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中文会议>医药卫生>第二届中国医院药学论坛
第二届中国医院药学论坛

第二届中国医院药学论坛

  • 召开年:2011
  • 召开地:大连
  • 出版时间: 2011-08

主办单位:中国药学会

会议文集:第二届中国医院药学论坛论文集

会议论文

热门论文

全部论文

全选(0
  • 摘要:尿苷二磷酸葡萄糖醛酸基转移酶(UGT),是人体内重要的催化Ⅱ相结合反应的酶。UGT广泛分布于人体的肝、肾、胃肠道以及各种腺体组织,因其结构和细胞内分布的特殊性,对其研究落后于CYP450酶。近20年来随着实验技术的发展,越来越多的研究开始关注UGT。随着研究进展,UGT的底物在不断地扩展,包括有内源性激素、药物以及毒物。个体间、种族间葡萄糖醛酸化活性存在明显差异,UGT基因多态性是此现象的重要原因之一。对UGT基因多态性的研究日益增多,已经成立命名委员会。UGT按照序列相似性分两个大的亚家族,本文分别对其中主要参与药物代谢的UGT1A和UGT2家族的某些成员的遗传药理学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 摘要:风湿性疾病泛指影响骨、关节及周围软组织,如肌腱、滑囊、筋膜等一组疾病,而药物是治疗风湿性疾病的重要手段,风湿性疾病常用的治疗药物包括镇痛药、非甾体抗炎药、皮质类固醇类药、缓解病情风湿药及生物制剂,但部分患者在治疗开始或期间就对药物不敏感,除了疾病自身的特点外,个体遗传因素也是一个重要的影响因素。风湿性疾病药物基因组学的研究进展可预测药物治疗的效果和不良反应,并可为临床治疗提供合理的指导和建议。本文以风湿性疾病常用的治疗药物为主线,归纳了近年来影响药物疗效中有关药物代谢酶、药物转运体和药物作用靶点的基因组学研究进展。
  • 摘要:药物基因组学致力于发现药物处置、药物反应、药物毒性等方面的遗传决定因素,减少药物使用的不可知因素。传染性疾病的传统治疗正面临遗传药理学和药物基因组学的挑战。根据药物基因组学理论,使用药物治疗前进行候选基因核苷酸多态分析,作为明确治疗需要和效果的第一步,可以为患者提供最有效和最低毒性的治疗策略。
  • 摘要:药物不良反应(adverse dnlg reactions,ADRs)目前已成为危害人类健康的重要公共卫生问题,不仅损害国民健康而且对社会经济造成难以估量的损失,因而如何合理用药避免药物不良反应具有重要意义。导致药物不良反应的原因众多,如药物、环境、机体、用药和其他因素等。随着人类基因组计划的完成和药物遗传靶标的不断发现,药物不良反应的遗传因素已成为研究药物不良反应的一个全新领域。本文主要阐述遗传因素与药物不良反应的关系。
  • 摘要:@@ 按照研究的划分,医学研究分为基础研究、转化研究和临床研究。按照转化医学的研究划分,把转化分为三个过程:第一个转化阶段是从基础科学研究阶段研发的新药转化成临床可用的药物称为Tl转化(transportation to humans); 第二个转化阶段是临床应用之后通过大量临床研究、荟萃分析和系统回顾,发展和制定出临床指南为T2转化(transportation to patients); 最后通过传播和应用这些临床指南,在临床实践中把推荐的治疗方法在合适的时间给予合适的患者,这个阶段称为T3转化(transportation to practice)。
  • 摘要:Ⅰ期临床试验之目的是研究人体对药物的耐受程度,并通过药物代谢动力学研究,了解药物在人体内的吸收、分布、代谢和消除的规律,为制定给药方案提供依据。Ⅰ期临床试验必须全过程高度重视受试者的安全。因此,加强试验中健康受试者的管理是非常必要的。主要包括受试者的招募、培训、筛选、食宿、用药等环节的管理。
  • 摘要:目的:采用Westgard性能评价图和Sigma指标对Ⅰ期临床试验实施质控,以发现问题,指导质量改进。rn 方法:采用本实验室检测项目吗替麦考酚酸酯胶囊数据,分别绘制其方法学和随行质控的Westgard性能评价图,并计算二者的Sigma值和QGI值,用来评价其性能和选择适当的质量控制标准。rn 结果:根据检测物自身特点,吗替麦考酚酸酯胶囊方法学质控标准选择为3个浓度操作点应控制在3 Sigma以内; 随行质控标准选择为每个检验批次数据操作点均应控制在2 Sigma以内。rn 结论:采用Westgard性能评价图和Sigma指标,可以对Ⅰ期试验研究室所建立的方法学和随行质控性能进行正确评估,可以建立恰当的随行质控标准,实现Ⅰ期临床试验的质量控制。
  • 摘要:目的:确定健康受试者对单次和多次口服布格呋喃胶囊的耐受性和安全性。rn 方法:本研究分为单次给药和多次给药两组,单次给药耐受性试验纳入36名健康志愿者,男女各半,分为6个剂量组:15,30,45,60,75和90 mg组,其中包括安慰剂6名。多次给药的耐受性试验纳入10名健康志愿者,男女各半,服用布格呋喃胶囊25 mg,tid,观察9 d。两组的观察指标包括:生命体征、血常规、血生化、电解质、心电图,记录不良事件,7 d后电话随访。rn 结果:所有46名志愿者完成研究。布格呋喃对体温、脉搏和呼吸影响较多,主要是降低脉搏、呼吸次数和体温变化(升高或降低),但是安慰剂组也出现了体温的波动。心电图和实验室检查未见有临床意义的异常。单次给药组36例受试者中安慰剂组6受试者没有不良反应出现,服用药物的受试者有9例出现不良反应,以困倦最多见。连续给药组10例受试者中有8例有不同程度的不良反应,以口干最多见。不良反应均为轻、中度,给予观察或对症处理后均缓解。不良反应的出现与剂量无依赖关系。rn 结论:通过对健康受试者单次和连续给药进行的耐受性试验,结果表明布格呋喃耐受性良好。
  • 摘要:迷迭香酸是一种在自然界广泛分布的多酚羟基化合物,是紫苏、丹参等中草药的有效活性成分。体内、体外研究表明,迷迭香酸具有抗氧化、抗菌、抗病毒、免疫调节等药理作用,对肿瘤、器官移植排斥反应等疾病具有治疗或增效作用,对心血管系统和神经系统具有保护作用。药动学研究表明,迷迭香酸在体内可被代谢为结合态和/或甲基化的形式,主要经尿液排出体外。文中通过对近年来国内外文献的调研,从药理作用和药动学特性两方面综述了迷迭香酸的药理学研究进展。
  • 摘要:随着生物医药技术的飞速发展,越来越多的哺乳动物细胞,尤其是连续传代细胞系用于生产疫苗和治疗性生物制品。重组蛋白制品的用量随着临床治疗效果的需求越来越大,由微克级上升到了毫克甚至克级,需要长期反复用药的生物制品也越来越多。同时疫苗的使用者为健康人群,而且很多疫苗使用人群也扩大到婴幼儿,这使得药品监管部门不得不更加重视疫苗等生物制品的安全性,其中细胞残余DNA的质量控制一直是人们关注的热点。本文就不同时期国内外对于DNA残留问题的看法、DNA残留量质控标准的制定、DNA残留量检测方法等研究进展作一综述,并提出残余DNA问题未来需要进一步开展的工作。
  • 摘要:目的:了解我国临床试验数据管理中数据疑问的现状,为临床试验数据采集和临床监查提供参考。rn 方法:选取41个已完成的药物Ⅱ、Ⅲ期临床试验,收集临床试验项目的基本情况,并对数据管理中产生的疑问的内容的来源进行编码。rn 结果:不同试验分期、中西药临床试验的数据质量均比较接近。最主要的疑问来源是实验室检查(35.67%)、时间和日期数据(15.16%)、疗效指标(10.13%)等。单位数据量中产生疑问最多的分别是完成情况、时间日期和依从性数据,平均每1000个数据点中疑问数分别为21.83,17.62,16.80条。数据缺失是最常见的问题,极端值常出现在以计量资料为主的CRF模块中,在有衍生指标的模块计算错误也较为常见,此外信息收集不完整的情况常见于病史、合并用药和不良事件。中药和西药临床试验的疑问构成比较接近,差别主要在疗效指标,其中西药为6.70%,中药为17.42%。rn 结论:时间和日期数据疑问总量较多,同时又容易出现错误,在数据采集和临床监察过程中应重点关注; 实验室检查数据中疑问数量较多,也是临床监查的重点; 完成情况、依从性数据虽然疑问总数相对较少,但是容易发生错误,也需要在监察过程中予以关注,宜根据CRF不同模块中数据的特点和常见疑问类型进行检查。中西药试验中疑问构成的差异主要是由于二者在设计实施方面的差异造成。
  • 摘要:目的:以帕罗西汀为对照,评价度洛西汀治疗抑郁症的疗效和安全性。rn 方法:采用随机双盲多中心对照研究方法,244例患者纳入研究,度洛西汀组121例(60mg·d-1),帕罗西汀组123例(20 mg·d-1),疗程8周。以汉密尔顿抑郁评定量表17项作为主要疗效评价指标。rn 结果:度洛西汀组与帕罗西汀组的有效率分别为71.1%和71.5%(P>0.05)。度洛西汀的不良事件发生率rn(75.0%)高于帕罗西汀组(62.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381)。rn 结论:度洛西汀治疗抑郁症的疗效与帕罗西汀相当,个别不良事件发生率度洛西汀高于帕罗西汀。
  • 摘要:注射给药是临床疾病治疗的常规手段,正确合理的使用对改善注射剂质量、保障用药安全和提高治疗水平有极为重要的作用。本文就注射剂临床使用中,注射剂本身的稳定性、配伍稳定性及注射给药应注意的其他问题进行了阐述。
  • 摘要:近年来,真菌感染的发病率呈逐年上升趋势,尤其是深部真菌感染正越来越严重威胁到患者的健康和生命,已引起医学界的高度重视。为了有效控制真菌感染,抗真菌药物也在不断发展,从经典的两性霉素B、氟胞嘧啶,到目前临床上最常用的唑类药物和最新上市的棘白菌素类药物。由于这些抗真菌药物在吸收、代谢和排泄等方面的差异和合并用药的影响,血药浓度的个体差异很大。现有研究结果表明,抗真菌药物的血药浓度与疗效具有显著相关性; 另有研究也证实抗真菌药的血药浓度与其毒副作用具有相关性。因此应对抗真菌药物进行治疗药物监测,以优化药物剂量,确保治疗的有效性和安全性。
  • 摘要:通过报告2例患者临床使用门冬胰岛素30注射液出现的全身性过敏反应,分析其不良反应的发生机制、特点和处理措施,提醒医务人员门冬胰岛素30注射液在使用过程中有发生全身性过敏反应可能,要注意及时识别及处理。
  • 摘要:目的:了解我院住院患者抗菌药物的应用现状,分析评价其使用的合理性。rn 方法:抽取 2010年1-7月出院病历1708份,对其中抗菌药物应用情况进行分析评价。rn 结果:我院抗菌药物的使用率为75.0%; 使用较多的为头孢菌素类以及其他B-内酰胺类和喹诺酮类。在用药适应症、药物选择、用法用量、围手术期用药、药物更换及联合用药方面,仍存在不合理现象。rn 结论:我院抗菌药物使用率偏高,用药不合理情况普遍存在,应继续加大干预管理力度。
  • 摘要:目的:规范临床合理用药培训程序,推动临床合理用药。rn 方法:根据医院教学特点,从临床医师感兴趣的问题入手,结合《处方点评管理规范》(试行)、医院逐月门诊处方点评公示结果、住院病历逐月抽查及抗菌药物使用分析报告,运用合理用药监测软件汇总的各类信息,进行了全员的规范化的临床医师培训,通过比对培训前后监测周期(月)中的处方点评、病例分析、PASS修正率、发生率等,观察临床用药培训程序规范后,对于推动合理用药是否有效。rn 结果:经比对,培训前后两个时间段的医院不合理处方数、病例数、PASS修正率、发生率均有明显改善。rn 结论:规范的临床合理用药培训程序,对于推动临床合理用药至关重要。
  • 摘要:蛋白质组学技术迅猛发展,已成为当今生命科学领域中极其活跃的学科。目前,蛋白质组学研究在疾病的诊断方面得到了广泛的运用。通过比较疾病组织或血浆与正常对照之间蛋白质组的表达差异,发现与疾病发生发展相关、特异的新的蛋白标记物,促进疾病早期诊断,这在肿瘤、神经系统等疾病诊断中已经取得了一些进展。同时,尿液、唾液、脑脊液等蛋白质组学研究也相继开展,成为血浆蛋白质组学的有益补充。这些蛋白质不仅可以用来对疾病进行诊断,有的还可以在临床用药方面作为监测指标,以指导个体化用药。文中对近年来蛋白质组学在疾病诊断及其临床用药指导方面作一简要综述。
  • 摘要:华法林是目前临床上应用最广泛的口服抗凝药,其治疗安全范围窄,剂量个体差异太,临床应用中容易出现抗凝不当所致的并发症。近3年来,随着药物基因组学的快速发展,发现细胞色素P450酶4F2(CYP4F2)基因多态性(rs2108622)与华法林个体剂量差异相关。本文综述了近3年来在不同人种中进行的有关CYP4F2*(ra2108622)与华法林的维持剂量关系的研究。大多数研究发现CYP4F2基因多态性与华法林维持剂量存在相关性,其中突变的T等位基因与华法林高剂量相关; CYP4F2*3可以解释1%~10%华法林剂量个体差异。
  • 摘要:目的:确定药物基因组学文献分布特点和主要研究方向,为今后研究药物基因组学相关课题提供依据。rn 方法:运用文献计量学的方法对Web of Science数据库收录的药物基因组学相关文献进行分析。rn 结果:统计范围内共有8037篇文献,近年来文献数量增长迅速,确定了以《Pharmacogenomics》为主的10种药物基因组学核心期刊,以Mcleod HL为首的10位多产作者及被引频次居前10位的文献。近几年来中国在药物基因组学研究取得了巨大的进步,但是仍落后于世界先进国家。rn 结论:药物基因组学研究领域越来越受重视,相应的科研产出量将持续增加,我国研究者应该加强国际合作与研究水平。
  • 摘要:培养仿制药大品种是振兴民族制药企业的可行途径之一。文中通过分析印度和美国仿制药行业发展壮大的过程和原因,探讨发展我国仿制药大品种的对策,提出塑造仿制药大品种需要的支持政策,包括影响仿制药质量和疗效的监管认证程序,以及在供销环节对企rn业的鼓励政策。
  • 摘要:随着我国患者医疗需求的快速增长,新药专利期限缩短、传统市场的增长再下降、新的竞争者越来越多以及健康预算整体压缩等原因致使我国医药企业的新药研产率日益下降。每年脑血管药物占直接住院医疗费用的200亿,其新药研发面临着巨大压力:第一,已知的药物靶点已经被开发很多。第二,各国的药审部门标准越来越严格。第三,从药物研发到临床评价周期长。因此,脑血管病创新药物研发必须顺应4个新的趋势来加快发展该领域的新药研发:第一,新的靶点的发现必须要依赖基础研究。第二,脑血管病的疗效标准在不断调整。第三,循证医学对临床试验要求越来越高。第四,系统生物学对脑血管药物研发的影响越来越大。
  • 摘要:不良事件/反应的相关性分析和评价是新药I期临床试验的关键环节,其结果直接影响到试验的科学性和可靠性。目前我国和其他国家在临床试验中使用的不良事件关联性判断方法主要针对上市后药物,尚无为新药Ⅰ期临床试验设计的关联性判断方法。文中分析了目前我国新药Ⅰ期临床试验中不良事件/反应关联性判断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应对策略和具体操作方法。
  • 摘要:文中依据中药治疗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diopathic thrombocytopenic purpura,ITP)临床研究指导原则的评价方法,提出修订ITP的中医辨证分型、纳入排除标准、病情分级标准、疗效评价标准、分别评价出血和PLT计数的分级标准和疗效标准,以及研究西药撤减效应的新观点。
  • 摘要:文中通过研究国际药品注册协调委员会(ICH)的质量风险管理Q9(Quality Risk Management)中的风险沟通内涵和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FDA)发布的系列风险沟通指南,分析了FDA风险沟通的特点,指出了我国药品风险沟通中存在的问题。借鉴美国的经验,就我国药品风险沟通的建设从科学性、针对性、互动性和时效性方面提出了建议。
  • 摘要:目的:制备多西他赛脂质体,对其体内外性质进行评价。rn 方法:采用改良薄膜分散法结合冷冻干燥工艺制各多西他赛脂质体冻干粉; 用激光粒度仪考察了脂质体的粒径分布和Zeta电位; 超滤法测定了包封率; 以市售多西他赛注射液为对照,比较体外释放、大鼠骨髓抑制和裸鼠体内肿瘤抑制情况。rn 结果:多西他赛脂质体平均粒径为92 nm,Zeta电位为-52.3 mV,包封率>95%,24 h累积释放率为84.1%; 相同剂量下,多西他赛脂质体比多西他赛注射液的骨髓抑制作用降低,但二者对HT-29移植瘤的抑制作用相同。rn 结论:本实验所制备的多西他赛脂质体包封率较高、稳定性较好;与多西他赛注射液相比,毒性较低,同时具有相同的抗肿瘤效力。
  • 摘要:目的:建立固冲止血颗粒的质量标准。rn 方法:采用薄层色谱法(TLC)鉴别炙黄芪、炒升麻、远志、三七、地黄、女贞子; 采用高效液相色谱-蒸发光散射检测法(HPLC-ELSD)测定黄芪甲苷含量。rn 结果:TLC色谱中检出炙黄芪、炒升麻、远志、三七、地黄、女贞子的特征斑点; 黄芪甲苷在1.1~6.6μg范围内线性关系良好,平均回收率为97.34%,RSD为1.08%(n=6)。rn 结论:本文建立的定性、定量方法简便、准确、可靠,可作为本制剂的质量控制方法。
  • 摘要:目的:探讨基因重组活化凝血因子VIIa(rFVIIa)在产科出血中的应用效果。rn 方法:1例重症肝损害剖宫产术后腹部伤口缝合时大出血患者,在用止血药物、输注血制品等治疗无效的情况下,予以rFVIIa3.6 mg静脉推注(60μg·kg-1)。rn 结果:用药后伤口渗血明显减少,24h后伤口无渗血渗液,10d后伤口拆线,愈合良好。rn 结论:rFVIIa用于剖宫产腹部伤口大出血有很好的治疗效果,无明显不良反应,为难治性的产科出血提供了一种新的治疗手段。
  • 摘要:目的:建立同时测定大鼠血浆中水飞蓟宾和丹参素浓度的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LC-MS/MS),并用于水飞蓟宾-丹参素钠复方注射剂在大鼠体内的药动学研究。rn 方法:血浆样品经乙酸乙酯液-液萃取后,以甲醇-0.2%甲酸水溶液(80∶20)为流动相,Zorbax Eclipse XDB-C18(150 mm×4.6 mm,3.5μm)色谱柱分离,采用电喷雾离子化源(ESI)三重四极杆串联质谱,以选择反应监测模式(SRM)进行检测。用于定量分析的离子反应m/z分别为481.1→300.9(水飞蓟宾)、196.9→135.1(丹参素)和153.0→109.1(内标,原儿茶酸)。rn 结果:水飞蓟宾和丹参素分别在10~10 000 ng·mL-1和20~20 000 ng·mL-1浓度范围内呈良好的线性关系,最低定量下限(LLOQ)分别为10和20 ng·mL-1。方法的精密度、准确度和稳定性均符合要求。大鼠静脉注射低、中、高3个剂量的水飞蓟宾-丹参素钠复方注射剂后水飞蓟宾的主要药动学参数为:t1/2分别为(2.30±0.45)、(2.11±0.43)、(2.40±0.36)h,Ke分别为(0.31±0.06)、(0.34±0.07)、(0.30±0.04)h-1,AUC0~8h分别为(3 264.0±789.4)、(7 706.1±7.50.0)、(21 171.1±5 018.7)ng·h·mL-1,AUC0~∞分别为(3 330.3±800.1)、(7 899.5±1 750.0)、(21791.0±5 048.1)ng·h·mL-1; 丹参素的主要药动学参数为:t1/2分别为(1.98±0.47)、(1.70±0.18)、(2.04±0.25)h,Ke分别为(0.37±0.10)、(0.41±0.04)、(0,34±0.04)h-1,AUC0~8 h分别为(3 758.9±1 066.1)、(7065.8±921.5)、(17 228.5±3 705.2)ng·h·mL-1,AUC0~∞分别为(3 885.8±1152.1)、(7 250.7±923.1)、(17 791.3±3 720.2)ng·h·mL-1。rn 结论:本方法具有专属性强、灵敏度高等优点,适用于复方制剂中水飞蓟宾和丹参素的临床前药动学研究。
  • 摘要:目的:应用蛋白质组学技术研究异烟肼致大鼠肝脏损伤时肝脏蛋白质表达谱的变化,为从分子水平上寻找毒性损伤标志物以及阐明异烟肼毒性机制奠定基础。rn 方法:将Wistar大鼠随机分为生理盐水正常对照组和异烟肼组(400 mg·kg-1),分别连续灌胃14 d后处死大鼠,提取肝脏总蛋白,双向凝胶电泳分离蛋白质组成分,采用考马斯亮蓝R-250染色,经ImageMaster2D Platinum 5.0软件分析比较两组图谱,并对差异蛋白斑点进行基质辅助激光解吸/电离飞行时间质谱(MALD-TOF-MS)分析鉴定。rn 结果:发现11个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的蛋白质点,鉴定出8个蛋白,其中,异烟肼处理组比对照组表达升高的蛋白质有鸟氨酸转氨酶、葡萄糖调节蛋白、乙醛脱氢酶和3α-羟甾类脱氢酶,比对照组表达降低的蛋白质有抗氧化酶B166、谷胱苷肽转硫酶、醛铜还原酶和碳酸酐酶。rn 结论:异烟肼可能造成肝脏抗氧化系统和氧化应激异常,这对阐明异烟肼的肝损伤机制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 摘要:丁苯酞是我国原创的抗脑缺血新化学实体药物,属国家I类新药,具有保护线粒体和改善微循环的独特作用。丁苯酞软胶囊剂目前在临床用于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治疗。丁苯酞注射液的开发弥补了丁苯酞软胶囊剂在治疗中尚存在的一些不足,如吞咽困难患者服药不便及口服生物利用度不理想。现对其药理作用、药动学、药物经济学以及对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疗效和安全性进行综述。
  • 摘要:发病后48h内使用阿司匹林是急性缺血性卒中除溶栓以外被循证医学证实惟一有效的治疗手段,但阿司匹林的净效益有限。国际上一直在开展替代阿司匹林的抗血小板药物或方案。糖蛋白Ⅱb/Ⅲa受体拮抗剂治疗急性缺血性卒中的临床研究以失败而告终。阿司匹林联合双嘧达莫缓释剂、西洛他唑已经获得了至少与阿司匹林同样有效和安全的初步证据。氯吡格雷单用虽然获得了初步可行性的证据,但尚缺乏与阿司匹林的直接比较研究。短暂性脑缺血发作后抗血小板治疗或抗凝治疗是重要的二级预防手段,近年研究提示尽早实施则可以额外获益。而针对小卒中或TIA患者短期联合使用阿司匹林和氯吡格雷也获得了初步证据。本文对上述有关临床研究进行总结,结合国内外指南,系统阐述急性缺血性卒中和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患者早期抗血小板药物的规范化使用和发展方向。
  • 摘要:脑卒中的治疗包括超早期溶栓和神经保护药物。溶栓治疗有时间限制,而无时间限制的神经保护治疗也陷入了困境。常规途径的神经保护药物治疗脑缺血性损伤的效果不理想。来自卒中动物模型中的阳性结果和来自人类试验的阴性结果所引起的惊人偏差普遍引起对神经保护治疗的怀疑。2008年的卒中圆桌会议对迄今耗资数百亿美元,而基本均宣告无效的神经保护药物治疗进行了全面的反思和分析。尽管目前神经保护治疗的现状惨淡,但仍有少数药物的神经保护疗效得到随机试验证实,新型抗氧化自由基清除剂依达拉奉就是其中的一种,在Ⅲ期临床试验中取得良好的结果,是目前临床试验证明惟一有效的自由基清除剂。脑活素是另外一个引起关注的药物,在不同的脑缺血动物模型中表现出神经保护和神经营养特性,在几个小规模针对缺血性卒中的对照临床试验中显示了临床有效性和安全性,目前正在进行Ⅲ期临床试验。神经保护治疗的时间窗、改变治疗模式可能是今后神经保护的研究方向。
  • 摘要:高灌注综合征(CHS)是颈动脉内膜剥脱术(CEA)及颅内外动脉支架置入术后较为严重的并发症之一,具有较高的病死率和致残率。有关CHS的定义目前尚无共识,进一步调查及统一标准是非常重要的。由于其发病原因、发生机制目前不清楚,所以其预防及治疗一直是一个难点问题。本文就上述内容,尤其治疗及预防做一综述,特别是药物治疗方面,对血压的药物管理与治疗、依达拉奉及抗凝药物的应用等进行了重点综述。旨在为CHS的预防与治疗及新药研发提供思路。
  • 摘要:目的:开发临床用药电子监察系统,推动临床合理用药。rn 方法:依托医院运行的医疗管理系统(HIS),根据临床药学合理用药评价实际工作,利用信息技术设计相应软件。rn 结果:开发了临床不合理用药实时警示、抗菌药物使用监控、基本药物使用监控、处方限量限品种监控、药品三双监控、处方质量监控等6大监控功能,初步建立了临床用药电子监察系统,实现了对全部医生处方的可查、可控、可点评。rn 结论:临床用药电子监察系统对于提高临床医师合理用药水平、遏制大金额处方、滥用药和过度医疗,保证患者用药安全,减轻患者经济负担,起到了积极作用。
  • 摘要:目的:对克林霉素致血尿病例的情况进行分析,为临床合理使用克林霉素提供参考。rn 方法:通过检索2000-2009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对报道病例静脉滴注克林霉素出现血尿患者的年龄、性别、给药浓度和给药剂量等情况进行统计和分析。rn 结果:克林霉素所致血尿的不良反应在各年龄段均有发生。血尿病例中有21(46.67%)例给药浓度大于规定浓度,23(51.12%)例单次给药剂量超过规定剂量,血尿情况与给药浓度及单次给药剂量有一定的关系。rn 结论:克林霉素引起的血尿应该与不合理的使用剂量、给药浓度及短时间输注药物量过高有关。
  • 摘要:目的:评价左卡尼汀治疗心血管疾病的有效性及安全性。rn 方法:应用Revman 4.2软件对左卡尼汀治疗心血管疾病的随机对照试验(RCT)进行系统评价。计算机检索外文数据库Pubmed,Ovid,Elsevier及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万方数据库、维普数据库、中国科技期刊全文数据库,筛选相关文献。rn 结果:共纳入8个RCT试验,共953例患者,左卡尼汀组(试验组)526例,对照组427例。8个试验的Meta分析结果:表明试验组与对照组左心室射血分数(EF)没有显著差异,对左心室收缩及舒张末期心室容积的Meta分析,试验组与对照组同样没有明显差异性。8个试验均没有不良反应的记录。rn 结论:纳入研究的方法学质量评价尚可,但所应用的评价指标对结果的评价有限,需进行更全面的系统评价分析。
  • 摘要:目的:了解我院常用糖皮质激素的应用情况,找出存在的问题。rn 方法:随机抽取我院2010年7月1日至2010年9月30日期间门诊所有糖皮质激素电子处方3 147张,按处方分析方法进行统计分析。rn 结果:所调查处方中不规范处方仅有1张,占处方总数的0.03%,用药不适宜处方占47.89%,超常处方占总数的0.16%。rn 结论:糖皮质激素应用较多,存在滥用现象,联合用药也存在不合理性。
  • 摘要:目的:通过对他克莫司血药浓度监测过程中随行的质控结果进行回顾性分析,确保他克莫司血药浓度测定结果具有更好的临床指导意义。方法:采用酶联免疫法测定全血中他克莫司低、高质控样品浓度,并对测定结果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在2007年1月~2009年12月期间进行他克莫司血药浓度监测的同时进行的质控样品测定结果均“在控”,低浓度质控结果的单因素方差分析显示测定数据之间有差异(P<0.05),而高浓度质控结果的单因素方差分析表明测定数据间无显著性差异。结论:低、高质控监测结果均在误差允许范围内,表明他克莫司血药浓度监测结果准确度高,具有较好的临床指导意义。
  • 摘要:目的:研究细胞色素代谢酶CYP2C9和CYP2C19基因多态性对中国健康人口服氯吡格雷后药效动力学的影响。rn 方法:24例健康男性受试者单剂量空腹口服氯吡格雷150 mg。用TaqMan探针方法进行CYP2C9和CYP2C19基因分型。测定药前和药后2,5,10,24和48h血小板聚集率。rn 结果:24例健康受试者空腹口服氯吡格雷150 mg后2 h即观察到血小板聚集率的下降,药效持续至药后48 h。Emax[MPA相对于基线的降低的百分比(IPA)的最大值]在CYP2C19*1/*1,*1/*2(or *3),*2/*3(or*2)携带者中分别为(60.3±21.0),(48.3±13.4)和(29.9±13.8),有显著性差异(P<0.05)。Emax在CYP2C9*1/*1,*1/* 2(or*3)携带者中分别为(44.9±52.2)和(50.8±29.4),没有显著性差异。AUEC(IPA-时间曲线下面积)在CYP2C19*1/*1*1/*2(or*3),*2/*3(or*2)携带者中分别为(22.8±9.8),(20.0±6.6)和(9.51±9.7),在CYP2C9*1/*1,*1/*2(or*3)携带者中分别为(20.6±19.9)和(20.8±13.7),均无显著性差异。rn 结论:中国健人群中CYP2C19基因变异携带者氯吡格雷药效学降低。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