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中文会议>医药卫生>第三届全国消化道肿瘤外科治疗高级论坛
第三届全国消化道肿瘤外科治疗高级论坛

第三届全国消化道肿瘤外科治疗高级论坛

  • 召开年:2010
  • 召开地:杭州
  • 出版时间: 2010-10

主办单位:浙江省人民医院

会议文集:第三届全国消化道肿瘤外科治疗高级论坛论文集

会议论文

热门论文

全部论文

全选(0
  • 摘要:肝细胞性肝癌(以下简称肝癌)虽然可以作为肝移植的适应证之一,但是各个中心对选择肝癌肝移植的标准并不统一。美国UCLA移植中心资料显示,恶性肿瘤病人接受肝移植的5年生存率为43%,低于整体移植人群75%的生存率。Milan标准和UCSF标准主要依赖于影像学检查资料,通常会低估肿瘤的分级,并且由于影像学检查技术的局限,往往不能检测微小转移灶的存在。在HCC患者中,肿瘤生物学特性较影像学诊断在预测移植后的临床结果方面更准确。事实上,我国的许多肝癌肝移植患者均超越了Milan标准或UCSF标准。整理和总结该肝移植人群资料及诊治经验,通过大规模的临床回顾性研究或前瞻性研究,探索和制订符合我国国情的肝癌肝移植筛选标准,以期获得最佳的疗效和最优化的医疗资源利用,无疑具有重大意义。
  • 摘要:推广胰腺疾病诊治规范的方式是多种多样的。既可以是同级别医院之间开展项目合作,或者向下级医院传授经验及方法、开展对口支援,也可以是在社会上开展科普教育,以及召开胰腺疾病的学习班、会议及论坛等,另外,对于大型医疗中心,还可以举行多学科的MDT形式讨论会及疑难病例会诊中心等多种形式。
  • 摘要:肝脏恶性肿瘤的手术切除一直被认为是唯一可能取得治愈效果的手段,不幸的是由于很多因素限制,只有5%-15%的HCC或转移性肝癌患者可接受手术治疗。肝肿瘤切除的禁忌征包括:肿瘤数目过多、肿瘤位于不可切除的位置、肝储备不足不能耐受手术及其它疾病使手术风险增大。HCC或转移性肝癌行肝切除后,5年存活率仅为20%-40%。大多数患者死于肝癌复发。有报导术后1-3年复发率分别为42%、61%、81%。虽然在一些病例中,肿瘤复发可再次切除,但在大多数情况下,肝切除术只能进行一次。因此,寻求一种有效的微创技术就非常必要。射频消融(RFA)治疗肝脏肿瘤于1995年由意大利的Rossi率先应用于临床,射频电极产生热能,当肿瘤细胞加热超过45-50℃时,细胞内蛋白质变性,细胞膜双脂质膜溶解导致细胞膜破坏,从而细胞结构改变。射频消融技术可使细胞内温度超过60°C,从而达到破坏肿瘤细胞的目的。
  • 摘要:目的:分析早期胃癌组织病理学特征与淋巴结转移及预后的关系,为临床治疗提供依据。方法:选取本院1996年至2003年间手术切除的45例早期胃癌标本,按年龄、部位、大体形态、浸润深度、分化程度、脉管浸润等参数归类,分析其与淋巴结转移及预后的关系,并绘制生存曲线。结果:本院EGC检出率为6.28%,总体5年生存率88.92%。其中淋巴结阳性者占22.4%,5年生存率仅72.7%,以预后不良有关。肿瘤>2cm、黏膜下浸润、有淋巴管及神经侵犯者,黏膜内癌呈低分化者淋巴结阳性率高(P<0.05),生存时间短。COX回归分析显示,肿块大小和淋巴管侵犯可作为EGC预后的独立预测因子。结论:EGC术前病理的准确评估是治疗方案选择的重要依据,对于存在黏膜下浸润,肿块>2cm等淋巴结转移高危因素的患者,胃切除加淋巴结清扫术仍是可靠的手段之一。
  • 摘要:目的:将10年间由姜小清治疗组肝门胆管癌外科治疗病例就肝门胆管癌围手术期处理、手术方式、手术疗效、预后因素进行总结。方法:1999年1月~2008年12月,笔者的东方肝胆外科医院胆道一科单个治疗组共收治患者259例,男性183例,女性76例,年龄54±13岁,Bismuth分型:Ⅰ 14例、Ⅱ 20例、Ⅲa 22例、Ⅲb 51例、Ⅳ 152例。结果:R0切除134例(51.7%)、R1切除7例(2.7%)、R2切除41例(15.8%)姑息性胆道引流77例(29.7%)。总体1、3、5年生存率分别为:71.7%、32.6%和l0.9%。R0切除134例,其1、3、5年生存率分别为:76.9%、48.6%和32.7%,中位生存期35月。多因素分析:R0切除、删分期、区域淋巴结转移、肿瘤分化程度为影响预后的主要因素。结论:根治性切除仍然是肝门部胆管癌治疗的首选,围手术期多种方法准备可以扩大根治性切除病例和减少手术并发证。
  • 摘要:肝中叶是肝左内叶和右前叶的总称,按照Couinaud分段,包括第Ⅳ、Ⅴ、Ⅶ段。随着手术技术及器械的不断提高,目前此“禁区”已被突破。肝中叶肿瘤外科手术切除的手术方式包括肿瘤局部切除、肝段切除、半肝或扩大半肝切除术和肝中叶切除术,其中以肝中叶切除术及半肝或扩大半肝切除术最为常用。
  • 摘要:目的:探讨规范化区域淋巴结清扫在胰腺癌胰十二指肠切除术中临床意义。方法:对2008年1月至2010年3月我科收治24例胰腺癌病人施行在常规whipple基础上进行规范化区域淋巴结清扫的资料进行回顾分析。我们采用JPS的淋巴结分组标准(第4版,1993),规范化区域淋巴结清扫的重点清扫肝总、肝固有动脉周围所有淋巴结(8a,8p)、腹腔干周围淋巴结(9)、肝十二指肠韧带周围所有淋巴结(12habpc)、胰十二指肠后面的淋巴结(13a、13b)、从SMA开口至胰十二指肠下动脉(IPDfi)间的SMA右侧的淋巴结(14abcd)及胰十二指肠前面的淋巴结(17a、17b)、腹腔干至肠系膜下动脉(IMA)间的腹主动脉与下腔静脉前面的淋巴结(16a2、16b1)并包含Gerota筋膜。结果:24例胰腺癌病人施行规范化区域淋巴结清扫的whipple D2根治手术,术中常规行胰腺、胆管断面检查,证实无癌残留。1例病人并肠系膜上静脉血管重建。术后多脏器功能衰竭死亡1例,并发少量胰瘘1例,发生胃瘫1例,切口感染1例,急性左心衰1例,均治愈。24例病人中累计清扫淋巴结358个,平均每例14.9个,其中有10例(41.6%)发生淋巴结转移,其中以胰十二指肠后(13a、13b),肠系膜根部淋巴结缔组织(14abcd)发生率最高分别为(6/24)25%、 (4/26)16.7%;第一站淋巴结转移7人(7/10,70.0%),其中单纯第一站淋巴结转移4人(4/10,40.0%),单纯第二、三站淋巴结转移3人(3/10,30.0%),第一、二、三站同时转移3例(3/10,30.0%)。结论:规范化区域淋巴结清扫可以有效清扫区域内更多淋巴结和后腹膜组织,同时没有增加其手术的死亡率和并发症。理论上可以减少术后局部复发,使远期生存率得到提高,有理由相信胰头癌根治术是以规范化区域淋巴结清扫为重点的whipple D2切除,然而对2已有第2、3站淋巴结转移的胰头癌病人施行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加区域性淋巴结清扫术是否能真正做到肿瘤根治、能否切实提高长期生存率均需更严格的大样本临床试验来证实。
  • 摘要:目的:探讨右肝静脉阻断技术在累及第二肝门巨大肝血管瘤切除术中防止右肝静脉破裂大出血、空气栓塞的作用。方法:回顾分析2004年1月~2010年3月浙江。省人民医院肝胆外科对12例累及第二肝门巨大肝血管瘤病人,施行右肝静脉阻断技术行巨大肝血管瘤切除的临床资料。右肝静脉阻断。方法:采用血管带阻断或血管夹夹闭。无肝硬化病人同时采用第一肝门阻断(Pringle),有肝硬化病人采用半肝入肝血流阻断。结果:12例中无1例分破肝静脉。右肝静脉血管阻断方法:血管夹夹闭法3例,血管带阻断法9例。11例病人行第一肝门阻断,1例病人由于肝炎后肝硬化施行交替半肝血流阻断。12例病人血管瘤切除顺利,出血量200-5800m1,平均出血量680 ml,其中3例病人未输血。(出血最大1例肝动脉栓塞治疗2次的患者术中发现血管瘤与隔肌粘连紧密,侧支循环丰富,解剖困难,游离肝脏时出血多达4200m1,共计5800m1),无1例发生肝静脉破裂大出血或发生空气栓塞。结论:累及第二肝门巨大肝血管瘤病人施行右肝静脉阻断技术是安全,有效的,手术应遵循外科的手术特点,并由有经验的专科医师施行。
  • 摘要:目的:探讨原发性胃恶性淋巴瘤的临床特点、诊断方法、外科治疗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了2001年1月至2009年12月收治经手术治疗的28例原发性胃恶性淋巴瘤的临床资料。结果:术前常规行胃镜、X线钡餐、CT检查。对分期为早期、伴有出血、穿孔或化疗期间有出血、穿孔风险及胃镜病理疑癌的采取手术治疗。术式:D1根治术13例,D2根治术11例,姑息切除术3例,联合脏器切除术1例。其中近端胃切除术6例,全胃切除术10例,远端胃切除术12例。28例术前确诊20例,术前病理为未分化癌5例,疑癌3例。原发性胃恶性淋巴瘤多见于胃体及胃窦部的小弯侧和后壁,肿块多较大。全组无围手术期死亡,18例获术后随访,5年总生存率68%。结论:原发性胃恶性淋巴瘤的术前诊断主要依靠胃镜,结合超声胃镜、X线钡餐、CT检查可提高术前诊断率;为提高生存率,对早期、伴有出血、穿孔或化疗期间有出血、穿孔风险的可手术治疗,对疑癌的患者应积极手术治疗。辅助放化疗等综合治疗是原发性胃恶性淋巴瘤的重要治疗手段。
  • 摘要:目的:探讨胃上部癌D2根治性术中保留脾切除对患者疗效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1992年1月至2002年12月收治的施行D2根治性手术治疗的127例胃上部癌患者临床病理资料。根据手术是否保留脾脏将患者分为切脾组25例,102例行保留脾脏的手术作为保脾组。比较两组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淋巴结清扫枚数及转移枚数、术后住院时间、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以评价手术的安全性和根治性;通过患者的随访资料,比较两组的肿瘤复发转移、术后生存和预后等情况。结果:两组在年龄、性别、肿瘤大小、Borrmann分型、组织学分化程度、浆膜侵犯程度、淋巴结转移和TNM分期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保脾组手术时间明显少于切脾组,术中出血量也较切脾组少(P<0.05)。保脾组和切脾组患者的术后平均住院天数分别为(16.4±4.3)d和(20.2±3.5)d,切脾组长于保脾组,但统计学无明显明显差异(P=0.081)。两组术中清扫的淋巴结枚数也无差异。切脾组并发症发生率为12%(3/25),保脾组并发症发生率为9.8%(9/102),两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切脾组术后复发转移有1例(4%),为肝转移;而保脾组术后复发转移有6例(5.9%),其中腹腔内种植转移致大量腹水3例,肝转移1例,吻合口复发1例,腹腔内淋巴结复发1例。两组复发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切脾组患者5年生存率为18.3%,而保脾组为42.5%,两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1)。结论:胃上部癌D2根治术中保脾组较切脾组明显缩短了手术时间,减少了术中出血量,术后五年生存率明显提高,而在术中及术后并发症发生率、肿瘤复发转移等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我们认为,除非胃上部癌直接侵犯脾脏或No10和No11组淋巴结明显肿大转移者,不提倡在胃上部癌D2根治术中常规联合脾切除。
  • 摘要:目的:探讨非离断式Roux-en-Y吻合术在胃窦癌根治性远端胃大部切除术中消化道重建的临床疗效。方法:对298例胃窦癌患者行根治性远端胃大部切除术时分别采取非离断式Roux-en-Y吻合术193例与离断式Roux-en-Y吻合术105例行消化道重建。结果:全部患者术后随访3~5年,两组术后近期内并发症发生率分别为5.7%(11/193)和15.2%(16/1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6);碱性反流性胃炎的发生率分别为O和6.7%(7/105),非离断式Roux-en-Y吻合术组明显低于离断式Roux-en-Y吻合术组(p=0.001);非离断式Roux-en-Y吻合术组无Roux潴留综合征发生,而离断式Roux-en-Y吻合术组有10例(9.5%)发生Roux潴留综合征,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两组患者1和3年生存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胃窦癌患者行根治性远端胃大部分切除术采用非离断式Roux-en-Y吻合术行消化道重建明显减少了术后反流性胃炎、反流性食管炎等并发症,同时克服了传统术式易发生Roux潴留综合征的弊病,是胃大部切除术后理想的消化道重建术式。
  • 摘要:目的:观察青蒿琥酯对胃癌细胞增殖的抑制作用,分析其对胃癌细胞miRNA表达谱的影响,探讨青蒿琥酯在胃癌中的可能调控机制。方法:MTT法检测不同浓度青蒿琥酯对胃癌细胞株SGC-7901增殖的抑制作用;利用miRNA芯片技术比较青蒿琥酯干预组及阴性对照组细胞miRNA表达谱的差异:采用实时定量RT-PCR验证差异表达的miRNA;采用荧光定量RT-PCR检测差异miRNA靶基因的表达。结果:青蒿琥酯与SGC-7901细胞生长抑制率之间有浓度、时间依赖关系:青蒿琥酯干预组与阴性对照组细胞相比,共29个miRNA表达发生显著差异,其中以miR-451表达差异最为显著,上调了18.24倍;荧光定量RT-PCR结果显示青蒿琥酯干预组细胞中miR-451表达水平是阴性对照组的11.56倍,与miRNA芯片结果相符;青蒿琥酯干预组细胞中miR-451d的靶基因MIF的表达水平仅为阴性对照组细胞中的0.69倍。结论:青蒿琥酯对SGC-7901胃癌细胞具有显著抑制作用;上调miR-451的表达从而抑制MIF的表达可能是其抑制胃癌细胞生长的作用途径之一。
  • 摘要:肝细胞癌(hepatocellular carcinoma, HCC)是病死率很高的常见恶性肿瘤。因其具有累及全肝和向肝外转移的倾向,且多合并肝实质病变和肝功能损害,使得HCC的治疗尤为复杂。半个世纪以来,一系列创新的理念和方法不断地应用于HCC的治疗,形成了包括手术治疗、经皮肿瘤消融治疗、经动脉介入治疗、体外能量源治疗、全身化疗等多元化治疗(mutli-modality therapy)的格局。近20年来,随着对HCC自然病程和生物学特性认识的深化、各种治疗方法的优化及联合应用、优质临床研究证据的积累,HCC的治疗正在从以经验为基础的传统医疗方法和模式向着循证决策、精准技术以及整合治疗方向转变。
  • 摘要:在我国,胃癌的发病率与死亡率仍处于全部恶性肿瘤的前位。经过20余年的努力,我国众多的临床医疗中心已逐渐形成以手术为主并辅以化疗、放疗、生物免疫疗法的外科综合治疗模式,根据大多数临床报告,胃癌的整体疗效已有所改善,总体5年生存率达到30%左右,根治性手术后可提高至50%以上。但就胃癌外科综合治疗而言,仍有不少方面值得进一步完善,本文特就此提出几个值得重视的关键性问题,供讨论与交流。
  • 摘要:胃癌是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其死亡率仅次于肺癌。全球每年新增胃癌患者约934, 000例,死亡患者约734, 000例,其中我国与日本约占56%。尽管外科手术仍然是胃癌治疗的主要手段,但总体的治疗模式已经发生了明显的改变;已经从一般的胃大部切除术进入以清除淋巴结为目的的根治术;从解剖学为基础的手术走向以解剖学、肿瘤生物学及免疫学为基础的手术;从只重视手术的安全性到根治性、安全性及功能性统一;从只重视切除肿瘤到以切除原发肿瘤及受侵器官,彻底清除区域淋巴结及杀灭腹腔脱落癌细胞的外科治疗;从单一的手术进入以围术期治疗加规范化手术的新的治疗模式。近年来,胃癌治疗最大的进展即是通过胃癌围手术期治疗和辅助放化疗的综合治疗模式明显改善患者的生存期。
  • 摘要:目的:探讨胃底贲门癌的临床特点,手术方式选择及预后。方法:对本院2001.1至2008.12收治的162例胃底贲门癌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所有手术均顺利完成,无围手术期死亡及吻合口漏发生。术后1、3、5年生存率分别为85.6%,62.7%,40.5%。结论:合理的手术径路与术式选择及彻底的淋巴结清扫有助于改善胃底贲门癌的手术疗效。
  • 摘要:目的:评价荷包包埋法在胃癌根治术十二指肠残端处理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1995年1月至2009年12月我院2034例因胃癌行全胃切除或胃次全切除术患者的临床资料,十二指肠残端行荷包包埋(A组)465例,十二指肠残端行直线切割闭合器关闭+浆肌层包埋(B组)835例,十二指肠残端行全层+浆肌层包埋(C组)734例。对比分析各组手术费用、十二指肠残端处理时间、术后近期并发症、术中出血量、术后恢复情况。结果:本研究组患者术中无死亡,术后近期(1月内)发生并发症有5例(4.67%),其中腹腔内出血18例(18.94%),吻合口漏14例(14.74%),腹腔感染15例(15.79%),切口感染36例(37.89%),十二肠残端漏11例(11.58%)。3组之间的腹腔内出血、吻合口漏、腹腔感染、切口感染发生率无统计学差异;A组患者术后未发生十二指肠残端漏,与B组和c组比较,有明显差异。A、C两组手术费用显著低于B组(P<0.01),A、C两组之间无统计学差异。A、B两组十二指肠残端处理时间明显短于c组(P<0.01),A、B两组之间无统计学差异。三组术中出血量、术后恢复情况无统计学差异。结论:荷包包埋法处理十二指肠残端手术时间短、费用低廉,十二指肠残端漏发生率低,值得在胃癌手术中推广应用。
  • 摘要:目的:探讨选择性出入肝血流阻断切肝术在肝脏巨大肿瘤切除术中防止肝脏大出血、空气栓塞及对术后肝功能影响等方面的作用。方法:回顾分析2004年1月~2007年7月施行25例肝脏巨大肿瘤切除术病人的临床资料。随机分为两组:选择性出入肝血流阻断组(SHVE组,13例),和第一肝门阻断组(Pringle组,12例)。比较两组病人术中肝血流阻断时间、肝切除体积、出血量、术后肝功能恢复情况和术后两天平均腹腔引流量和并发症发生率等指标。结果:两组间年龄、性别、肿瘤大小、术中肝血流阻断时间和肝切除体积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SHVE组术中出血量明显少于Pringle组(P<0.05):术后第1、3、7天血清前白蛋白明显高于Pringle组(P<0.05),血清谷丙转氨酶明显低于Pringle组(P<0.05);术后两天平均引流量明显少于Pringle组(P<0.05):Pringle组有1例发生肝功能衰竭,而SHVE组无1例发生肝功能衰竭,Pringle组有4例发生肝静脉损伤,3例发生肝静脉破裂大出血,1例发生空气栓塞,SHVE组5例肝静脉损伤,无1例发生肝静脉破裂大出血或发生空气栓塞。结论:应用选择性出入肝血流阻断术可以提高肝脏巨大肿瘤切除耐受性。为肝脏手术提供一个合理安全术式。
  • 摘要:目的:总结原发性胆囊癌的临床特征和外科治疗经验,探讨不同的治疗方式对其预后的影响,并对影响其预后的因素进行分析。方法:回顾本院2000年6月至2007年6月收治的113例胆囊癌的临床资料,分析肿瘤分期、外科手术方式等相关因素与预后之间的关系。结果:103例患者获随访,患者平均生存时间(19.6±18.4)个月,1、3、5年生存率分别为55.0%、25.0%、8.0%:根治性切除组患者1、3、5年生存率分别为81.0%、42.0%、19.0%,与姑息手术组、剖腹探查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扩大根治者生存(16.17±3.67)个月,明显长于姑息性切除术者的(9.22±1.125)个月(P<0.05)。Cox多因素分析显示,肿瘤的浸润深度、淋巴结转移、远处转移和治疗方法与胆囊癌的预后独立?相关。结论:胆囊癌的早期症状不典型,早期发现率低,早期诊断和手术是提高胆囊癌预后的关键。高危患者可适当放宽胆囊切除的指征,对未能手术的高危患者应定期随访、严密监测;对晚期胆囊癌应行积极的、个体化的综合治疗,根治术或扩大根治术是提高患者长期生存率的有效手段。
  • 摘要:目的:探讨重症急性胰腺炎(SAP)合并腹内高压(IAH)的外科治疗。方法:对2002年12月至2009年8月本科收治的84例SAP患者中36例合并IAH的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其中Ⅰ级11例,Ⅱ级9例,Ⅲ级8例,Ⅳ级8例。该组患者早期均行非手术治疗,主要包括:①疏通肠道,增强胃肠蠕动加用/合用石蜡油尽早肛门排气减压;②腹腔、后腹膜有积液的患者均予早期B超、CT定位下穿刺置管引流减压:③血容量补足基础上予血浆、白蛋白及利尿药物联合应用,达到负水平衡;④继发胰周脓肿经穿刺引流无效的患者外科手术干预。结果:本组无死亡病例,全部治愈。Ⅰ、Ⅱ、Ⅲ级患者无一例形成胰周脓肿;Ⅳ级患者6例继发胰周感染,其中1例多次穿刺引流治愈,5例外科手术干预治愈。结论:SAP合并IAH患者应首选微创手段,疏通肠道,尽早肛门排气、排便减压;腹腔、后腹膜有积液的患者均予早期B超、CT定位下穿刺置管引流减压。本组病例效果满意,无1例早期手术,早期循疏通肠道、腹腔置管引流减压可以避免SAP合并IAH病人早期开腹减压手术率,对重症急性胰腺炎病人早期器官功能保护具有积极作用。后期如果发生感染,直至形成脓肿如穿刺置管引流效果不佳者手术引流。继发胰周脓肿率同腹内高压正相关,腹内压Ⅳ级患者胰周脓肿的发生率6/8(75%)。可能于IAH可造成胃肠组织的渗透压增高、内脏缺血,加快细菌移位有关。
  • 摘要:目的:探讨改良手术治疗因素,总结手术措施疗效。方法:目前对胰十二指肠恶性肿瘤(PDC)以手术治疗为主,与传统应用Whipple术式对比,本术式不易损伤周围组织及血管,术后并发症小。结果:采用改良术式对PDC治疗96例,经临床分析,效果好,无其它并发症发生。结论:根据肿瘤发生部位、病变类型及临床表现不同,采用术式也不相同。
  • 摘要:目的:探讨基质金属蛋白酶-7(MMP-7)、E-钙黏附素(E-cadherin)在胃癌组织中的表达及其与胃癌侵袭、转移的相关性。方法:采用原位杂交法,检测78例胃癌组织中MMP-7mRNA和E-CD mRNA的表达,并观察二者与浸润深度和淋巴结转移之间的关系。结果:胃癌组织中MMP-7 mRNA和E-CDmRNA的阳性表达与浸润深度和淋巴结转移有关。MMP-7 mRNA阳性表达的胃癌组织中E-CD mRNA的阳性表达率低于MMP-7 mRNA阴性表达的胃癌组织,二者呈负相关(r=-0.269,P<0.05)。结论:MMP-7mRNA和E-CD mRNA的表达与胃癌的浸润、转移密切相关,且二者的表达呈负相关。检测MMP-7 mRNA和E-CD mRNA在胃癌患者胃镜活检组织中的表达有助于预后判断。
  • 摘要:目的:探讨全胃切除术后非离断式Roux.en-Y空肠储袋消化道重建方式的临床效果。方法:对168例胃癌患者行全胃切除手术后分别行非离断式Roux.en-Y空肠储袋吻合术(A组,69例)、P型空肠食管Roux.en.Y吻合术(B组,50例)和Orr式空肠食管Roux-en.Y吻合术(C组,49例)进行消化道重建。观察各组患者消化道重建的时间和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并对其中无瘤生存超过1年的121例患者的生活质量[术后6和12个月时的体重、进食量、预后营养指数(PNI)和Visick分级指数]进行分析对比。结果:A、B、C组消化道重建时间分别为(30+7)min、(57~6)min和(48~6)min;A组时间最短,与B、C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组患者术后均顺利恢复,未发生吻合口瘘或十二指肠残端瘘等术后并发症。A、B、C组碱性反流性食管炎发生率分别为4.3%(2/46)、7.7%(3/39)和5.6%(2/36),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Roux潴留综合征发生率分别为2.2%(2/46)、l7.9%(7/39)和19.4%(7/36),A组明显低于B、C组(P<0.01)。术后6个月和12个月,A组体重和进食量的恢复均优于B、C组(P<0.05)。与术前相比,术后6个月3组PNI均下降(P<0.05):12个月时,A组PNI与术前比较差异已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B、c组的差异仍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术后6个月和12个月时的Visick分级指数Ⅰ-Ⅱ级均优于B、c组(P<0.05)。结论:非离断式Roux.en-Y空肠储袋术是全胃切除术后理想的消化道重建术式。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