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代(公元前21世纪~公元前770年)属于《中国图书分类法》中的四级类目,该分类相关的期刊文献有524篇,会议文献有9篇,学位文献有86篇等,三代(公元前21世纪~公元前770年)的主要作者有王定璋、张富祥、李学勤,三代(公元前21世纪~公元前770年)的主要机构有东北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北京师范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历史学院等。
统计的文献类型来源于 期刊论文、 学位论文、 会议论文
1.[期刊]
摘要: 西周中后期土地关系发生新的变化,出现了以田易物的土地交换现象。过去大多认为这是新的封建制的萌芽,致使西周王朝由盛转衰。然在土地交换过程中,贝币只用于田价的估量...
2.[期刊]
摘要: 《禹贡》作为《尚书》的一篇,是中国古代最早的理想化大一统王朝治国理政的施政纲要和地理文献。近百年来,《禹贡》相关研究取得了不菲的成绩,涌现了大量研究成果。关于...
3.[期刊]
摘要: 族武装在先秦时期是一种特殊的军事力量,由部落时代的氏族武装发展而来。在传说时代,黄帝、炎帝和蚩尤之间的战争,主要是依靠氏族武装作战。即便是在已经步入文明社会的...
4.[期刊]
摘要: 《诗经》之“二南”当成篇于周初,为封于淮汉之姬姓贵族所作。“二南”中南北名物皆有出现,证之周公南征、封建诸姬故事,则唯淮汉宗室因长于北方、封于南方,方才可能具...
5.[期刊]
摘要: 对同济大学博物馆展出的甘肃8家博物馆馆藏的代表性齐家文化玉器进行了数字化处理研究,并对采自于甘肃马衔山的软玉玉料,使用现代大型仪器对其矿物组成、显微结构、化学...
6.[期刊]
摘要: 最早提出禹都地望者可能是东汉的班固,汉代学者将禹都阳城定在颍川的说法得到了近现代较多学者的认可。登封王城岗遗址中遗物碳-14测年数据,说明大城城墙修筑的年代与...
7.[期刊]
摘要: 《尚书·洪范》与清华简《五纪》在思想内容与文体形式上都极其相似,是具有传承关系的同质文献,但又存在明显的差异,具体表现为:“五纪”所指不完全相同;《尚书·洪范...
8.[期刊]
摘要: 现有资料表明,金文族徽可能兴起于夏代晚期,它是当时社会组织形式由姓族转向氏族的重要标志。商代早期至中期,族氏的政治化发展日益明显,金文族徽数量也随之增多,地域...
9.[期刊]
摘要: 社祀是早期中国民间最为重要的祭祀活动,天子诸侯立太社、国社以祀土地之主,民间立社祭祀所居土地之神。秦灭六国毁弃社稷,唯有民社留存。两汉民社继承传统民社的祈雨、...
10.[期刊]
摘要: 村中村南甲骨是殷墟新近出土的甲骨资料,该批卜辞所反映的殷礼材料较为丰富,主要有祭祀礼、田狩礼、军礼、贡纳礼等,祭祀形式多种多样,所祭祀对象呈现出重祖轻祢的现象...
11.[期刊]
摘要: 夏商周三代王朝的相继出现,均是在原有邦国基础上,获得天下诸邦政治与文化认同的产物。诸多同姓和异姓邦国对夏朝的政治、文化认同,是夏朝成为王朝大国的根本内在机制;...
12.[期刊]
摘要: 《老子》欲绝之“巧”乃巧伪、巧诈之“巧”,而“利”实指货财之“利”,非“利口”“巧言利辞”之“利”。《礼记·表记》载周人“尊礼尚施”,“礼”造成“巧”,“施”...
13.[期刊]
摘要: 前人据P.2643号的题记,以写卷为乾元二年(759)写本.据"国际敦煌项目"(IDP)网站上的高清照片,通过对题记与写卷正文中相同文字笔迹的比较,知题记为阅...
14.[期刊]
先秦时期的"三谏不从则去"原则及其蕴含的政治伦理思想——兼论孔孟的去君、去国之礼
摘要: 向国君进谏、匡正国君言行中的缺失是臣子的责任和义务.国君若能虚心纳谏,既可塑造从谏如流的明君形象,亦可实现"贤者在位,能者在职"的清明政治,如此君明臣贤则国可...
15.[期刊]
摘要: 风后是上古神话中的良臣名将.作为一位兼具人性与神性的神格形象,从上古时期发展至今,风后生成演变的轨迹反映了先民由万物有灵的原始观念到关注现实的理性思维的转变....
16.[期刊]
摘要: 黄河文化在中华文明起源的漫长历史时期,以中、下游文化的深度交流和融合为主体,汇聚了长江及各区类文化的先进因素,从而形成了中华文明起源的主脉。黄河文化孕育、培植...
17.[期刊]
摘要: 《逸周书·籴匡》以商末周文王时期的旱灾为历史背景,记载了先秦时期人们应对不同类型饥荒的制度性规范。《籴匡》中既有来源较早的“告籴”和“公共丧葬”的历史因素,又...
18.[期刊]
摘要: 各类研究资料表明,公元前2000年前后是中国早期文明发展的一个转折点。在此时期,大范围的降温与洪水灾害改变了中国早期文明演进的多元化进程,中原周边诸早期文明因...
19.[期刊]
摘要: 沬伯(司徒)及有关铜器铭文中旧释“沬”之字实应系“潦”,所谓“沬伯(司徒)”应系“潦(寮)伯(司徒)”,应据改。作为国族名,“寮”“潦”应系一字之异构,皆从“...
20.[期刊]
摘要: 《天问》之涉及先商史事者共六章二十四句,该部分揭示了商之先公王亥、王恒、上甲微屡次北赴有易氏的原因及具体过程。王亥与王恒之间并无内讧,为了谋求商人之长远发展,...
1.[会议]
摘要: 上古社会,经历了一个从原始宗教礼制发展到国家政治制度正式确立的变革时代,与此相应,国家治理思想观念的转变即导致了由言说行为方式生成的文体亦经历了一个由原始宗教...
2.[会议]
摘要: @@中华儿女,莫不以“炎黄子孙”自称。炎、黄者,炎帝神农氏和黄帝轩辕氏也,炎帝神农氏和黄帝轩辕氏是中华民族的始祖。炎帝神农氏“生于烈山”、“长于姜水”、“葬于...
3.[会议]
文章的体式风貌与古文《尚书》的真伪——透过清华简审视阎若璩的《尚书》证伪
摘要: 清华简《尚书》类文献的面世,对阎若璩的《尚书》证伪是尖锐的挑战,在很大程度上动摇了他赖以立论的基础.一文一题或一个标题统辖数篇文章,不能作为判断《尚书》类文献...
4.[会议]
摘要: @@唐代新罗人因贸易、求法、灾荒、被掳等原因来到中国,并有为数可观的新罗人在中国长期居留和活动。新罗人在中国北方的活动目前已经有了比较充分的研究。由于中韩古代...
5.[会议]
摘要: 本文试图找出“国民幸福指数”与《尚书·洪范》中五福的关联,介绍「国民幸福指数」的提出,及其受各国重视的情形,进而找出其中可能存在的问题。通过对《尚书·洪范》中...
6.[会议]
摘要: 《尚书·成有一德》不是作为心态下的产物.古文《尚书》同“清华简”一样,都是整理散乱的出土竹简的产物,多种原因都可能导致《尹诰》中的两句话在古文《尚书》中被分置...
7.[会议]
摘要: 先孔时代《尚书》已有官方的传授,除了秦亡至汉文帝时期有短暂的中辍,《尚书》官学一直持续不断.孔子开私人传授《尚书》的先河,孔子与其门弟子及孔家是先秦两汉传授《...
8.[会议]
摘要: 日本对中国天文文献作为近代科学对象的研究,始于京都大学宇宙物理学系教授新城新藏。新城新藏是理学系的研究者。他毕业东京大学物理系后,在德国格丁根大学学天文学,归...
9.[会议]
摘要: 今本《尚书》还是继承汉代古文《尚书》在百篇框架内实录58篇的体制而来的,现在还没有充分而确实的理由可以证明今本的古文部分都不是汉代古文本原有的篇章。前人对《尚...
1.[学位]
摘要:
《东莱书说》是南宋吕祖谦的《尚书》学著作,充分反映了吕氏的经学思想。
通行本《书说》为吕氏弟子时澜修订而成的《增修东莱书说》,吕祖谦曾作《秦誓》至《...
2.[学位]
摘要:
《宋史·仪卫志》是概述两宋时期仪卫制度的专志,对了解宋代仪卫制度的基本状况及发展演变具有重要价值。本文主要从三个方面对《宋史·仪卫志》进行较为系统的研究:
3.[学位]
摘要: 清华简《系年》首章记载商纣王“不恭上帝”的史实。殷商晚期普遍存在淡化祭祀的现象,商纣王肯定会受到当时社会环境的影响。商人重视祭祀祖先神、自然神,周人重视祭祀上...
4.[学位]
摘要: 《洪范》篇因系统阐述了古代帝王治理国家的原则和方法而受到世人的推崇,历朝历代研习者甚繁,是《尚书》中被研究得最早、研究得最多的篇章,但其相关研究至今并非了无疑...
5.[学位]
摘要: 汉代《尚书》学的发展与繁荣离不开两汉帝王对《尚书》的重视与推崇,汉代帝王推崇《尚书》,他们积极研习《尚书》,将《尚书》奉为他们治政的重要参考,并在推动《尚书》...
6.[学位]
摘要: 《尚书》作为我国古代最重要的经典之一,记录了虞夏商周时期的政治、军事大事,在“六经皆史”的意义上,它是保存下来的先秦史料中最重要的一部分,在经学史上,它成为古...
7.[学位]
摘要: 本文是以对出土和传世的文献资料分析研究为基础,对中国道路史上第一个成熟的官道系统——“周道”的各方面内容加以论证与总结。首先,根据军事战争在西周国家建立过程中...
8.[学位]
摘要: 由于《尚书》在中国古代政治思想史上的重要地位,其成书、流传及应用都受到历代统治者及研究者的高度重视,并逐渐形成了专门的学问——《尚书》学。《书》学内容广博,思...
9.[学位]
摘要: 春秋末期,中国的思想界进入“轴心时代”,社会秩序被新的阶层关系打破,周王室的衰微导致上层贵族所执掌的文化、政治、思想等因素流入诸侯国乃至民间,即“天子失官,学...
10.[学位]
摘要: “《五诰》可以观仁”是《书》教“七观”说之一。“七观”说是秦汉时期对《书》教传统的总结。形成于周秦时期的《书》教传统在两汉及以后中国历史中发挥了巨大的教化作用...
11.[学位]
摘要: 本文以现代政治观念为工具,从《尚书》文本的政治色彩和字里行间所透露的古代权力结构着手,试图探究古代政治话语内涵、古代政治人物对一些特定概念的既定理解以及传统中...
12.[学位]
摘要: 《尚书》是我国最早的政史文献汇编。从汉代至今,历代诸多学者对《尚书》做了大量的整理、考辨以及研究工作。《孔传》作为《尚书》的注疏语料,一直是经学研究的热点。《...
13.[学位]
摘要: 《尚书》学史上的“孔《传》”、“郑《注》”、“孔《疏》”与“蔡《传》”是学术发展的四个重要节点。作为《尚书》义理诠释的蔡沈《书集传》,不但是宋元明清四朝的经典...
14.[学位]
摘要: 《尚书》学在宋朝进入一个繁盛时期,不仅相关著作大量涌现,注解体式也更加丰富多样。在这个科举大兴、私学盛行的时代背景下,又加之雕版印刷术日益成熟,为方便学子研习...
15.[学位]
摘要: 《世本·氏姓篇》佚文共记载了先秦古姓20个,涉及古国、古氏89个,基本上能够反映先秦姓氏的概貌。除了少数国族姓氏的记载存在着一些矛盾和问题,《氏姓篇》所载的大...
16.[学位]
摘要:
“以德抗势”是中国传统士人的一大典型特质,本文即为研究和承传这一珍贵的特质而作。
这一领域的原有研究集中于在政治范畴做“以德抗位”的研究,本文突破...
17.[学位]
摘要: 对于丧葬习俗的研究,是了解我国古代文明发展的一个重要方面。覆面葬俗在我国由来已久,新石器时代的墓葬中就已发现。对先秦时期覆面葬俗的研究,不仅可以揭示当时社会的...
18.[学位]
摘要: 古黄河中下游地区作为我国早期文明的发源地之一,是一个需要重点关注的地区。这一地区还是一个容易发生水灾的地区。本文通过对先秦时期这一地区的人们为抵御洪水而修筑的...
19.[学位]
摘要: 夏商周三代时期是中国早期国家形成并向成熟国家发展的重要时期。在此阶段,由于生产力的提高,引起了社会规模和社会结构的剧烈变动,氏族部落组织逐步解体,人类社会的发...
20.[学位]
摘要: 王充耘,字与耕,又字耕野,江西吉水人,生于元成宗大德八年十一月初六日,而卒年不详。王充耘承九峰学派,善治《尚书》,并以《书》经进仕,形成了自己独特而又具有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