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中文会议>医药卫生>第一届江浙沪中西医结合高峰论坛
第一届江浙沪中西医结合高峰论坛

第一届江浙沪中西医结合高峰论坛

  • 召开年:2009
  • 召开地:上海
  • 出版时间: 2009-06

主办单位:上海市中西医结合学会;江苏省中西医结合学会;浙江省中西医结合学会

会议文集:第一届江浙沪中西医结合高峰论坛论文集

会议论文

热门论文

全部论文

全选(0
  • 摘要:医药卫生事业关系亿万人民的健康,关系千家万户的幸福,是重人民生问题。加快医药卫生事业发展,适应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医药卫生需求,不断提高人民群众健康素质,是提高人民生活质量的重要举措,也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一项重大任务。国家新医改方案的指导思想提到要坚持预防为主、以农村为重点、中西医并重的方针。进一步明确中医药在国家医疗卫生事业中的地位和作用,要充分发挥中医药在疾病预防控制、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医疗服务中的作用,加强中医临床研究基地和中医院建设,组织开展中医药防治疑难疾病的联合攻关,促进中医药继承和创新。长期以来,中医药和西医药互相补充、协调发展,共同担负着维护和增进人民健康的任务,这是我国医药卫生事业的重要特征和显著优势。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健康意识的增强、医学模式的转变以及疾病谱的变化,中医药仅凭一根银针、一把草药、三根指头是无法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卫生健康需要,中医药需要不断推陈出新、与时俱进,不断吸收现代医学技术精华,不断提高中医药的服务能力和自身建设水平。中医现代化是对社会发展的适应、对现代医疗的适应,是中医事业自身进步的需要,以及提高人民群众生活质量、国民素质、社会福利和社会公平的需要。在新的医疗体制改革新形势下,如何进一步发挥中医药的特色与优势,为广大人民群众提供安全、高效、优质的中医药服务,是摆在每个中医人面前的现实问题,也是中医现代化建设需要在实践中进一步丰富和创新的课题。对江苏省中医院的中医现代化建设进行了介绍,医院现代化建设发展的实践赢得了政府、社会以及行业的认可,归根到底是坚持了中医医院的办院方向,着力突出中医药特色优势,同步提高综合医疗服务能力,形成“以中医药为主体,现代医学为重要支撑条件”的发展定位。
  • 摘要:东西方医学是在不同的民族文化土壤上发生发展起来的,在长期的理论探索和临床实践中形成各自的优势,亦存在相应的缺陷。优势互补,推陈出新,融合东西方医学现有体系创设二十一世纪新医学体系,为人类造福,为健康服务,是东西方医学家们面临的重要任务。
  • 摘要:中西医结合的源起与明末清初西医的传入有着直接的关联,随着西医影响的逐步显现,中医界越来越多地开始研究西医,由此产生了以方以智为最初代表的中西医汇通思想倡导者,开始了中两医结合思想的早期探索。19世纪中后叶,随着西医影响的迅速扩大,“中西医汇通派”出现,从中已能看出“中西医结合”的雏形。1958年10月11日,毛泽东同志发表“西学中”批示,正式提出“中两医结合”概念,并由此流行开来。随后,中西医结合得到高度重视,由于当时的特殊背景,对于中西医结合采取了简单化、运动式的发展方式。1978年后,中西医结合发展趋于理性,开始步入科学化发展轨道,并取得显著成果。长三角地区中西医结合事业较为发达,在全国占有重要地位。江浙沪应进一步加强区域合作,推进学术一体化发展,充分彰显三地中西医结合领域联合优势和整体实力,从而更好地繁荣中西医结合事业。
  • 摘要:在新时期的大环境下,从事中医药学术交流的组织宣传工作者,有必要正确处理好接轨与保持传统之间、中西两利,医学体系之间、机构利益与学术发展之间、基础研究与临床之间、三个效益之间、不同层次单位之间、交流内容与形式之间等的关系,从而促进中医药学术交流工作沿着健康的轨道前进。
  • 摘要:中医学“上工治未病”的理念,立意高远,内涵丰富。这对充分发挥中医药在预防、保健、养生、康复等方面的作用,促进中西医在预防保健领域里的结合,进一步拓展中医药的服务范围,增强中医药防治疾病的综合能力,提升人民群众的健康素质具有重大意义。“上工治未病”体现了医学的本质,反映了医生的境界,开创了中医“治未病”的独特认识和精辟见解,至今仍代表着医学的前沿学科和发展方向。同时,中医“治未病”作为医学思想,需要通过“摄生”这个主要载体来实现,在“摄生”过程中要把握和平和通达两大法则。“未病”与“己病”是相对的、动态的概念,“摄生”贯穿着生命的全过程。按“治未病”的要求,“摄生”应该一年四季时刻进行。“摄生”还需要人民群众的广泛参与,深入人心的健康教育。因此,实践中医“治未病”思想,是一个漫长的进程。
  • 摘要:肝纤维化是肝细胞发生坏死或炎症时,肝内纤维结缔组织异常增生的病理过程,是慢性肝病重要的病理特征,也是肝硬化发展的前奏和必经的中间环节。几乎所有的肝病均具有炎症坏死,而只要有炎症坏死,肝纤维化即可发生。肝纤维化的不断发展,引起肝小叶结构改建和假小叶形成,可导致肝硬化;纤维组织压迫血管,引起门脉高压和肝缺血,进而加剧肝细胞坏死和炎症,如此形成恶性循环。肝纤维化过程一方面取决于各种病因和损伤因素的存在,另一方面取决于肝内炎症坏死的程度及其持续性,其病变程度与肝纤维化程度密切相关。只有消除肝损伤的致病因素,才能使肝内组织学炎症活动性降低,肝纤维化减轻,故如能在肝纤维化早期采取抗肝纤维化措施,有可能使之停止发展甚至逆转。近年来,有关肝纤维化发生的细胞学或分子生物学机制研究取得重大进展,为肝纤维利治疗提供了理论基础。去除致病因素应是治疗肝纤维化最重要的措施。随着肝纤维化发生机制逐渐阐明,有一系列药物或因子可干扰或阻抑肝纤维化的发生和发展。还有许多中草药被证明有抗肝纤维化作用。中医药通过调控机体免疫机能抗肝纤维化仍是一项的艰巨而重大任务。鉴于TH1/TH2的细胞平衡则是整个免疫系统的关键。细胞因子在肝纤维化中的扮演了重要的角色,中医的许多疗法对抗肝纤维化的尝试未尚不可。
  • 摘要:目的:研究活血解毒益气法组方对兔PTA术后内皮功能的影响。方法:运川球囊原位扩张、拉伤致兔颈总动脉PTA术后内皮损伤模型,术前三天予活血解毒益气法大、小剂量组和普拉固灌胃给药,造模成功后继续给药15天,采集标本,分别采用硝酸还原酶法、按试剂盒说明和酶联免疫吸附法进行检测。观察其对血清NO、NOS和血浆vWF的影响。结果:活血解毒益气法大、小剂量组和普拉固均能显著增加NO、NOS的含量,并能显著降低vWF的水平,与模型组比较,均有显著性差异, (P<0.01)。结论:活血解毒益气法组方可能通过增加NO、NOS的含量,降低vWF的表达等机制,改善因PTA术所致的血管内皮功能失调,干预PTCA术后急性血栓形成和再狭窄。
  • 摘要:高度近视黄斑出血对中心视力的损伤较大,是引起视力残疾的重要原因之一。某院于2006年10月-2008年10月应用滋阴补气兼理血利湿法中医辨治高度近视黄斑出血患者33例,取得较好效果,值得推广。同时指出本病应以肝脾肾虚为本、瘀血痰湿为标立意,四诊合参,综合辨证,运用滋阴补气兼理血利湿的方法治之,发现视力及出血吸收情况比西药组治疗有明显改善,说明本研究方法在促进黄斑出血吸收及视力提高方面有着较好的疗效,盖滋阴补气之中药治其本,强健视网膜功能;理血利湿之中药治其标,促进黄斑出血吸收。中医治疗高度近视黄斑出血具有简、便、廉、验的特点,且有潜力可发掘,有待于今后进一步的研究论证,从而更好地提高疗效。
  • 摘要:同病类证的提出,很重要的一点就是怎样发展中医的辨病论治。以往总是强调中医的特点是辨证论治,忽视了辨病论治,事实上张仲景的“方证相应”理论就蕴含“辨病论治”思想的萌芽。对当代中医来说,病证关系是发展的一个瓶颈,也是破解中医创新之难题的切入点。中医不仅能辨证论治,也能辨病论治,且已积累一定的临床经验,但目前理论研究落后于临床实践。在发扬光大中医辨证论治特色的基础上,借鉴中医“类证”、“类治”的思路,密切结合现代医学、现代药学的科学成果,创立中医辨病论治的理论体系,这是当今中医药创新发展的一条重要途径。
  • 摘要:继中西医学汇通互参,开创中两医结合的先河,至今已经一个世纪。其中虽不乏三氧化二砷治疗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及中医“肾”本质等局部的重人研究成果,但中西医结合整体并未取得突破进展。中丙医结合医院作为巾西医结合事业发展的重要基地,担负着中西医结合研究重要使命。因此,探索其建设发展规律,加强医院内涵建设,提供优质的中西医结合医疗服务,意义重大。中西医结合医学是继承创新中医药学、促进中医药现代化发展的重要途径之一;卫生部己经制定了“健康中国2020”战略规划,以促进中西医并重卫生方针的实现,说明国家极其重视中西医结合事业发展,是一项长远的发展战略。同时,中西医结合医院的建设也需要长期探索和深入实践,在发展创新过程中,若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正确处理源与流、点与面、过程与结果,当前与长远关系,深信中西医结合医院的建设前景辉煌。
  • 摘要:当归六黄汤历来被认为是治疗阴虚火旺型盗汗证的方剂,根据“辨证论治”及“方证对应”理论,凡是用当归六黄汤治疗盗汗有效的,其性质均应该属于阴虚火旺型的。本文通过临床有效个案分析得知:当归六黄汤不仅对阴虚火旺型盗汗证有效,而且对阴虚火旺型以外的多种盗汗证也有效。因此,有必要对“辨证论治”或“方证对应”的学术理论进行反思;以此推论在动物实验研究方面,也不能根据“方证对应”理论,从实验结果简单地推导动物的中医证型属性。只有通过大量的临床实践并被临床反复验证以后,才能对辨证论治有一个全面的科学认识。
  • 摘要:中医药是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是国之瑰宝,科技精华之精粹,曾雄踞世界科技文化之巅峰,为中华民族繁衍昌盛做出了巨人贡献。中医药理论体系的形成吸纳了当时占今中外科技文化之精华,无论是社会科学、自然科学或哲学的成就。其理论体系之完整,其方法之科学求实、丰富多彩,其经验之宏富神奇,其范围之无所不涉,为世界科技发展之罕见,令人折服。如果将中华民族喻为巨龙,中医学作为龙身上最闪亮的部分之一当之无愧。中华民族要实现伟大复兴,中医学当然要作出自己的贡献。那么中医学如何实现自身发展的再次飞跃?笔者认为,只有主动迎接挑战,认识中医,发展中医,使中医学的精华融入到未来新医学模式中,这才是中医学的必由之路。本文对如何认识并发展中医进行了概述。
  • 摘要: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医院进入全面竞争时代,公立医院要在竞争中取得可持续优势,就必须不断加强医院内涵建设,提升服务质量,以患者为关注焦点,以患者满意度为最终目标,彰显公立医院的公益性质,构建群众真正满意医院。近两年某院在发挥中西医结合特色优势的基础上,推进创新,切实提高医院质量,做好服务,努力实现群众满意、医忠和谐,以实际行动缓解“看病难、看病贵”,得到了群众的肯定。
  • 摘要:本文将治病求本划分为“宏观治病求本阶段、宏观各病专本阶段、微观治病求本阶段、微观各病专本阶段”四个阶段展开讨论。从科技发展的内在规律及21世纪世界科技发展的总趋势推断,中医学将进入一个崭新的阶段,体现在治病求本方面的发展可能是“微观各病专本假说”的建立。本研究旨在通过探索“治病求本”思想的形成与发展,揭示辨证论治发展的内在规律,为辨证论治的发展走向乃至整个中医学的发展走向提供一定的理论与实践依据。
  • 摘要:在我国,中西医西学是当今并存的两大医学体系,自从西方医学进入中国那一天开始,两大医学体系的比较、争论就没有停止过,而在争论的过程中,人们关注的多是一些表面问题,如“孰优孰劣”、“何者更有效果”,然而却忽略了深层次剖析各自的弊端,而只有做到这点,才能使两种医学体系在发展中,吸取对方的长处,最后形成新的中医学和西医学,或形成新的中西医结合医学,也有利于我们把握中西医发展的方向和促进学术间的有机融合。
  • 摘要:从远古到进入纪元,古希腊、古代中国、印度和巴比伦等,都在自己民族的履历上留下了悠久而又灿烂的文化。文化本身就是不断积淀、不断延续、不断消长而又不断发展的动态性结构。从系统化的观点看,文化是一个由许多子系统组成的多层次结构。民族文化属于集体文化范畴。推而论之,中西医学文化则届于民族文化的子系统。中西医学是当今世界医学科学领域中两大相对独立的理论体系,有着不同的发展背景,包括社会政治背景、地理环境,以及不同的自然观、生理观、病理观。由于中西医是东西方文化母体孕育的产儿,文化精神差异甚大,其间发展的冲撞、排斥、互补己成为历史的必然。真正中西医学理论层面上的结合不似有待现代基础科学前沿的发展,更有赖对科学哲学的再认识,认识到人类科学体系发展的多元性结构,承认至少它有东西方的两个源、两个流,摒弃以西方现代分析科学的认识论方法论作为评估科学发展取向的唯一标准。唯有如此东西方科学文化才能在相红理解、相互尊重的前提下成功地构筑互相结合的“融通走廊”,建立公平、兼容的科学评价体系,才有可能熔东西方医学为一炉,在新世纪中创建人类统一的新医学,领先于世界医学之林。
  • 摘要:本文以无锡市中西医结合医院建设国家级重点中西医结合医院的实践为背景,在总结、分析前一阶段创建工作的基础上,对进一步建设“重点医院”,弘扬医院的中两医结合特色,铸造优质医疗服务品牌的工作作探索性的论述,旨在对改革新形势下大型公立医院的特色医疗服务品牌建设进行规划和交流,全面推进国家级重点中西医结合医院的建设与发展。
  • 摘要:中西医结合是在我国“中西医并存”的历史条件下产生的一门新兴医学。当代中西医结合研究始于20世纪50年代,大致经历了临床研究(20世纪60-70年代)、临床和实验研究相结合(20世纪80年代)和中西医结合学科建设(20世纪90年代以来)三个阶段,并己培养出中西医结合高级人才7000余人,全国从事中西医结合工作者已逾10万。也取得了举世瞩目的一些列成就,如青蒿素治疗疟疾、经络系统研究、中医证型研究、血瘀证与活血化瘀研究等。然而,目前的中西医结合临床大多处于“中西医并用”的现状;高等院校中西医结合人才的培养也多停留于1+1的模式,即中医教育+西医教育的模式;大多数中西医结合临床医师和研究人员尚未能脱离两种医学相互独立的思维方式,这无疑与最初的中西医结合研究、人才培养目标相违背。21世纪初,党和国家领导人提出“坚持中医西医并重,促进中西医结合,为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卫生事业而奋斗”、“加快培养中西医结合人才”等新时期我国卫生事业方针政策,对中西医结合人才培养提出了新的要求。本文结合所在单位高级中西医结合医师的培养现状,对新世纪高级中西医结合医师的知识结构及培养目标应注意的问题进行了总结。
  • 摘要:恶性肿瘤是一种严重的全身性疾病,随着社会的发展,生活方式的改变,恶性肿瘤的发病率呈逐年升高的趋势,目前全球年新发肿瘤病例约1200万,我国约为216万。大量科学研究表明中药对肿瘤有一定的治疗作用,中医药治疗肿瘤的最大优势是提高放化疗的敏感性,减少化疗药物对人体的毒性作用,改善患者生活质量,延长生存期。肿瘤的高发病率和高死亡率严重威胁人类的健康,肿瘤治疗研究的发展迅速,中医治疗肿瘤经临床证明效果肯定,配合手术,放化疗,能减轻治疗副反应,增加疗效,随访期的患者运用中医治疗,能降低复发和转移风险。中医肿瘤学科发展需要关键技术的支持,我们提出以下核心技术流程:运用流行病学和统计学方法对西医病名下四阶段中医元素进行分析,获得各阶段中医证候动态演变规律,以此辨证论治,以患者生存为终点评价指标,不断修正诊疗方法,最终得到可操作,效果确切的中医肿瘤诊疗规范。该关键技术研究工作已在临床和实验研究中开展,取得初步的成果和经验,进一步研究正在进行中。该关键技术具有良好的操作性,可在大规模多中心研究中应用以完善,为中医肿瘤学科发展做出贡献。
  • 摘要:目的:观察健脾补肾法抗贺普丁致YMDD变异及免疫学机理探讨。方法:160例慢性乙肝E-抗原阳性患者,随机分为2组,观察组采用健脾补肾中药联合贺普丁治疗,对照组仅用贺普丁治疗,疗程均为52周。定期观察肝功能、乙肝三系、乙肝病毒核酸(HBV-DNA)、酪氨酸-蛋氨酸-天门冬氨酸-天门冬氨酸(YMDD)、CD4、CD4/CD8的比值、IFN-γ、IL-4等指标的变化。结果:治疗52周后,观察组肝功能ALT、AST复常率,HBV-DNA转阴率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YMDD变异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CD4、CD4/CD8的比值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IFN-γ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IL-4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健脾补肾中药能够减少乙肝病毒YMDD变异,其机理可能与调节CD4、CD4/CD8水平、Th1/Th2等有关。
  • 摘要:本文对科学哲学进行了分析,同时概述了循证医学中的哲学思想,并对中医以及中医药的发展如何结合哲学思想进行了探讨。
  • 摘要:国家的医疗方针关系到人民的福社,关系到中华民族的繁荣昌盛。在评价一个医疗方针的优劣时,应当站在历史和民族大义的高度,遵照实事求是的原则来进行。本着这样的立场来审视,可以清楚地看到选择中西医结合作为国家的医疗方针是时代发展的必然。中西医结合医学己是现代科学体系中的重要一员,她为传统医学的很多领域做出符合现代逻辑的说明,从根本上挽救了中国的传统医学。历史昭示我们,如果没有中西医结合工作者的努力,传统医学可能己经退出历史舞台。事实己经证明必将继续证明,中西医结合事业的发展符合历史发展的规律。当前,中西医结合的理念得到越来越多的认同。这一在红色政权中孕育,在新中国的怀抱里壮大的新兴学科,必将随着共和国的发展而辉煌。
  • 摘要:《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条例》第一章第三条提出:国家保护、扶持,发展中医药事业。实行中西医并重的方针,鼓励中西医相互学习,相互补充,共同提高推动中医、西医两种医学体系的有机结合。这是我国在经济建设新形势下,对中医学、西医学提出的新要求。中西医两种医学体系共性就是有机结合基础:中西医两种医学体系既有共性,也有各自的发展规律。两种医学体系有机结合不是“对号入座”。因为中西医两个医学体系是在两个不同历史条件下产生的,由于当时观察事物的方法学不同,传统中医学成为宏观整体性医学,而西医学从局部分析的实验微观学,两者既有共性,也有各自的个性。所以中西医两种医学体系有机结合必须从共性出发分析比较,在个性的基础上取长补短,互相补充求得有机结合。历史的经验告诉我们,整体传统中医学从微观化、客观化入手,揭开宏观整体化的盖子,找微观上结合切入点,克服笼统而又不精确的缺点,实现客观化的定性定量分析。近30年来对中医证型的客观化研究己经找到了许多客观指标,为推进两种医学体系有机结合,打下了良好的华础。西医微观(相对而言)化,对人的研究缺乏整体性,偏重局部个体分析,对人类生命活动的整体观察不够,容易产生头痛医头、足痛医足片面性,在两种不同医学体系有机结合需要整体化研究。
  • 摘要:中医药作为传统医药,其理论、方法和手段所蕴在的丰富科学内涵,对现代医药学、生命科学的发展提供了许多有益的启示、借鉴,甚至提出了挑战,人类健康需要传统医药己成为共识。中医药作为一种特殊产业,其潜在的巨大优势己逐渐凸显出来。同时对中医药所具有的优势及不足之处进行了分析,并指出实现中医药现代化是一个以前就开始、以后也不会终结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传统中医药体系的局部,甚或是整体,将可能受到一定的冲击,但这都应该是为了进一步充实、完善和提高它。而辨证论治是中医防治疾病最重要的特色和优势,充分体现了中医的整体观和以人为本的疾病观、医疗观,是一种因人而异、以变应变的个体化治疗方法,特色优势都十分明显,但辨证论治还不能解决所有临床问题,也必须求发展。
  • 摘要:当今,病证结合已成为中医、中西医结合临床的重要诊疗模式,其主要特征是中医思维方式指导下进行现代疾病的辩证施治。同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中医药学几个关键科学问题的现代研究”的项口指南中指出,“中医药证候病机及其与疾病和方剂的相关性,是证候研究的重要科学问题;方证相关性及其疗效机理是方剂研究的重要内容;确有疗效方剂的物质基础和作用机理及疗效评价标准是方剂研究的关键问题。”可见,证候病机、疾病、方剂的相关性是中医现代研究思路的关键,疗效、物质基础、作川机理足科学评价的重点,由此构成中医药关键科学问题现代研究的主要内涵。本文围绕证候病机及其与疾病和方剂相关性这一中医证候理论研究中的重要科学问题,基于整体与还原相结合的基本思维方法,采用“病-证(方)-效结合”以及“临床-药理-病理”的综合研究设计思路,探索并建立中医药现代化研究的新模式。
  • 摘要:本文分别介绍了中医学和西医学的起源及其对生命的认识,中、西医学的共性都是研究人体,都是探索人类生命活动的客观规律,这种最朴素的目标是中西医结合的基础。为了实现共同的目标,中西医需要的是扬长补短,也必然殊途同归。并对中西医结合在颈椎病治疗上的研究进行了总结,指出了中西医结合发展的必然趋势。
  • 摘要:党的“十七大”提出到2020年实现“人人享有基本医疗卫生服务”的卫生发展目标,在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卫生事业发展道路,构建中国特色的新型医疗卫生保健体系的框架下,作为中医药服务网络主体的中医医院,如何抓住机遇,进一步解放思想、不断加强自身建没,跟上时代发展的步伐,促进中医药事业发展,是摆在我们中医医院面前的重要课题。建设现代化中医医院,必须把发展中医药事业作为医院建设的日标和使命,把满足人民群众对中医药服务的需求作为建设现代化中医院的立院之本。rn 在继承的基础上有创新才有优势,有优势才有实力,有实力才会不断发展。加强中医临床研究基地建设,是建设现代化综合性中医医院的需要。作为医院管理者,要树立科学的发展观,要用更博大的胸怀,更宽广的视野,更开阔的思路,大胆实践,勇于探索。首先在院内建立一个学术民主、思想自由、百家争鸣的学术氛围,依靠名老中医,依托大学、研究院所等条件,健全各方面人才成长和培养的良性机制,定期加强优势学科和优势专科的评估和建设,优化医院资源配置,建立科研平台和科研奖励机制,加强全院科研意识的提高,带着问题看病,要切实继承和发扬中医药的科学内涵、学术本质和特色优势,要坚持不懈地推动中医药的理论创新,在不断实践的从础上,借鉴、运用现代科学理论和技术手段,对既有的经验进行系统总结,制订科学的评价方法和技术标准,逐步实现中医诊疗的规范化,促进中医的现代化发展,走出一条中医药健康快速发展的路子。
  • 摘要:中西医结合是我国卫生工作中很重要的方针政策之一,中西医结合是根据我国既有传统医药学,又有现代医药学的现实国情提出来的,中医学比较强调宏观和繁体,西医则强调局部和微观,中西医结合可以促进中西医互相发展提高,互相取长补短,优势整合互补,分析了中国医学模式的独特之处,总结了中西医结合所经历的三个发展阶段,探讨了实现中西医结合应用性的政府性途径与医学性途径。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