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中文会议>教科文艺>中国教育学会教育史分会第十六届年会
中国教育学会教育史分会第十六届年会

中国教育学会教育史分会第十六届年会

  • 召开年:2015
  • 召开地:河南开封
  • 出版时间: 2015-10

主办单位:中国教育学会

会议文集:中国教育学会教育史分会第十六届年会论文集

会议论文

热门论文

全部论文

全选(0
210条结果
  • 摘要:墨家是先秦四大显学中最有影响的学术派别之一.墨家以其"兼相爱,交相利"的原创性教育宗旨,极为强调教育对发展社会生产的积极作用,将"农与工肆之人"作为教育对象,在教育过程中将劳动人民在生产劳动中的经验进行高度的概括与总结,将自己及墨家团体进行的科学实验过程进行记录并传递给墨家后学,创造性地进行科学技术教育,成为中国古代科技教育的开拓者.
  • 摘要:鸦片战争后,外国侵略者凭借不平等条约,在中国开办文化教育机构,侵犯中国的教育主权.简要论述了建国初期我国对教会学校的接办、管理、改造和调整的历程。总的来看,在新中国建立初期,对旧中国的学校实行“维持原有学校,逐步加以必要的与可能的改良”的总方针是正确的。这样做可以较快地恢复正常秩序,培养人才,便于团结、争取、改造知识分子,使其打消疑虑,安心教学和研究,避免较大的震荡。在学校秩序基本稳定的条件下,再着手处理接受外国津贴的学校,采取多种形式收回教育主权,先维持在逐步加以改造,实践证明是成功的。
  • 摘要:“人无礼而不生,事无礼则不成,家无礼则不兴,国无礼则不宁”,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就是礼仪之邦.中国古代更是形成了一套完善的礼仪制度,涵盖了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成为统治者治理国家、维系社会政治秩序的规程.教育礼仪作为礼仪制度的一种形式,经过不断发展形成了中国特色的教育礼仪制度.本文通过对中国传统教育礼仪的发展历程进行梳理,揭示其背后的教育伦理内涵,当今教育活动中保留传统教育礼仪的痕迹少之又少,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外国教育理念的传入打破了中国传统教育的机制结构。从教育机构的改革到教育内容、教育方法、教学形式等的不断转变,试图寻求适合中国国情的教育方式。而在此过程中传统的教育方式成为被批斗的对象,教育内容形式的大换血使得传统的教育礼仪几乎不复存在。在高呼学生主体的师生关系辩论中,被认为繁琐的传统教育礼仪是否真的是束缚了学生的身心,而传统的教育礼仪因其文化教育价值是否只有被过度重拾才能体现其价值,答案当然是否定的,辩证看待传统教育礼仪,是提高辨识能力,树立文化自信而又不失清醒的表现。在传承中创新才是秉持自身文化特质、开拓创新的正确路径。
  • 摘要:中国的小学教员检定制度产生于清末,发展于民国初年,其后不断完善,期间经历了萌芽、确立和发展三个阶段本文拟对小学教员检定制度的产生与发展进行梳理,指出清末民初的小学教员检定制度已初步具有现代意义上的框架体系,这体现在对检定组织、检定对象和方法、检定内容及检定结果处理的具体规定上,并为当今的教师资格制度及教师专业化发展等提供有益的借鉴.
  • 摘要:教师教育体系的形成和发展有其自身的脉络.从1904年河南第一所师范学校——开封简易师范学堂成立至今,河南教师教育已走过百余年的历程.回顾河南教师教育的发展,犹如翻开一幅历史的画卷.历经萌芽与形成期、曲折发展期、恢复与重振期、深化发展期的河南教师教育已具有自己独特的韵味.从河南第一所师范学校建立至今,河南教师教育已走过百余年的历程。百余年来,河南教师教育从无到有,从弱到强,从师范教育发展至教师教育,学历层次不断提升,专业化程度不断加深,一路走来,薪火相传,一脉相承,生生不息。河南教师教育萌生于清朝末年,蕴含着觉醒人士对培养新式人才的深切期盼;民国时期虽饱经战火,却教化不辍;新中国成立初期在摸索中曲折前行,成就斐然;文革时期遭受人为损毁,教训不可谓不深刻;改革开放后,教师教育重受重视,复建中蕴含了河南人民对中原崛起的殷切希冀;20世纪90年代以来,教师教育走向开放化和专业化,河南教师教育新格局正在悄然形成。河南教师教育的发展和取得的成就有赖于政府强有力的政策保障,有赖于社会各界的大力支持,有赖于各级各类学校的通力合作,得益于河南经济社会发展的现实需求。
  • 摘要:建国以来,国家生活各个方面健康、快速的发展给高等教育事业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其中作为高校内部管理体制改革焦点之一的教师职称评定制度在整个社会的推动下不断向前发展.本文将高校教师职称评聘制度的发展历程分为两大时期六个阶段,对各个阶段的历史史实以及特点、变化展开全面的分析与阐述,迄今,我国高校教师职称制度已经走过了60多年的发展历程,回顾这一段历史,总结工作中的成绩和教训,对我国今后高等教育事业的发展将会大有裨益。我国要建设世界一流的大学,教师职务的聘任也必须与国际接轨,教师职务聘任制将是大势所趋,一年一度的职称评审终将停止。要根据不同地区、不同类型高校的实际,在实施高校教师职务聘任制的过程中去逐步地完善它。
  • 摘要:先秦儒家师道观是指以孔子、孟子、荀子为代表的先秦儒家学者对为师之道的一些主张.主要从教师具备的条件,教师的自身修养,以及师生关系三方面对其进行分析.现代学校教育中教师权威逐渐弱化,而教师权威对于学校教育的成功与否起着关键的作用,所以需要构建适合现代学校教育的教师权威.无论是教师内在权威的构建,还是教师外在权威的构建都能够从先秦儒家师道观的内涵中汲取思想渊源.
  • 摘要:1978年以来,中国的硕士研究生教育学位制度已有30多年的发展历程,随着研究生培养能力不断提升,硕士研究生教育规模的不断扩大,为中国现代化建设以及各项事业的发展培养了大批的优秀人才,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发展做出了重要的贡献.同时还在不停地影响着中国现代化教育事业的前进方向,并提出要坚持“对外开放”的研究生教育,坚持“科教兴国”的发展道路。
  • 摘要:元末学者陶安是研究元代书院山长的关键人物,陶安曾经两次担任书院山长,其文集里有大量书院山长资料,《高节书院纪略》一文尤为重要.元代中后期,随着书院的官学化和科举化的增强,山长群体发生了变化:山长蜕变为官僚群体中的一支,山长的聘任和升转、俸禄都与学官相同;长教、祭祀是元代书院山长的两大任务,同时他们还承担维修校舍和筹集廪资的重任;山长的日常交际广泛,与官府人员、士人、学员来往频繁,为其升转和工作做铺垫.经历了世祖、成宗朝,元代书院官学化和科举化趋势明显。从陶安等人的例子可以看出,元代书院山长已经成为学官中的一支,他们不再有宋代书院山长独立白由的身份,他们完全进入政府官员管理系统中,他们不仅要传道和教化民众,建设书院,管理师生,还要在官场中接来送往和地方官员和乡绅儒士交往,夯实自己的地位,吸引更多的学生来书院学习,进而提高自己的声誉,为自己升迁铺平道路。从南宋后期开始,书院山长角色发生了转变,从理学导师转变为“亦官亦师”,明清书院山长的角色定位有很大的影响,明清时期书院官学化进一步加强,山长并没有进入学官系统,山长“师”的身份反而得到进一步发展,这是值得进一步探讨的问题。
  • 摘要:福建船政学堂作为中国近代职业技术学校的典范和代表,所取得的成就离不开师资队伍的合理组建与成功管理.学堂采用外籍教师与本土教师兼容教学模式,其合同制、高薪聘请、私人受聘、包教包会、择优委任等聘用及管理方式,不仅实现了外籍人才的引进,也为本国教师的补充创造了条件.当今应用技术型高校师资队伍建设可在高层次技术人才引进及管理、薪酬分配及考核评价标准等方面取法福建船政学堂中教师群体建设经验.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