并分别在治疗前、治疗后对其行心脏超声(LVIDd、LVIDs、LVEF及FS)检查;在治疗后用ELISA法测定血清BNP及血清TNF-α、IL-6水平;在治疗后用RT-PCR和Western blot法分别测定心肌组织TLR4、NF-κB的mRNA和蛋白表达水平;在治疗后取大鼠左室心肌行HE染色和透射电镜检测大鼠心肌病理学形态.rn 结果:与模型组比较,生脉组LVIDs、LVIDd减小,LVEF、FS增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83);BNP、TNF-α、IL-6水平均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83).TLR4、NF-κBmRNA水平均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83).TLR4、NF-κB蛋白水平均下降;心肌HE染色、心肌电镜结果有一定改善.rn 结论:(1)生脉散可有效改善DCM大鼠心功能和心肌结构.(2)生脉散治疗DCM大鼠的作用机制,可能与调节TLR4、NF-κB的基因和蛋白水平从而抑制TLR4/NF-κB信号通路下游炎症因子有关.
  • 摘要:本文总结了衷敬柏主任医师的膏方学术思想及临床应用,并以高血压为例说明膏方理论在临床中的应用.膏方学术思想体现在四个方面:一是强调精气神在生命中的作用,认为精是生命本原,气是精所具有的功能状态,以精为物质基础,神是精与气充足与否的外在表现,三者密切相关,互相影响;二是阳气始是生命的原动力,阳气在人体四季生化规律是春生夏长秋收冬藏,膏方应用须遵循此规律,秋冬进补膏方是遵循阳气的收藏之道,通过补益精气使阳气化源充足,生生不息;三是重视脾胃,膏方虽以补益为基础,然不可忽视后天脾胃的调理,通过调理后天脾胃来达到补虚及补益肾精的作用,同时防止膏滋呆滞碍胃.四是以四维结构来统率膏方,膏方四维结构,即补益、祛邪、健脾和胃、佐制矫味,体现了整体调理、补益精气、顾护脾胃的学术思想.在临床上强调无虚不用膏,虚证是膏方应用的基础,补益是膏方主体,临床应用膏方选药应四气平衡、五味调和,选用上、中品,用好开路方,一可调理脾胃,二者探索补益"道路",确定效方,在服用上强调须循序渐进,逐渐增加用量.
  • 摘要:慢性心力衰竭患病率逐年增加,是重要的心血管疾病.益气温阳活血利水法对该病的治疗由来已久,具有缓解症状、改善预后、提高生存质量等优势.笔者查阅大量文献,对该病的中医病因、病机、治法、临床研究及实验研究进行综合探讨.刘春玲等临床研究表明具有益气温阳活血利水功效的强心合剂治疗慢性心力衰蝎,可显著提高疗效,改善心功能,降低血浆BNP,改善临床预后。李晓等实验研究发现中、强剂量强心胶囊可改善心衰大鼠血流动力学指标,可能与其通过下调MAPK通路ERK,P38,JNK蛋白的表达有关。
  • 摘要:目的:分析心源性脑卒中的相关危险因素与中医病类、中医证型间的内在联系,为中医证型提供客观化指标,进一步指导临床工作.rn 方法:筛选2013年1月至2015年1月期间泸州医学院附属中医医院心脑病科以缺血性脑卒中(急性期)收治入院的患者,详细分析其病例资料,将患者分为心源性脑卒中组(病例组)84例,以及非心源性脑卒中组(对照组)292例,通过统计分析,探讨心源性脑卒中相关危险因素与中医病类及中医证型的相关性.rn 结果:1、心源性脑卒中组:轻型11.9%、普通型28.6%、重型45.2%、极重度型14.3%,与非心源性脑卒中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1).中医病类分型与相关因素的有序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年龄、房颤、NT-ProBNP、hs-CRP与中医病类分型相关.根据OR值大小,NT-ProBNP、房颤、hs-CRP、年龄>60岁对中医病类分型的影响依次减小.2、心源性脑卒中组中医各证型所占比例:风痰火亢证15.5%、风火上扰证6.0%、痰热腑实证16.7%、风痰瘀阻证22.6%、痰湿蒙神证31.0%、气虚血瘀证4.8%、阴虚风动证3.6%,与非心源性脑卒中比较,各中医证型的分布没有统计学差异(P>0.05).卡方检验分析相关疾病史与心源性脑卒中组不同证型关系的结果显示:心源性脑卒中组风痰瘀阻证多见于二尖瓣狭窄及风湿性心瓣膜病,与心源性脑卒中组其他证型相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方差分析提示,辅助检查指标与心源性脑卒中不同证型关系的结果显示:Hcy在风火上扰证中升高明显,与其他证型相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NT-ProBNP、DD在痰湿蒙神证较中升高明显,与其他证型相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rn 结论:1、中医病类分型:心源性脑卒中组多为重型,年龄、房颤、NT-ProBNP、hs-CRP对中医病类分型影响较大,其中,NT-ProBNP影响最大;且年龄≤60岁,NT-ProBNP≤300、hs-CRP≤10mg/L以及非房颤患者发生更严重一级分型的风险低.2、心源性脑卒中组中痰湿蒙神所占比例最高,风痰瘀阻证多见于二尖瓣狭窄及风湿性心瓣膜病,Hcy在风火上扰证中升高明显,而NT-ProBNP、DD在痰湿蒙神证中升高明显.
  • 摘要:目的:系统评价芪参益气滴丸治疗慢性心力衰竭(CHF)的临床疗效.rn 方法:计算机检索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万方数据库、读秀数据库自建库以来至2014年12月公开发表的与芪参益气滴丸有关的临床随机对照试验(RCT),并手工检索相关的杂志,纳入符合标准的随机对照试验(RCT),采用RevMan5.3软件进行Meta分析.rn 结果:总共纳入22个研究文献,全部为中文文献,合计2426例心衰患者,Jadad评分1分22篇,均为中文文献.利用Meta分析后得出:芪参益气滴丸治疗组与单纯西药治疗相比较能增加左室射血分数[MD=7.61,95%CI(6.24,8.98),P<0.00001];能提高心衰患者的临床疗效[RR=3.82,95%CI2.835.16,P<0.00001];增加6分钟步行实验距离[MD=73.59,95%CI67.09,80.09)P<0.00001];降低BNP水平[MD=-48.92,95%CI(-57.49,40.35)P<0.00001];缩小左室收缩末内径[MD=-1.48,95%CI(-2.12-0.83),P<0.00001];减小左室舒张末径[MD一1.19,95%CI(-2.01,-0.37),P<0.00001];并且能有效改善心衰患者的心功能[RR=4.68,95%CI(2.65,8.26),P<0.00001].rn 结论:芪参益气滴丸组与单纯西药组比较治疗心力衰竭可进一步提高临床疗效,对心功能的改善有一定的作用.但由于纳入文章质量、篇幅有限,样本量较小,需要更多高质量大规模的RCT进一步验证.
  • 摘要:目的:应用通腑泄浊法治疗慢性心力衰竭腑实证患者,观察通腑泄浊法对慢性心力衰竭腑实证患者的心脏功能以及中医证候疗效的影响,为中西医结合治疗心力衰竭的循证医学积累依据,并为慢性心力衰竭的治疗拓展新思路和新方法.通过随机对照研究,观察对比常规西药联合"通腑泄浊法"与单纯常规西药治疗"慢性心力衰竭腑实证"的临床疗效,并对其安全性做出评价.rn 方法:将符合慢性心力衰竭腑实证的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31例和对照组29例.对照组单纯应用常规西药治疗,治疗组在应用常规西药基础上加用通腑泄浊中药汤剂,并随症加减,保证通腑效果,7日为1疗程,治疗两个疗程.rn 结果:治疗组在心功能恢复、腹胀、水肿等中医症候改善方面均优于对照组(P<0.05).rn 结论:通腑泄浊法可有效改善慢性心力衰竭腑实证患者的心脏功能.临床分析表明从中医整体观念出发,结合中医三焦理论,提出慢性心力衰竭腑的病机关键是心气(阳)虚衰、三焦壅塞、水气运行不畅,提出三焦壅塞为慢性心力衰竭重要病理基础之一;而通利三焦为治疗慢性心力衰重要法则之一.辨证应用通腑泄浊法治疗慢性心力衰竭腑实证患者取得较好临床疗效.
  • 摘要:目的:介绍许心如教授泻肺利水法治疗心力衰竭的学术思想及研究进展.方法:概要总结50年来泻肺利水法治疗心力衰竭的临床与基础研究,梳理对泻肺利水法治疗心力衰竭的认识的变化历程,展望泻肺利水法治疗心力衰竭的发展前景.结果:泻肺利水法治疗心力衰竭具有明确的中医理论基础,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研究与基础研究成果,为中医药治疗心力衰竭奠定了坚实的理论与实践基础.结论:泻肺利水法治疗心力衰竭已经成为中医药防治心力衰竭领域被广泛应用的治疗方法.
  • 摘要:本文介绍了吸烟是循环、消化、呼吸等多系统疾病的重要致病因素,与肿瘤的发生亦密切相关。伏邪是指潜藏的邪气,具有静则内伏,动则外发的特点,当正气不足或外来因素与之相合则发病。从烟草的性味归经、侵袭途径、发病特点、传变预后等方面进行阐述,提出"烟邪受之,首犯肺胃,积久成毒,毒伏太阴,本脏而病,耗气伤血,毒淫脉络,熏灼脏腑,百病由生."。
  • 摘要:从"毒"邪致病和慢性心衰发病探讨两者的相关性."毒"邪致病具有发病急骤,传变迅速,复杂多变,顽固难治,病症缠绵难愈,败坏机体形质,损伤脏腑结构功能,对人体造成严重危害.慢性心衰发病具有多邪合并,顽固不化;病情复杂,牵涉多脏;易于变化,危及生命等特征.从发病特点的相似性,说明在慢性心衰发病的过程中,有"毒"邪存在的可能.在治疗中,除予以解毒药物,并根据"毒"邪形成机制及所依附邪气的不同予以辩证施治,临床研究提示能够改善慢性心衰患者的生活质量,改善心功能;实验研究提示有改善心功能不全动物的血流动力,抑制心肌细胞的凋亡,防止心肌肥厚,抑制氧化酶的表达和RRAS系统及等作用,证明"毒"邪的存在.
  • 摘要:本文对近年来对冠心病介入术前后中医证候演变以及术后证候与预后关系研究文献进行分析.介入治疗属中医"祛邪"治法,具有活血破瘀的功效,影响冠心病患者的证候演变,术前的证候主要为血瘀证、气虚证、痰浊证,术后1周气虚证增多,血瘀证、痰浊证减少,术后1个月痰浊证增多,气虚证、血瘀证减少,阴虚证在术后呈上升趋势;术后证候表现可能与预后有关,术后出现气阴两虚证、血瘀证、痰浊证的冠心病患者发生术后心绞痛、术后再狭窄可能性更大.
  • 摘要:本文对近年来对冠心病介入术前后中医证候演变以及术后证候与预后关系研究文献进行分析.介入治疗对证候有影响,表现为术前的证候由多到少依次为血瘀证、气虚证、痰浊证,而术后1周气虚证增多,血瘀证、痰浊证减少,术后1个月痰浊证增多,气虚证、血瘀证减少,阴虚证在术后呈上升趋势;术后表现为气阴两虚证、血瘀证、痰浊证的冠心病患者预后较差,发生术后心绞痛、术后再狭窄更多.
  • 摘要:本文通过研究征候要素分布规律,结果显示PCI前的冠心病患者,其病性为本虚标实,本虚以气虚、阴虚、阳虚为主,以气虚最为常见,标实以血癖、热蕴为主,以血癖最为常见。冠心病患者的主要征候可能为气虚血癖,临床诊疗中应重视此特点并围绕此特点辨证论治。在PCI前后,气虚证候要素作为本证稳定存在,居高不下且波动较小,本虚证候不仅难以在短时间内缓解,还有短暂加重过程;血癖证候在PCI后8小时即出现下降趋势,之后的下降趋势更快。介入治疗可改善冠心病患者的血癖证候;阴虚、热蕴在PCI后呈现升高趋势,表明热象在PCI后加重,PCI可能加重冠心病患者的热象。围PCI手术期中医干预应以扶正为主,重点在于益气养阴,同时需要预防热蕴和痰浊的发生。
  • 摘要:目的:通过观察不同注射容积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MSCs)移植对心梗后心衰大鼠的影响,探讨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的最佳注射容积,优化干细胞移植方式.rn 方法:结扎冠状动脉前降支,建立大鼠心梗后心衰模型,对模型大鼠注射同等细胞数量、不同容积的BMSCs,分为空白对照组、100ul/dot BMSCs移植组、50ul/dot BMSCs移植组、25ul/dot BMSCs移植组、12.5ul/dotBMSCs移植组(n=6).观察移植术前后心电图变化情况,术后存活率,术后24小时炎症浸润情况,术后4周左心室射血分数,心肌内BMSCs分布情况.rn 结果:移植术前后心电图各组均出现心率变慢;PR间期延长;移植术后24h病理切片提示100ul组炎症浸润情况最严重,50ul组次之,25ul组与12.5ul组炎症浸润程度最轻;移植术后4周心超提示25ul组与50ul组均能显著改善左心室射血分数(P<0.05);冰冻切片荧光提示不同组别细胞密度团有差异.rn 结论:同等细胞数量下,不同注射容积的BMSCs均能不同程度改善心梗后心衰大鼠的心功能;细胞移植对心肌有一定再损伤,再损伤程度与注射容积可能成正相关.综合心功能改善与心肌再损伤程度考虑,单点25ul的注射容积可能是BMSCs移植治疗大鼠心梗后心衰的最佳移植量.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