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隐身
反隐身的相关文献在1989年到2022年内共计234篇,主要集中在无线电电子学、电信技术、航空、武器工业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215篇、会议论文10篇、专利文献30116篇;相关期刊108种,包括航空兵器、火力与指挥控制、现代防御技术等;
相关会议10种,包括2005年中国飞行力学学术年会、中国航空学会制导与引信专业信息网学术交流会、第九届全国现代数学和力学学术会议等;反隐身的相关文献由409位作者贡献,包括宫健、李为民、王春阳等。
反隐身—发文量
专利文献>
论文:30116篇
占比:99.26%
总计:30341篇
反隐身
-研究学者
- 宫健
- 李为民
- 王春阳
- 蒋庆全
- 张佳强
- 张永顺
- 梁晓龙
- 郭艺夺
- 万开方
- 姜秋喜
- 张小宽
- 彭应宁
- 朱磊
- 李波
- 沙文浩
- 王秀春
- 高晓光
- 付红卫
- 何友
- 刘尚富
- 刘维炜
- 刘鑫
- 周平儒
- 周晓群
- 唐鑫
- 夏大永
- 季节
- 张守宏
- 张建新
- 徐会法
- 成新龙
- 曲长文
- 曲靖华
- 李修和
- 李军
- 李飞
- 杨建军
- 梁幼鸣
- 沈阳
- 王伟伦
- 王涛
- 田波
- 白光瑞
- 罗景青
- 胡利平
- 谢纯
- 赵巍
- 阙渭焰
- 阮怀林
- 陈永光
-
-
刘珂;
王炜强;
李丽娟
-
-
摘要:
现代隐身飞机对雷达型空空导弹构成巨大挑战,而红外成像制导技术在体制上具有良好的反隐身能力。本文介绍了国内外空空导弹红外成像制导技术研究发展现状,分析了红外成像导引头技术在未来反隐身超视距空空导弹上的应用前景,提出了一种反隐身红外成像导引头的技术方案。该导引头采用了中/长波双色成像探测技术,能够满足发射后截获条件下探测隐身目标和抗红外诱饵干扰的要求。分析研究表明红外双色成像导引头技术对于提高国内超视距空空导弹的反隐身性能具有重大意义。
-
-
董文豪;
黄倩兰;
范红旗;
付强;
宋志勇
-
-
摘要:
在雷达导引头末制导阶段,低信噪比(Signal to Noise Ratio,SNR)导致对目标的检测和定位性能恶化。为此,本文提出一种基于随机有限集的联合检测与DOA(Direction of Arrival)估计算法。该算法在单目标伯努利滤波器框架下,基于点目标扩展函数对经过低门限判决后的数据构建目标观测方程,在天线和视线混合坐标系下建立状态变量描述,求解状态向量微分方程并对其离散化得到离散时间差分方程,经过状态误差分析得到状态转移模型,再经过粒子递归实现联合检测与状态估计。通过仿真实验,验证了该算法的有效性。与传统跟踪前检测方法对比,该算法能在低信噪比下提高检测性能和DOA估计精度。
-
-
徐顶国;
魏子豪;
骆盛;
刘钧圣;
王军;
赵军民
-
-
摘要:
隐身飞机的出现对导弹的作战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增大敌方目标自身雷达散射特性是未来导弹反隐身技术发展的一个重要方向.为了实现低RCS目标电磁增强,本文拟针对典型隐身飞机,基于电磁理论和导弹反隐身技术,设计了几种不同的目标RCS增强方案;利用基于多层快速多极子算法(MLFMM)的FEKO软件,计算、分析不同增强方案在低RCS目标载体上的RCS特性和增强效果,其结论为未来导弹反隐身技术和智能化导弹的发展提供参考.
-
-
成新龙
-
-
摘要:
为了弥补常规雷达组网数据级融合在主瓣干扰下的探测能力不足,提出了一种基于单基地雷达组网的协同对消抗干扰反隐身方法.该方法利用组网后目标和干扰的幅度、相位、延时和多普勒频移中的一种差异进行干扰对消.仿真结果表明,采用单基地雷达组网协同对消抗干扰方法主瓣干扰对消比约为25 dB,大大提升了复杂环境下的隐身目标探测能力.
-
-
成新龙
-
-
摘要:
为了弥补常规雷达组网数据级融合在主瓣干扰下的探测能力不足,提出了一种基于单基地雷达组网的协同对消抗干扰反隐身方法.该方法利用组网后目标和干扰的幅度、相位、延时和多普勒频移中的一种差异进行干扰对消.仿真结果表明,采用单基地雷达组网协同对消抗干扰方法主瓣干扰对消比约为25 dB,大大提升了复杂环境下的隐身目标探测能力.
-
-
杨秀凯
-
-
摘要:
雷达反隐身技术在现代立体化战争中的作用日益凸显,该文首先分析了雷达隐身机理,紧接着从低频反隐身、大功率孔径积反隐身及双/多基地反隐身三方面分析了传统的雷达反隐身技术,并结合隐身目标作战新特性,研究了网络化协同探测反隐身技术。
-
-
-
-
摘要:
2018年6月14日,在江苏南京举行的第八届世界雷达博览会上,我国首次发布了2018年度世界十大"明星雷达"装备,中国自行研制的具有世界领先水平的雷达设备独占六席。YLC-8B机动式预警相控阵雷达,是由我国军工企业第十四研究所自行研制的、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第四代防空预警探测雷达。这款雷达特别注重战场上对"隐身战机"的定位,反隐身能力强,探测距离远,能让"隐身战机"无处遁形。
-
-
胡晓磊;
殷大虎;
金建伟
-
-
摘要:
1999年,南联盟防空部队击落了美军F-117A隐身飞机,这是世界上首次也是迄今唯一一次成功击落隐身飞机的战例,对防空作战特别是反隐身作战研究具有重大现实价值.通过综合运用开源情报分析和仿真计算等方法手段,还原了包含数据细节的战斗经过,研究结论经受了相关证据的验证,置信度吻合度极高.
-
-
-
张昊
-
-
摘要:
1概述目前,各国下一代战斗机尚处于概念研究、需求论证、关键技术攻关阶段,没有完整、清晰、统一的五代机型号研制计划。其中,美国、欧洲己开展比较系统化的五代机研制,预计2030年服役,俄罗斯、日本等国尚处于概念研究阶段。根据目前各国透露的五代机情报,可大致推测出五代机的目标图像:“系统簇、极隐身、高智能、云协同”,其作战能力从传统的空中遮断、近距支援、对地对海攻击等,将扩展至穿透突防、战术反导、反隐身、反无人集群等,作战形态增加了有人-无人协同、无人集群、智能作战、高超作战等新要素。
-
-
夏大永;
罗景青;
阮怀林
- 《第六届全国电磁兼容性学术会议》
| 2004年
-
摘要:
军事上,隐身技术用以削弱已方武器系统的观测特征,使敌方的探测器不能发现目标,或使探测距离大大缩短.基于上述的重要性,本文首先分析了无源隐身原理,接着重点讨论了有源隐身原理,最后提出了几种有效的反隐身手段.
-
-
马俊俊
- 《中国造船工程学会电子技术学术委员会年会》
| 2001年
-
摘要:
现代隐身技术(即红外隐身技术、可见光隐身技术、声波隐身技术和雷达反隐身技术),虽然不像神话中所说的那样神秘莫测,但是,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它已从神话幻想逐步变成了现实,开始进入实用阶段.一批具有隐身技术的兵器已先后装配部队,例美国的F-117隐身战斗机.虽有不少问题,但在实战中已显示出它的威力.隐身技术已给雷达探测造成了非常严峻的局面.为了迎接隐身技术的挑战,雷达反隐身技术正在加紧研究,寻求对策,以保持雷达在现代战争中应有的地位.本文就这方面的问题予以综述.
-
-
叶雷;
郑钢铁
- 《2005年中国飞行力学学术年会》
| 2005年
-
摘要:
随着军事高技术的迅猛发展,世界各国防御体系的探测、跟踪、攻击能力越来越强,具有精确打击特点的导弹的生存能力以及突防能力受到日益严重的威胁.为了提高导弹的生存力、突防和纵深打击能力,发展和应用隐身技术成为导弹总体结构设计发展的重要方向.本文介绍了被称之为目标的低可探测技术的隐身技术,它包括雷达隐身,红外隐身,电子隐身,可见光隐身及声波隐身,并探讨了反隐身的技术措施.
-
-
-
-
-
-
-