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至近代作品(~1919年)属于《中国图书分类法》中的四级类目,该分类相关的期刊文献有7041篇,会议文献有22篇,学位文献有635篇等,古代至近代作品(~1919年)的主要作者有周秉高、李军、刘英波,古代至近代作品(~1919年)的主要机构有陕西师范大学、西北师范大学、西北师范大学文学院等。
统计的文献类型来源于 期刊论文、 学位论文、 会议论文
1.[期刊]
摘要: 明代嘉靖已未科状元丁士美的别集无考,造成明代状元文学研究的部分缺失。通过对丁士美别集佚失原因的探究、佚诗文存录情况的考述与著述风貌的分析,可知丁士美重实行而轻...
2.[期刊]
摘要: 南北朝时,受南风北渐的影响,使得越来越多的北朝文人开始学习南朝文学的创作模式与风格,在这一过程中,魏收就是一位关键人物。作为“北地三才”中诗歌留存最多的诗人,...
3.[期刊]
摘要: 《论语·学而》第一章是总领全书的纲要,揭示了儒家内圣外王的哲学理路,展现了一种淡泊高远的生命境界与自得于心的生命情感,可谓孔子思想的根本要义之所在。此章三句话...
4.[期刊]
摘要: 历来的神话传说都记载到太昊伏羲定都宛丘,但其原因不明。通过文学人类学的四重证据法,重点分析《诗经》中与“宛丘”相关的两首诗歌《宛丘》与《东门之枌》,发现“宛丘...
5.[期刊]
从训蒙工具到参与建构中华传统文化--“位列”诗在清代民间的流布与转身
摘要: “位列”诗在明代之前晦暗不明、文献异常稀少,但核心意蕴可追溯至群经之首《周易》及其儒家思想。然而到了清代民间,该诗却呈现出前所未有的活跃情形:在蒙学领域,它既...
6.[期刊]
摘要: 《离骚》是屈原的代表作品。2000多年来,关于其写作时间、篇名、分章与主题,学术界有很大的争议。作为屈原最早的作品,《离骚》的篇名含义是“离忧”,即“离别的忧...
7.[期刊]
摘要: 董庭兰是唐代重要琴家,唐诗中有多首涉及董庭兰。以诗史互证的方法,结合董庭兰生平及唐代古琴音乐对相关诗歌题目、创作时间加以补笺。
8.[期刊]
摘要: 中国有着悠久的博物传统,博物作为理解和把握世界的一种方式,自《诗经》起就体现于文学创作之中。杜甫的诗歌取材广泛、内容博大,蕴含着十分丰富的博物学内容。旅居巴蜀...
9.[期刊]
摘要: 从宏观视阈来看,龚自珍的诗歌在思想价值与艺术审美上,存在着明显的二律背反现象。就思想领域而言,龚自珍在猛烈批判封建专制的同时,却又竭力维护之,甚至企图通过“自...
10.[期刊]
摘要: 欧阳修文风承袭冯延巳的说法,始于王国维《人间词话》。刘熙载评论道:"冯延巳词,欧阳永叔得其深"。本文拟就同一词牌名《玉楼春》为例,从艺术特色、思想内容、感情基...
11.[期刊]
摘要: 《诗经》中涉及礼物往来的共有31篇,其礼物可划分为赠答之礼、贡赐之礼、祭祀之礼。《诗经》礼物书写背后有着深刻的文化内涵:植物书写反映了古代先民的生殖崇拜和神人...
12.[期刊]
摘要: 《宋诗选注》与《钱锺书选唐诗》是钱锺书于20世纪50年代至90年代编选的两部诗歌选本。受当时学术风气的影响,两部诗歌选本在选目理路、选本特色以及选诗标准等方面...
13.[期刊]
摘要: 原始社会,人类生存以狩猎和采集经济为主,蜜蜂的攻击性对人类的生产生活构成一定威胁。因此在早期文献中,蜜蜂所表寓意常带有贬义色彩。而随着后世对蜜蜂观察认识的深入...
14.[期刊]
摘要: 作为中国古代叙事诗歌的奠基之作,汉乐府诗在创作时“缘事而发”,其蕴含的叙事观念及使用的叙事技巧对我国叙事诗传统的形成具有重要影响。本文从故事情节设置、人物形象...
15.[期刊]
摘要: 学有汉宋,诗分唐宋。唐宋诗之争贯穿了整个清代诗学史。乾隆年间,翁方纲提出“肌理说”,主张学习细密的宋诗,于宋人尤其推崇黄庭坚。他强调黄庭坚“以古人为师,以质厚...
16.[期刊]
摘要: 《四库全书总目》的词学思想主要涉及词之体格、音律、审美等。对词体的认识,《总目》将词体来源与文体演变的理论结合起来,认为词体品格卑微。通过推崇合律之词和依照词...
17.[期刊]
摘要: 《史记》对汉魏六朝诗歌最直接最显明的影响即体现在咏史类诗歌题材上。汉魏六朝咏史之作,无论是侧重人、事重现的传体咏史,还是借理抒情的论体咏史,亦或是吊往伤今的怀...
18.[期刊]
摘要: 唐宋庐山诗僧群体的发生、变迁是与中外文化交流、朝代更替、社会转型发展等密切关联的复杂问题。从魏晋到唐代再到北宋,庐山诗僧群体经历从“佛理”到“苦吟”再到“世俗...
19.[期刊]
摘要: 宋代词人陈师道曾自谓“不减秦七黄九”,其词作有一定的研究价值,但目前学界研究极少。分析陈师道常用词调,发现其在用调取向上具有偏爱流行词调、喜用小令、恪守正体的...
20.[期刊]
摘要: 鼎湖山位于广东省肇庆市,是广东四大名山之一。成鹫为鼎湖山庆云寺第七代住持,也是岭南著名禅林高僧。成鹫有很多写景诗。他笔下出现了很多端州风物人情,这些都是对肇庆...
1.[会议]
摘要: 多媒体生优良的视听效果可以不断提高聋生注意的品质,使聋生心理活动处于积极状态.运用多媒体课件中精美的界面设计,对聋生的视觉起到了很好的补偿作用,还可营造出浓郁...
2.[会议]
摘要: 伤春诗和悲秋诗属于一类诗歌,主要起源于上古高褀崇拜仪式,最初在《诗经》中出现,指的是春秋景物与人生悲怨互相感发的诗作。根据不同的形成原因和情感内涵,此类诗歌大...
3.[会议]
摘要: @@在《楚辞》研究中,《招魂》是一篇争论颇多的作品,关于它的作者:所招的对象,体制结构,文中虚字“些”的用法,对后世汉赋的影响等等,都是多有争议的老问题。就连...
4.[会议]
《诗经》中花草树木兴象类情爱篇章的文化探源与文学分析(提纲)
摘要: @@本文由《关睢》引出的话题,介绍了花草树木意象的文化探源、考古印证,以及《诗经》中以花草树木起兴的两类情诗,分析了女性生殖崇拜与《诗经》“桑林”意象类诗篇和...
5.[会议]
摘要: 唐宋两代诗家辈出,诗歌创作呈现出一派繁荣景象.同时受当时政治环境等因素的影响,贬谪诗歌勃然兴起.但是,唐宋两朝的贬谪诗歌风格迥异,前者悲凉郁愤,后者则多反映出...
6.[会议]
摘要: 邹祗谟为清初著名文士,初以《诗经》题经义著名,后以诗古文辞与董文友、陈椒峰、龚琅霞并为毗陵四名家,最工填词,有《丽农词》及词话《远志斋词衷》,又与王渔洋同编《...
7.[会议]
摘要: 郑梦周四次出使中国,从他留下的诗文可以得知,至少有两次是走的海路,路过山东半岛。郑梦周路过山东半岛时写了许多诗文,既展示了一个外国使者对山东半岛历史地理文化的...
8.[会议]
摘要: 本文研究在《诗经》里,用于"仰望"、"遥望"等意思的动词有"瞻"与"望"。其中"瞻"多用在"瞻彼"的句子,但先秦的其他文献中却很少见这样的句子。
9.[会议]
摘要: @@谈到刘向(约公元前77-前6年)、刘歆(公元前50-公元23年)的赋学批评,就不免要涉及到刘氏父子的《别录》、《七略》与班固《汉书·艺文志》的关系。关于这...
10.[会议]
摘要: 原初楚声音乐与《今有人》所属的相和歌存在密切联系;二分节奏的楚辞“九歌”句型“○○○兮○○○”,通过对“兮”字的置换、改用叠词或联绵词、在“兮”字之前某个位置...
11.[会议]
摘要: @@《汉书·艺文志》“杂赋”类中收录有《成相杂辞》十一篇,唐人杨倞《荀子·成相》注:《汉书·艺文志》谓之《成相杂辞》,盖亦赋之流也。朱熹承其意,亦认为《荀子·...
12.[会议]
摘要: 鲍照集里的“代”乐府,或借旧题裁已意,或用新题代旧题,标示了鲍照拟乐府与汉魏晋乐府创作传统的联系和区别,反映了鲍照对于汉魏乐府的体式及其创作特征的深刻体认,为...
13.[会议]
摘要: 两汉以来训解注释古籍,传、注、疏、音义、章句等,对原典形、音、义的阐发,通常使用散体、散文,鲜少刻意以齐整句法或韵文为之,王逸的《楚辞章句》是一例外,值得特别...
14.[会议]
摘要: 本文总体上,寄望于对己有的考辨有所整理之除。其次,在相同论题中,从不同角度出发。因此,全文章节将从作者问题论起,站在作者为屈原的前提下加以分析。第二章谈其文体...
15.[会议]
摘要: 周代人朴素阴阳观、神秘天人观的哲学思想对《蟋蟀》“蟋蟀”意象的营造产生了根本性影响,岁末腊祭礼的狂欢活动及祭鬼神和正齿位的仪式给蟋蟀铸入了及时行乐和生命忧思的...
16.[会议]
摘要: 西周自昭王至于宣王,每有对边地人群的战争,在东南多为淮夷,在西北则常是系玁狁。此已为大量出土铜器铭文所证实。《诗经》的周、召“二南”中,有与征伐或抗御上述两方...
17.[会议]
摘要: 《左传》中的引《诗》保留了春秋时期《诗经》学的重要资料。引《诗》者在引《诗》带有阐释的的成分,不同引《诗》者对相同作品的解释往往是相同的,说明他们有着共同的《...
18.[会议]
摘要: 原初楚声音乐与《今有人》所属的相和歌存在密切联系;二分节奏的楚辞“九歌”句型“ΟΟΟ兮ΟΟΟ”,通过对“兮”字的置换、改用叠词或联绵词、在“兮”字之前某个位置...
19.[会议]
摘要: 朱熹《诗集传》释《郑风·子衿》之“青青子衿”,有云:“青青,纯缘之色。”至少是从20世纪80年代以来,学界率以为“纯缘”系“纯绿”之误,诸多《诗集传》整理本甚...
20.[会议]
摘要: 《周南·螽斯》中有一句宜尔子孙振振兮的诗词,毛〈传〉谓振振是仁厚的意思。朱熹(集传)则以为振振为盛貌。其后学者多从之。另〈螽斯〉一诗孔〈疏〉谓之兴体,朱〈传〉...
1.[学位]
摘要: 唐宋当涂诗歌是安徽文化重要的组成部分,也是构成唐宋文学时空的一隅。此前没有得到系统的研究,尚有进一步开拓的空间。本文从微观入手,以当涂为中心,立足于相关文献和...
2.[学位]
摘要: 西晋是咏物赋创作大爆发的时期,据严可均《全上古三代秦汉三国六朝文》所载之文统计,西晋咏物赋数量占了西晋赋总量的50%以上,是三国时期咏物赋数量的三倍之多,更远...
3.[学位]
摘要: 《楚辞》的文论批评从汉代的“以经解骚”到渐渐重视其未被儒家经典化之前的本来面目,对其民俗、巫术和祭祀仪式的探讨早在汪瑗和戴震等明清学者时就开始了;民国时期学者...
4.[学位]
摘要: 《小星》一诗,出自《诗经·召南》,关于诗歌的作者,学术界大部分学者只以一个谨慎的态度言“诗人”,直到宋朝才有少数几位学者明确提出观点。关于诗旨,国内外研究这一...
5.[学位]
摘要: 《诗经》是中国第一部诗歌总集,是中国诗学的源头。其内容包罗万象,天文、地理、民俗、制度等都有所体现,可以说是中国先民文化和生活的显微镜。它也是最早传播到日本的...
6.[学位]
摘要: 草意象是《诗经》诸种意象的一大类,查其篇章分布,主要在《国风》和《小雅》之中。查其地理分布,则不外乎山林水泽,田间草野,大抵周民耳目所接,皆着其情,是有歌咏。...
7.[学位]
摘要: 学界对于北朝文学的研究向来不十分重视,虽然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以来这种状况有所缓解,但是相对不足。本文对北朝辞赋进行研究,探究北朝文化的特征及其与文学之间的的诸多...
8.[学位]
摘要: “问天”作为一种文化心态,是早期人类所共通的文化心理特质。荣格将其解释为“集体无意识”,认为它来源于本族祖先的遗传,组成了一种超个体的共同的心理基础,并且普遍...
9.[学位]
清初苏州诗论家群体研究——以叶燮、沈德潜、薛雪、李重华为集群
摘要: 诗学集群或流派是历史的产物。以叶燮为代表的清初苏州诗论家群体的诗学思想,其生成与演变进程也不是由某个单一因素促成的,而是在一个极其复杂的过程中由多种合力作用的...
10.[学位]
摘要: 《沧海遗珠》成书于宣德年间,是明初重要的诗歌集子,清代收入《四库全书》,同时也是《列朝诗集》与《明诗综》的取材对象。诗集系黔宁王沐英第三子沐昂所编,收录二十一...
11.[学位]
摘要: 本文对学界公认的唐初南北文学融合论进行了反思性解读,对论者们最常称引的魏徵在《隋书·文学传序》中提出的南北文学融合的论断进行了深入的分析,认为它们值得反思。魏...
12.[学位]
摘要: 19世纪以来,以顾颉刚为代表的“古史辨”派的史学界独树一帜。除了在历史学方面有所成就,顾颉刚在《诗经》研究方面也有独立的见解。尤其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利用西方...
13.[学位]
摘要: 《诗经》为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也是中华民族伟大的文化遗产。《诗经》的语言十分接近当时的口语,能够反映上古汉语的特点,是研究上古汉语词汇的重要宝库。在阅读时我们...
14.[学位]
摘要: 类书作为古代指导诗文写作的参考书,起源甚古。现在已知最早的类书,距今已近一千八百年;自曹魏以降,至于六朝,公私多有编纂,但均亡佚。类书的一个非常直观的特点就是...
15.[学位]
摘要: 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西学东渐,中国知识分子一方面继承了传统学术研究的方法和视角,另一方面吸纳融入了西方的研究方法和观点。在楚辞研究方面,游国恩正是处于由古代向...
16.[学位]
摘要: 《楚辞》的发展已有两千多年,作为中国文化的发展源头之一,在中国历史发展史上占有重要地位。从古至今,文献是《楚辞》研究最主要的依据。汉朝时期楚辞学形成,也迎来楚...
17.[学位]
摘要: 《文选》文包括三十六种文体,其中七、对问、设论、连珠四体较其他文体有着更多对作品艺术性的追求以及非严肃的色彩。另外,这四体文章多是韵散结合,且和赋有着更为密切...
18.[学位]
摘要: 《文选》为南朝梁昭明太子萧统主持编纂的一部现存最早的诗文总集。隋唐之际“文选学”大兴于世,李善所著《文选注》为选学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李善注最大的特点是征...
19.[学位]
摘要: 在中国传统思想文化中,政治伦理思想始终都占据着重要的一席之地,它是伦理思想在政治领域的延伸和运用,不仅渗透到政治生活的方方面面,还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国家的发展与...
20.[学位]
摘要: 本文以《诗经·国风》为研究对象,其具体研究思路是:一、从“地域”(本文以下所言“地域”皆指“王城以东”和“王城以西”各国区域)的视角出发考证《诗经·国风》各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